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2801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牧场小型农田抗旱喷灌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表:

附表1:

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

附表2:

项目新增产量与主营业收入估算表

附表3:

项目新增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4:

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

附表5:

项目损益表

附表6:

全部投资财务现金流量表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提要

(一)项目名称与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

**垦区**牧场第四管理区农田抗旱喷灌项目

2、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3、项目主管部门:

**省农垦总局

4、项目建设单位:

**省**牧场

5、项目建设地点:

**省**牧场第四管理区

6、项目总负责人:

**牧场场长

7、项目技术负责人:

**牧场副场长

8、项目经济负责人:

**牧场计财科科长

(二)项目由来

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及中央有关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缓解我国农村贫困现象,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落后状况,中央决定开展扶贫资金项目建设。

根据**农垦总局扶贫等文件精神指出,国家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本农田、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工程、农场道路等;**牧场第四管理区,沟渠淤积严重、田间配套水利工程严重缺少、农田路标准低,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努力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职工增收,使农场和农场职工尽早达到脱贫目标,特提出此项目。

**牧场根据此文件精神提出项目请求,由设计单位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勘察,收集相关资料,结合垦区实际情况,按照国家有关扶贫开发政策、法规,编制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

1、建设规模

利用一年时间,对**牧场第四管理区5000亩中低产田进行治理,项目建成后,亩增产马铃薯220公斤。

年新增产马铃薯1100吨,年新增效益88万元。

2、建设内容

(1)机电井11眼;

(2)卷盘式喷灌机11台套;

(3)输电线路6公里,为高压线路。

(四)农艺技术方案

以“主攻单产、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为突破口,围绕现代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着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加快实用新技术的组装配套,实施滴灌节水技术、结合深松改土及增施微肥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依据不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品种特性等选择不同栽培技术。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1、投资估算

**垦区**牧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总投资需200万元,其中:

水利工程措施投资195万元,可研及设计费5万元。

具体如下:

(1)水利措施投资195万元,具体包括:

1)机电井11眼,投资68.2万元;

2)卷盘式喷灌机11台套,投资68万元;

3)输电线路6公里,投资58.8万元

(2)可研及设计费5万元。

2、资金来源

项目建设总投资200万元,其中:

申请国家扶贫资金140万元,牧场自筹配套资金60万元。

3、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为2010年一年。

(六)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牧场第四管理区抗旱喷灌工程项目竣工后,预计可亩增马铃薯产量220公斤,总增加1100吨,按2008年末价格计算,新增效益88万元。

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值,财务净现值大于零,投资回收期较短,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项目在财务上可行。

2、社会效益:

小区开发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职工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每年可新增效益88万元,能够极大地调动职工农业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牧场职工脱贫致富信心,有利于牧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促进牧场早日实现脱贫目标。

3、生态效益:

项目以农业基础设施为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将改善田间小气候和作物生理状态,增加农业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整体生产能力和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依据

(一)文件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垦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农垦发[2006]4号);

3、《全国农垦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农垦发[2006]6号);

4、《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5、《**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黑政发[2002]21号)。

(二)资料依据

1、《2007年**垦区统计年鉴》;

2、《2007年**省统计年鉴》;

3、《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4、项目单位**牧场提供的相关资料。

(三)其它依据

1、东北林业大学工程勘察设计院与**省**牧场签定的工程咨询协议;

2、2006年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出版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和参数》第三版;

三、综合评价

该项目是充分发挥**牧场的资源优势,按照国家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要求及国家对农业生产要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的要求进行建设。

对实现近期经济效益与长远社会效益的结合,实现牧场增效、职工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从国家产业政策、产品市场需求、项目建设条件、科技依托和支撑条件、建设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规模研究其适应性、合理性,确定作物种植品种、质量标准及农艺技术措施。

项目建设农艺技术是先进、成熟、可靠的,经济上是合理的,项目建设是必要的,方案是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粮食连续三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职工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牧场土地资源丰富,有耕地12.5万亩,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经营条件差,水利设施严重不配套,粮食单产低而不稳,制约着牧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单产的提高和种粮效益的增加。

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努力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职工增收,使农场和农场职工尽早达到脱贫目标,特提出此项目。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粮食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物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牧场作为**垦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全省粮食安全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项目建设是增加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该项目区的建设是在我国入世后,农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情况下实施的,非常符合农业入世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对农业的一种保护。

入世后,我国的农产品面临着提高产量、品质降低成本的任务,及时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是提高产量、品质,降低成本迎接挑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对该项目区进行开发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进行改造,继续维持高成本,低产出的格局,我们的农产品将失去竞争力,农业企业也将无法生存,国家也将承受巨大的负担和经济损失。

(二)项目的建设是职工脱贫致富的需要。

通过开发,既增加了粮食产量相应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使耕地得到有效治理和利用,实现有限资源的再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维持可持续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进而增加职工收入,项目实施达产后,人均年收入可增加600-1000元,加快了项目区职工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项目建设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需要

对项目区进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可以提高作物整体生产能力和效益,争得农时,节水、节能、省工,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保水抗旱,改善田间小气候和作物生理状态,有助于对速效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减轻水土流失,增加项目区农业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项目建设是推进农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质是发展生产力,提高农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牧场第四管理区旱田喷灌工程建成后,通过完善田间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农场粮食产量,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因此项目建设将对牧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鉴于上述情况,对该项目区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项目区建成后,使现有不良生产条件得到治理,达到旱能补灌,涝能排出,渠系通畅,农艺农机紧密结合,丰产又丰收的农业新格局。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牧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具有生态、龙头企业和科技含量雄厚等众多优势。

(一)生态环境优势

小区内的土壤条件良好,土质肥沃,结构布局合理,以及有着三化栽培、钵育摆栽等一系列的先进农艺和农机措施及通畅的交通,充足的电力和广泛的产品销售市场和良好的价格做保证。

为项目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物质基础雄厚

**牧场拥有固定资产3185万元,国民生产总值6157余万元。

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以奶牛业为中轴,以完达山为龙头,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的农垦企业,牧场现有奶牛存栏6500头,成母牛3800头,年需牧草1.6万吨。

现有链轨式拖拉机27台,各种农机具150多台套。

是**省最大的牧场,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农场有较强的科技队伍

全场总人口11103人,职工2141人。

牧场现有科技人员320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85人,初级职称215人。

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经济效益,是农场职工共同愿望。

因此,农场较强的科技力量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为实施项目建设提供了保证。

(四)技术支撑可靠

农场技术依托单位为**农垦科学院。

该院是国家和**省为了发展农垦事业和加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开发与建设于1979年7月21日成立的一所多科学、综合性的农业科研机构。

该院现有职工2891人,有农学、农机、农电、园艺、生化、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电子计算机等30多个专业的874名科技人员,其中研究员25名、副研究员185名。

该院重点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着重解决**垦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中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和技术上的问题,组织国家、省的重大攻关项目,实施、引进、吸收、推广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为**垦区农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以上优势为**牧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第三章市场需求分析预测

(一)市场的供需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工工业的兴起,马铃薯食用方式由过去的直接食用扩展到精深加工食品消费,市场销售方式扩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加工和食品加工原料,使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由于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差异和不平衡性马铃薯进出口贸易已形成较大规模,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仅加工制品进出口贸易每年在2409万吨以上,贸易额度达到84亿美元以上。

从消费水平上来看,世界人均马铃薯占有量为51.8公斤,其中食用消费32.1公斤,占62%,消费最大的地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欧洲,人均消费量93.6公斤,其中东欧一些国家人均消费达到了100公斤。

目前,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3亿亩,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四大生产国的种植面积占世界种植面积的50%。

我国种植面积7500万亩,占世界种植面积的25%。

虽然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但生产水平较低,平均亩产867公斤,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地区生产薯切块连年种植,生产能力退化,病虫经常发生。

近些年来,组培脱毒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解决了马铃薯退化多病的问题。

种植脱毒马铃薯既高产又稳产,比非脱毒马铃薯增产40%以上。

由于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要求比较严格,所需生产时间及周期较长,要经历室内组培育苗、网室培育原原种,田间扩繁原种和良种等一系列过程,才能进入大田生产。

尽管不断加大种薯开发力度,但良种依然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

据统计,全国脱毒种薯种植面积仅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0—50%。

(二)市场的供需预测

世界发达国家马铃薯加工业已经具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加工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形成较完整的技术配套体系。

现在,全世界80%的国家都普遍开发马铃薯种植面积,东南亚是马铃薯的输入国,每年需求25万吨,香港地区每年需求4万吨。

马铃薯淀粉需求总量增长潜力比较大,我国人均消费淀粉量为2.5千克,而欧洲、日本等国为10千克以上,美国马铃薯淀粉的用量人均水准是中国的100倍。

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马铃薯淀粉的需求大国,国外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产品进口我国,每年平均保持在3万吨左右,只供应外资企业和高消费市场。

从调查情况分析,马铃薯淀粉消费空间较大,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每年民用马铃薯淀粉的需要量也将在10万吨以上。

国内每年有50-70万吨的需求量,但是自身年总产量仅在30万吨左右,市场缺口在40万吨左右。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日益力口快,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启动,作为食品业、畜牧业、工业原料对马铃薯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力口。

现在,我国西部10个省区市都把发展马铃薯产业列入当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

据农业部统计,国内马铃薯种植面积正在接近蔬菜种植面积,每年达7500万亩,年总产量近8000万吨。

**省具有黑土地资源、自然条件和马铃薯加工业种类齐全等优势。

解决好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马铃薯产业的管理、监控和整体规划,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发展,**省政府已经确定今后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规划,主要是深入实施科技战略,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加快发育加工企业,推进马铃薯产业化经营。

计划到201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万亩,加工马铃薯能力达到500万吨以上。

充分发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作用,把**省建设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优质商品马铃薯生产基地和马铃薯淀粉加工基地。

从市场需求来看,建设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保证加工企业优质原料供应是提高加工企业达产率的基础。

第四章项目建设单位情况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省**牧场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农垦齐齐哈尔分局,地理坐标东经124°13′—124°46′,北纬47°36′—47°52′。

牧场场部地处牧场中心偏东部。

西距**县16公里,南距齐齐哈尔市70公里,东距依安县60公里,北距讷河市40公里。

牧场南北长80公里,北部东西宽20公里,南部东西宽30公里,略呈楔形。

土地总面积约为276平方公里。

(二)水文气象

**牧场属于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松嫩平原北部干旱农业气候区,冬寒夏暖,四季变化明显。

多年平均气温2.1℃,平均最低值为0.6℃,最高值为3.6℃。

冬夏温差大,历年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40℃。

多年平均≥10℃活动积温2570℃,多年平均日照2,743小时,无霜期128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22.1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70毫米。

全年风速大于8米/秒的大风在120天左右,春季大风发生次数频繁。

初冻期为10月15日,解冻期为4月10日左右,最大冻深为2.3米。

(三)地形地貌

**牧场地处松嫩平原风沙干旱区的乌裕尔河右岸和嫩江左岸。

其地质构成为松辽中生代凹陷带,在漫长的大、小兴安岭不断抬升,松辽平原缓缓沉降的地质运动中,这块平原上覆盖了第三纪的巨厚沉积物。

由于地处凹形大盆地和江河中下游洪水长期侵蚀、冲击,致使地势起伏,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

从总体看,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地面比降为1/200—1/5000。

海拔高度在156—182.5米之间,自东北向西南坡降。

在江河侵蚀冲击的作用下,构成了一阶台地、河漫滩地、嫩江冲积平原三种类型特征的地形。

按地势构成,全场可分为丘岗、平原、洼地、水面四种地势。

(四)水资源

地表水:

牧场内有一座设计库容为960万立方米的小

(1)型平原水库。

牧场西部受嫩江和乌裕尔河的影响,随着季节的不同和降雨的变化而变化。

地下水:

**牧场地下水极为丰富,潜水地下水位较高,便于开采,一般打井深度在11-25米,单井出水量可达10-20吨/小时,含水层颗粒较细,富水性差,仅适于民用供水。

另一层浅水在45-60米,含水层颗粒较大,富水性较强,一般单井出水量在50-70吨/小时左右,水质良好,PH值近中性,适于饮用和灌溉。

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4310万立方米/年,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934万立方米/年。

二、社会经济状况

(一)人口及劳力

**牧场现有16个农牧业生产队,全场总人口11103人,职工2141人。

牧场现有科技人员320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85人,初级职称215人。

(二)资产与财务状况

**牧场拥有固定资产3185万元,国民生产总值6157余万元。

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以奶牛业为中轴,以完达山为龙头,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的农垦企业,牧场现有奶牛存栏6500头,成母牛3800头,年需牧草1.6万吨。

现有链轨式拖拉机27台,各种农机具150多台套。

**牧场现有土地总面积41.4万亩,其中:

草原面积15.5万亩,占总面积的37.4%,其中采草区8.5万亩,放牧区9.8万亩。

年产牧草9380吨,是**省最大的牧场,是我省最好的温带草原之一,生长着52科153属233种野生植物。

三、交通与电力

**牧场交通极其便利。

齐齐哈尔至北安、嫩江的铁路、公路横贯场区;场部位于齐北线树林火车站南百米之际。

目前,往返齐北线快、慢、游火车4对,均在树林站停车,若到**火车站仅16公里,经由**通往南北各地车次更多。

牧场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固定电话与国信局光缆接通,全国联网;还有垦区专网;场通讯站装有HGD04D型程控交换机,共2000线位。

目前全场己安装固定电话1737部,入户率达56.6%。

**牧场从建场开始就接受国家电网供电。

电力充盈,供电有保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项目选址与项目区概况

一、选择原则与项目选址

项目区按照以下原则进行选址:

(一)按照土地连片、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粮食量大、增产潜力大、规模经营到位、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的原则。

(二)按照组织化程度高的原则。

(三)按照项目建设必须在基本农田规划区域内,并且保持三十年不被转为非农用地的原则。

(四)具备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耕作农艺技术集成的条件。

工程布局与治理措施符合实际、因地制宜。

(五)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素质好、干部群众积极性高、财务状况好、配套资金能力强。

根据以上原则,经多方考察论证从众多方案中择优确定,项目区选在牧场第第四管理区。

二、项目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及范围

项目区位于**牧场第四管理区,地理坐标为:

东经124°13′30″~124°34′34″,北纬47°36′45″~47°57′40″之间,地处松嫩平原西北部,大兴安岭东麓小丘陵平原过渡带,海拔高程为161~170米。

2、水文气象

本区地处我省西部干旱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变化明显。

多年平均气温2.1℃,平均最低值为0.6℃,最高值为3.6℃。

冬夏温差大,历年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40℃。

多年平均≥10℃活动积温2570℃,多年平均日照2743小时,无霜期128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22.1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70毫米。

全年风速大于8米/秒的大风在120天左右,春季大风发生次数频繁。

初冻期为10月15日,解冻期为4月10日左右,最大冻深为2.3米。

本区位于乌裕尔河右岸,属于其下游闭流区。

该区地下水埋藏较浅,水层深厚。

埋深0.5~2.5米。

单井出水量可达150吨/小时。

水质以重碳酸钠(钙)为主,矿化度一般小于0.5克,适于灌溉和人畜饮用。

3、地形、地貌及土壤

本区自东向西南坡降,沙岗地与低平地相间分布,土壤为黑土、沼泽土、草甸土、碱化草甸土和风沙土五类。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5~6%,PH值6~7。

4、水资源

**牧场属松嫩低平原第四系潜水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4310万立方米/年,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934万立方米/年,水量较为丰富,地下水埋藏浅,利于开发;北引干渠从十队一阶台地中间穿过,设计流量为50立方米/秒,该项目区内还有一座设计库容为960万立方米的小

(1)型平原水库。

5、耕地数量及土地资源开发潜力

该项目区位于牧场东部场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优势,有2万亩耕地,开发潜力很大。

6、自然灾害及其他制约因素

项目区地处我省西部风沙干旱区,干旱是该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近几年气候变化异常,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给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造成很大损失,该示范区建成后,可使该区的小气候大大改善,提高作物抗御干旱的能力。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及劳力

该项目区有人口436人,劳力241人,占总人口的55%,劳动力充足,满足项目区劳力需求。

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3万亩,其中:

耕地面积2万亩,项目治理面积0.5万亩。

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该项目区种植马铃薯多年,有丰富的种植经验,每个生产队均配机务副队长和农业技术人员,从整地、播种到收获都有专人负责。

(三)基础设施

1、农业机械及生产力水平

该项目区生产队现有履带拖拉机4台,小型轮式拖拉机40台,联合收割机3台,大型轮式拖拉机2台,播种及旋耕设备21台套。

项目区将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作业,推广应用科技含量高的先进适用技术,并通过扩大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覆盖率和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等具体措施来发展项目区作物单产,加快职工增产增收步伐。

项目区将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作业,推广应用科技含量高的先进适用技术,并通过扩大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覆盖率和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等具体措施来发展项目区作物单产,加快职工增产增收步伐。

2、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交通极其便利,第四管理区距场部只有10公里,路面为砂石路面,状况良好。

**牧场从建场开始就接受国家电网供电,有35KV输电线路14公里,电力充盈,可保证生活用电和农业用电。

3、田间水利工程现状

**牧场第四管理区经专家论证土壤适于马铃薯种植,但是缺少灌溉井,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努力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职工增收,使农场和农场职工尽早达到脱贫目标,特提出此项目。

 

第六章建设方案及建设内容

一、建设目标与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利用一年时间,对第四管理区5000亩中低产田进行彻底改造,项目建成后,马铃薯亩均增产220公斤。

按每公斤0.8元,亩增效益为176元,年效益为88万元。

(二)建设方案

项目基础设施工程要对田间喷灌设施进行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配备机电井、喷灌机,以增强抗灾减灾综合能力。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因地制宜进行喷灌规划,主要是新建机电井,购置卷盘式喷灌机,配套输电线路。

具体规划内容如下:

(1)机电井11眼;

(2)卷盘式喷灌机11台套;

(3)输电线路6公里,为高压线路。

二、建设内容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