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434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docx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

阿拉善盟科技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

我盟科技工作及科技进步的调查和思考

阿拉善盟科技局

(2009年4月30日)

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和决定性因素。

实施科教兴盟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质量,增强我盟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科学发展观原则,我们很有必要对全盟科技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研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架设全面振兴科技的桥梁,策划战略方案,明确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计划措施,实现科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第一部分

科技工作与科技资源基本状况

一、2006-2008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以来,我盟科技工作继续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科教兴盟”战略,以及《阿拉善盟科技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实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一定的科技攻关力量。

科技成果大批涌现,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科技支撑力和科技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能力明显增强。

2007年,盟委、行署隆重召开全盟科技大会,研究讨论了《盟委、行署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对今后全盟科技工作做了具体部署,首次颁发了全盟科技人员突出贡献奖,重奖了科技人员;阿左旗、阿右旗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县市考核验收,进入全国科技进步旗县行列。

--科技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十一五”以来,为构筑我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新平台,适应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科技资源的合理布局,科技部门组织实施了《阿拉善盟科技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盐化工、煤化工等科技主导产业已形成,双峰驼保种、梭梭、肉苁蓉种植和农区养殖业等科技产业化基地规模日增、效益日显,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孪井滩示范区、巴彦浩特生态农业等科技示范园区发挥着示范引路的典型作用,有机农业、菜篮子工程等重点示范工程也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项目工作有了重大突破。

“十一五”以来(2006-2008年)针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共实施国家、自治区级科技项目25项,共争取到经费320.4万元;实施盟级项目83项,总投入30608万元,其中:

盟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930万元。

获得盟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7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阿左旗、阿右旗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县市考核验收,进入全国科技进步旗县行列。

制定了《阿拉善盟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了专家咨询决策机制及项目评估制度,在科技项目安排上本着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了农牧业产业化、盐化工、煤化工、生态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园区建设,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推广等项目,增加了重大项目的投资强度,“神舟四号搭载梭梭肉苁蓉种子对比试验研究”等一大批项目的实施,使我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得到提升。

--农牧业领域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

通过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每年20-3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我盟农作物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到97%,良种畜和改良种达75%以上,农牧业新技术覆盖率80%以上,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32%提高到目前的40%.

--工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十一五”以来,我们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努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依靠科技引领新型工业化,使企业在提高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企业效益显著提高。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

制定出台了《阿拉善盟“企业技术引导工程”工作方案》、《阿拉善盟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在兰太公司、庆华集团、太西煤集团等规模以上企业中培育和建立了4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自治区级民营科技企业,1家自治区级盐化工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自治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3家盟级研发中心。

二是积极引导鼓励,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通过采取与企业协作、注入引导性资金、给企业牵线搭桥等措施,帮助企业引进国内国际先进技术及自主创新技术26项,其中引进消化再创新21项,自主创新5项。

圣氏化学氨基甘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进口产品;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和熔融还原铁项目均处于国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开发了甲醇、聚氯乙烯等新产品。

全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力明显提升。

--科技合作与交流从深度到广度得到极大的加强。

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北京大学药学部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部分省市科技部门开展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项目,涉及高新技术成果引进、生物技术、生态保护与治理、农牧民增收等诸多领域。

提升了我盟的科技实力,推进了技术跨越。

大力开展企业对外科技合作。

积极促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大学和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组团参加满洲里中俄蒙科技展、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等科技交流活动,为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以及进行科技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

--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十一五”以来,建立民营科研机构5家,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试点、“畜牧业舍饲养殖模式化综合配套技术”等三项技术承包试点工作,发挥了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探索出科技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新模式。

--新能源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成效显著。

“西部无电乡新能源通电工程”的实施,新建和扩建风能、太阳能电站,使一万多农牧民从中受益;沼气新技术示范项目进行了农区四位一体沼气综合利用、牧区羊粪堆沤发酵技术和玻璃钢沼气池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推广各类沼气池3000多座,保护了环境,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科技宣传和科学技术普及力度加大。

通过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科技专刊》、科技网站、“科技之光”电视专栏等途径,扩大了科技宣传和科学技术普及覆盖面,使科学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公众的科技素质日渐提高。

期间,建成科技信息网络村2个,科技信息网络工作站7个,农牧民适用技术培训累计达6万人次,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科技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科技会展中心的建成,填补了我盟无科技馆、无天文馆、无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无科技成果交流、展示场所的空白,为我盟科技事业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搭建了新的平台。

二、科技工作的领导

“十一五”以来,我盟继续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实力有所加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

主要表现在:

1、全面推行科教兴盟战略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及全社会的共识。

每年盟委、行署都对科技工作提出要求,多次听取科技工作汇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盟旗都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

2、建立健全了科技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形成了科技工作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上下齐抓共管的可喜局面。

3、科技政策。

2006年盟委、行署召开全盟人才工作暨科技成果奖励会议,2007年又召开全盟科技大会。

出台了《阿拉善盟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阿拉善盟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阿拉善盟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和《阿拉善盟保护知识产权行动实施方案(2006—2007)》等有关文件,印发了《阿拉善盟“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工作方案》和《阿拉善盟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

两次会议和六份重要文件对组织和动员全盟全社会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入实施科教兴盟战略,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增强了科技工作的渗透能力。

三、农牧区科技工作概况

1、盟旗苏木都建立有农业、改良、兽医、草原、经管、农机和水利等工作站,基本上形成上下贯通的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据不完全统计,全盟有农牧业推广机构60个,总人员1067人(盟直8个机构143人,旗级13个机构357人,苏木镇39个机构567人),有职称人员642人,占人数的60.2%。

建立有各类技术协会、学会、研究会,在学术研究、交流及产供销结合方面发挥了作用:

如西瓜协会从种籽、技术、管理到销售,全方位服务,促进了地区西瓜生产。

三旗所在地建有自治区级“科技星火培训学校”,绝大多数苏木镇也建有农牧民培训场所。

主要针对当地生产实际,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

培训农牧民累计达到5万人次。

每年下达20-30项农牧业适用技术推广任务。

有涉及种植和养殖方面的塑料暖棚圈、温室蔬菜、节水灌溉、地膜覆盖和青贮等实用技术。

建立有骆驼、白绒山羊改良和小麦、玉米高产等试验示范区。

全盟多数苏木镇配备有科技副苏木达(副镇长)。

科技工作主要由分管科技副职负责,具体业务由综合服务站进行。

嘎查一级部分有科技副职。

四、企业科技工作概况

“十一五”以前,阿盟以工矿资源开发和加工利用,畜产品加工利用为主。

目前,全盟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初步形成了盐化工和煤化工等科技主导产业,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实现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

--在湖盐及盐化工方面。

提高了就地转化和综合利用能力。

特别是以金属钠生产为龙头,大力开发了深加工产品的生产,重点完成了5万吨金属钠生产线,ADC发泡剂生产线、氯化聚乙烯等生产线,重点开发了ADC发泡剂、三氯乙烯、三氯化铝、低铁硫化碱等化工系列产品。

--在煤炭及煤化工方面:

加强了煤炭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其利用价值。

通过科技合作,引进优质活性炭、炭化硅及煤焦化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先进技术,进一步延伸了加工层次,增强了煤炭资源加工转化能力。

--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加快。

制定出台了《阿拉善盟“企业技术引导工程”工作方案》、《阿拉善盟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一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兰太公司、庆华集团、太西煤集团等规模以上企业中培育和建立了4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吉盐化集团、太西煤集团、庆华煤化公司等13家企业先后被自治区、盟批准成立企业技术中心。

三是科技创新载体快速发展,阿拉善右旗苁阳酒业公司、阿拉善左旗丰源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等10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民营科技企业。

四是积极引导鼓励,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通过采取与企业协作、注入引导性资金、给企业牵线搭桥等措施,帮助企业引进国内国际先进技术及自主创新技术26项,其中引进消化再创新21项,自主创新5项。

圣氏化学氨基甘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进口产品;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和熔融还原铁项目均处于国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开发了甲醇、聚氯乙烯等新产品。

全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力明显提升。

三是大力开展企业对外科技合作。

积极促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大学和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组团参加满洲里中俄蒙科技展、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等科技交流活动,为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以及进行科技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

五、社会发展方面的科技工作

生态治理。

主要开展了围栏封育、飞播、营造防护林、人工增雨、畜群草库伦建设、饲草料基地(小绿洲)建设以及额济纳黑河流域治理等方面研究和建设工程。

气象监测预报。

主要利用国家气象卫星资料,在监测预报阿盟地区灾害性气候及长、中、短期天气预报技术方面有较大进步,建成了沙尘暴监测系统,大大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医疗卫生。

开展了蒙医药开发;地方病及氟、砷中毒普查,防治及改水工程。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在风能、太阳能和沼气等新能源技术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推广使用了暖棚圈、日光温室、风光互补和光电互补民用系统,以及新能源电站的先进技术。

开展了沼气技术应用推广及玻璃钢沼气池试验测试工作;通过风光资源普查,为建设大型风电场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方面。

环境保护开展了大气污染和“三废”治理工作;古拉本地区矿区开展了煤矿科学灭火工作;等等。

六、科研机构及成绩

[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阿拉善荒漠研究中心)]现有职工26人,其中本科生13人、大专2人、中专8人,专业技术人员18人,优异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2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6人。

科研主要任务:

一方面针对全盟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加强科技攻关,力争在短时间内取得某些技术的重大突破,逐步解决制约林业发展和工程质量的技术“瓶颈”;另一方面要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加速林业生态建设进程,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为全盟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提供技术储备核技术支撑。

科研主攻方向:

干旱荒漠地区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建设;阿拉善地区珍稀植物保护和繁殖技术;梭梭残林扩大、恢复技术;梭梭人工接种肉苁蓉最佳模式研究;荒漠地区飞播林草最佳植物群落组合技术;退化白刺复壮更新及接种锁阳技术;干旱、极干旱地区乔灌林适宜密度研究;沙化退化草场优化改良及恢复重建综合技术;林木、草原“三害”防治技术;沙生植物资源合理开发技术;森林资源消长监测技术等。

[阿拉善盟畜牧研究所(阿拉善盟骆驼科学研究所)]现有人员2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3人,农业推广研究员1(正高)、高级专业技术职称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4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4人。

从知识结构方面看:

大学8人,占28.6%。

大专8人,占28.6%,大专以上占57.1%,中专以下12人,占42.9%。

从年龄结构方面看:

30岁至以上4人,占14.3%,31岁至35岁5人,占17.9%,36岁至40岁7人,占25%,41岁至45岁9人,占32.1%,46岁至50岁3人,占10.7%。

比1995年以前年轻化。

从职称结构方面看:

专业技术人员23人,占82.1%,其中:

正高1人,副高4人,中级14人,初级4人;无职称5人,占17.9%。

主要研究科研方向及任务是:

紧紧围绕阿拉善盟畜牧业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开发利用、基地示范、饲草料深加工、种植、舍饲养殖、种养结合农区畜牧业模式化研究。

近几年来,重点开展骆驼保种,舍饲养羊项目。

特别是结合骆驼、白绒山羊等优势畜种资源的利用,进行饲养管理,遗传繁殖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引进、推广应用、示范、为畜牧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阿拉善盟蒙医医院(阿拉善盟蒙医药研究所)]1999年5月医疗机构重组,与阿左旗蒙医院合成立“阿拉善盟蒙医医院”,同时挂“阿拉善盟蒙医药研究所”牌子,成为以蒙医药为主,蒙西医结合为辅,集蒙医医疗、科研、教学、蒙药加工生产为一体的盟市级二级甲等民族专科医院。

医院现有卫生专技人员108名,其学历结构:

本科13名,大专34名,中专58名,初中级以下1名;年龄结构:

35岁及以下43名,36岁至45岁40名,46岁至54岁21名,55岁及以上4名;专业结构:

医技人员14名,西医临床7名,蒙医临床56名,蒙药制剂7名,护理人员24名。

医院占地面积1680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5861平方米,设有综合病床50张,蒙药药浴病床18张,全院在职职工134名,专业技术人员108名,其中正高职称5名,副高职称11名,中级职称59名。

医院设有医务科、护理部、研究部、药械科、办公室、总务科等六个职能科室;业务科室有内儿科、妇外科(包括骨科),药浴科、疗术科等四个病区;临床医技科室有检验、放射、功能(心电、B超、内窥镜)等五个科室;专病专科有肝胆、风湿病、甲亢、糖尿病、疼痛等10个门诊。

科研和学术工作有所进展情况:

院所合并以来,全院共完成科研项目16项,其中蒙药“爱克泻”荣获国际传统医学金奖,并获国家新药专利,《霍尔蒙古文刺血针灸疗法》获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苏布德九味散治疗宫颈糜烂临床观察》,《贺巴依尔验方》等八项科研荣获“盟级科技进步”奖,《高世格梅林蒙药方》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到内蒙、甘肃、新疆等周边各省、自治区及蒙古国,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高世格梅林及其医学遗产整理研究》2005年获阿盟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医院先后出版专业书籍7本,发表各种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国际级10篇,省部级5篇。

[阿拉善盟科技信息中心]是一个纯公益型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成立于1996年(原称阿拉善盟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主要任务是为全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最新科技动态。

科技信息中心隶属阿拉善盟科学技术局,现有事业编制3个,所长一人(高级职称),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人。

七、科技队伍情况

椐摸底和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底,全盟总人口约2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7622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盟总人口的3.8%。

其中: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8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1%;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160人,占43%;初级3414人,占46%。

1、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状况

按专业类别划分,工程技术人员893人,占12%;农业技术人员711人,占9%;卫生技术人员1559人,占20%,教学人员3166人,占总数的43%,经济人员338人,占4%。

按学历划分,大学本科2479人、占33%;专科3537人、占46%;中专1263人,占17%;高中以下312人、占4%。

按年龄划分,35岁以下2739人、占35%;36岁至40岁2056人,占27%;41岁至45岁1667人,占22%;46岁至50岁752人,占10%,51岁至54岁292人,占4%;55岁以上116人,占2%。

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农林牧渔业824人,占11%;交通运输业761人,占10%;教育3215人,占43%;卫生1638人,占22%;文化体育654人,占9%;公共管理224人,占3%。

按地域划分,盟级2466人,占32%;旗级3896人,占51%;苏木镇1264人,占17%。

2、科技带头人队伍状况

截止2008年,全盟特殊专业技术人才有29人,其中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

3、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构成分析

主要表现在:

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

全盟平均每百人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4人。

②国民经济行业分布不合理。

全盟7622名专业技术人员,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两大系列,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1.2%,而工程、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391人和572人,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5.5%。

③高层次技术人员数量少。

全盟高级职称人员有427人,其中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科技人员共29人,仅占全盟专业技术人员的0.42%,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④层次结构失衡。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多,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少;盟旗所在地专业技术人员多,基层苏木镇专业技术人员少。

第二部分

推进我盟科技进步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盟在科技进步工作中,努力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对人才、资金和项目的引进,科技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十一五”以来(2006-2008年)共实施国家、自治区级科技项目25项,共争取到经费320.4万元;实施盟级项目83项,总投入30608万元,其中:

盟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930万元。

获得盟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7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阿左旗、阿右旗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县市考核验收,进入全国科技进步旗县行列。

但是,尽管全盟在科技进步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我盟在推进科技进步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几年来的科技工作,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技工作的氛围还不够浓。

还存在科技意识不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重视不够,具体措施不力,工作还不到位。

科技工作有时往往只是重视在口头上,说起来重要,没有很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去认真研究、具体落实。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科技贡献率较低。

存在着原始性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我盟企业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仅有10件。

全盟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研机构的仅有13家企业建有技术中心,占2.6%,数量少,层次低,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开发、技术创新体系和投入体系尚未形成。

全盟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达到了39%,但仍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三是经济发展模式单一。

客观上看,我盟近几年主要是走外延扩张发展经济的路子,很多企业都停留在“引进——生产——再引进——再生产”的模式上,未能走上“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的良性轨道上来,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粗放。

四是科技投入不足。

“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

“十一五”以来,尽管“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由2006年197万元到增加到2008年的400万元,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但目前的投入水平仍然不能满足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和影响着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具体表现在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都非常低。

五是科技人才匮乏,科研队伍薄弱。

我盟属属偏远、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知识化、产业化水平较低,科技整体实力不强,吸引科技人才无优势,特别是高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短缺。

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中,有接近62.8%的人员分布在事业单位,直接从事技术开发的人才较少,缺口较大。

大部分本盟的大学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没能回阿拉善工作,造成了科技人员后继乏人的现象。

据统计,目前全盟在企业从事科技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仅有332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72人,R&D人员30人。

由于科技人才的缺乏,许多成熟适用的新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

六是科技政策兑现难落实。

国家、自治区与地方政府关于推进科技进步方面的金融、财政、税收、行政等大部分政策贯彻落实相对滞后。

七是科技职能部门人员与业务矛盾突出。

近年来,科技工作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宽和具体工作的加强,盟旗科技部门人员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人员流动少,老化严重,不能很好适应科技工作的新形势。

二、增强我盟科技进步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各部门形成合力

要始终不愈地坚持党政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各级科技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科教兴盟战略规划、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和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组织部门要配齐科技副旗长、科技副镇长。

实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使科技工作真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优先工程”。

(二)拓宽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保证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和引进外资为重要来源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提取应不低于当年销售额的5%,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科技企业不低于3%,其它类型企业不低于2%。

(三)优化环境,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特别是用足用好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优化人才结构,加快紧缺急需人才、高层次、高技能科技人才的培养。

(四)围绕产业,构筑科技创新新体系

在重点产业和优势技术领域,要依托区内外高校、科研所、各类科技创新中心、大中型企业,积极开展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活动,建设具有现代技术装备、能进行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实验室和试验基地。

健全和完善产品标准与检测、科技信息数据共享资源平台,重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服务能力。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挥其反应迅速及时、技术内容丰富、受益范围广泛的特点,提高科技服务效益;继续推进科技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