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37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鲁人对曰:

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缟(gǎo):

古代的一种白绢。

②铣(xiǎn):

光脚。

 【译文】 

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们说:

“你们一定会很穷的。

”鲁人问:

“为什么呢?

”(那个人)说:

“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

”鲁国人就反问他说:

“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 ) ②或谓之曰( ) ③履为履之也( ) ④而越人被发( ) ⑤以子之所长( ) ( )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

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自己 ②有的人 ③穿 但是,表示转折 ⑤凭、用 2.略 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

如:

①不可徙。

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

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

(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

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2.★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

“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遂殴宦者。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译文】 

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

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

“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

”农夫说:

“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

”农夫就殴打了宦官。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

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 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略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

 3.★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

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知困 (4)教学相长也 2.翻译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

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和___的关系,说明了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

(1)味美 

(2)即使 (3)困惑 (4)增进,促进 

2.

(1)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2)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3.教 学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也。

谚曰: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选自《齐民要术》序) 

【注释】樊重:

人名。

梓漆:

梓树和漆树。

 【译文】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

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

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

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

俗谚说:

“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

”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然积以岁月 

(2)向之笑者 (3)咸来求假焉 2.翻译 

(1) 时人嗤之。

 

(2)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

对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

(1)但是 

(2)从前 (3)都 2.略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

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

“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

“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

”孔子回答说:

“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可惜短命死了!

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蚤死 

(2)孔子哭之恸 (3)门人益亲 2.翻译 

(1) 弟子孰为好学?

 

(2) 不迁怒,不贰过。

 

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1)早 

(2)极度悲哀 (3)更加 2.略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

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译文】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赞扬他很孝敬。

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

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

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

天长日久,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乡里称孝 

(2)师事扶风班彪 (3)一见辄能诵忆 (4) 遂博 2.翻译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1.

(1)赞扬 

(2)以„„为师 (3)就 (4)就 2.略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

“是小子亦参政耶!

”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

“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

” 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

刚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

“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了呀?

”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

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

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

下朝以后,那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

吕蒙正则说:

“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

(况且)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

”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注释】 

①吕蒙正(994--1011):

宋代政治家。

②初任参知政事,初:

刚刚; 参知政事:

官名,副宰相 ; ③朝士:

中央官员。

④同列:

同事。

⑤量:

肚量。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喜记人过 

(2)佯为不闻 (3)令诘其官位姓名 (4) 遂止之 2.翻译 

(1)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

 

(2) 不问之何损?

 

3.上文赞美了吕蒙正在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

(1)过失、过错 

(2)假装 (3)责问 (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

有胸怀,更有智慧。

 8.★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

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嗔恙:

责怪自己有病。

②唐:

空,徒然。

 【译文】 

比如有个人因为肚子饿的原因,要吃七个煎饼。

他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

这时,他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

“我现在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浪费了。

假如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

”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因其饥故 

(2)食六枚半已 (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 2.翻译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

(1)原因、缘故 

(2)停止 (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①而负刍②。

文侯曰:

“胡为反裘而负刍?

”对曰:

“臣爱其毛。

”文侯曰:

“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 【译文】 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

文侯说:

“为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而背柴火?

”路人回答说:

“我爱惜它的毛。

”文侯说:

“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

” 【注释】 

①裘:

皮衣。

②刍:

柴火。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反裘而负刍 

(2)胡为反裘而负刍 (3)若不知其里尽 2.翻译 

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背 

(2)为什么 (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译文】 

有两只为争吃一个人而相斗的老虎,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

管与止住他说:

“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的美味。

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

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这就只用一个举动杀死两只老虎了。

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管与止之曰 

(2)子待伤虎而刺之 (3)则是一举 (4) 而有刺两虎之名 2.翻译 

(1)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2) 人者,甘饵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

(1)制止 

(2)代词,指老虎 (3)举动 (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

“君宜致力②于耕作。

”猎者曰:

“何为?

”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于是退而疾③耕。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旷日:

荒废时日。

②致力:

致:

竭尽(精力)、集中(意志);集中力量从事(某项事业)。

③疾:

急切从事。

  

【译文】  

齐国有个喜欢打猎的人,荒废了许多时日,可什么野兽也没猎到。

回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

他猎不到野兽的原因,是他的猎狗不好。

(他)想要买一只好狗,(可是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

)有个人对他说:

“你应该尽力耕田。

”这个打猎的人说:

“为什么?

”那个人没有回答他。

他就自己想到,该不会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获之后就可以买到好狗了吧?

于是,他回家后就辛勤耕田。

辛勤耕田,家里就富裕起来。

家里富裕起来,就(有钱)买到了好狗,于是他每次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

不仅仅是打猎,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入 

(2)家室 (3)宜(4)疾耕  

2.翻译  

(1)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

(1)回家 

(2)妻子孩子(3)应该 (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  

12.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阳人也。

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

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

进退狼狈。

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

妻怒曰:

“何聒噪若是耶?

”梅谷徐答曰:

“仅呼半日,汝即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妻子顿悟,遂止。

  

(选自明·程文宪《中州野录》)  

【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

他的妻子将要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早晨到黄昏,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

何梅谷凭着儒学好而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

一天,他三翻两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个不停。

妻子生气地说:

“为什么这么吵闹呢?

”梅谷慢慢地回答说:

“(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么能对你不生气呢?

”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垂 

(2)夕 (3)止之则弗从(4)贻  

2.翻译:

  

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3.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

  

【参考答案】  

1.

(1)将

(2)黄昏 (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

(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弃学  

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童子何泣?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②然曰:

“欲书可耳!

”原曰: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③有志,吾徒④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⑤《论语》。

  

(选自明·李贽《初潭集⑥·卷十二》)  

【注释】①邴原:

三国时人,当时著名的学者,与管宁、华歆并称“辽东三杰”。

②恻:

怜悯。

③苟:

假如,如果。

④徒:

白白地。

⑤《孝经》:

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⑥《初潭集》:

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撰,共十二卷,系内府藏本,按内容分为五类:

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

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忍不住哭了。

书塾的老师问他:

“小孩子为啥哭泣?

”邴原说:

“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地说:

“你想读书就来吧!

”邴原说:

“我没有上学的学费。

”老师说:

“孩子,你如果有学好知识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学费。

”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

(他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能熟练地背诵《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凡得学者 

(2)苟 (3)徒(4)资  

2.翻译:

  

(1)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参考答案】 .

(1)能够 

(2)假如,如果(3)白白地 (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

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

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并在学习中刻苦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4. ★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

遇物即攫①之,曰:

“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

”攫已,即去。

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

“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

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

”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

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

“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

何哂之有?

”  

(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攫(jué):

夺取。

②羞:

通“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

③市伯:

市场上的管理官吏。

④直:

通“值”。

⑤哂(shěn):

讥笑。

⑥戟(jī)手:

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

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

  

【译文】  

有个贪财的晋国人,走进市场。

碰到东西就取,说:

“这个东西我可以吃,这个东西我可以穿,这个东西我可以收藏,这个东西我可以用。

”拿了就走。

管理市场的官吏追出来和他要钱,这个晋国人说:

“我刚才利欲熏心,两眼晕眩、发热,天下的东西都好像是我本来就有的,不知道是你的东西了。

幸好你给了我,我如果以后发了财就还你钱。

”管市场的官吏生气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来就离开了。

旁边有人讥笑他,晋人伸手指着他骂道:

“世上贪财的人比我还要严重,(他们)往往想方设法用阴谋抢夺财物,我还只不过是白天去抢,难道不是比他们好多了吗?

有什么好笑的?

”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即去 

(2)索 (3)予(4)甚于  

2.翻译:

  

(1)皆若己所固有。

  

(2)何哂之有?

  

3.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1)离开 

(2)求取(3)给 (4)比„„严重  

3.虽然强抢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但晋人的辩解却也令人深思。

好利是人类普遍的本性,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昂,而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自己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比这晋人还要差!

因为他们多了一条更卑劣的品行——虚伪!

  

15.★范仲淹罢官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②,见缞绖(cuī dié)③数人营理④葬具者。

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⑤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殓⑥棺槨(guǒ)⑦皆所未具。

公怃然,即彻⑧宴席,厚赒(zhōu)⑨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下属和官员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就看见几十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

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近郊。

下葬时入殓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没有准备。

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注释】①邠(bin)州:

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觞(shāng):

酒杯。

③缞绖(cuī dié):

丧服,此指穿着丧服。

④营理:

筹办。

⑤寓居士人:

寄居在外的读书人。

⑥赗 (fèng) 殓:

下葬时入殓的衣服。

⑦槨(椁)(guǒ):

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套棺)。

⑧彻:

通“撤”。

⑨赒(zhōu):

救济。

  

【阅读训练】  

1. 解释:

  

(1)亟 

(2)具 (3)怃然(4)毕  

2.翻译:

  

(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2)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后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

(1)急忙,赶快 

(2)具备,齐备(3)失意的样子 (4)结束,完毕  

3.亟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4.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16.★一知半解  

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①。

其母曰:

“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

”其子曰:

“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

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

”其母曰:

“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

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

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

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  

(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注释】①名其母:

直呼他母亲的名字。

  

【译文】  

  宋国有个求学的人,(求学)三年后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亲的名字。

他母亲说:

“你学习了三年,(现在)回到家却直呼我的名字,(这是)什么原因?

”她的儿子说:

“我所认为是圣贤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可对尧、舜是直呼他们的名字;我所认为大的东西,没有大过天地的,可对天地也是直呼它们的名字。

现在母亲你贤明不会超过尧、舜,母亲你大不可能超过天地,因此我就直呼母亲的名字。

” 他的母亲说:

“对于你所学的,你将要全部按照它实行吗?

希望你有可能改掉的就是直呼母亲的名字;对于你所学的,你会有不实行的吗?

希望你姑且把直呼母亲名字这件事放在后面(暂缓实行)。

”  

【阅读训练】  

1. 解释  

(1)而名其母 

(2)吾所贤者 (3)是以(4)子之于学者  

2.翻译  

(1)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2)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3.题目“一知半解”是对文中宋人的讽刺,它讽刺了宋人的什么?

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

(1)急忙,赶快 

(2)具备,齐备(3)失意的样子 (4)结束,完毕  

3.亟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4.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16.★一知半解  

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①。

其母曰:

“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