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3473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小语六下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

5、卢沟桥烽火

课时

2-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预习要求

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教学反思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板书课题)

4、解题:

指名读“烽”(fē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

比喻什么?

“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

,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òuxiāodiē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

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

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

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课题

5、卢沟桥烽火

课时

2-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2、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泸沟桥事变"的经过,体会中国守军不怕牺牲、奋发抗敌的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

课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教学反思

一、复习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

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

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

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华北:

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

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

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

“天津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连用三个“!

”?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

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4)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与测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题

6、半截蜡烛

课时

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

预习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

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

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什么内容?

……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

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

蜡烛许诺遭到盯住楼梯虽然绝妙微弱

摇曳强盗秘密厄运绝密镇定琳琅满目

义:

厄运:

厄,困苦,灾难。

困苦的遭遇。

厉声:

声音严厉。

从容:

不慌不忙。

摇曳:

摇荡。

镇定:

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练习

当___时,伯诺德夫人___(怎么做)___(结果怎样)

当___时,大儿子杰克___(怎么做)____(结果怎样)

当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怎么做)____(结果怎样)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引入新课。

三、学习第一场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

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

)、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

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1)动作:

(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2)语言:

关键读好哪个词?

(亮)为什么?

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

指导朗读。

(3)心理活动:

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圈画重点词。

引读。

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3、小结。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

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

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

(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6、布置任务。

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

7、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

简评:

主角演得怎样?

其它同学演得好吗?

 四、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

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

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

第二场戏的主角是——?

第三场戏的主角是——?

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

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

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1)动作:

(慢慢站、端、从容搬回、生火、坐待)读句。

(2)语言:

关键读好哪个地方?

(真冷)

(3)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

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点。

4、交流杰奎琳。

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1)重点提示:

娇声。

理解。

(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

(4)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

再读她说的话。

(5)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

5、小结。

6、挑选两组表演。

下面同学作评委,评出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五、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

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六、总结延伸。

 

 

 

 

 

 

课题

7、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

课时

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准备

课件。

预习要求

收集有关聂将军的资料。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指导。

1、默读: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并给生字注音。

想一想文章中有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三、精读训练。

1、理解课文第一段。

默读,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理解课文第二段。

理解第二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1、聂将军知道这件事后,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2、聂将军的这段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理解第3自然段。

读读,想想,划划,议议:

1、聂将军是如何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孤女的?

2、这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聂将军的音容举止的?

3、通过这些词句的描写,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第4自然段。

1、体会“然而”的用法。

2、聂将军为什么决定把两个日本小姑娘送会日军指挥部?

从这件事看出聂将军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理解第5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

2、“照相”、“放梨”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

3、小结:

四、作业设计:

一、扩写下列句子。

1、月光洒满了大地。

2、人民热爱周总理。

3、詹天佑是工程师。

4、纤夫拖着货船。

二、缩句。

1、乌鸦的翅膀遮不住太阳的光辉。

2、五颜六色的焰火在天空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

3、这是一条很少有人来往的、树木茂盛的马路。

4、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国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抓住中心句,解决课文重点。

1、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2、读句子。

3、解词“菩萨“。

4、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

5、认真读课文第3小节,划出相关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6、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说一说为什么?

7、背诵第3小节。

8、按第3小节的学法学习2—6小节。

9、认真读课文第2—6小节,划出相关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10、画出描写动作、语言、行为的句子。

11、特别哪些句子让你感动,通过读表现出来。

12、学生自读、评读。

三、感悟。

1、理解“中日友谊的使者“

2、聂将军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为什么?

他是怎么想的呢?

3、用一段完整的话说说为什么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4、课外延伸:

如果你是这两位孤女,你会对聂将军说些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两个日本孤女(      ),聂将军(),看到她的伤口(    ),便马上()。

然后,又(    )女孩。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朋友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好的使者“?

五、板书设计: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

        救出

        关心  感恩

       送走

 

 

 

 

 

 

课题

习作2

课时

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问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

教学准备

创造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预习要求

搜集有关故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前几天,老师有一次因故不在课堂,老师想知道没有老师在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

2、交流

3、揭示本次习作要求

二、借助插图,探究写法

1、整体观察插图,感知”面”的描述。

2、抓住局部观察插图,感知”点”的描写。

3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展开想象:

如果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

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1、日常学习生活中,插图中描绘的场面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

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

2、交流、评议。

3、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运用插图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誊抄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2

     “面”——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点”——抓住人物活动

    “细节”——插入突发事件

 

 

 

 

 

课题

练习2

课时

3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

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诵读与欣赏:

了解《夏日绝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感慨之情,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3、写好钢笔字:

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口语交际:

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预习要求

收集当前的一些热点新闻

教学过程

旁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一、认识农具

1、你见过哪协农具?

能说说他们的名称,样子及用途吗?

2、出示文中的农具图片,认一认,并将名称与图片相连。

3、交流,读准每一种农具。

二、弄清农具用途

1、你知道这些农具的作用吗?

查查字典,写下他们的用途。

2、交流。

木犁:

农田或旱地翻土用的农具,古时用畜力牵引。

有铁齿,木齿或竹齿。

耧:

播种用的农具,耧为三脚,前方有牲畜牵引,后方有横木扶手由人扶着,中部安置耧斗,同时能够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有的地区称耩子。

镰刀:

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是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

锄头:

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上有竹竿为柄,下有平刃铁器。

三、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1、指名读题。

2、自由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再交流。

3、判别加点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耕田:

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

耕:

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锄禾:

用锄去掉禾田间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

种:

播种,与耧有关。

收:

收割,收获,与镰刀有关。

4、小结后齐读诗句。

        第二课时

一、诵读和欣赏

1、读题,明确要求。

2、根据课后注释正确的朗读全诗,借助注释体会诗的大致意思。

3、介绍李清照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照明诚由江宁乘舟去芜湖,途经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李清照的人生观,是她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强烈的讽刺和谴责。

4、再读诗句,了解四楚霸王项羽,体会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读要描写的文字。

3、读贴,注意行楷的行笔、运笔过程,还应注意整幅字的行款和章法。

4、练习描红,要一气呵成。

5、反馈。

        第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

1、审题。

2、读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在生活中,一段时间会有一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如当年的申奥成功、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神舟”五号升天等。

同学们,你们知道最近人们又在关注什么样的话题吗?

让我们也来关注一下。

4、交流话题

5、选择奥运会的话题交流,充分表达。

6、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辨析

3、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