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4495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课后训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训练及详解

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课后练习

主讲教师:

田佩淮北京著名地理特级教师

题一:

“农夫果园”番茄汁的原料主要来自图示的山麓河谷地区。

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描述图示地区城镇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区位因素。

题二:

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

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题三:

比较德国和日本城市的等级和分布特点.

题四:

读“安徽省的市县分布(2000年)”,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级城市中,数目最少的是________,数目最多的是________,

这说明城市级别与数目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2)城市都有自己的服务范围,但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________,城市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________。

图中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分布上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题五:

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下图为我国主要石化企业分布示意图。

简述我国石化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题六: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和技能,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创造和提升,生产高附加值文化产品的新兴产业。

下图为2011年我国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分布图。

指出我国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空间分布特点。

题七:

下图为“中国造纸工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我国造纸工业空间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西部地区没有造纸工业分布B、造纸工业多沿海分布

C、造纸工业分布东多西少D、省级行政中心没有造纸工业分布

2.造纸工业使用的原料品种丰富,按因地制宜原则,下列地区使用原料合理的有()

A、北京—棉花、废纸B、黑龙江—木材、竹材

C、广东—甘蔗渣、桑树皮D、甘肃—秸秆、芦苇

题八: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判断下题。

1.P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的进退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D.用水季节变化

2.对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稀少B.经济落后C.平原地形D.高原和盆地

题九:

下图为我国南方局部区域地形图,图中河谷低地是当地耕地的主要分布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描述图中河流的流向,并分析该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题一十:

读某国局部地形图(图Ⅰ)和该国甲市月均降水量图(图Ⅱ)。

回答下列问题。

该国重要谷物作物有小麦、玉米和大麦。

谷物产量仅次于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五大谷物生产国。

其小麦主产区位于北部平原地区,玉米主产区则位于西南部和北部平原。

(1)简述该国图示地区的地形特点。

(2)推测甲市所在地区的气温特征。

题一十一:

下图为某岛屿的示意图。

该岛面积1.09万平方千米,约有280万人,岛上主峰蓝山峰海拔为2256米,山区多火山活动。

山坡上的咖啡园里出产世界上最昂贵的蓝山咖啡。

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文资料分析说明该岛的地形特点。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该岛出产优质咖啡的自然原因。

(3)分析该岛城市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题一十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甲国的主要地形特征及判断理由。

印度河径流12~2月流量最低,3~6月水位上升快,7~9月流量最大,此后水位急剧下降,10月初水位开始平缓减退。

(2)分析印度河径流量呈上述变化的原因。

观测发现,印度河平原地下水位上升,土壤肥力有所下降。

为保证农业生产,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实施了规模宏大的以打井、挖渠为主的水利工程。

(3)比较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水利工程作用的异同。

题一十三:

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下,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大力引进外资,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珠三角模式。

材料二: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加,其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

材料三:

长三角扼据长江入海口,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区域内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高校众多,是我国最大的都市圈。

目前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18%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去年的财政收入中,长三角地区的贡献份额超过了四分之一。

(1)根据材料二,简述1980~2002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2)你认为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发展正面临着哪些问题?

题一十四:

读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图,回答问题。

(1)简述图中长江中游湿地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看一看洞庭湖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产生危害及其相应的对策。

原因

对策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危害

题一十五:

读“公路选线示意图”,分析下列问题。

(1)图中的聚落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丙、丁四个聚落中,最适宜发展成为钢铁城市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

题一十六:

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是____,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

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图示地区2009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什么影响?

(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分布特点是,其原因是什么?

题一十七:

读下来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的农业战略格局。

新疆绿洲农业是甘肃新疆农产品主产区中的特色农业。

据图2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题一十八:

近年来,呼伦贝尔和通辽等城市承接了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

图1为内蒙古部分地区含煤地层分布示意图,图2为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经度的植被(包括森林、草原和农作物)覆盖率的变化,图3为2009~2013年内蒙古、山西和全国煤炭产量统计。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内蒙古地区含煤地层的空间分布状况和产量的变化特点。

(2)分析说明图2所示的植被覆盖率空间变化的主要特点。

题一十九:

下图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题二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

图甲和图乙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

(1)据图概述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并指出该变化对Ⅱ、Ⅲ两地的影响。

(2)简答该流域针对上述影响应该采取的措施。

题二十一:

下图为“某大城市1968年、1990年和2012年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从1968~1990年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1990~2012年该城市的发展变化有哪些?

(3)从上述三幅图分析,未来该城市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题二十二:

读“我国某城市1960年、1975年、1990年、2000年的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比较四图回答:

(1)该城市从1960年到1975年城市的变化特征为   ,原因是。

(2)该城市从1975年到1990年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3)该城市从1990年到2000年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4)该地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是。

题二十三:

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

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题二十四:

读我国西部地区雪线等高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沿AB线雪线高度的变化规律,请说出A、B山脉雪线高度分布的差异及原因。

(2)河流①流域内的主要农业(种植业)类型是,简要评价该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因素。

题二十五:

看图回答:

(1)描述图中-4℃等温线分布的特点。

(3)图中F、H两地气温比两侧地区 (高低)的自然原因是 。

(3)图中丹江口水库出口处和北京两地的平均温差约为 ℃,其主要原因是 。

题二十六:

下图中4条曲线分别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的年变化。

据此完成下题。

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

 

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题一:

分布特点:

城镇分布在山麓地带、沿铁路线(交通线)分布、沿河谷分布。

主要区位因素:

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交通便利。

解析:

观察图示,城镇分布特点沿交通线分布。

结合城镇分布的区位因素和该地实际,从水源充足,地势、农业、交通等方面去分析。

题二:

地理分布特点:

①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③分布不均。

成因:

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

解析:

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可结合图表从空间分布、城市数量等方面分析得出答案。

对于其成因,可运用城市区位因素要点推理得出答案。

题三:

德国以中小城市为主;日本以大城市为主,100万以上的城市明显多于德国。

德国不同等级的城市分布较均匀;日本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及赖户内海沿岸。

解析:

注意比较分析,从城市等级来看,德国主要以中小城市为主,而日本多大城市。

从城市的分布来看,德国的城市分布较均匀,而日本的城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

题四:

(1)省级行政中心县城及县级市

城市级别越高,数目越少;城市级别越低,数目越多

(2)大小相互重叠、交错,层层嵌套

解析:

对于一省而言,最高级别的城市是省会,第二级是地级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等级越低,数量越多。

高一级城市分布在低一级城市的中心。

题五:

①沿海(东部)地区较稠密,内陆(中西部)地区较稀疏;

②北部地区较稠密,南部地区较稀疏。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石化工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北部地区。

题六:

各省市区均有分布;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解析:

从图中看出,我国创意产业基地各省市区均有分布,但分布不平衡,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题七:

1.C2.C

解析:

1.结合造纸工业的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造纸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2.棉花可以造纸,但北京目前不盛产棉花且造价太高,竹子主要分布在亚热带,黑龙江地处温带;芦苇属于喜湿植物,甘肃地处干旱地区不会大量生产;广东有大量的蔗田,也是我国主要桑蚕基地,有甘蔗渣和桑树皮可做为造纸原料。

题八:

1.A2.C

解析:

1.P地主要指我国华北地区,Q地主要指我国江淮地区。

P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这与夏季风的进退有关。

夏季风强的年份,东南季风迅速到达北方,北方地区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雨季长,降水量偏大,多形成涝灾。

由于锋面雨带长期停留于北方,导致南方雨季短,降水偏少,形成旱灾。

夏季风弱的年份,东南季风很难到达北方,锋面雨带长期滞留于南方,导致南方多雨北方干旱。

由此分析可知,A为正确选项。

2.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的地区不一定出现旱涝灾害,A、B项错误。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雨季排水不畅,易出现涝灾;与山地地区相比较,大气运动不活跃难以形成有效降水,易出现旱灾。

故C为正确选项。

和平原地区相比,高原和盆地地区排水条件较好,不易出现涝灾。

题九:

(1)该区域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2)先由西南流向东北,再由西流向东。

河流水量丰富,流速较缓,河水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解析:

该题主要借助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

(1)题,描述区域地形特征既要说出区域地形的主要类型,还要指出区域地势特征。

(2)题,图中河流流向有变化,应分段描述;河流水文特征应结合区域气候、植被等特征从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

题一十:

(1)东部为低山高原,西部是平原,地势东高西低。

(2)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日较差和年较差小。

解析:

(1)地形特点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等角度分析即可。

(2)气温特征包括气温高低及季节分布、日较差和年较差等;可依据甲地的纬度位置和降水较均匀来推知该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以此分析气温特征。

题一十一:

(1)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山脉为西北—东南走向。

(2)该岛距赤道较近高温潮湿(多雨)、多云雾(光照少);受火山活动影响火山灰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起伏大山坡排水良好。

(3)主要分布在沿海、河口地区和铁路沿线。

沿海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河流入海口用水方便;铁路沿线交通便利。

解析:

(1)根据该岛主峰海拔较高、河流短小且呈放射状入海等信息可知该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此外根据河流的源地可以看出岛上山脉的走向。

(2)咖啡生长的自然条件要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

结合图中的经纬度可知该地气候具有高温潮湿的特点;根据题中所述咖啡种植在海拔为2256米山区多火山活动,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排水良好,土壤肥沃。

(3)由图可知该岛城市多沿海、沿铁路分布这可从沿海地区用水和交通等方面找到原因。

题一十二:

(1)东北高,西南低,以高原、山地为主。

理由:

河流由东北向西南注入海洋。

(2)冬季(12~2月)盛行东北季风,温度低,降水少,上游山区封冻,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气温升高,上游地区的高山冰雪融化补给河流,流量增大,形成春汛;雨季(7~9月)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形成夏汛。

(3)相同点:

灌溉

不同点:

巴基斯坦水利工程主要是排除盐碱水,降低地下水位;印度水利工程主要是排涝。

解析:

(1)根据甲国等高线和河流的流向。

可知该国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2)结合印度河流域气候特征及河流补给情况.可判断12~2月降水稀少,上游高山地区河流封冻,流量低;3~6月流量上升和上游地区冰雪融水增加所致;7~9月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河流量最大。

(3)印度河平原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而恒河平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结合材料,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实施了规模宏大的以打井、挖渠为主的水利工程。

因此该水利工程相同之处为灌溉。

而不同之处巴基斯坦水利工程主要是排除盐碱水,降低地下水位,印度水利工程主要是排涝。

题一十三:

(1)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

(2)大量占用耕地;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城市建设过密。

解析:

(1)从右上图可以看出,1980-2002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

(2)由于大量外商纷纷来珠三角地区投资建厂,大量占用耕地导致用地紧张。

同时由于工业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模加大,城市数目增多。

题一十四:

(1)湿地面积急剧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数量减少。

自然原因:

湖泊本身存在着因泥沙淤积而自然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一是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引起的;二是上游地区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使得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加快了湖泊的淤积过程。

(3)

原因

对策

自然

原因

泥沙淤积,湖面缩小

禁止对长江中上游天然林的砍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人为

原因

围湖造田,湖面缩小

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危害

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影响航运;破坏生物多样性

解析:

对比1950年与2004年图可知,长江中游湿地数量和面积大幅减少,这种变化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引起的。

湿地变化必然带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题一十五:

(1)山区聚落少,规模小;平原聚落密集,规模大 山区地形复杂,不利于聚落各种建筑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类活动和各种建筑建设的限制因素少,发展空间大。

(2)乙 乙聚落附近原料丰富、交通(包括水运)便利、位于本区河流的下游

解析:

结合本节的内容,利用地形对聚落形态、分布、规模的影响来回答。

(1)其中的原因可用对比法,说出山区和平原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2)从地形、资源、交通、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乙城适合发展为钢铁工业城市。

题一十六:

(1)冲积扇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字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

(2)2009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3)沿河、沿海岸分布;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解析:

(1)C处于河谷谷口,典型地貌为冲积扇。

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字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床横剖面呈槽形。

(2)分析两图可知耕地面积变大,林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3)本区聚落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与地形、水源、交通有关。

题一十七:

南疆绿洲农业围绕塔里木盆地呈半环状分布,北疆沿天山北麓呈带状分布。

前者是因为塔里木盆地北有天山,南有昆仑山,绿洲主要靠两大山脉的冰川融雪水作为生活和灌溉水源;后者是因为绿洲主要靠南边的天山冰雪融水作为生活和灌溉水源。

题一十八:

解析:

受地形和补给水源等因素影响南疆绿洲农业呈半环状分布北疆呈带状分布。

题一十九:

(1)地区分布不均,分布范围广。

内蒙古地区的煤炭产量大(超过山西);产量逐年增加(超过全国和山西的增长速度)。

(2)由于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导致植被覆盖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107°E附近(河套平原地区),由于水资源较为丰富,耕地比重大,植被覆盖率突然升高。

解析:

(1)通过读图1可得出内蒙古地区含煤地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分布范围较广,地区分布不均,图3能反映出内蒙古煤炭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产量增加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和山西的增长速度。

(2)本题中主要题目要求分析说明变化特点,因此不能只描述自西向东覆盖率逐渐降低,还得要变化的原因写清楚,通过读图2可以发现在107°E附近(河套平原地区)植被覆盖率有一个明显的凸起,在答题过程中不能忽略这一变化。

题二十:

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

合理开采地下水;植树种草;人工回灌。

解析:

比较图中不同年份地面沉降的面积和深度,可以看出该地区的沉降面积在扩大,沉降深度在增加。

地面沉降主要是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所以在防治措施上也主要是防治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

题二十一:

(1)灌木林、高草地减少,干旱地增加。

河流径流量减少,水资源短缺,天然植被退化(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加剧(或绿洲萎缩),农牧业产出能力下降。

(2)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控制人口增长。

解析:

(1)解题关键是明确图乙中Ⅰ区域的图例,这样直接得出Ⅰ区域的土地类型变化。

Ⅰ区域位于上游,这里发展旱作农业,会引起下游水资源紧张,土地生产力下降及生态恶化等。

(2)第

(1)题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上游植被被破坏,用水过多。

为促进流域的协调发展,流域内应协调用水,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并恢复植被。

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口增长,因此控制人口也是不可缺少的解决措施。

题二十二:

(1)城镇面积由小变大;城市工业区由少到多;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多,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2)人口向郊区迁移;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绿化带;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3)郊区城市化。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1967年到1990年,城区面积扩大,工业区增多;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2)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年到2012年,工厂开始向郊区迁移,人口也随之向郊区迁移。

郊区新建绿化带、高速公路和卫星城。

(3)由以上分析可知,城市的空间分布动态实质就是郊区城市化。

题二十三:

(1)城市面积几乎没有变化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调整和十年动乱时期,我国出现了非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

(2)城镇面积由小到大城市工业区由少到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3)人口向郊区迁移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绿化带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4)郊区城市化

解析:

此题反映了城市化的整个变化过程,从1960年到1975年城市面积几乎没有变化,因为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调整和十年动乱时期,我国出现了非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从1975年到1990年城镇面积由小到大、城市工业区由少到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从1990年到2000年人口向郊区迁移、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绿化带、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该地未来城市发展趋势是郊区城市化。

题二十四:

(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

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

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

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

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东北地区降雪与气温、地形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对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知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1)题,由图中等雪期线分布可以看出,越向北雪期越长,这与纬度高低(气温状况)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气温越低,雪期越长;MN沿线纬度相近,但雪期差异较大,说明这种差异不是由纬度位置所致,应当是由沿线地区地形所致,联系东北地区马蹄状的地形结构,可以得知沿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2)题,甲地的雪期较乙地短,降雪量较乙地大,原因应从纬度高低和海陆位置等方面来解释。

题二十五:

(1)AB线由北向南雪线先变高,后变低A山脉雪线南高北低,B山脉雪线北高南低A为天山山脉,北坡为来自大西洋、北冰洋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B为喜马拉雅山山脉,南坡为来自印度洋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题二十六:

(2)河谷农业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热量不足是其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解析:

(1)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是降水量和气温,一般的气温高,雪线高,降水多,雪线低。

(2)青藏高原主要发展的种植业位于河谷地带,称为河谷农业,分析其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题二十七:

(1)东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半段呈东-西走向,局部向北凸出。

(2)高河谷地形

(3)8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