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604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docx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研究

南海市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紧连广州,邻近港澳。

1992年撤县设市,现辖18个镇(区),250个行政村。

面积1150.51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07万人,外来人口100多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县级地区之一。

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82亿元。

全部财政收入7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4亿元。

人均GDP为3.55万元,约4277美元。

职工人均收入达到133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142元。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94%;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80%。

为了揭示南海经济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和主要经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课题组,对南海市南海市经济结构演变、土地制度、外来劳动力与城镇化发展、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本报告的目的是对南海市工业化过程中取得的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并通过对南海的解剖,找出沿海新兴工业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带共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就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有关政策思路。

一、南海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成因

从地理位置来看,南海市周围都是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由于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毗邻,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带也自然就成为港澳台投资的优先区域。

“地利”是南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就近代而言,南海市具有发展工商业的历史渊源。

南海市是我国陶瓷业和近代纺织业的发祥地之一。

从文化类型来看,沿海地带一般属于海洋型文化。

与内陆不同,海洋型文化一直就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文化奠定了南海人敢闯敢干和易于接受新兴事物的品格。

改革开放的政策给南海人松了绑,南海人洗脚上田以后,这种文化的作用就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可以说,南海市各个产业初期的发展主要是靠南海人敢闯敢干的精神成就的。

深厚的经商底蕴是南海产业发展的内在文化条件。

通过对南海市的调查,我们发现,南海经济持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除了上述原因外,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廉价的外来劳动力是南海制造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南海市制造业非常发达,而且大多数行业都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目前,南海市制造业主要包括有色金属加工、建筑陶瓷、化纤纺织服装、电器机械制造、玩具制造、皮革及制品、装饰板材等行业。

其中,铝合金型材、建筑陶瓷、布匹、皮革制品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2001,南海市铝型材总产量34.37万吨,产值105亿元,铝型材总产量占广东的68%,占全国的35%;建筑陶瓷业有生产企业140多家,设备生产能力6亿多平方米,年产量5.09亿平方米,产值150多亿元,陶瓷总产量占全省的48%,占全国的25%;化纤纺织服装及床上用品行业有企业2000多家,产值约120亿元,化纤纺织服装及床上用品总产量占全省的22%,占全国的2%;电器机械制造行业有企业80多家,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玩具制造行业有制造企业60多家,工业总产值20多亿元;皮革、皮鞋制造行业工业总产值约为50亿元,皮鞋产量占全省22%,全国的10%,皮革总产量占全省20%,占全国的2%;装饰板材行业有生产企业8家,年产量79.21万立方米,产值35亿元,装饰板材产量占全省的30%,占全国的15%,其中胶合板总产量占全省的76%,占全国的9%。

可见,在以上这些行业,南海市已经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生产基地。

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的制造业的发展,与内地农民工的源源流入,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

南海市从1985年就开始吸收外来劳力,1988年来南海打工的外地农民工已达到15万人。

1989到1993年,工业化加快推进,本地农业劳力产业转移基本完成。

到1993年,南海市农村劳力总量为41.9万人,其中进入二、三产业的32.5万人,从事农业的仅为9.4万人,78%的劳力已转入非农产业。

这时,当地劳力供不应求,外来民工1994年增加到35万人,在乡村各类企业工作的外来民工已占工人总量的70%以上。

到1996年,登记办证的外来人口达到68万人,总体上外来民工开始超过本地劳力就业人数。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底外来人口109万人,超过本地人口;其中就业人数95万人左右,为本地就业人口的1.5倍。

据我们对平洲、盐步两区7家企业的调查,企业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从1984年到1995年十多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5%,但到1996年以来基本没有增长,或增长极为缓慢。

目前月平均工资大体是在600-700元。

参考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7~8月对广东14个地级市512个外省民工的调查,其月平均工资为611元,我们可把南海加工企业员工的月平均工资进一步定在650元左右。

从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变动历史看,实际工资上升幅度很小,按外汇计算的价格基本未升,有的还有所下降。

一是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月工资升幅很小。

1984-2000年,平均工资由150元升至650元,增长3.3倍,年递增9%。

而同期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2.3倍,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3.4倍。

南海经济发展水平已很高,如果将南海消费价格指数定在二者之间,扣除物价因素,工资仅有很少的上升。

二是以外汇计算的工资成本上升很小,甚至是没有上升。

1984年月平均工资150元,折合港币约500元,而2001年月平均工资650元,按变化了的汇率,折合港币约590元,17年中,只上升18%。

若按美元计算,则没有上升。

对该判断的一个旁证,是最近日本一学者比较广州和深圳日资中小企业1989-2001年间的月薪,换算为日元,1989年为1.62万日元,2001年为1.3万日元,12年中企业工资下降了20%。

据调查,南海制造业企业工资成本占总产值的比例,目前多数在6-15%。

如果这些企业办在台湾、香港,工资成本就不是这样。

平洲区台资永有鞋业公司老总说,日本原来是制鞋王国,后来转到韩国、台湾,用了20多年。

到1988年左右,韩国、台湾劳动成本高了,就向大陆转移。

本来估计台湾鞋业向大陆转移至少要15年,没想到只有5年大陆成了制鞋王国。

产业转移主要受劳动成本的影响。

港、台平均工资是南海的8倍,如果这类工厂办在港台,工资成本占产值的比例会变为40%以上,企业赚不到钱,甚至亏本。

而办在南海,工资成本与港台有百分之三十的差额。

劳动成本低廉,是吸引外资和国际劳密产业移入的基本因素,也使从事劳密产业的内资企业有利可图,加快积累。

(二)集群式工业化对于提高南海区域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南海大多数镇区的经济是围绕一个或者几个行业发展起来的,制造业主要行业的区域分布比较集中。

其中,最为集中的有化纤纺织服装及床上用品行业、发电业和玩具制造业等,基本上集中于1到2个镇区。

有色金属加工、建筑陶瓷、电器机械制造、皮革及制品等行业主要分布在4到5各镇区左右,这几个行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100亿元,生产规模已经非常大,每个镇区的规模也非常大。

与制造业的地理高度集中相伴随,南海市制造业的区域专业化生产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

各个镇区在专业化生产的过程中,获得了明显的分工优势,集聚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

这些专业镇不仅在当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辐射面已经变得越来越宽,部分专业镇不仅已经是珠江三角洲重要产业基地,而且正在成为全国的基地。

目前,南海的南庄镇、大沥镇、西樵区、盐步镇、沙头镇堪称中国陶瓷、铝型材、纺织、内衣、装饰板材重镇,在国内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南海市工业发展里程来看,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包括企业数量、规模、物流、信息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内的广泛内容的快速变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若干个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专业化的产业群。

虽然南海市的产业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但这并不妨碍规模优势的获得。

在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情况下,产业群规模优势的获得关键要看企业之间的分工是否有序和合理。

南海市各产业群在发展初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重复建厂,存在企业之间过度竞争、追求短期利润、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这是中小企业死亡率高的基本原因。

但是,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一批企业成功地生存下来了。

这样,南海市产业群就逐步形成了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和生产成本低廉、市场反应灵敏、规模经营等群体优势,强化了产业的集聚和技术的集聚,形成了区域性的整体规模经济优势。

从南海市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专业化的产业群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物流和信息流网络,由于这个网络能够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就被吸纳进去,不仅原有企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新企业也成倍增加,整个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进一步得到体现。

而且,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也随之加快,整个产业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

这样,在整个南海市,一幅产业规模宏大、企业之间合理分工、物流和信息流畅通、技术不断创新的图景就开始出现了。

(三)民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增强了南海产业的活力

从南海市的经济结构来看,基本上为非公有制经济。

南海的经济主要并不是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而是靠民营企业带动起来的。

这是南海经济的独特之处。

在改革开放初期,南海提出了“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层次(县、公社、村、个体、联合体、外资)一起上”的经济发展思路,这实际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开了方便之门。

在八十年代末期,南海又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了“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扶持、方向上引导、法律上保护”的方针。

特别是在邓小平南巡以后,南海又进一步开放搞活,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至2000年,南海市非公有制工商企业发展到70000多户,从业人数65万人,实现经济总收入590多亿元。

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40.58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76.91%;上缴税金17.69亿元,占全市工业税收总额的72.47%;出口总值11.8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1.5%。

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产值超千万元的有647家,超亿元的有73家。

(四)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使农民分享了土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加快了资本积累的速度

面对大量外地和本地企业家在当地投资设厂的机遇,地方政府在通过国家征地参与工业化的同时,也认可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实行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将集体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然后统一以土地或厂房出租给企业使用,从而,让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也分享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级差收益增值的好处。

90年代初,南海少数几个村开始尝试用土地股份制的方式,来推行新的农地制度安排。

到1993年,在政府的总结和推动下,土地股份制已遍及全市农村。

从1993年至今,全市已先后建立农村股份合作组织1870个,其中以村委会为单位组建集团公司191个,占全部总数的近80%,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的股份合作社1678个,占99.8%。

2000年,全市农村股份经济社每股分配金额314元,人均分配金额1046元,股份集团公司每股分红金额99元,人均分配金额566元。

从南海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南海农民的工业建设用地的绝对数很大。

南海全市工业用地共15万亩,其中保持集体所有性质的有7.3万亩,几乎占了一半。

集体非农用地的实际数字最难统计,农民不愿讲,集体也不愿报。

南海市1992年撤县建市,市国土局成立。

92年之前,许多农村集体将宅基地、村边地和部分果园改为非农用地。

只要不占农田的,大部分没报到市里。

以平洲区为例,该区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在市国土局统计数为2000亩,而实际保有达8000亩,漏报达3倍之多。

地方政府在国有征地过程中,每征一亩地都要留给农民10-15%的土地面积。

地方政府通过国有征地建设城市,配套工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吸引大的投资;农民集体用租地方式吸引中小企业,形成上下游相关的产业链,带来土地的进一步升值和巨大的财富效应。

以集体土地启动工业化,降低了工业化的门槛。

对一个初始创办的企业来讲,投资设厂的场组或地租是一笔高昂的费用。

在南海,企业的得地方式,一种是通过国家征地方式来解决;另一种方式是租用集体土地来启动。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企业利用国家征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成本差异。

如果通过征地方式,它是由县乡政府出面,与集体谈好土地补偿及安置条件,在政府办好一切手续后,企业作为用地单位将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和安置补助费给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

这种办法对厂商来讲,其好处是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利于企业行为的长期化,但是,企业为此要支付的成本也是极其高昂的。

南海市国土局提供的一亩农地转为集体建设用地或国有地时牵涉到的各种费用是,如只办农地转用手续,牵涉到的费用:

耕地占用税:

4000元/亩;征地管理费:

1500-1800元/亩;垦复基金:

1万元/亩;农业保险基金:

6000元/亩;农田水利建设费:

1333元/亩。

如办出让手续,再加上出让金:

工业(1-2.5万元/亩不等),商业用地:

12.5万元/亩;住宅:

以前8-10万元/亩,现改为招标投标。

由此可见,如果企业从农民手上买得土地来办工业,它要支付的费用要高达4.5万元/亩以上。

事实上,在工业更发达的地方,其费用还要高。

如在大荔镇,要办国有工业用地,农田为13万元/亩,综合用地22万元/亩,房地产达25万元/亩。

而广东南海的租地方式,则使农村工业的创办得以可行。

正是这种灵活的土地使用方式,促使大多企业在南海落户生根,形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著名的工业带。

这种土地使用方式与国家征地不同,它只是将土地作非农化使用,并没有转变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性质,这样,在土地非农化的过程中以及在它长期非农化使用中,土地级差收益以及它的增值收益也就保留在了集体内部。

南海的土地股份制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变为股权,成员权的保留使农民愿意将土地交由集体统一开发,出租,农民也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去到农外就业,从而加速了农民的“洗脚上田”和向二、三产业转移。

南海的经验表明,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民工业化,是让农民参与工业化进程的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五)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使南海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南海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

1995年,南海市就提出了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998年,南海市作出了创建“信息市”决策,全面启动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

到2001年为止,南海市的信息化指数已经达到66。

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进了产业信息化,南海传统产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得到改造和提升。

南海市在传统行业积极实施“四个一工程”(一个以CAD/CAM技术支撑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一个面向电子商务的行业网站、一批ERP系统、一个现代物流中心),已经在纺织、有色金属加工、建筑陶瓷、小五金等行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并正向内衣、摩托车、制鞋、玩具等行业推进。

目前,规模以上企业(产值500万以上)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管理的比例达到98%以上。

我们对金沙镇五金产业应用信息技术情况的调查表明,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已经普遍开始采用高新技术的工艺和营销手段,这种“低技术部门的高技术”大大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从1999年9月开始,金沙镇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整个五金产业的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施营销创新。

针对镇内五金企业普遍存在的以订单生产为主,市场信息滞后等突出问题,1999年9月,该镇本着“扶持企业、服务企业”的宗旨,由政府投资组建了华南五金交易网。

通过以网络为纽带引导五金企业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获取最新市场信息、调整营销策略、开拓和抢占潜在的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为五金企业走向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该网站以“立足华南、覆盖国内外”为定位,对加入网站的企业会员制管理。

网站开通后,访问量已达到60万人次。

2001年3月以来,日平均访问量超过3000人次,日供求信息量超过300条,为上网的会员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商机。

如会员企业新力电池有限公司,生产量在全国排行第5位,其业务90%以上来源于网上,而且业务主要通过INTERNET进行洽谈。

自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业务以来,该企业仅传真费一项每月就节省近10000元。

据不完全统计,经华南五金交易网撮合的交易额达2000--3000万元。

由于众多加入该网站的企业通过“网上洽谈、网下交易”等形式做成了生意,现在吸引各地的五金企业纷纷申请加入。

目前该网站已发展会员企业1200多家,其中来自金沙镇五金企业有500多家。

2001年初,为了配合网站的建设,金沙镇还专门设立了产品展示中心,方便会员企业展销产品,实现了虚拟市场与有形市场的有机结合。

目前,网站正在建立全国最大的五金产品数据库,引入了先进的网络营销、推广软件,依托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不断提高知名度,树立专业特色,实现全面的专业电子商务,为广大五金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

二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施技术创新。

金沙镇五金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缺乏研发能力,普遍存在着模具制造技术落后、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开发。

针对上述情况,该镇于2000年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组建了“南海市华中科技大学模具研发制造有限公司”(简称模具公司)、“南海市华中金望新技术开发中心”(简称金望中心)。

模具公司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获取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资源(金望中心的常聘顾问)的远距离技术支持,应用先进的二维、三维模拟制造软件,配合德国进口的“流动式光学三座标测量仪”和“激光薄层快速成型机”实现模具、新产品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设计,再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模具远程虚拟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快速制造,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如在7天时间内为某灯具厂开发了原来最少用30天时间才能开发的128套新模具、12个新产品。

模具公司自开业以来已经承接了500多套模具、100多个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咨询、工艺方案分析等方面的业务,赢得了广大五金企业主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1年下半年,与模具公司配套的模具生产车间投产,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模具设计、制造一条龙服务。

三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施企业管理创新。

针对五金企业主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企业家族式管理的状况,该镇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信息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优势,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实施企业管理创新。

如中兴五金工艺厂利用企业管理网络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原来需要一周才能盘点清楚的库存情况,现在只需打开电脑的“库存管理模块”就一目了然;原来计算员工工资需要3天时间,但现在计算员工工资需要的时间不到30分钟。

而且,每个工人的日工资都可以在触摸屏公开查询,减少了不必要的劳资纠纷。

目前该镇已有一批五金企业运用信息网络管理模式,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外资的引进对南海市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南海市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以外资为主的区域,但是外资经济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二十年来,南海外资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已成为南海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1998年底止,全市有“三资”企业1312家,“三来一补”企业516家,历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322亿美元。

1998年,“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28.79亿元,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39%,出口总额8.49亿美元,占全年出口总值的69.15%。

在南海,一大批外资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声誉,特别是远近驰名的大沥铝合金、不锈钢型材生产基地,占全国铝型材产量的1/3,该基地60%以上的大型厂是外资企业。

而港商的亚洲铝厂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年产值超10亿元,成为南海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

外资企业的大规模引入对于南海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具体的作用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带动了南海企业在技术上、管理上的提高完善。

如南海华达高木模具厂是间中日合资厂,其技术设计开发中心在日本,生产加工厂在南海,现在该厂实行了计算机网络化,生产图纸及工艺编程全部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传输,几个钟头就可完成原来近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

信息技术的运用,把地理上分开的生产基地与科研设计中心及整个生产经营连在一起,使智力资源、物质资源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又如南光树脂制品有限公司,后勤、仓库、车队交由社会公司管理,销售实行代理制,技术开发实行专家中心制,为了适应这样的管理方法,企业开发应用了一套计算机管理系统,管理者能掌握每一刻生产、销售、仓储、原料供应、财务、人事的动态情况,管理层的一切指令性文件全部进入计算机系统处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先进的企业管理。

这些先进企业的经验近期在南海创建信息市的活动中广为传播,对市内心营企业家起到很大的启迪作用,大大增强了他们对人才、科技、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明白到企业要上档次、上规模,在竞争中立得住脚,就须靠科技、靠管理。

(2)对南海市而言,外资企业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充当了“孵化器”的角色。

南海的内衣行业是非常典型的。

在第一家外资企业进来并赚了钱以后,在里面工作的人员掌握了技术的一部分人就开始自己办企业,几年内,内衣企业就发展到几十家。

铝型材行业也是如此,据亚洲铝型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介绍,自从亚洲铝型材有限公司进驻并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以后,大家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前景,一年之内就接着开了七、八家铝型材企业。

(3)外资企业的进入还产生了一定的“鲶鱼效应”。

据平洲唐镇长介绍,台资的制鞋企业无论是技术水平以及生产理念都十比较先进的。

台资企业进来以后,给当地的制鞋企业形成了冲击。

人家进来看到了差距以后,有了忧患意识,结果对当地的制鞋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七)政府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完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南海市是中国财力最雄厚县级市之一。

南海市与其所辖各区镇实行的并非分税制,而是“财政包干制”。

简单而言,就是“核定收支基数、超收分成、支出包干”。

这个体制对镇区财政的影响关键在“超收分成”的分成部分。

按照南海市政府1996的有关文件的规定,超出环比递增13%的镇区,超收部分可按30%的比例分给地方。

这个体制对于那些经济发展和税源增长迅速的镇区的激励作用相对较小。

我们对大沥区的调查表明,1999年至2001年三个财政年度间,总财政收入增长了73.3%,其中上交中央财政的收入只增长了27.7%,而上交市财政的收入则增长了117%。

总财政收入中上交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从1999年的28%下降到2001年的20%,截留在市财政的比重从1999年的37%上升到2001年的46%,而留在镇区本级的财政收入的比重则在30~33%之间波动。

这说明,相当一部分财力并没有留在镇区财政而是留在了市财政。

虽然南海市乡镇预算内财政收入大部分都上缴到上级财政单位尤其是市级财政使用,但由于预算外财政收入较多,乡镇一级财力也很雄厚。

以南海大沥区为例,2001年预算内的财政收入为11457万元,另外乡镇自筹资金为1085万元(这块在财政统计中也算作预算内的非税收入),税收收入,区自己留下了三分之一,国家拿走了五分之一,剩下的将近一半都被市财政拿走(当中还包括市与省分享的部分),预算外收入为6916万元。

这部分财政的收入都是非税收入,不需要与中央、省、市分享;其次,上级财政部门尤其是市财政局对这部分财政的运作尤其是支出分配没有明确具体的限制,也就是说,财政权限被保留在乡镇财政一级。

预算外收入中最大的一块收入是与土地相关的收入,占了预算外总收入的近40%。

这其中包括区城建办562万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区国土分局从区城区办事处征来的土地转换用途的862万的收费,还有市政办收取的对非农用地的绿化、路灯、除“四害”等的市政建设费1077万和111万的环保费用。

这些统统都是土地变为非农用地以后镇区政府得到的相关收入。

与治安相关的收入则是土地转换用途和工业化以后,大量涌入的外来工人给地方财政提供的间接收入,这其中包括“三统一”(统一劳动管理、计生管理、公安管理)、综合治理等各项对民工和居民的收费,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些收费标准也相应增高,总量超过了1000万。

整个预算外收入可以说是以“土地为中心”的财政,乡镇的办事财政实际上就是一个“土地财政”。

由于预算外财政的收入主要是以土地为中心,所以乡镇财政不象不发达地区那样实行“列收列支”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因为没有需要鼓励各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