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469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

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

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寓意】:

现在比喻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4、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

)之者①,芒(

ng)芒然归②,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yǐ)③!

予助苗长矣④!

”其子趋(qū)而往视之⑤,苗则槁(gǎo)矣⑥。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guǎ)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yú

n)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①闵——同“悯”,担心,忧虑。

长——生长,成长,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

往——去,到..去。

⑥槁——草木干枯。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

“今天我帮助苗长了!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5、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chuí

)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jù

)掩其耳⑥。

——《吕氏春秋》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槌子或棒子。

⑤况然——形容钟声。

⑥遽——急速。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

只是钟太大,没法背。

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6、画蛇添足

  楚有祠①(cí

)者,赐其舍人②卮③(zhī)酒。

舍人相谓(weì

)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我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

“蛇固④无足,子安⑤能为之足?

”遂(suì

)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⑥其酒。

  ①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

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②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③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④固——固然,本来的意思。

⑤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

⑥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

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  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

“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

”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7、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

)契(qì

)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涉:

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

从。

3.遽:

急忙,立即,匆忙。

4.契:

用刀雕刻。

5.是:

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

不是很糊涂吗?

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

掉下。

8.若:

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

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

寻找。

12.之:

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

他的。

14.遽契其舟,其:

(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

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

助词,不译。

17.止:

动词,停止。

18.行:

前进。

19.亦:

也。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意】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8、狐假①虎威

虎求②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③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④(zhǎng)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⑤,故遂⑥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⑦。

虎不知兽畏⑧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

①假:

假借,凭借。

②求:

寻求,寻找。

③子:

你。

无:

没有人。

④长:

同“掌”,掌管。

⑤然:

对的,正确的。

⑥遂:

⑦走:

逃跑。

⑧畏:

害怕。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您不敢吃我!

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9、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韩非子》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10、愚人食盐

昔①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②,更③为益④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所以⑤美者,缘⑥有盐故⑦。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⑧食盐。

食已口爽⑨,反为其患。

  ①昔:

从前 ②闻已:

听罢 

③更:

改变 ④益:

增加

⑤所以:

表原因 

⑥缘:

因为⑦故:

原因 

⑧空:

空口⑨口爽:

口味败坏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朋友家里。

主人给他食物,这人嫌弃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到后,就加了些盐。

味道就非常鲜美,这个愚蠢的人便想:

“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

”这个愚笨的人没有智慧,只是空口吃盐,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被盐所祸害。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11、凿壁偷光

匡衡①,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⑥,家富多书,衡乃与⑦其佣作⑧而不求偿⑨。

主人怪⑩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⑾读之。

”主人感其言,与之书,遂⑿成大学⒀。

①匡衡:

西汉经学家 

②逮:

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③穿壁:

在墙上打洞。

穿:

凿 

④邑人:

谓同县的人。

古时“县”通称为“邑”。

⑤大姓:

富户;

大户人家。

⑥文不识:

指文名不识。

⑦与:

给。

⑧佣作:

被雇佣劳作。

⑨偿:

值,指报酬(回报)。

⑩怪:

感到奇怪。

 ⑾遍:

尽 ⑿遂:

最终、于是 

⒀大学:

大学问家。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12、买椟还珠(mǎidú

huá

nzhū)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1]为(Wé

i):

制做。

木兰:

一种高级木料。

柜:

这里指小盒。

[2]桂椒:

香料。

 [3]缀(zhuì

):

点缀。

[4]玫瑰(mé

igui):

一种美丽的玉石。

[5]缉:

装饰边沿。

翡翠(fěicuì

一种绿色的美玉。

[6]椟(dú

小盒。

还:

退回。

[7]鬻(yù

卖。

有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出售珍珠。

他用木兰名贵木料做小盒子,用香料把盒子熏香,还用珠宝、美玉、翡翠来加以装饰。

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

这真是善于卖盒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13、郑人买履

郑①人有欲买履②(lǚ)者,先自度③(duó

)其足,而置之④其坐⑤(zuò

)。

至之市,而忘操⑥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⑦,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他曰:

“宁信度(dù

),无⑧自信也。

  ①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②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③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④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⑤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⑥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⑦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⑧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拿到了鞋,就说:

“我忘了拿尺码。

”便返回家中取尺码。

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

“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他回答说:

“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14、弓杯蛇影

乐(yuè

)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

“前在坐,蒙赐(cì

)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wù

)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

“酒中复有所见不(fǒu)?

”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沈(ché

n)疴(kē)顿愈。

⑴选自《晋书》。

⑵尝:

曾经。

⑶亲客:

关系密切的朋友。

⑷久阔:

久别不见。

⑸广:

即乐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

)(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⑹蒙:

承受。

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⑺意甚恶之:

心里非常厌恶它。

意,心里。

之,指杯中所见之物。

 ⑻既饮而疾:

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

疾,得病。

 ⑼于时:

在当时。

 ⑽河南:

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

乐广当时任河南尹。

 ⑾听事:

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⑿角:

即装饰有犀角之类的弓。

⒀漆画作蛇:

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⒁意:

意料,想。

 ⒂不:

同“否”。

 ⒃所以:

因由,原因。

 ⒄意解:

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⒅沈疴:

长久而严重的病。

沈同“沉”,疴,重病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了。

问到原因时,有人告诉说:

“前些日子他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仿佛看见杯中有一条小蛇在晃动。

心里虽然十分厌恶它,可还是喝了那杯酒。

回到家里,就身得重病。

”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上面还用漆画了一条蛇。

乐广心想,杯中所谓的小蛇无疑是角弓的影子了。

于是,他便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

问道:

“今天的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

”朋友回答说:

“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向他说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积久难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15、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zhè

)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

),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詨(xià

o)。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nì

)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xiá

n)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漳(zhāng)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1、曰:

叫作2、发鸠之山: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位今山西长子县西  3、柘木:

柘树,桑树的一种4、状:

形状5、乌:

乌鸦6、文首:

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

指它发出「精卫」之鸣叫声而得名。

詨,呼叫  8、是:

这9、炎帝之少女:

炎帝的小女儿10、故:

所以11、湮:

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

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16、爱屋及乌

纣①死,武王皇皇②,若天下之未定③。

召④太公而问曰:

“入般奈何?

”太公日:

“臣闻之也:

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不爱人者,及其胥余⑤。

何如?

① 

纣:

商纣王 

②皇:

通“惶”,害怕。

③定:

安定④召:

召见 

⑤胥余:

奴隶或刑徒,指下人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

他召见姜太公,问道:

“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

”姜太公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

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下人。

大王你看怎么样?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17、画龙点睛

张僧繇(yá

o)于金陵①安乐寺,画四龙于②壁,不点③睛。

每曰:

“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dà

n)④,因⑤点其一。

须臾⑥,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jiē)⑦在。

 ①金陵:

江苏南京龙 

②于:

在 

③点:

画 

④诞:

荒唐的;

不合情理的 

⑤因:

于是 

⑥须臾:

片刻 

⑦皆:

张僧繇在南京安乐寺,在墙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点眼睛,常常说,点上眼睛就飞了,人认为他说狂诞的话,于是他就点了其中的一条,一会儿,?

雷电打破墙,一条龙乘云飞走了,没有点睛的都还在。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18、朝三暮四

宋有狙(jū)公者,爱狙。

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

狙亦得公之心。

损(sǔn)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kuì

)焉。

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xù

n)于己也,先诳(kuá

ng)之曰:

“与若芧(xù

),朝三而暮四,足乎?

”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

“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

齐物论》

1. 

狙公:

养猕猴的人。

2. 

解:

了解,理解,懂得。

3. 

狙:

猕猴。

4. 

意:

心意。

5. 

得:

懂得。

 6. 

得公之心:

了解他的心思。

7. 

损:

减少。

8. 

家口:

家中口粮。

口:

口粮。

9. 

充:

满足。

10.欲:

欲望,要求。

11.俄而:

一会儿,不久。

12.匮:

不够。

13.限:

14.恐:

恐怕。

15.驯:

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16.诳:

欺骗. 

17.与:

18.若: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9.芧:

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0.足:

够,足够。

21.众:

所有的。

22.皆:

都。

23.而:

表修饰。

24.起而怒:

一齐生气起来。

怒:

恼怒,生气。

25.皆伏而喜:

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伏:

降伏,驯顺。

引申为服服帖帖。

26.朝:

早上。

27.之:

代词。

指代猕猴们。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

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

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

“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

”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

“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

”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19、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难一》

⑴鬻(yù

)——卖。

⑵誉——夸耀。

⑶陷——攻破。

这里是穿的意思。

⑷或曰——有的人说。

⑸莫不——没有不 

⑹应——回答 

⑺或——有人 

⑻“誉之曰”的之:

代词,指代盾 

⑼“吾矛之利”的之:

文言助词,无义 

⑽“吾盾之坚”的之:

同上 

⑾坚——坚固 

⑿以——用 

⒀俄而——片刻、一会儿 

⒁莫能——没有什么。

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

”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有的人问他:

“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0、滥(là

n)竽(yú

)充数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③三百人。

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yuè

)⑥之,廪食(bǐngsì

)以数百人⑦。

宣王死,湣(mǐn)王立⑧,好(hà

o)⑨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

内储说上》

  ①宣王:

齐国国君。

②竽:

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③必:

一定,必须。

④处士:

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这里带有嘲讽意味。

⑤请:

请求。

⑥说:

同“悦”。

⑦廪食以数百人:

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

廪食,官府供食。

廪,粮仓。

食,供养、给……吃。

以,同“与”。

⑧立:

继承了王位。

⑨好:

喜欢。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

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寓意】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21、叶公⑴好(hà

o)龙

叶公子高⑵好龙,钩以写⑶龙,凿(zá

o)以写龙,屋室雕(diāo)文⑽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⑷而下之,窥⑸(kuī)头于牖⑹(yǒu),施⑺(shī)尾于堂⑻。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hú

npò

),五色无主。

是⑼叶公非⑾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⑴叶公:

公,古时的尊称。

⑵子高:

人名。

⑶写:

这里是用刀、笔刻画的意思。

⑷闻:

听说 

⑸窥:

就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⑹牖:

窗户。

⑺施:

伸出、延伸的意思。

⑻堂:

厅堂。

⑼是:

这。

⑽文:

同“纹”,花纹。

⑾非:

不是。

叶公喜欢龙,衣服的带钩上画龙,喝酒的杯上画龙,房屋上的雕刻花纹是龙。

于是天上的龙听说了就下来,从窗子探进头,把尾巴放进厅堂。

叶公看见了,掉头逃跑,(吓得)魂不附体,(吓得)脸色茫然无主。

这个叶公不是喜欢龙,是喜欢象龙又不是龙的东西。

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22、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1、晋平公: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

向。

3.师旷:

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4.暮:

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5.何:

为什么 

6.炳烛:

把烛灯点燃。

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

炳:

点燃。

7.安:

怎么 

8.戏:

戏弄。

9.盲臣:

瞎眼的臣子。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臣:

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1.闻:

听说。

12.好:

爱好13.阳:

阳光。

14.日出之阳:

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15.日中之光:

正午的太阳光.16.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7.孰与:

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

18.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昧,黑暗。

19.善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