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3741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

语文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叶兆言从小生活在祖父叶圣陶身边,▲之下,阅读了不少经典名著,打下了▲的文字功底,可谓家学渊源深厚。

上世纪80年代,叶兆言与余华、苏童等一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小说叙述方式▲了文坛新局面,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

A.耳濡目染结实开创B.耳濡目染坚实开创

C.言传身教结实开展D.言传身教坚实开展

2.下列对联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组是(3分)

A.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

(文庙联)

B.八千子弟随流水;百二山河委大风。

(项王庙联)

C.俯瞻桑乾,滚滚波涛荧似带;遥临恒岳,苍苍岫嶂屹如屏。

(山西应县木塔联)

D.想吾生竭力经营,无非是之乎者也;问此去何等快乐,不管它柴米油盐。

(塾师自挽联)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小小的庭院,种着两树高大的梧桐,三四棵矮小的黄杨,一株望春花。

此时,正是风雪连天的寒冬,▲深通世故的人们会说:

“望春花开了,春天就快要来了!

①第一个泄露了春讯的,就是那树望春

②惟有终年常青的黄杨,还透示着几分生意

③草未曾茁青,树没有抽芽

④时节推移,渐渐由冬转春,气候虽已日渐暖和,大地却还沉睡未苏

⑤望春花却在濯濯的枝头,开起了满树的花蕾

⑥梧桐早已落叶,望春花也只剩着疏落的空枝

A.⑥②③④①⑤B.⑥②④①③⑤

C.③⑥①②⑤④D.③①②⑤⑥④

4.下面语段能引发人们对“美”的感想,下列感想不够合理的一项是(3分)

那是一棵什么树呢?

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

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浑然一体地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

A.枯树、牵牛花本极普通,但因为视觉距离的存在,于是会产生不真实的美。

B.枯树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自己的坚硬支持了牵牛花,所以也得到了美。

C.柔藤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自己的活力装点着枯树,自身的美得到了发挥。

D.枯树与牵牛花相互依赖,彼此合作,因而都超越了自我,孕育了和谐之美。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6分)

书安南事

归有光

安南自黎利立国之后,世修职贡。

正德十一年,安南王黎晭为其下陈暠所弑,国人立其兄子譓。

陈暠逃据谅山,累年讨平之。

嘉靖元年,莫登庸立譓弟懬,而专有其国。

会天子新即位,诏赐外夷。

使者至龙州界,移告谅山卫,无所答,知其国内乱,未达而返。

其后登庸鸩杀黎懬,立己子登瀛,僭号改元。

而黎譓死清源府,国人奉其子宁为世孙。

十五年,天子以皇子生,谕少傅言①颁诏高丽、安南。

时安南不宾贡者二十一年,两广大臣岁岁牒问,未得其要领。

天子慨然欲发兵诛之,而云南人亦奏安南人武严威犯边。

于是少傅言言:

“天子继天立极,君主华夷。

安南负固为逆,久不来庭,无所逃于天讨。

太宗皇帝之兵,初分两道而入。

盖安南地域,东起广东之钦州,迤西历广西之左江,至临安之元江为界。

而广西龙州所必由之道,凭祥州则其要害也。

西则由临安经蒙自县河底之莲花滩,至其东都四五日程耳。

《大司马·九伐之法》,贼贤害民则罚,负固不服则侵,放弑其君则残。

蠢兹有苗,实负三罪,上干天讨,自速灭亡。

声罪正名,可传檄而定矣。

明年,黎宁臣郑惟僚潜走京师,奏言登庸逆乱之故,乞正天讨。

译问惟僚,言往者凭祥州关隘梗阻,海东、长庆、高平、安平、归化、安西沿边州峒土官,以非安南故所往来,不为假道。

惟僚挟宗图奏章入商舶中,随风飘至占城,余二年,始得来见天子。

议者以朝廷方欲兴师,而使者忽至,恐有诈,请遣人到边牒验之,而置惟僚锦衣卫密室中。

惟僚奏:

“去国日久,不知国内存亡。

牒问恐泄事机,贼将生计,旷日弥月,是绝世孙之望,阻国人之心,而显惟僚不为国之罪也。

逆徒文书,多于凭祥、上下冻、龙州。

昔惟僚帅师攻谅山,使黄公显迎朱埴。

朱埴者,故国王所遣告急使也,可问凭祥州人。

”某年月,果有谅山卫官黄公显将兵会上官李珠攻上琴、行庐社,以水牛、黄牛谢李珠,可验。

郑惟僚,黎氏臣也。

天子于是再下廷臣议,决攻讨之计。

【注】①少傅言,贵溪夏文闵公也。

(选自《震川文集(卷四)》)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登庸立譓弟懬,而专有其国专:

独揽

B.天子慨然欲发兵诛之诛:

C.以非安南故所往来,不为假道假:

D.天子于是再下廷臣议下:

交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黎利立国之后,安南国历代一直能遵循进贡制度。

但在接连不断地经历内乱后,至嘉靖十五年时,安南国未能按时进贡朝见天子达二十一年。

B.嘉靖帝刚即位,下诏赏赐外夷。

派往安南国的使者到达龙州边界后就下达文书送告谅山卫,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使者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C.黎宁大臣郑惟僚历时两年到达京城,禀明国内莫氏父子谋逆之事,请求朝廷派兵征讨。

但因其到达时机微妙,朝廷始终不相信其身份的真实性。

D.郑惟僚反对朝廷用边牒形式查验自己的身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离开安南太久,不知国内形势如何,而且这样易泄露事机,给逆贼新的机会。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其后登庸鸩杀黎懬,立己子登瀛,僭号改元。

(3分)

⑵安南负固为逆,久不来庭,无所逃于天讨。

(3分)

8.文中少傅夏言认为“诛”安南之举可“传檄而定”的理由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8分)

槐阴书屋图记

曾国藩

吾师江阴季先生,自名其寓舍曰“槐阴补读之室”,而属人为之图。

图成于道光癸卯之夏,时先生方官内阁学士,职思简易。

曰“补读”云者,以为统学不夙,仕优而后补之,谦退之词也。

是年冬,先生视学安徽。

三年还朝,则已掌吏部,或摄户部。

又督游于潞河,厘盐于天津,荡涤田赋积亏于两浙。

庶政倥偬,刻无暇晷,间遂有巡抚山西之命。

于是先生手图而告国藩曰:

“吾昔名吾居室而图之也,将以读吾书也。

今五六年间,腐精于案牍,敝形神于车尘马足。

曩之不逮,竟不克补。

则今之悔,又果可补于后日乎?

子为我记之,志晋疚焉。

国藩尝览古音多闻之君子,其从事文学,多不在朝班,而在仕宦远州之时。

虽苏轼、黄庭坚之于诗,论者谓其住京之作少逊,不敌其在外者之殊绝。

盖屏居外郡,罕与接对,则其志专,而其神能孤往根绝于无人之域。

若处京师浩穰之中,视听旁午,甚嚣而已矣,尚何精诣之有哉?

我朝大儒林兴,号为迈古。

然如睢州汤公、仪封张公、江阴杨公、高安朱公、临桂陈公、合河孙公数贤人者,大抵为外吏之日多,宦京朝之日少。

即在京朝,其任职也专,其守法也简,亦常日有余光,人有余力。

今六部科条之繁,既三倍于百年以前。

而先生之所历,或一身而兼数职,一岁而更数役。

每夕丑初趋离宫,待漏尽午而后返。

曹官白事、判牍,莫夜不休。

又以其间宾接生徒,宴会寮友,伺隙以求终一卷焉而不可得。

视数贤人者之处京朝时,势固不悻矣。

此先生所用为恍然也。

今者先生持节山西,政成而神暇,尽发遗编以补素愿。

盖将与数贤人者角其实而争其光。

而国藩忝窃高位,乃适蹈先生之所疚。

往者不可偿,来者不可必。

故略述时事,令异世官朝籍者有考焉。

(选自《曾国藩文集》)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厘盐于天津厘:

治理

B.庶政倥偬,刻无暇晷庶:

众多

C.我朝大儒林兴,号为迈古迈:

超越

D.视数贤人者之处京朝时视:

对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先生早年未能广泛学习,担任高官后想补读,把自己的寓所取名“槐阴补读之室”。

B.季先生政务繁忙,耗费精力处理公文,车马劳苦,不断奔波,所到之处,政绩突出。

C.季先生到京城后任职专一,为政简易,所以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专心读书研究。

D.本文是曾国藩应季先生请求而写的一篇记,作者从中也表达与季先生同样的感叹。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曩之不逮,竟不克补。

则今之悔,又果可补于后日乎?

(4分)

⑵又以其间宾接生徒,宴会寮友,伺隙以求终一卷焉而不可得。

(4分)

12.曾国藩在文中提出怎样的读书主张?

请简要概括。

(4分)

三、古诗词鉴赏(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14题。

剡谿馆闻笛

丁仙芝①

夜久闻羌笛,寥寥虚客堂。

山空响不散,谿静曲宜长。

草木生边气,城池泛夕凉。

虚然异风出,仿佛宿平阳②。

舟中月明夜闻笛

于鹄

浦里移舟候信风,芦花漠漠夜江空。

更深何处人吹笛,疑是孤吟寒水中。

注:

①丁仙芝,登进士第,仕途颇波折。

天宝三年,到浙东游玩,下榻在城边的剡谿馆。

②平阳,现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经济发达。

13.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5分)

14.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笛”的不同作用。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合抱之木,。

(老子《道德经》)

(2)君子矜而不争,。

(《论语·卫灵公》)

(3)子钓而不纲,。

(《论语·述而》)

(4)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孟子·离娄上》)

(5)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礼记·学记》

(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7)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8)凭谁问:

,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绿石头

【美】西尔维娅·普拉斯

黄色的巴士在铺鹅卵石的街上颠簸着开。

戴维和苏珊从车窗望出去,望见大海在六月的太阳光下闪耀。

这是他们搬走五年后,头一次回到故乡。

清新的、带有咸味的微风吹拂着,记忆纷至沓来——

  他笑了。

“记得我们挖到中国的那一次吗?

”  

  苏珊的眼睛模糊了。

记得?

她当然记得。

  

  曾有一个长满草的后院,他们常在那儿,在院内一角用小锹和小铲挖土,并信心满满地认为挖得功夫到家就能挖到中国。

可惜,他们的梦想很快就破碎了,因为戴维想去前面玩了。

路上,苏珊小心地只踩着人行道上的缝隙走。

努力想模仿的戴维,因为腿不够长,跨不过那些平坦的大块水泥方砖,所以会把心思集中在别的事情上。

  

  “我踩死了一只蚂蚁。

”戴维自豪地大声说,一边移开脚,露出被踩碎的小昆虫。

  

苏珊悲伤地低声念叨:

“可怜的小蚂蚁。

戴维一言不发,下唇微颤,“对不起。

”他后悔地说,“我再也不那样做了。

”  

  苏珊的心软了。

“没关系。

”她大度地说,接着脸上露出笑容:

“想起来了!

我们去海滩,去绿石头那儿!

”  

  那是块大石头,深埋在沙中,只能看到上部。

它有个光滑的绿色表面,高出那些黏乎乎的黑色石头,就像大海龟的壳。

顶上有块平地可以坐,一侧形成一列浅浅的台阶。

确实,那块岩石就像头驯服的动物,酣眠不醒。

  

  孩子们喜欢爬到那块易爬的、不规则的石头上玩各种把戏。

①有时那石头是暴风骤雨下大海上的一艘帆船,有时是座高山,不过今天是座城堡。

  

  “你去挖条护城河,让谁也过不来。

”苏珊命令道,“我打扫房间。

”她开始把沙子全扫下去,而戴维绕着那块石头挖了条小沟。

  此时他们是这个微型世界里的巨人。

他们摆开破碎的贝壳当盘子,幻想自己是微型宇宙的一部分。

斑点蟹或泥土色的海虫逃脱不了他们的锐眼,他们甚至看到了矗立在城堡上的金色塔楼。

  

  他们不再玩时,太阳正在西沉。

  苏珊看到那两个小小的身影在海滩上走得看不见了。

戴维用肘部捅了她一下,那幅图像消失了,她慢慢回到现在。

  

  “我们到家后就去海滩吧。

”他提议道。

  

  苏珊不禁向窗户上自己的映像微笑,调整下头上戴的宽边草帽。

自从头发剪短后,她的样子一直更像长大了。

她可能被认为有十四岁……嗯,几乎吧。

放下行李,他们就向海滩走去。

经过曾经熟悉的草地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去玩一玩,让他们有些伤感,不过还有海滩,至少那里不会改变——大海,沙和绿石头。

  “快点儿!

”苏珊鼓励道。

  

  她和戴维在海岸上赛跑。

潮退了,太阳照射下的海藻散发出浓烈的气味。

两个孩子迷惑不解地停住脚步。

  

  那处海滩看上去比他们记忆中的要小,在平坦的沙滩和安静的水面下,不知隐藏着什么,奇异而陌生。

迎接他们的,除了海浪的轻拍声,还有种泛起的空荡感和古怪的沉默,就像离开很久后回到一个熟悉的房间,发现它无人居住般凄凉。

  

  苏珊做了最后一次努力。

“我们去绿石头那里吧。

”她对戴维说。

那肯定行,她想,绿石头那里肯定还有魔力。

  

  那块大石头似乎也变小了。

②它躺在卵石中间,样子沉重呆滞;一块绿石头……如此而已。

曾经有过的城堡、帆船、山岭去哪儿了?

只有那块石头留在那里,光秃秃地。

  

  两个孩子站了一会儿,默不作声,茫然不解,最后沮丧地转过身,沉重地走上海滩,走出了视线。

潮水渐渐上来,徐徐淹没了那些黏乎乎的黑石头;风势小了,悄悄吹拂着沙滩;海浪涌来,涌来,直到最终将绿石头的顶部淹没。

那块石头,在涨起的潮水下面,默不作声,样子黑黝黝的,正在睡觉。

(孙仲旭译,有删改)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层次清晰。

开头用“清新的、带有咸味的微风”将主人公带入回忆,然后用戴维的“肘部”将苏珊和读者一同拉回现实。

B.童年的戴维天真可爱,想象力丰富,认为只要努力即可从自家小院挖到中国的想法充满童趣,不过他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转移。

C.戴维自豪地宣称“踩死了一只蚂蚁”,苏珊却悲伤地念叨“可怜的小蚂蚁”,不同的态度反映出了两个孩子不同的性格和心理。

D.文中两个孩子的情感变化多次:

先是久别回乡欣喜不已,然后对再回海滩充满期盼,接着快乐回忆童年趣事,最后却沮丧而归。

17.文中两处画线句表现了孩子们对绿石头的不同认识,请简析其中的原因。

(6分)

18.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1题。

论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

王彩凤

先秦两汉时期,山水画尚未出现,中国古典园林也处于探索萌芽状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山水画意趣理念的出现促成了山水画的独立与形成,同时也推动了以意趣欣赏为主的私家园林的涌现。

唐以后山水画迅速发展,以其多姿多彩的风格充实了古典园林的艺术源泉,山水画更是为画坛之首,于唐末至宋初进入到高度成熟期。

山水画于北宋中后期进入变异期,抒情写意山水画成为绘画的高峰。

而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与山水画相互对应,相继出现了园林规划设计的新形式,对园林的规划设计又反作用于山水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因景成画”的造园艺术传统。

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中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在古典园林中,格局为实,画景为虚。

在山水画创作中,山为实,水为虚;景为实,物为虚;近为实,远为虚……山水画的画面层次表现离不开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

如画面中会有留白,此处的“留白”表面上为虚,其实为实,以无的空间描绘出有景的画面,虚实中自为一体,不着点墨而意味悠长。

在园林建筑中亦如此。

在山水景致中,山为实水为虚;在颜色搭配中,亮为实暗为虚;在排列布局中,密为实疏为虚。

绘画之道与造园之理有其相似的成分。

在山水画中,画家往往注重格局的分布排列,力求与自然融为一体。

绘画者将自己对壮美山川的主观意识聚以笔端,辅以个人的情感,探究自然的特征,构建整体的和谐统一之美。

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也遵循山水画讲究主次分明的布局特点,高低有致、错落有序。

在建造中依据原有地形基础,而进行有意识的修整与规划,对自然进行概括,展现自然的美感。

中国古代匠人利用独具特色的理景手法,动与静、高与低、远与近、俯与仰,各种手法层层递进,甚至于不同植物的配置也暗含着时季的不同变化。

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采取了小中见大的手法。

正所谓,一勺代水,一拳代山。

在有限的画纸中,借助对山石、花竹、流水等自然美景的描绘,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完美结合在一起,赋予画面鲜明的主题和美感,使画中看似平凡之景,实有不凡之韵味。

同时,山水画又往往为古典园林的建造提供一个理想状态的规划蓝图,使自然美景几乎全聚集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有了追求“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

山水画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想模式,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二者相互影响,二者相互促进,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和谐发展。

1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山水画意趣理念的出现促成了山水画的独立与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私家园林的涌现。

B.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与山水画既矛盾又统一,山水画的迅速发展为古典园林的建设提供了艺术源泉。

C.山水画中的“留白”和园林建筑山水景致中的亮暗搭配、密实布局都运用了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

D.中国古典园林早于中国山水画出现,并且也比山水画成熟得更早。

因此,古典园林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

2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山水画和中国古代园林两个角度,阐述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B.山水画是理想模式,古代园林是物化形态,文章以此为立论前提,指向二者物化形态中的共同特征。

C.文章从虚实结合、分布排列、以小见大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了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相互关系。

D.文章先交代了山水画和古典园林在历史发展中的联系,接着具体分层介绍二者的共同手法,最后总结概括。

21.园林设计怎样才能使人“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6分)

七、作文(7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社会、大自然,都有自己的风格。

风格彰显个性,风格丰富生活,风格传承文明……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

(一)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3~25题。

(10分)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2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24.梅圣俞指的是宋代哪位诗人?

他和谁并称“苏梅”?

(2分)

25.欧阳修认为梅圣俞诗歌闻名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4分)

二、名著阅读题(30分)

26.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船夫在翠翠婚事上的谨小慎微,犹豫不决,致使误会不断。

他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惆怅逝去,未能为翠翠找到最终的归宿。

B.《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夫人糜夫人为了丈夫成就帝业,为了不拖累忠义之将赵云,为了保全刘家的血脉阿斗,毅然投井自尽。

C.《茶馆》中常四爷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也逃不了悲剧的命运,表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

D.袭人一直都是温柔体贴的形象,但也有例外。

在宝玉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贵妃,原也体丰怕热”后袭人不由得大怒。

E.《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在葛朗台死后抛弃夏尔,嫁给德·蓬风,将大量的金钱用于慈善事业。

27.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宝玉周岁时,贾政摆了许多物件让宝玉抓取。

不料宝玉抓了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B.《边城》中,老船夫和顺顺地位悬殊,导致爷爷不敢答应天保的求亲,还是封建的等级观念毁了年轻人的幸福。

C.“三英战吕布”是指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披挂出马,无人能敌,关羽、张飞、赵云轮番夹攻吕布的故事。

D.《哈姆莱特》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善于观察,长于思考和分析,而且是文武全才,他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英雄形象。

E.《欧叶妮·葛朗台》中女仆拿侬外表丑陋但内心单纯,忠于主人,她对金钱社会的适应,让人们看到她身上有老葛朗台的影子。

28.《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林黛玉先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又说“今儿他来,明儿我来”“是不是?

我来了他就该走了”,林黛玉连续三次用“他”称呼贾宝玉,体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4分)

29.《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贾母摇头道:

“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

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这些话写出了贾母怎样的心理?

(5分)

30.《边城》的开头: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有人说《边城》的开头蕴含了发生翠翠悲剧的原因,请简要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6分)

31.俗话说“曹操倒霉遇蒋干”。

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情节,简要分析蒋干中计的原因。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