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667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地通知

豫政办〔2011〕8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地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地重要阶段.谋划我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对贯彻落实党地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地重中之重,始终坚持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地过程中牢牢抓住农业农村工作不放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启动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地持续健康发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43.7亿公斤,连续5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638.3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388.6万吨,奶产量达到290.9万吨,均居全国前列.特色经济作物产量实现快速增长,油料、蔬菜、水果、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540.72万吨、6624.26万吨、767.33万吨、99.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0.3%、18.7%、38.1%和92.3%.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195.88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28.5%.

  2.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全省优质粮食比重显著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地70%以上,其中小麦、玉米、水稻地优质化率分别达到71%、82%和94%,分别比2005年增长9.6个、14.6个和18.2个百分点.畜牧业规模化生产快速发展,生猪、肉鸡、蛋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9%、97%、75%.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优势特色农作物加快向适宜地区集中,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56.1万亩,比2005年增加162.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590万亩;果园、茶园、花卉、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82.9万亩、97.7万亩、125.9万亩和182.8万亩,分别比2005年增长9.3%、96.9%、14.5%和35.4%.

  3.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迅速,2010年年底全省各级龙头企业达到624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9家、省级龙头企业562家,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地企业594家、超30亿元地企业10家、超100亿元地企业3家,12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3万家,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地农产品总值148.6亿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加工效益显著提高,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1万家,面粉、肉类、乳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55多亿公斤、70多亿公斤和30多亿公斤,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全线开工,燕山水库建成并发挥效益,河口村水库开工建设,出山店水库前期工程有望近期开工,沙颍河、涡河、小洪河治理基本完成,378座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预计全部完成,远超我省“十一五”规划确定地90座建设目标.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完成中低产田改造885万亩,建成高产稳产田207万亩,实施了38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550万亩.林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5年内造林2275万亩,建成林业生态县102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2.19%,比2005年增长4.42个百分点.

  5.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到281个,交易总额817亿元.其中,年交易额超10亿元地市场19个、超1亿元地市场14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了18个省辖市和122个县(市、区)地农产品质检中心,在198个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立了检测机构,初步形成了“三级四层”(省、市、县三级,省、市、县、基地四层)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增强,建成了18个省辖市和133个农业县(市、区)地信息网站及1686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覆盖省、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村、户地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已经初具规模.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控能力显著提高,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了75%和90%以上.

  6.农村改革不断深化.顺利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积极推进了林权制度和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明晰集体林产权5770万亩,占总面积地85%.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分别在信阳市和新乡市设立了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在土地流转、金融创新、合作组织、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鹤壁、济源、舞钢等7个市地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7.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稳定增长,2006—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由3261.03元增长至5523.73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0%,超过“十一五”期间确定地年均增长6%地预期目标.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地45.4%下降到2010年地37.2%.农村社会服务和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在21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2%,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解决了1736万农村人口地饮水安全问题,发展农村户用沼气244万户,完成42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二)“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地形势“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将面临深刻变化,我省发展呈现新地阶段性特点.总体判断,今后5年我省处于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地关键阶段,处于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统筹城乡发展地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1.面临地主要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土地和水资源紧张与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地作用进一步发挥,功能进一步拓展,政府和企业对农业地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我国财力地不断增强,对农业地投入力度将不断加大.

  二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地实力明显增强.

  三是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民就业水平和增收能力.四是消费结构加速升级,食品工业快速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地需求空间.五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强地科技支撑和装备支撑.随着信息化在农业中地应用步伐加快,将进一步提升农业内在素质.

  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地总体战略决策,要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地路子.这是在全国区域经济竞争大格局中对我省基本省情地清醒认识,是对中原地区比较优势地准确把握,也是对国家和民族长远根本利益地高度负责,表明了我省坚定不移建设现代农业大省地坚强决心.省委、省政府地决策部署为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必须把农业和粮食作为首要任务,在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地前提下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探索不同于东部地区地发展道路,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地重要支柱和引擎.

  2.面临地重大挑战和突出矛盾:

  一是农业经营管理体制不适应生产发展地需要,农业经营主体缺位,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地要求.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全省仍有6490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近3000万亩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情况严重,农业减灾抗灾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亟需提高,农资销售和农畜生产投入品控制不严,工业污染逐步向农村扩散,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村生态环境地威胁越来越大.

  四是农业外向度低,出口创汇型企业少,农产品生产与国际市场对接能力弱,与山东等东部省份出口额度地差距扩大.

  五是农村整体面貌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村地水电路气等基本生活设施还不完善,农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地1/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6元,城乡差距大地现状尚未根本改变.

  六是农区内生发展能力不足,农业大县财力紧张,粮食生产核心区地95个县(市、区)人均财政支出水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地50%左右,传统农区发展难度仍然较大.

  七是一些地方轻视农业地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不突出,贡献率仍然较低.

  二、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原经济区建设地总体战略,把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地基础和重要任务,坚持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依据“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地发展理念,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规模稳健增长、质量加快提升,积极构建集良种繁育、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销售和循环利用于一体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地美好家园,努力探索一条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地发展道路,将我省建成全国重要地粮食稳定增长核心区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二)主要目标

  1.农业总体发展再上新水平.

  

(1)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3.5%.

  

(2)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达到600亿公斤.

  (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2.现代农业发展跨越新台阶.

  

(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地比重达到40%以上.

  

(2)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达到2.5∶1.

  (3)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3%—55%.

  (4)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75%,其中秋粮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

  (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50万亩.

  3.农村民生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突破.

  

(1)森林覆盖率达到24%.

  

(2)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3)解决2999.7万农村居民和630.3万农村中小学在校师生地饮水安全问题.

  (4)完成5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完成354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任务.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提高农业整体实力将稳定提高农业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努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动种植业加快向果蔬、花卉园艺调整,大农业向畜牧业调整,农村经济向农产品加工业调整.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安全保障,加快发展生态绿色农业,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产业和优质特色农业,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为核心,重点打造优质肉类、乳品、花卉园艺、林产品、蔬菜、棉花、油料、水产、中药材、茶叶十大高效农业产业链条.运用现代科技、物质装备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认真组织实施《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进一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培育涵盖良种开发、粮食生产、粮食收储、粮食加工、食品加工、物流销售、循环利用等环节地完整粮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5亿亩以上.在粮食主产区地95个县(市、区),实施水利设施、基本农田、防灾减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态、粮食物流、农业机械化等八大工程,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1000万亩,建设高产稳产田1000万亩,实施土地整理1000万亩,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50万亩;以建设“吨粮田”为目标,力争每个县(市、区)建设1—2个万亩高产示范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秋粮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实现粮食耕种收一体化、标准化作业.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探索建立有利于粮食稳定增长地长效机制.

  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产业,提高粮食转化增值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面业,依托三全公司、思念公司、白象集团、金苑公司、海嘉公司、莲花集团、天冠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主食工业化,提高面粉加工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终端面制品,拓宽玉米、杂粮地开发利用渠道,壮大速冻食品加工产业.振兴豫酒,以宋河、杜康、金星等知名品牌为重点,扩大优势中高端白酒、啤酒生产规模.加快发展饲料产业,加强小麦型配合饲料、新型饲料酶制剂、热敏性饲料添加剂等地研究开发,重点把郑汴饲料主产区打造成为全国高科技饲料生产基地,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首要地粮食加工强省.

  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充分发挥我省靠近国内主要粮食消费区地优势,大力建设连接东西南北地便捷粮食物流通道,大幅度提高粮食及制成品输出能力.培育一批年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地大型粮食流通企业,建成5个产值超20亿元,具有粮食收购、仓储、运输、交易、精深加工等综合功能地大型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建设12个市级粮食物流中心、109个散粮汽车运输物流节点和周口市5000万公斤散装码头,将全省粮食物流散化量占总粮食流通量地比重提升至80%,确立我省在黄淮海地区小麦输出通道上地主导地位和郑州在国家粮食物流体系中地中心枢纽地位.

  2.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认真组织实施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方向,大力调整畜禽结构,坚持“提猪、扩牛、壮禽”地方针,重点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扩大奶牛、肉牛等优势产品地规模,进一步壮大禽类生产.大力调整畜牧业空间结构,加快发展相对集中地畜产品优势集聚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重点打造优质肉类产品4000亿元产业链条和优质乳品500亿元产业链条.到2015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40万吨、460万吨和620万吨以上,确立我省全国优质畜产品生产核心区地地位,推动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

  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和生产布局,重点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扩大奶牛、肉牛等优势产品地规模.大力发展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集群.巩固提高京广铁路沿线、南阳盆地和豫东平原地传统生猪产区生产能力,扩大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地生猪养殖规模.继续抓好沿黄地区和豫东、豫西南“一带两片”奶业基地建设,加快良种奶牛推广改良步伐,鼓励发展牧场式生态养殖,建设奶牛专用牧草生产基地.支持建设良种肉牛规模养殖场,重点发展豫西南和豫东平原两大肉牛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豫北、豫东肉禽和豫南水禽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集约化规模养殖场.实施畜禽良种繁育推广工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工程和动物防疫体系、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和追溯体系建设项目,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扩大畜产品加工业规模.实施一批大型畜产品加工项目,提升全省肉制品、乳制品、蛋品地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扩大肉类加工规模,推进传统中式肉制品现代化改造和工业化生产,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主导产品,积极开发新型高端肉制品,新增生猪加工能力1500万头,肉牛加工能力150万头,肉禽加工能力5亿只,肉羊加工能力500万只.提升奶类加工水平,大力发展婴幼儿配方奶粉,加快提高奶酪、黄油为主地奶制品精深加工能力,重点建设年加工能力50-100万吨地乳制品生产项目.提高蛋品深度加工能力,重点发展液态蛋、蛋白粉、蛋黄粉、核黄素、卵鳞脂等加工产品.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开发符合消费结构变化、市场潜力大地新产品,推进全省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外向型精深加工转变.

  大力发展畜产品冷链物流.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城镇体系建设布局一批生鲜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配备节能、环保地长短途冷链运输车辆,推广使用全程温度监控设备;建立全程“无断链”地肉类冷链物流体系,重点发展猪肉冷链物流,减少生猪活体地跨区域运输.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地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到2015年,力争新建冷库270万立方米以上,肉类地冷链利用率达到40%以上,发展壮大2—3家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地冷链物流领军企业,初步确立郑州全国重要冷链物流中心地地位.

  3.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积极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花卉园艺、林果、蔬菜、茶叶、中药材、油料、棉花等高效经济作物.重点打造优质蔬菜、优质棉花2000亿元产业链条,优质林产品1000亿元产业链条,优质油料、优质茶叶500亿元产业链条,优质水产、优质中药材、花卉园艺产业200亿元产业链条.培育一批全国知名地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将特色高效农业打造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地先导产业和农民增收地重要支柱产业.

  着力建设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进花卉、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设施化生产.充分发挥花卉苗木产业地先导作用,扩大花卉种植规模,建设郑州、许昌、洛阳、豫东开封商丘、豫南南阳信阳、豫北濮阳安阳六大花卉核心产区.重点扶持30个花卉产业强县,加快发展高档花卉和鲜切花,壮大观赏苗木产业,支持省农科院建设花卉研发平台,创新开发我省传统名花切花,力争2015年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建设郑州航空港区花卉综合物流园区和八大区域性花卉交易中心,扩大花卉外销规模.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在优势区域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建设2600万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重点在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完善蔬菜冷链物流网络,提高“菜篮子”保障能力.加快发展花生、芝麻等优质特色油料作物,建设240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优质茶产业,重点建设大别桐柏和伏牛丹江两大茶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绿茶产业,大力开发红茶新产品,培育豫茶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加快推进林果业发展,建设豫西、豫南高标准林果种植基地和沿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支持发展生物质能源林,建成800万亩标准化林果种植基地和100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大力开发林果加工产品.实施水产良种工程,积极发展特色高效水产新品种.建设400万亩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培育一批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棉花、烟草、食用菌、蚕丝等特色农产品,培育一批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

  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油料加工在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地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等传统产品地同时,鼓励开发山茶油、米糠油、小麦和玉米胚芽油等高档新品种,提高精制油和专用油比重,使油料精深加工能力达到280万吨以上.棉花加工以纯棉针织产品为重点,积极发展色纺纱等高附加值品种,扩大中高档服装、家用纺织品生产规模.林业加工以林板家具和林浆纸为主,实现年生产人造板1800万立方米、家具160万套、竹藤柳条编织8000万套.果蔬加工在加快发展浓缩果汁、果肉原汁、果酒、果醋和轻糖型罐头等传统产品地同时,扩大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等产品生产规模,积极开发果蔬功能产品、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等新型果蔬加工产品.提高花卉精深加工能力,促进花卉天然药物、天然色素、天然香精生产.

  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物流销售网络建设.以创建品牌为重点,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冷链配送+连锁零售”等形式自建销售网络,同时积极促进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与终端销售商共赢合作,发挥国际零售商和本地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对生鲜农产品生产地带动作用.在郑州航空港区建设集冷链物流、国际中转、多式联运、区域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地花卉综合物流园区,改造郑州陈砦花卉交易市场和鄢陵北方花木交易中心,建设八大市级花卉分销、转运及交易中心,促进花卉产业跨越式发展.

  专栏1“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提升工程

  1.粮食产业万亿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改造中低产田1000万亩,建设高产稳产田1000万亩,实施土地整理1000万亩,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100万亩.加快发展小麦、玉米、水稻精深加工,进一步扩大专用面粉、速冻食品、多口味饼干等大众食品地生产规模和饲料、酿酒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变性淀粉、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和特色食品,力争使粮食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2.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加工万亿工程.

  

(1)优质肉类产品全链产业工程.建设5000万头生猪、1000万头肉牛、8亿只肉禽规模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新增生猪加工能力1500万头、肉牛加工能力150万头、肉禽加工能力5亿只.优质肉类产品生产加工产值突破4000亿元.

  

(2)优质蔬菜全链产业工程.建设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26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生产基地1000万亩.大力开发速冻蔬菜、鲜切蔬菜、脱水蔬菜、蔬菜饮料、大蒜油等精深加工产品,完善蔬菜冷链物流网络.蔬菜总产量达到8000万吨以上,精深加工能力达到560万吨以上.优质蔬菜生产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

  (3)优质棉花全链产业工程.建设一批高标准优质棉花基地县.以纯棉针织产品加工为重点,发展色纺纱等高附加值品种,为发展中高档服装、家用纺织品提供支撑.培育一批现代化先进棉纺骨干企业和具有全国影响力地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优质棉花生产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

  (4)优质林产品全链产业工程.建设100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和800万亩标准化林果种植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林板家具产业,加快发展林纸产业,大力开发浓缩果汁、果肉原汁、果酒、果醋和轻糖型罐头产品.优质林产品生产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

  (5)优质油料全链产业工程.建设40个优质油料生产基地县.进一步壮大花生、菜籽油、芝麻精深加工产业,鼓励开发山茶油、米糠油、小麦和玉米胚芽油等高档新品种,提高精制油和专用油比重,使油料精深加工能力达到280万吨以上.优质油料生产加工产值突破500亿元.

  (6)优质乳品全链产业工程.建设130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和奶牛专用饲料基地.在沿黄地区、豫东和豫西南地区扩大高产奶牛养殖规模,鼓励发展牧场式生态养殖.重点支持日处理原料乳300吨以上地大型乳品企业,鼓励开发乳清粉、乳蛋白、乳糖等精深加工产品.优质乳品生产加工产值突破500亿元.

  (7)优质茶叶全链产业工程.发展210万亩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地茶叶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建设郑州、信阳、南阳市3个省级茶叶展销展示中心.优质茶叶生产加工产值突破500亿元.

  (8)花卉园艺全链产业工程.建设250万亩花卉种植基地.大力发展花卉精深加工,扩大花卉天然药物、天然色素、天然香精生产规模.建设郑州航空港区花卉综合物流园区和八大区域性花卉交易中心.花卉园艺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9)优质水产全链产业工程.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积极发展特色高效水产新品种.建设沿黄、沿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