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14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4 八 周而不比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君子不以言举人

选用一个人。

明清两代称乡试考取的人。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厌恶人。

坏人。

六、特殊句式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状语后置句

何以报德 宾语前置句

如何理解“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点拨] 这句话是讲君子、知识分子的学问标准。

要做到一个君子,必须矜而不争。

“矜”是内心的傲,(骄与傲是两回事。

没有真本事,看不起别人,是骄;

有真本事而自视很高,是傲。

)傲要傲在骨子里,外面对人不必傲,内在有气节,穷死饿死可以,绝不低头,这是“矜”。

“群”则是敬业乐群,彼此相处融洽,不营私,走大公之路。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一句中,“视”“观”“察”三者关系如何?

[点拨] 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为善者是君子,而为恶者则为小人;

“观”则比“视”更为细致,所做的事情虽然为善事,但为达到目的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当,则也不能算作君子;

“察”就更加审慎,行善事采用的方法虽当,但如果心思不在于此,不能安心于此,那么,也是虚伪的,又哪里能保证长久不变呢?

因此,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视其所为,观其方法,察其心思,方能准确无误,对人对事详细观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孔子为什么要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点拨]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

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

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朋友观?

[点拨]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伦是最松弛的一种。

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

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

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

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

其实,孔子这里所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应该有哪些表现。

[点拨]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友也应有度。

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谈谈你对孔子“周而不比”思想的理解?

[各抒己见]

♣君子和小人是以德行来划分的,在这里孔子对君子和小人做了更具体的划分,提出了“周”和“比”这样一对反义词:

“周”是周至,指对人开放和包容;

“比”是比附,指对人封闭和排斥。

这句话的意思是:

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

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

♣兴趣相投,结为好友,这不但没错,反而应该提倡,孔子不也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吗?

所以孔子这里所说的“周”和“比”主要是针对道德差异。

在兴趣上,每个人都应该各投所好,但在是非善恶上,人则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以自己的私心好恶为标准来衡量人、选择人。

这才是孔子这句话的本意。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

“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勤学好问”“以人为师”“终身学习”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

一、基础知识

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矜而不争(jīn)  人焉廋哉(sò

u)

B.友便辟(piá

npì

)唯仁者能好人(hà

o)

C.友便佞(piá

nnì

nɡ)事君数(shuò

D.忠告而善道之(dǎo)毋自辱也(wù

解析:

选C。

A.廋(sōu),B.辟(bì

),D.毋(wú

)。

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比而不周(团结)

君子矜而不争(庄重自持)

B.观其所由(经历)

人焉廋哉(隐藏)

C.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等到)

友直,友谅(谅解)

D.友便辟,友善柔(谄媚逢迎)

友便辟,友善柔(和善温顺)

选B。

A.比:

勾结;

C.义:

涉及,谅:

诚信;

D.善柔:

假装和善。

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不以言举人

君子以文会友

B.观过,斯知仁矣

朋友数,斯疏矣

C.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D.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久而敬之

A.介词,因为/介词,用,拿;

B.连词,那么,就;

C.介词,被/介词,对;

D.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小人比而不周

B.群而不党

C.晏平仲善与人交

D.友直,友谅,友多闻

A项,“比”、“周”,形容词作动词。

B项,“党”,名词作动词。

D项,“直”、“谅”,形容词作名词。

下列句子中,属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B.何以报德

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D.毋自辱焉

B项“何以报德”中的“何以”应是“以何”。

A、D两项是一般句式。

C项,为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15)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4)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3)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7)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4.26)

子贡问友。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2)事君数,斯辱矣;

答案:

(1)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

(2)侍奉君主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羞辱;

与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

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请你据选文分点概括晏平仲的交友之道。

答:

(1)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适度交往,保持距离;

(5)忠告善道,适可而止。

请你谈谈你对“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这句话的理解。

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

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如果朋友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

问曰:

“汝与回(颜渊)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田常欲作乱于齐,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

“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子路、子张请行,孔子弗许。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

“君之伐鲁过矣,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

“善。

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子贡曰:

“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

“臣闻之,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

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

名存亡鲁,实困强齐。

智者不疑也。

”吴王曰:

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

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越之劲不过鲁,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大说,许诺。

遂行。

报吴王,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

“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乎?

“不可。

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

”吴王许诺,乃谢越王。

于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

“修兵休卒以待之。

”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

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吴。

杀夫差而戮其相。

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节选自《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回也闻一以知十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去而之吴辍耕之垄上

C.吴王许诺,乃谢越王陈涉乃自立为王

D.利莫大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选A。

A.前者为连词,后者为介词;

B.动词,去,往;

C.连词,于是,就;

D.兼词。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子贡“利口巧辞”的一组是(  )

①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②臣闻之,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

③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④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

⑤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

⑥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⑤⑥

③是吴王的话;

⑤⑥是游说的结果。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虽常被子贡辩得理屈词穷,但对他的才智是极为了解的。

当齐国的田常准备讨伐鲁国时,子路、子张等弟子都请命,孔子惟独派子贡出行。

B.在齐国,子贡指出,如果攻打鲁国,对田常并没有什么好处;

他又赶到吴国,鼓动吴王夫差去北伐齐国,并提出自己可以出使越国,以解除吴国的后顾之忧。

C.子贡赶往晋国,提醒晋君如果吴国战胜齐国,必将威胁晋国,让晋国早早做好迎战的准备。

D.子贡以杰出才智在五国间周旋,结果是保全了鲁国,同时影响到此后十年间五国的政局。

A项“黜”理解有误,“派子贡出行”有误。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也何敢望回!

(2)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1)我怎么敢指望跟颜回相比呢?

颜回听知一个道理,能够推知十个道理,我听说一个道理,也不过推导出两个道理。

(2)所以,子贡这一出行,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

端木赐,是卫国人,字子贡。

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孔子常常驳斥他的言辞。

孔子问子贡说:

“你和颜回比,谁更加出色?

”子贡回答说:

“我怎么敢指望跟颜回相比呢?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

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

“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

”子路、子张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不答应。

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

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

“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不如去攻打吴国。

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

”田常说:

“好。

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子贡说:

“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

”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子贡游说吴王说:

“我听说,在千钧重的物体上,再加上一铢一两的分量也可能产生移位。

讨伐强暴的齐国,用来镇服强大的晋国,没有比这样做获利更大的了。

名上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阻扼了强齐的扩张,这道理,聪明人是不会生疑的。

”吴王说:

虽然如此,可是我曾经和越国作战,越王退守在会稽山上栖身。

越王自我刻苦,优待士兵,有报复我的决心。

您等我攻打越国后再按您的话作罢。

“越国的力量超不过鲁国,现在,保存越国向各国诸侯显示您的仁德,援助鲁国攻打齐国,施加晋国以威力,各国诸侯一定会竞相来吴国朝见,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功了。

大王果真畏忌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让他派出军队追随您,这实际上使越国空虚,名义上追随诸侯讨伐齐国。

”吴王特别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

……越王非常高兴,答应照计行动。

就走了。

子贡回报吴王,吴王听了非常高兴,把(文种的话)告诉子贡说:

“越王想亲自跟随我攻打齐国,可以吗?

“不可以。

你可接受他的礼物,允许他派出军队,辞却他的国君随行。

”吴王同意了,就辞谢越王。

于是吴王就调动了九个郡的兵力去攻打齐国。

子贡因而离开吴国前往晋国,对晋国国君说:

“整治好武器,休养士卒,等着吴军的到来。

”晋君依照他的话做了。

子贡离开晋国前往鲁国。

吴王果然和齐国人在艾陵打了一仗,把齐军打得大败。

果真又带兵攻打晋国,晋军迎击吴军,大败吴军。

越王听到吴军惨败的消息,就渡过江去袭击吴国。

杀死了吴王夫差和他的国相。

灭掉吴国三年后,越国称霸江东。

所以,子贡这一出行,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

子贡一次出使,使各国形势发生了相应变化,十年当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自有了变化。

三、语言表达

仿造下面的示例,以“语文”为话题,再写两个句子。

要求句式一致,修辞得当。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示例)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

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

下面的漫画,内涵深刻、丰富。

请拟写一个能揭示其内涵的标题(不超过6个字,不得以“无题”或“写字”为标题),然后说说理由。

(1)标题:

(2)理由:

(示例)

(1)进步与倒退(或:

科技的两面性/双刃剑)

(2)科技虽能满足人类需求,给生活带来便利,为人类造福,具有正面价值;

但它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高考突破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16题。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和博学多闻。

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

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以孔子其他弟子为例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________原则。

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

同意。

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

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

(若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请用一个熟语概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和看法。

(示例1)赞同孔子的观点。

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是一种美德,但不应当用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别人的过失,而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原则正确对待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示例2)不赞同孔子的观点。

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

“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

(四)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以德报怨,何知?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

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

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

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

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

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

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

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

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

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

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

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

孔子听罢,喟然叹曰:

“我和曾点想的一样。

”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

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

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

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

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

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

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

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

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

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

“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

“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

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

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

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

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

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