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4759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

  内容预览:

7背影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

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感受深切父爱。

想想父亲当时的困厄,对父爱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切。

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

朱自清是大儿子,还在大学念书,接手还早,还要供养,养家重担压在父亲一人肩上,他是怎样急于谋事啊。

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二者之间再三踌躇,天平的一头是那么沉重,他却把天平的另一头──儿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种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

父亲亲自送行,照顾得无微不至,不光顾到眼前,还为儿子一路着想,临别还给儿子买橘子。

买橘子要过铁道,那时月台很高,爬起来非常费劲,父亲是看在眼里的,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他是这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是慈父的形象。

有人说“我们在《背影》中看到的与其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毋宁是一个母亲的形象”,这是把父亲的形象绝对化了,以为父亲就是严父,其实慈父的形象也是父亲的形象。

朱自清父亲性格中也有刚强的一面。

听他面对双重灾难的心声: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

而浦口送行,则更多地表现他慈爱的一面。

看看父亲爱子的行为方式,对父爱的感知会更深一层。

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几十岁的孩子还是孩子,朱自清的父亲也这样。

尽管急于谋事,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儿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么闪失。

讲价钱要自己讲,拣座位要自己拣,买橘子要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

“背影”,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

中国的慈父总是甘为孺子牛,自己能省则省,最好的东西让儿子享受,请注意,父亲是一身布衣,给儿子的是紫毛大衣。

2.体会“我”当年的感受与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感受。

朱自清那一年20岁,北京大学学生,写《背影》那一年28岁,清华大学讲师,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年龄,所以对父爱的感受也迥然不同。

20岁时的心智还不够成熟,28岁就比较成熟了。

文中一再写当时怎样自以为是,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为什么起初体会不到父爱,反而对父亲的言行不以为是呢?

一方面,因为中国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长大了,有很强的自立自强的要求,总是替孩子包办一切,无论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里,实在是吃力不讨好,两代人之间容易起冲突。

另一方面,20岁那样的岁数,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为是,对父爱不容易体察到,对父亲的行为方式往往以为陈旧而反感。

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是他那个时代养成的,应该透过这种行为体察父亲的爱心。

作者一再自责“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太聪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状态,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聪明,真聪明才能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不去计较父辈的行为方式,才能感受父爱。

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我”的心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我”哭了。

“我”发现了父爱,引得读者都联想起父爱,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这篇散文引起普遍的共鸣。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着力描写背影?

又是怎样突出背影的?

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

那一回送行,整个过程,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

在父亲的许多好处中,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这次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

突出这一瞬间形象,提起父亲,头脑里就出现这一形象,由这一形象又会想起前前后后的种种事情。

再则,背影这种视角也新。

背影引人想像正面形象,开拓了想像空间,无尽的想像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

总之,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可以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认,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为突出背影,多处作了独具匠心的布置。

朱自清用“背影”作为题目,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

开头一段就说: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快要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

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读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

背影的特写镜头,写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

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个背影,分手后,伫望着离去的父亲: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此刻作者心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

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呼应: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读者心中。

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2.关于文章的剪裁。

文中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

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较详细,写背影的笔墨,又特别详细。

可见,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重点。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把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回答下列问题。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

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本题抓住“背影”这个重点,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

四次写背影的文字: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2.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

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

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3.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二、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

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

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本题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关键性语句,引导学生识别关键性语句,体会关键性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2.这一句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第六段中,关键性语句有这样一些:

①“我买几个橘子去”,是这个片段内容的提要。

②“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这是父亲过铁道之所以困难的一个因素,不然不至于如此艰难。

③“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说明父亲是坚持要自己去的,这一处很关键。

说明父亲觉得能为儿子尽心尽力才舒心。

④“蹒跚”一词很关键,连平地走路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更难了。

⑤“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一句不仅是本段关键的一句,在全文也是关键的一句,全文的焦点就是这个背影。

⑥“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这一句表现了父亲的心情,买橘子虽然辛苦,心里却很高兴。

⑦“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一句能表现父亲对“我”的怜惜、体贴、关照。

⑧“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一句又写背影,而且包含非常复杂的情意,所以也是关键性语句。

三、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

请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本题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体会话语包含的感情。

四句话是: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句: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句: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

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

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

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句:

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

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

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四、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

“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你的看法呢?

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

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

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中一些表达得比较含蓄的感情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

第1题须结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来讨论。

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

“我”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上就更敏感、脆弱些。

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第2题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语句,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并在交流中进行口语训练。

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

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

八年级学生在长辈面前自作聪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谈谈这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

说“聪明过分”“太聪明”,是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太不应该了,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嘱托茶房,都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教学建议

一、整体把握内容宜从理清全文脉络入手。

二、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长期以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失之笼统,只是简单地归纳为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

其实这一点学生很容易感知,无须多教。

这一点又过于笼统,从整体把握上看,也不无偏颇。

课文写得非常坦诚,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有一个大变化。

起初对父爱不理解,相反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及到看见爬月台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

那一回之后,八年间,父子关系也不是一向很好,也有波折。

朱自清坦诚地告诉读者,在对待父亲的行为方式上,他有许多后悔的地方。

他叙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就是要说,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自以为是不对的。

深入体会“我”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有关资料

一、背景资料

1.《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1947年,朱自清自述: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2.“那年冬天”

查《朱自清传》(陈孝全著),“那年冬天”是1917年冬天。

朱自清是1916年暑假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的,1917年暑假,提前一年,考入哲学系。

这一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

3.“交卸”与“奔丧”

“1916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

自清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独自北上,这以后不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关照我:

不要写信把这些琐事告诉大哥,以免他学习分心。

然而,大哥对家道日下的境遇已有所知。

当时,北大学生应先读两年预科以后,才能再报本科。

自清为早日完成学业,减轻父亲负担,将‘自华’改为‘自清’,提前一年混入本科考场,免去了一年的预科学习。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二哥即将中学毕业,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

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

二哥成绩优异,志愿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父亲无论如何不同意,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议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

物华心里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

正在这时,自清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

只有在这时,自清才真正感到家境的凄凉:

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

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景象。

自清凝视着微微发胖而显龙钟之态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和一群弟妹,心情十分沉重,他轻轻叹了一口气,拉着我的手说:

‘我要争取再早一年毕业。

’”

“办完丧事,父亲为了谋生,又匆匆前往南京谋职,自清也要回北大,因而同行至南京。

《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们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

4.“买橘子”与“紫毛大衣”

“文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对于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

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是金橘子、银橘子也不稀罕。

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

读过《背影》的人,可能还会注意到父亲的穿戴是这样的:

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与此相对照的是:

自清大哥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的紫毛大衣。

此时,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给自清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亲自为他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

5.“他给我的紫毛大衣”

朱自清《买书》(《朱自清全集》卷四353页)一文说,这件紫毛大衣是“结婚时期父亲给做的”,“紫毛(猫皮)水獭领”,“是布面子,土式样,领子小而毛杂──原因是用了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的。

父亲给做这件衣服,可是费了点张罗。

6.“东奔西走”

“1920年,也就是浦口之别的第三年,大哥在三年中学完了四年的本科课程,又提前一年从北大哲学系毕业。

父亲并不知道这个消息,一辈子不信神的他,竟跨进了天宁寺的大门,求助于扶乩的和尚。

老和尚早已觉察他的来意,便胡诌了一首诗:

‘三径犹荒芜,渊明尚未归,故乡风景好,雁影送斜晖。

’‘恭喜您老人家,您儿子要和他的好友一起回乡做官了。

’恰在此时,自清与俞平伯先生双双从北大提前毕业,回家乡教书,但却不是什么做官。

7.“做了许多大事”

朱自清的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在高邮邵伯镇做过小官,在江西九江做过盐务官。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这差使是徐州烟酒公卖局长。

8.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

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

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二、《背影》的思想意义:

在“父亲”普遍被声讨的年代里写了一个“好爸爸”

《背影》为什么……在当时就能脱颖而出、引人注目呢?

海外现代文学研究名家李欧梵的意见是颇有启发性的。

他曾在一次讲学中说过:

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

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要而言之,《背影》生逢其时,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声誉。

三、《背影》的表现角度新颖独特

如何选择表现角度?

这是散文创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绝非雕虫小技。

在我们的文苑中,善于选择角度者,则可能自成高格,不善于选择者,往往流入下品。

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

《背影》的表现角度新颖独特。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

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只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也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

契诃夫给青年作者的信中告诫说:

“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是可以省掉的。

五张描写得很详细的脸,会使读者的注意力疲劳。

”《背影》则另辟蹊径。

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

除了文章开头的点题外,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第一次,作为父亲,在儿子的心目中是多么的熟悉,他的音容笑貌,无不了如指掌。

然而当父亲临别送行时,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却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受,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第二次是父亲离去时。

这一背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找不到了。

犹如电影画面那样慢慢淡出,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

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的际遇和颓唐的心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它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个定格画面。

是的,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然而,“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

姜白石说: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朱自清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造,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

写作对象的素材都是分散的、零碎的,艺术家如何找到特定的角度,便于把这些光束进行聚合,从而形成艺术的焦点。

父亲在火车站爬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它就是这篇散文的聚光点。

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

抓住这特殊的一点,似乎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奔向一个中心进行集中、组合、强调,熔铸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挑选什么角度,除了便于将分散孤立的东西化为凝聚的一点外,还要注意能否表现事物的本质方面。

有些角度,只能表现事物的某些非本质的表象,有些角度,甚至可能丑化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次要的、局部的东西表现为主要的整体的东西。

这样的角度就不足取。

倘若刻画人物,如何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特征呢?

鲁迅说: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语)。

然而朱自清先生描写的这个特殊的背影,却也同画眼睛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个角度观察,不仅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还洞察到他“神”的方面的种种本质特性。

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出来。

背影,犹如电光火石,一下子照亮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

背影的表现角度,给人以驰骋想像的艺术境界。

特定情景下的父亲的背影,特别是离“我”有一定距离的背影,由于视觉角度的限制,省略了父亲的脸部及其正面表情动作的种种描绘,作者只用极简练的速写笔法,抓住传神的细节,勾勒出一幅淡淡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以自由想像的广阔天地。

从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中,人们会联想到父亲当时吃力的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想见其甘心为儿子奔波的情怀;从背影中,人们还会想得更多,似乎会看到父亲家道日衰的过去,也会预见到他离“大去之期不远”的未来。

而这背影,实际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投影。

如果读者鼓起想像的双翼,那么,还会从中看到千万旧知识分子困顿的身影。

由于背影的表现角度选得好,写得隐而不露,约而不繁,含不尽之意于背影之外,发人深思,催人联想,所以它具有较大的艺术容量,经得起读者反复鉴赏。

记得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曾说过:

“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

”朱自清先生选择这个特定的角度写背影,也就是要创造引起读者艺术想像的诱发物。

如果表现角度平直浅露,写足写满,势必束缚了读者想像的翅膀,限制读者的艺术再创造,使笔下的形象变成失去艺术生命的“死物”。

为此,选择角度,要从有利于给读者创造想像的艺术天地着眼。

散文的表现角度,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给散文带来摇曳多姿、群芳争妍的风采;散文的表现角度也需巧于运思,独具一格,散文具有作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散文的表现角度既是技巧问题,又同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观察有关,渗透着他们的美学理想。

愿我们的散文爱好者,从《背影》的可贵经验中,吸取有益的启示吧!

四、《背影》的剪裁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

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并不是平时看见的。

那么,在什么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