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4044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docx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是指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1、基本形式:

“……者,……也。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

2、变化形式:

A.“……者……。

例如:

叫冤者,妇人。

陈轸者,游说之士

B.“……也。

例如:

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人也。

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

C.“……者也。

例如:

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

D.“者”、“也”均不用的: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夫鲁,齐晋之唇。

3、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例如: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卿为清望官。

③、心之官则思。

④、……周文元,即今累然在墓者也。

⑤、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4、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A、“是”不作判断词的:

例如:

①、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②、是障之也。

(《召公谏厉王止谤》)

B、“是”作判断词的:

例如:

①、巨是凡人。

②、问今是何世。

③、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5、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例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练习:

1、下列句中,与其它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粟者,民之所种。

④、梁,吾仇也。

⑤、唐南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⑥、南冥者,天池也。

⑦、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⑧、席方平,东安人。

答:

⑤,不是用“者也”式表判断句。

2、下列句中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④、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

答:

②。

3、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的是

A、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武夫力而拘诸原。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臣本布衣。

E、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答:

B。

二、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很少用“被”表被动)。

一般在动词后面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使不辱于诸侯”,但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于被动意义。

常见的形式有:

1、用“见”表被动:

例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用“于”表被动:

例如:

君幸于赵王。

3、用“见……于……”表被动:

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

4、用“受……于……”表被动:

例如: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用“为”表被动:

例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用“为……所……”表被动.

例如:

羸兵为人马所蹈籍,陷泥中死者甚众。

7、用“……为所……”表被动:

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用“被”表被动:

例如:

周公之被逮。

练习:

1、分析下列被动句的形式类型

①、王建擒于秦(齐王田建)

答:

用“于”表被动。

②、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答:

用“见”表被动。

③、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

用“见…于”表被动。

④、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

答:

以句意及用“为”表被动。

⑤、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答:

用“为…所”表被动。

⑥、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答:

用“为”表被动。

⑦、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答:

用“为”表被动。

⑧、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答:

用“被”表被动。

⑨、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答:

用“为…所”表被动。

⑩、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答:

以句意表被动。

2、下列句子不属于被动句的是:

A、操军破,必北还。

B、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也。

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答:

D。

3、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是: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②、妻与子皆养于我

③、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④、民不被其泽。

⑤、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⑥、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⑦、世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愤而死焉者也。

答:

①②③⑧⑨。

4、下列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人皆见侮为辱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D、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

D。

5、下列句子与“劳力者治于人”句式相同的是

A、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D、洎(李)牧以谗诛

答:

AD。

6、在判断句后写“P”,在被动句后写“B”

①、羊子感其言,复还卒业B

②、燕王吾所立P

③、寡君以之为戮,死且不朽P

④、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B

⑤、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P

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

⑦、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B

⑧、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P

⑨、守城者皆为羸老之卒P

⑩、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B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主要是指:

①、主语后说;②定语后置;③、宾语前置;④、状语后置等四种情形。

(一)、主语后说

主语后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主谓倒装句(或谓语前置句),这种句子与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的形式相反,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有三种形式。

1、在感叹句中,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常把谓语放在主语前边。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2、在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把谓语放在主语前,强调疑问的重点。

例如:

谁与,哭者?

3、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

例如:

勖哉,夫子!

练习:

1、谈谈下列句子的特点与类型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来,尸虫!

汝何不自形其形?

③信哉是言也!

答:

都是主谓倒装句。

2、下列句子结构不同于其他句子的一句是

A、贤哉,回也!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C、欲穷千里目

D、沛公安在?

答:

D,(ABC句是主谓倒装句)

3、下面几句中不是主谓倒装的一句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B、美哉,我少年中国!

C、善哉,论事!

D、闻鬼曰:

“壮哉,此汉!

答:

A,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

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它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⒈中心词+定语+者(楚辞句式的定语后置)。

特殊指示代词“者”用来煞尾,并复指中心词,这种方式较多,能强调和突出定语,使句子流畅。

例如: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⒉、中心词+之+定语(“之”字结构的定语后置)。

这种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助词“之”使定语地位更为突出。

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⒊中心词+之+定语+者。

(“者”字结构的定语后置)这种方式较多。

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⒋中心词+而+定语+者。

(“而”字结构的定语后置)

例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⒌用数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数量词定语后置)

例如:

吏二缚一人诣王。

练习:

1、分析并翻译下列定语后置的句子:

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⑥、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⑦、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⑧、高……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⑨、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⑩、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2、下列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句是: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而崔嵬

③、楚人有涉江者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⑤、此三者,吾遗恨也

答:

3、下列句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A、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B、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E、故人之为虎食者

答:

D。

4、下列几句中不是定语后置的一句是:

①、羊子尝路行,得遗金一饼

②、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③、此四海者,天下之穷民无可告者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⑤、亦燕荡具体而微者

答:

④。

(三)、宾语提前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

例如:

①、沛公安在?

②、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③、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面。

例如:

①、彼不我恩也。

②、时人莫之许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

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它意义。

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惟弈秋之为听。

4、介词宾语的前置。

例如:

①、国胡以相恤?

②、一言以蔽之

练习:

1、分析下列宾语前置句子的类型,并翻译: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何以效之

③、惟利是图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⑤、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湘江

⑥、语曰;“唇亡则齿寒。

”其斯之谓也

⑦、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⑧、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2、指出下列句中不同类的一句:

①、尔何知!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②、唯命是从

③、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④、客何好

⑤、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答:

④。

3、下列句子不是宾语提前的一句是:

①、宋何罪之有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③、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答:

④。

4、将下列句中介词宾语前置的句子找出来

①、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③、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④、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⑤、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⑥、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⑦、是震是拔,大歼厥家

(震动它,攻下它,大歼敌巢)

⑧、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⑨、治国最奚患

⑩、姜氏何厌之有

答:

①⑤。

(四)介宾短语后置

介词加上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中心词的后面,翻译时往往需要将其提前。

因为这种介宾短语在句子中常做状语,所以也把它叫做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于”字型(“于……”):

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2、“以”字型(“以……”):

例如:

皆不可限以时月。

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3、“如(若)”字型(“如……”)

例如: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练习:

1、下列几个句子中,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①、于败堵草丛中探石发穴。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③、决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

④、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⑤、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⑥、复之以掌。

⑦、项王受璧,置之坐上。

答:

②③④⑥

2、找出不属于状语后置的句子:

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②、子路宿于石门。

③、杀人以刀与梃,有以异乎?

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⑤、樊哙覆其盾于地。

⑥、又试之鸡。

答:

①④

3、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是哪些:

①、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③、俯身倾耳以请。

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⑥、伐薪烧炭南山中。

答:

③⑤

四、省略句

文言文的省略句式,既可以省略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兼语等),也可以省略助词(“于”、“以”等)。

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省主语。

例如:

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

(虫)行且速。

2、省略谓语动词。

例如: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及在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

3、省宾语。

有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两种情况:

例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秦王不怿,为(之)一击否。

4、省介词。

例如;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③、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5、省量词。

例如:

①、蟹六(条)跪而二(支)螯。

②、寒暑易节,始一(趟)反焉。

练习:

1、在原句中补上省略成分: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

②、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③、荆柯有所待,欲与(之)俱。

④、燕王拜送(书)于庭,使使以闻(于)大王。

⑤、(张仪)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

⑥、岁恶不入,(官与民)请卖爵子。

⑦、“(君)独乐乐,(君)与人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人(与人乐乐)”

2、在下列句子中找出不同类的一句

①、西人长兵器而短技击(省介词于)

②、天下苦秦久矣

③、此诚不可与争锋(省代词之)

④、诚宜开张圣听(省名词陛下)

⑤、守臣死,乃入据陈(省代词其)

答:

②。

3、在下列句子中找出不同类的一句

①、(此)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良马期乎(行)千里,不期乎骥骜

③、自以为不如(之)

④、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

⑤、愿陛下托臣以讨贼之效

答:

4、在下列句子中找出不同类的一句

①、赵王以(其)为贤大夫

②、大王见臣(于)列观

③、(其)爱其子,(其)择师而教之

④、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⑤、有碑仆(于)道

答:

5、为下列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①、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②、(轩中)借书满架,(吾)偃仰啸歌

③、秦伯素服(于)郊次

④、还矢(于)先王

⑤、杞子自郑使(使)告于秦

6、为下列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①、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

②、一人卧,植刃(于)道上

③、(其)具告(之)以事

④、民悦之,使(之)王天下,(其)号有巢氏

⑤、(吾)愿以(之)闻于官

综合练习:

1、将下列倒装句进行分类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古之人不余欺也

⑤、宋何罪之有

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⑴、谓语前置:

⑵、定语后置:

②⑥

⑶、宾语前置:

①④⑤

2、依据以下各句句式特点按要求分类

①、高祖,沛丰邑阳里人

②、帝感其诚

③、彼不我恩

④、痛哉斯言

⑤、召入使拜夫人

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⑦、公输盘为楚造云梯,将以攻宋

⑧、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⑩、此三者吾遗恨也

⑴、谓语省略:

⑵、宾语省略:

⑤⑦

⑶、谓语前置:

⑷、定语后置:

⑸、判断句:

①⑩

⑹、宾语前置:

⑺、被动句:

②⑨

3、将下列句子按不同特点分类

①、子何侍而往(宾语提前)

②、成不敢敛(于)户口(省略句)

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

④、君不之信(宾语提前)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于)泥中,死者甚众(被动句、省略句)

⑥、民之遭水汉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定语后置)

⑦、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⑧、则齐国(之治)其庶几乎(省略句)

⑨、曹公,豺虎也(判断句)

五、比较句

文言文中表示比较的方式,除用“比”表示之外,还可把“于”放在形容词后,引进比较对象。

也可用“孰与”来表示人物高下、得失。

“孰与”有时写作“孰若”,常跟“与其”搭配,其比较特色更为明显。

例如: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练习:

区分下列句子,哪些是省略句,哪些是比较句?

1、将不胜其忿而(将)蚁附之。

2、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

3、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4、沛公军(于)霸上。

5、吾孰与徐公美?

6、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7、今(国家)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8、(赵)尝五战于秦。

省略句式:

4、7、8、

比较句式:

2、3、5、6、

六、常见固定句式

掌握常见的句式,对于阅读文言文有重要的作用。

这里介绍的是较常见的几种。

(一)、“无乃……乎”

“无乃”与句末的疑问语气助词相呼应,表示一种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有关情况加以猜度,一般可译为“恐怕(只怕)……吧”。

例如: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3、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平时随便、马虎,又用简单的方法处理事情,这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二)、“得无……乎”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

”、“莫非……吧?

”。

“得无”是“该不会是”的意思,与后面的语气助词相呼应,表示对一种情况的推测,可以译为“该不会(莫非是、只怕是)……吧”。

例如:

1、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也?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也?

3、日食饮得无衰乎?

有时后面的语气助词省略不用。

如:

4、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流散)在民间。

5、览物之情,得无亦乎?

 

(三)、“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的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是……吗?

”,“岂不是……吗?

”如:

1、问者嬉(赞叹)曰:

“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2、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3、并作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不亦休(很好)乎!

“不亦”与“乎”之间多用形容词,但也有用能愿动词“可”或表示品德行为的名词的。

如: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不亦惑乎?

7、吾射不亦精乎?

 

(四)、“何……以为”

“何以”表示反问,就是“怎么用得着”的意思,“为”是语气助词,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要)……干什么呢?

”,“还用……做什么”。

如:

1、陈嚣问孙卿之曰:

“先生议兵,……然则又何以兵为?

(“何以兵为”,要战争干什么。

2、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我要你的千金宝剑干什么?

有时可以省去“以”字。

如:

3、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一定要按您所说的办,那么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

4、人曰:

“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有人问她道,“你的儿子是小兵,可是将军亲自替他吮疽,这是好事,为什么哭呢?

”)

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老天爷想要我灭亡,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呢?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我哪里用得着费这么大的力气,直上九万里的高空,然后向南飞行呢?

7、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五)、“如……何”

(“奈……何”、“若……何”)

“如何”、“奈何”、“若何”组成凝固结构,是用来询问的句子,就是“怎么”、“把……怎么办”、“对……怎么样”的意思。

如果将“如何”(“奈何”、“若何”)二字分拆开来,当中加进名词或代词,就是“拿……怎么办”的意思。

如: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将拿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办呢?

2、魏惠王亲往问病,曰: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魏相公叔座。

“不可讳”,指死亡。

“将奈社稷何”,我拿这国家怎么办呢?

3、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战马不肯向前可怎么办呢?

虞姬啊虞姬,我拿你怎么办啊?

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5、若楚惠何?

(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

6、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7、取吾璧,不与我城,奈何?

8、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

“如何”、“奈何”、“若何”放在动词前,表示反问,如例6,单独使用时,表示询问办法,如例7、8。

(六)、“何……之有”

“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就是“有什么……呢”的意思。

如:

1、晋何餍之有?

(晋哪会满足呢?

2、勾践曰: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如果现在能闻听到你的意见,那又怎么能算晚呢?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与“何……之有”相近的,还有“何有于……”、“于……何有”式。

“何有于……”与“于……何有”,都是“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如:

4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即使年龄很大的敌人,抓住了就俘虏他们,对那些头发花白的敌人,又有什么可怜的呢?

)(“胡”“耉”,均指很老的人)

5、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子曰: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孔子道:

“仲由果敢决断,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

7、王曰:

“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

远世之王,于我何有?

”(陈王道:

“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

那些远世的国君,与我有什么关系?

”)

8、宋何罪之有?

(七)、“有……者”

常用于叙述的开头,以突出叙述的对象。

例如:

1、人有亡鈇者。

2、楚人有涉江者。

“有……者”有时侯是一种定语后置的一种形式。

例句1“有亡鈇者”是“人”的定语。

例句2“有涉江者”同样是“人”的定语。

所以在译成白话时,要把“人”字放在后面,让“有……者”作为它的修饰语。

如果没有这种修饰关系的“有……者”,就不是后置的定语。

如“杭有卖柑者”这句,只能译成“杭州有个卖水果的”,因为“买果者”不是“杭”的定语。

(八)、“……之谓也”

(“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表示总结性的判断。

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如: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我之谓也。

2、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通“赐”)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