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4640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docx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

第三单元测量

一、单元内容:

教材第21-3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毫米、分米和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感受毫米、分米和千米的实际长度,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课时:

7课时

1、毫米、分米的认识2节

2、千米的认识3节

3、顿的认识2节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

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

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

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教后记录: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

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

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

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

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

你怎么知道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

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

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

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

(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

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

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

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

(板书)

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P26例4、做一做,P28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预测1千米长度插标杆,记录本。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板书:

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嘉鱼到广州的路程。

3、揭示课题:

肇庆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二、互动新授。

1、议题质疑

同学们:

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了?

学生自由发言:

2、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1)提问:

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P26页例4)

质疑:

我们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那么,沿操场走多少圈正好是1000米?

学生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

课件演示。

师: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请你想一想,“1000米”和“1千米”是什么关系?

板书:

1千米=1000米

学生齐读,互读,最后指名读。

(2)师: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

(让生答)

(3)定义: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

(公里km))

(4)进率:

1千米=1000米

3、联系生活,初步感受“千米”观念:

(1)思考:

1千米到底有多长?

用熟悉的长度比较一下。

(2)课件出示学校操场:

跑道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校外走一走,实际感受1千米的长度。

1、活动任务:

带领学生在学校后面乡村公路感受1千米的长度。

2、活动要求:

列队整齐,统一行动,及时记录,注意安全。

3、活动过程:

(1)在起点处插校旗,列队准备行进;师开始计时,生开始数步数。

(2)走至100米处计时停止,记录走100米用时和走了多少步;全体回头看校旗。

(3)计时开始,至1000米处计时停止,计算走1千米用时并记录;全体回头看校旗、房屋等物体大小。

4、将记录写在P27面右下。

四、巩固练习。

1、P28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

千米。

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六、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4课时米与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

P27例5、做一做,P28第3、4、5题。

教学目标:

1、根据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提高学生运用米和千米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连一连:

1千米50毫米60分米1米

100厘米1000米5厘米6米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米=()分米100毫米=()厘米30分米=()米

10厘米=()分米7米=()厘米1000米=()千米

二、互动新授

1、课件出示P27页例5:

3千米=()米

5000米=()千米

(1)让学生结合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学生独立探究思考。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归纳算法

提问: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1)小组讨论

(2)班内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

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千米末尾添上3个0米

末尾添上3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27页例5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P28页3题。

强调:

长度单位之间进行计算时,不相同的长度单位需要统一单位后再计算

3、完成教材P28页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订正。

4、完成教材P28页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一)填一填

8千米=()米9000米=()千米()米=2千米

1千米=()米=()分米

教后记录:

 

第5课时估测和换算练习

教学内容:

P27例6、做一做,P28第6-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和建立千米的概念,能教学简单的换算。

2、学习估测较短距离和较长距离的方法,会用步数和用时推算距离。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数据推算距离。

教学难点:

选择估算距离的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1米=()分米=()厘米=()毫米5米=()分米

7米=()分米=()厘米=()毫米60厘米=()分米

1千米=()米5千米=()米7500米=()千米()米

2、P29第11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学习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1)课件出示情境图,了解图文信息,提出问题。

(2)引导根据自己的记录数据来估算。

计时:

我走百米用时()分钟,从家到校用时()分钟,大约()米。

数步:

百米我要走()步,从家到校我走了()步,大约()米。

电动车:

每分钟行300米,从家到校我乘车用时()分钟,大约()米。

2、教学“做一做”,学习估测较短距离的方法。

(1)提出任务,组内讨论估测方法。

(2)比较出适宜的方法:

步测。

(3)组织小组实际步测教室的长和宽。

三、巩固练习。

1、P29第8题:

列乘法算式,由5个4开始顺推。

2、P30第13题:

列乘法算式,由2个100开始顺推。

3、P29第9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正反比较其他单位的不合适。

4、P29第10题:

(1)读题理解:

了解图文信息,有些路没有标注长度,你能分析出长度吗?

(2)小组讨论:

哪些路线可能是比较近的?

用铅笔在书上描画,并列竖式计算。

(3)反馈。

5、P30第14题:

(1)读题理解:

三伙人分别去哪儿?

路程多少?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点名说:

他们选择什么出行方式去比较合适?

(3)提供数据,小组估算时间:

班车60km/h,火车120km/h。

6、P30第15题:

(1)读题理解:

告诉了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提示:

如果从8时出发,到12时,经过时间多少?

可以行多少千米?

(3)画线段图辅助理解:

4小时要行到哪儿?

(超过308千米了)

四、补充估测活动。

1、估计从教室门口到校门口大约多远?

你准备怎样估测?

2、估测教学楼走廊从南到北有多长。

五、课堂总结:

六、课堂作业:

七、板书设计:

估测

计时:

走百米用时()分钟,从家到校用时()分钟,大约()米。

数步:

百米要走()步,从家到校走了()步,大约()米。

乘车:

每分钟行()米×乘车用时=大约()米。

教学反思():

 

第6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内容:

P31例7、例8、做一做,P34第1、2、3、6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使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常见的事物的质量。

1袋盐500g1支铅笔约20g成人体重约50-60kg1头牛重约500kg。

2、激趣:

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

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3、导入:

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

今天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

(书题)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教学例7,初步认识吨。

(1)出示主题图,问:

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课件补充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3)问:

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定义:

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

即1吨=1000千克。

2、体验1吨有多重。

(1)用课桌的质量感受1吨。

学生尝试搬起课桌,汇报自己的感受。

推算:

1张课桌重10千克,多少张课桌重1吨?

(100张)

(2)用体重感受1吨。

提问:

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

4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小组讨论,反馈。

(3)举例: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

“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4)P32上一个“做一做”。

3、教学例8,学习吨与千克的换算。

(1)出示例8,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集体交流,说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P32下一个“做一做”。

2、P34第1题:

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动物重量排序,数量大小排序。

3、P34第2题:

先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P34第3题:

先独立填写,在点名说怎样想的。

小结:

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5、P35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应该是什么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六、课外了解:

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

每人洗澡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P33例9、做一做,P34第4、5、7、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填空:

2×()+3×()=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

按顺序说一说。

(2)如果前面括号填0,后面括号填几?

如果前面括号填4,后面括号填几?

(3)前面括号能填超过4的数吗?

(4)小结:

把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叫枚举法。

它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2、导入:

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9,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正好运完8吨。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3、用列表法和枚举法解决问题。

(1)出示表格,指出:

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4次

0次

8吨√

3次

1次

9吨

2次

2次

10吨

1次

2次

8吨√

0次

3次

9吨

(2)小组讨论填写。

(3)反馈:

点名按顺序说方案,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2)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按照一定的顺序)

(3)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枚举法吗?

三、巩固练习。

1、P33页“做一做”。

(1)读题理解:

获得了哪些信息?

“5元和2元的各6张”是什么意思?

(2)小组讨论,用列表法列举方案,选择合适方案,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P34第4题:

用算式表示方案,学生想出一种,追问还有没有不同的安排?

3、P35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

”就是求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

(学生把每一种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4、P35第8题:

用表格还是算式列举?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P34第5题:

洗澡水冲厕所,40-50塑料桶就有1吨。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枚举法和列表法解决问题,列举所有可能,选择合适方案。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