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388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三部是指: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省是指:

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

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书省

行中书省(行省)开始于元朝。

元朝的中书省主管各省的重大民政事务。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职位,皇权对于可能威胁自身的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明成祖(永乐)设立内阁。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清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了顶峰。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a、皇权失去了约束和监督,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的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

b、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助长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c、必然导致官僚机构得膨胀和腐败。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发动国家:

英国。

清政府失败后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是: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发动国家:

英国、法国。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发动国家:

日本。

清政府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

割台湾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爱国将领:

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3、侵华日军的罪行

了解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

了解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指挥者:

李宗仁。

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歼敌4万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了解洛川会议

1937年中共在洛川召开会议,确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全民抗战路线)

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建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作用:

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天京陷落的主要史实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天平天国”。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其原因是:

这个制度所制定的评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2、辛亥革命

了解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总理:

孙中山。

政治纲领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临时总统孙中山。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制定者:

参议院;

颁布者:

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

评价: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⑤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⑦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的过程:

5月4日~6月初:

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

6月初后:

运动中心在上海,工人阶级为主力;

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

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了解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主要史实

中共一大:

时间:

1921年7月23日;

地点:

上海;

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中共诞生的影响:

中共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1922年7月):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形成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了解北伐战争

开始时间:

1926年7月,国民大革命失败标志: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南昌起义的时间:

1927年8月1日(建军节),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井冈上革命根据地。

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长征的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

1934年10月,结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理解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了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其中,淮海战役歼灭和改编敌人人数最多,平津战役中的北平和平解放。

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西柏坡,主要内容: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准备。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制定: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理解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

建国后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成为迫切需要,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一个具体形式;

2、过程:

一届人大召开(1954):

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二届人大召开(1959):

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三届人大召开(1964):

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多党合作政协制度:

原因:

①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

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作用,1954年后起政协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56年):

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目的: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特点:

我国民主政治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民族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确立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五个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4、意义:

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第五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义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3、祖国统一大业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1979年);

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解决提出“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

英国:

主权换治权;

中国:

主权不容谈判。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收回主权。

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

1987年中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

在国际上造成广泛深远影响,发展成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情况

日内瓦会议(瑞士):

1954年,特点:

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团积极推动下,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大大提高新中国国际声誉。

万隆国际会议(印尼):

1955年,特点: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成功,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台湾国民党集团占据;

事件: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提案;

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12月,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关系正常代;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翻开中日睦邻友好新篇章

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有利于中国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200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会议期间,在中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

了解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首次外交活动

1993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10月,中国第一次局举办了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地点在上海);

2001年6月,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官开始改革。

改革内容:

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政治上按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克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506年。

以地域为基础划分为10个行政区,从中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

从10个选区中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制定了“陶片放逐法”。

克里斯提尼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由此最终形成。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了解伯利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民主派领袖伯利克利连任首席将军,这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同时也开启了希腊文明史上最为鼎盛的“古典时代”。

主要表现在:

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户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

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

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于公元前449年颁布,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体系。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了解罗马法在维护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①罗马法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统治,为罗马统治者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②维护奴隶制度和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

③顺应经济发展和变化,对公民的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保护私有财产;

④建立大量自治市,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每一个角落。

进一步稳固了帝国基础。

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了解《权利法案》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主要内容: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

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

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

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威廉三世和大臣在一个小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这个小密室逐渐成为内阁的代名词,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乔治一世时期形成了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的惯例,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2、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中央政府的构建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以后若以三2/3以上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几位有效。

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参议院每州两名,任期6年,每年改选其中的1/3;

众议院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员批准,终生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法权。

这部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而且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给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了解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美国1787年宪法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这部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即行政、立法、司法这个三相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

3、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

总统任职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议会采取两党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将《马赛曲》定位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法国国庆日,并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等内容写入宪法。

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871年宪法确定了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

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