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35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x

《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

《张掖二中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

本课题研究始于2004年4月,《张掖二中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经过社申报和专家评审,确定和立项为甘肃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以选修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努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而且还注重实验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注重理论探讨,而且致力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开发。

在我校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教材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究尝试,在专家的指导下分领域分阶段编写出了一系列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教材和优秀教学设计,积累了丰富的选修课教学素材。

同时,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校本课程  选修课  校本教材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作为甘肃省“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张掖市第二中学,以崭新的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当地人文资源优势,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1.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展的需要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在课程管理一章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本校的课程。

”并在后来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国家课程的门类,总课时和课时分配比例,同时又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留出一定的课时,这些都说明,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必须以学校课程作为国家课程、方课程的完善延伸和补充,使课程更接近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如何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在《走进新课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两本书中都提到:

校本课程是对原来活动课、选修课的规范和发展。

有些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到校本课程。

但原来那些随意性很强,无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特别是无视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课、选修课还不能说是校本课程,一些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把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作为基础,经过合理的论证和设计,使之成为真正的校本课程。

    学校是真正发现教育的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地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品质和人文精神;也自然地要反映一所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因此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的智慧、精神的结晶,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表征,同时,专家们还号召和鼓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专业人员积极投身到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实际中来。

张掖二中5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历史。

从一所普通中学发展成为甘肃省示范性高中,教学环境有了极大的改观,为国家输送了三万多各类人才,凝聚了几代“二中人”的心血。

学校现有一线教师240多名、4700多名学生。

前几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学管理的理念还很封闭、落后,会考、高考成绩是评价学生与教师的唯一标准。

教师的兴奋点就是教学质量监控后的排名,名次好“一俊遮百丑”,名次差则前功尽弃,百口难辩,造成了学生疲于题海战术,家长奔波于升学压力,教师苦于加班加点的被动局面。

学校缺乏生机与活力,工作上不了层次,更谈不上特色,连年的高考在一定范围内徘徊。

针对这种尴尬的处境,领导班子心急如焚,教师群体迷茫观望。

 而与此同时外面的世界却很精彩:

名校长们独特的办学理念、众多名校显著的办学特色吸引着我们的耳目,尤其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宣传、贯彻,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走进了一个上不了层次的发展盲区。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能不进行深刻的反思:

张掖二中到底向何处发展?

基础教育的性质、作用是什么?

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办学理念?

痛定思痛,学校在调查研究办学传统、师资状况等因素后集思广益,决心抓住课程改革这个契机,在开全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进行课程改革,把学校德育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做为主攻方向,来创建学校特色,努力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层次,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做为一项重要策略来抓,提出了以“金张掖”文化为依托,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的办学思路。

 2.有可利用的环境资源优势。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环境因素分析的根本原因。

环境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它决定了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斯基尔贝克曾经说过:

“尽管选择目标的过程中涉及科目、学习理论以及对学生的理解,但是课程目标不能仅仅从科目中推论出来,从学习理论中推理出来,或者从对学生的理解中感受出来。

相反,课程开发应该从考察学校层次的环境着手,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不同的,从一所学校获得的环境分析结果不能照搬到另一所学校。

只有了解了本校的环境,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

 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实践,我们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科学认真的分析。

我校地处河西走廊的中段,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又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经济条件在甘肃省位置靠前,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丰富灿烂,一直是张掖市经济和文化中心。

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自古就有“金张掖”的美誉,历代文人在此留下不朽诗篇。

,全市人文资源底蕴深厚,共有国家4AAAA级风景名胜区2处,各级风景名胜区多处。

张掖地处甘肃省经济较发达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我市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系列产品享誉省内外,可以说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我校是甘肃省示范性高中,甘肃省“安全文明校园”,甘肃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张掖名校,省传统项目学校,软件、硬件设施齐全。

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浓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极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途径”一节里提到要“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和服务行业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那么,如何发挥河西走廊这一富有特色、富有价值的地方乡土文化来育我们的“一方人”呢?

正是对学校情境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我们筛选出河西走廊“研究性学习”和校园文化这一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设计、实施。

 3.校本课程开发思想的孕育

 选题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的指示精神和张掖二中教育的实际。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高中“两改”的大背景下,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是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体现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符合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学生发展而存在,能对当地社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把特色课程的构建做为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因此学校认真评估了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想尽快启动课题研究,挖掘乡土文化这一有利的特色教育资源,进行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尝试。

 课题组以“铸造学校个性、促进师生发展”的课程理念,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考虑和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基本问题,确定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内容(知识、技能、情感及应用四个层面的基本目标)及实施的方法(重体验、重情感、重实践、重实用)、途径,找到了乡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二、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事件

   1、课题组组长:

李亦武是甘肃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甘肃省特级教师,甘肃省地理学会理事,教学理念比较先进,富有开拓性和创新精神。

在乡土地理研究上很有造诣,曾经编写乡土教材《张掖乡土地理》,担任副主编编写《张掖市地读本》(地理分册),2005年参加了由中科院资源与管理研究所董锁成研究员主持的《甘肃省旅游资源的总体发展规划》的规划研究。

在其组织和带领下,展开了《张掖二中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2、2004年4月20日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同时召开课题研讨会,确定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方式、校本教材的编写方式,并落实编写人员。

李亦武副校长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张兴虎校长负责理综教育子课题的组织实施;王彬林老师负责政治教育子课题的组织实施;于吉海、马翠敏老师负责地理教育子课题的组织实施;何瑛、保继哲老师负责英语教育子课题的组织实施;张学君老师负责语文教育子课题的组织实施;闻云老师负责各种图片及其资料的提供。

  3、2004年5月21日课题组组长李亦武、教科室主任去市教研室汇报课题研究情况,寻求上级的支持与配合。

   4、2006年6月8日为课题组成员开设了《校本课程研究讲座》,邀请了河西学院专家、学者对课题组成员进行面授,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5、2005年9月中旬开始,我校第一本校本教材《语文导读》完成,在高一、二年级中选择22个班试行,要求实验班级发挥示范作用,及时分析总结经验。

紧接着地理校本教材《研究性学习案例》完成,在高一、二年级中选择22个班试行,研究性学实践活动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聚焦高考》系列校本教材的使用,解决了学生在历届高考中的“瓶颈”问题。

   6、2005年5月起,按照“先实验后推广”的策略,校本教材在学校开始实行。

课题组把教学内容按年级、学期进行了分解落实,并将教师授课情况纳入考核指标。

   7、2005年10月9日,课题组向部分家长进行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家长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普遍持欢迎态度,非常关心此项改革。

认为学生回家有了研究性小课题,经常向家长问这问那,不仅融洽了亲情关系,而且逐步掌握了调查、讨论等学习方法,人也比以前活泼多了。

   8、2005年12月20日为迎接课题研讨会,课题组对校本课程的执行情况、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决定在下阶段调整部分内容改进管理方法。

并形成了汇报材料。

  9、2006年3月5日《张掖二中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研讨会在校学术厅举行,与会专家、兄弟学校教科室主任对课题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10、2004年7月至今,地理学科室编写的《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高中地理上册、下册、全以册)、《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之-----《张掖二中校园植物》、《气象观测》、《地球:

我们的家园》;政治学科室编写的《聚焦高考2004》、《聚焦高考2005》、《聚焦高考2006》、《指点迷津》、《习题选编》;英语学科室编写的《高考英语词汇汇编》、《校园口语汇编》、《张掖概况》、《培优英语阅读教材》和《英语阅读教材》;语文学科室编写的《中学生课外名著导读》和《语文学法指导------怎样欣赏经典作品》。

为我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奠定了基础,也为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使张掖二中在甘肃省的教育教学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与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

    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高中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特色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等社会实践,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张掖,热爱张掖,学会对家乡负责,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2、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学习单元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目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我校校本课程是为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各种技能、人文情怀的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针对本校实际的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内容和形式。

我校的校本课程有这样几个基本特点:

课程内容的乡土性。

教材植根于现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使用过程中,以本地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为学习研究对象。

因为学生生活在进化,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便于学习操作。

 

教学方法的活动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

我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习乡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培养实践能力。

课程本身的开放性。

课程的开发实施富有活力。

课程的开发吸收广大教师、学生参与,课程由教师去实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师生在积极互动中,共同发展。

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修正完善,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调整。

  4、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实践活动划分

我校结合实际状况,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领域,将校本活动划分为四种形式。

A.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模仿或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收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基本过程:

课题选择与确定→制定方案→课题探究的实施→课题总结与评价.例如地理学科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张掖二中校园植物”、英语学科的“校园英语”、政治学科的“聚焦高考”、以及语文学科的“经典名篇导读”等,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

B.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

   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包括“设计学习”和“应用学习”两种形式。

设计学习,如:

地理学科进行了“张掖二中校园绿化设计方案”、“地球:

我们的家园”环保演讲、征文、漫画系列活动;英语学科的“ENGLISHCONCER”等。

应用学习,如:

政治学科的“热点问题探讨”,语文学科的《清泉》文学社、《劲草》文学社《秋水》文学社等。

C.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一般以参观、考察、访问为活动方式。

如:

地理学科的“气象观测”活动、“张掖旅游资源开发设计”活动。

政治学科的“张掖市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查”、英语学科的“我跟外教学英语”等活动,学生通过活动,体现了体验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D.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一般包括社区服务活动、生产劳动两种方式。

社区服务活动如:

每年三月“学雷锋月活动”,定点帮社区清洁服务。

生产劳动包括手工劳动、田间劳作两种形式。

,如:

我校每年开展的“学工”“学农”、“军训”实践活动。

    5、课程编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十分困难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编制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

 2)开放性原则:

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自主权。

教材本身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教材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3)量力而行原则:

学校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使校本课程实用、可行。

 4)个性化原则 课题组从实际出发,挖掘、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并以此打造学校特色。

   6、课程的计划与课表

 课时计划与内容的确定遵循“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由学科内至跨学科”的原则,每学期每个学生完成1-2个课题或项目设计,其中一个课题是学科内的,称之为学科课题研究,它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强调学科渗透,时间约6-7周;另一个为综合性课题,称之为综合实践课题,设计跨学科的活动设计,时间月为6-7周。

另外,再用1-2周进行课题总结与成果评价,具体情况要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也可以只做一个课题,但必须完成一个课题或项目,并有课题研究小组的研究论文或课题总结报告。

学校教导处负责课表安排,由具体编写教师组织教学。

而大型的活动,则由学校统一安排,如:

参观气象局,高台烈士陵园扫墓,我与外教学英语等,由学校教导处和政教处负责组织。

7、指导学生选择和学习的策略与原则

 由于校本课程具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进行选择。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和学习时采取以下的策略与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做为选修性质的课程,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决定是否学习。

 2)合作性原则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往往是综合实践类活动,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3)实践性原则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注重过程、注重操作,注重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4)实用性原则 精心选择乡土知识,与学生一起走入“生活世界”,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使学生更了解、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

 8、课程的反馈与评价

 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

学分的取得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选修和综合实践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如祭扫高台烈士墓的学生每人可在《学习评价记录表》上填写2学分;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兴趣、积极性、参与程度等,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

三个方面的因素中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最终的学分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最后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小结。

 各课题小组的成果可以采取各种表现形式,可采用文字、模型、图片、声像等。

展示的各种成果可以在同学间相互交流,同学间相互学习,交流后各小组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按照课题成果的评价表,对各课题小组成果提出问题和质疑,课题小组要进行说明和应答,指导教师对应答表现进行适当成绩评价。

在完成后,指导教师结合开题报告、方案设计、研究报告和应答效果等几个分项评价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和权重进行求和,得到一个综合成绩,此成绩就为该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成绩。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

我校将学生的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成果选登在学校《教育科研通讯》《张掖二中》校报、《清泉》、《劲草》、《秋水》等专集中,增强了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

   1、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机构保障 

 保证学校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的顺利有效进行,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非常有必要。

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总领导,副校长分管,教导主任、教科处主任、学科室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等共同参与,同时负责课程改革任务的下达与问题、情况、意见的反馈。

学校教科处是学校课程的开发机构,负责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学科室是落实学校课程的行政机构,负责任务与意见的上下沟通传达;教研组与年级组是执行机构,教研组负责教学工作,如教师的课程选择与分配、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检查、督导、评价与反馈等,年级组负责课程的组织工作,如学生的选课与报名,人员的协调平衡,等等。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从学校领导到每个学生的课程管理与领导网络,它保证了课程教学工作真正落实到人,使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课程改革的网络中,并明确自己的职责是什么。

2、方案实施的组织与计划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十分重要,为此学校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承担相应的规划与决策,确定课程开发工作的参与人员与开发程序,然后经由参与成员的集体讨论,拟定课程目标与计划,最后据此进行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

课题组由区教育局分管领导、学校领导、生活教师、实验室教师和优秀学生干部组成,并聘请区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作顾问。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因此学校加强了对教师的校本培训与相关实绩考核,使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能够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避免流于形式。

整个课题方案实施过程如下:

 A、计划准备阶段:

(2004年5月----2004年6月)

 a、查阅有关文献,寻找专题资料,制定研究和实施方案。

 b、成立以李亦武为课题组长,由校长、教科处主任、各学科教师、政教处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张掖二中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课题组。

 c、进行宣传发动,学习相关的课程政策,形成课题研究氛围。

 d、确立校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框架,编写各科校本教材。

 B、实施应用阶段:

(2004年6月----2004年12月)

 a、对课题进行论证,开阔思路并对教材的使用、评价提出建议,进一步修正完善方案。

 b、按计划逐步试用、推广实施,视情况相应调整方案。

 c、建立制约与激励机制,完善评估评价制度,学校将校本课程工作的开展情况列入对教师业绩考核,推动校本课程工作的全面开展

 C、总结评价阶段:

(2004年12月----2005年6月)

 a、收集研究资料。

    b、分析、整理资料,编印校本教材。

 c、全面进行总结性评价 。

  d、撰写论文。

e、专家评审。

 四、    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与实施策略

   

(一)操作模式:

 我们的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校本课程的整合。

我们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借乡土文化育一方人。

学生的发展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归宿。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构建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创设了二中课程文化特色。

 1、必修课改革探索

 我校为了进行必修课改革的试点,在每个年级都开设了理科和文科的实验班。

在实验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进度,如实验班争取在两年的时间完成授课任务,并且增加了部分大学预科水平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校将继续进行必修课改革的探索,总结经验,为全校的必修课改革积累实践经验。

2、增设选修课、活动课

 二中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的特点,开设了多个层面的选修课,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我校现已开设了不同层面的选修课20多门,还将陆续增加新的种类。

 我校的选修课程包括学科性研究课程:

(生活中的地理、地理空间思维训练、环境调查与环保、法制模拟课堂);社会类研究课程:

(经典名著欣赏、张掖二中校园绿化设计、河西石窟文化探讨);技艺类研究课程:

(多媒体制作、科技小制作、校园植物调查、中学英语口语的改进与创新、健身操创编)等,从选修课的活动形式看,包括学科拓展型、实践创新型、活动体验型、探究型选修课等形式。

选修课的开设适应学生的需要,重在培养学生拓展性能力,为个性化成长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学习从书本拓展到社会生活与实践领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特殊专长,最近几年高考我校特长生上好大学比率逐年攀升,已成了学校高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校积极倡导教师每人都能开设一门选修课。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的校本课程框架已初具规模。

根据选修课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