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33930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docx

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

2017版新标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72篇1

                              文言文(32篇)

(一)必修(10篇)

1.    《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朝闻道”“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质胜文则野”“士不可不弘毅”“譬如为山”“知者不惑”“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孚”“小子何莫学夫《诗》”“君子食无求饱”“克己复礼为仁”)

【原文】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篇》第三则)

【译文】

孔子说: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原文】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第四则)

【译文】

孔子说:

“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了一直坚持的理想。

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原文】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

“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原文】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

“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原文】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

“实讲诚信略胜一筹而文辞甘拜下风的人,那么他只能在民间做个普通老百姓;文辞略胜一筹而不能做到朴实讲诚信的人,那么他只能做个官员的助手或属员听命于人。

只有将自己打造成文辞与朴实诚信萃集的人,然后才能成为地位高尚的人。

【原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章》)

【译文】

曾子说:

“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原文】

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簣,进,吾进也。

【译文】

孔子说:

“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要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原文】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第九》)  

【译文】

孔子说:

“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  

【原文】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

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说:

“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

”孔子(就回答)说:

“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

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原文】

子日: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译文】

孔子说:

“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

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原文】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

“君子吃不求饱足,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原文】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篇》)

【译文】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

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2.    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

【原文】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ì)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jio)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qí)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有道德品行的人说:

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它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它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

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用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也就能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智慧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脚步并不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借助船之的人,不一定都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的本性与普通人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变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生长;积累善行从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因此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聚成江河大海。

千里马一次跨越,也跃不出十步之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走个不停。

雕刻一件物品但如果最后放弃了,那么连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若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深泉水,这是因为它心专一啊。

蟹有六条腿与两个蟹钳,但是若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心浮躁啊。

   

【简析】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的意思。

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态度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第1自然段:

提出中心论点:

学习不可随意停止。

第2自然段:

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重要性)。

第3自然段:

论述学习的重要作用,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天生比别人优秀,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第4自然段:

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论述学习要善于积累,要坚持不懈,要用心专一。

3.    《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

【原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

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

《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

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

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

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

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4.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原文】

臣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

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

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

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

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

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

(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5.    师说  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dòu)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hóng)、师襄(xing)、老聃(dn)。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了。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了。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智。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问他们原因,就说: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位高的人当做老师,就近于谄媚。

”哎!

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所以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明。

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求教。

我赞赏他能遵循古人的从师的风尚,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简析】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尚,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第1自然段:

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者必有师”,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第2~4自然段:

以感慨发端,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尽吐不平之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第5自然段:

以孔子从师的范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6自然段:

以“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并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

6.    阿房宫赋  杜牧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lí)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qnqn)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n)来于秦,朝歌夜弦(xián),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yíngyíng),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lùlù)远听,杳(yo)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pio)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ch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l)迤(y),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z)铢(zh),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之粟(sù)粒;瓦缝参差(cnc),多于周身之帛(bó)缕;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u)哑(y),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shù)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得以建成。

(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

它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

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

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

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

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

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

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出现?

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

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天气冷暖却截然不同。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她们)整天地唱歌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

(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

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

(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

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这些财宝他们一旦国家破亡,就不能再占有,都被运送到阿房宫中。

(从此)宝鼎被(看作)铁锅,宝玉被(看作)石头,黄金被(当成)土块,珍珠被(当作)砂砾,乱丢乱扔,遍地都是。

秦人对待这些财宝,一点都不珍惜。

唉!

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

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

(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

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

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

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

唉!

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秦王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永远做皇帝,谁又能够灭亡他呢?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而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却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7.    六国论苏洵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