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6970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12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牡一中2012—2013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姜白石说得好: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

”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

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

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D.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

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B.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B.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

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C.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D.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

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

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祖先是幽州人。

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他的祖先自成才率领他的一族人向南逃逸,投归北宋。

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

曼卿的父亲,名叫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

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

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

由是益与时不合。

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

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功劳的人,看轻世俗的小功名,心中不为所动。

自认为跟时代不相合,于是整日借酒混世。

且喜欢痛饮大醉,颓废地放纵自己。

从此更加与时代不相合。

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只懂得爱慕曼卿卓异超群的气度,却不懂得他的才华可以为世所用。

康定二年二月四日,在京城逝去,时年四十八岁,担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

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

“母老乃择禄邪?

”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

叹曰:

“此亦可以为政也。

”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

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给予奉职。

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以他为奇才,对他说:

“你母亲去世了,你才选择官禄吗?

”曼卿惊视了一下,同意就职了,后调任殿直。

不久,改任太常寺太祝,管理济州金乡县。

曼卿曾感叹说:

“这也可以施展治理国家的才华啊!

”治县得到好评,任乾宁军通判。

母亲李氏逝世,服丧完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

充任馆阁校勘,调任大理寺丞,海州通判。

后任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

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庄献明肃太后上朝处理国政,曼卿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给天子。

后来太后去世,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推荐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那些人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范讽才作罢。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

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

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

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

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

“此得吾粗也。

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

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

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

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

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自从契丹与中原结好,黄河以南都臣服开始,北宋就推行(致力)休兵养息政策,天下安宁,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

曼卿上书谈了留心边事,平时练兵,防患未然等十件事,没有引起重视。

不久元吴背叛,北宋向西边用兵,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谏书,召见了曼卿。

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百姓中征兵,得到乡兵几十万。

石曼卿也奉命在河东征兵,做得非常好,合乎皇帝的心意,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

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重用他,他却身体不好。

不久听说有一位边将想率领乡兵与贼决斗,曼卿笑着说:

“这只领悟了我的表面意思。

没有经过调教的士兵,勇敢的胆小的杂在一起,假如胆小的见到敌人就动摇溃逃,那么勇敢的人也会跟着溃逃。

现在或许没有空闲来调教,不如招募那些经过调教有品行的人,这样招来的人个个都是强兵。

”他看待世事,轻得像不值得做似的。

到听了他设计的方案,即使是深思熟虑,也不能超过他。

他仪表英俊,喜欢饮酒,性恪豪爽,表面看去好像不可用法度来约束他,退一步想想,他一生做事却追求大节,从不违背事理。

不管是贤者不贤者,都十分喜欢结交。

等到闲暇议论天下是非善恶,却没有几个人能符合他的心意。

他写文章遒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忧:

指父母丧事

B.稍用其说稍:

稍微

C.若不可绳以法度绳:

约束

D.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否:

贬斥、议论

答案:

B(稍:

逐渐)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曼卿“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②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③请还政天子④曼卿上书言十事

⑤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⑥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A.①②④B.①②⑥C.③④⑤D.③⑤⑥

5.C(①说明他少年有豪气,②只说他做出选择要做官,⑥是他的处世态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曼卿年少时放荡不拘,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自认为不合于时,常大饮而醉。

B.石曼卿不顾个人安危,两次上书进谏,一为太后干预朝政,一为朝廷的边防担忧,他主张太平时期练兵,防患未然。

C.作者刻画石曼卿,先交代其性格特征和结局,再回头叙写他一生的几件重要事情,这有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起共鸣的作用。

D.石曼卿仪表英俊,性格豪爽,文武双全,他的文章就像他的为人,遒劲刚健,他生逢其时,深得皇帝重用,可惜已病重,只活了48岁。

6.D(“生逢其时,深得皇帝重用”错)

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

(1)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5分)

(1)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

(嘉:

褒奖禄:

使……享受俸禄;状语后置;家:

定居,安家,句意各1分)

(2)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5分)

(2)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推荐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那些人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

(见幸:

被宠幸;引:

推荐;遽:

迅速;止:

推辞;句意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8—9题。

咏怀【阮籍】①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牛山,涕泗纷交流②。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③。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注:

①阮籍:

“竹林七贤”之一,好老庄哲学,与嵇康齐名,蔑视礼教,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得以保卒余年。

②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晚年登上临淄城外的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生命短暂而痛哭。

③松子:

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8.“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象征着什么?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8.①象征着时光的流逝(1分),表现了诗人对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伤之感(2分)。

②也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1分)。

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落的担忧(1分)。

9.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小石潭记》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5)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氓》

(6)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琵琶行》

3、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年感

梁衡

①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

不知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

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

我却暗暗地诅咒:

“你这个叫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②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③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

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

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革”的年代,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

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

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

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没有什么。

④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地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

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攥在手里。

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

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

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

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

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

但是年,还是要过的。

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悄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

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着墨香的厚礼。

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划下了一笔。

⑤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

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

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

牛顿用他生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

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不会失去。

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生命的交易啊。

假若把过去那些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綿,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转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

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

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

但是都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

⑥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不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

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

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1)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文中回顾了“年”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浅浅的一痕――少不更事的经历,重重的一笔――-珍惜分分秒秒的收获。

B.作者从虚到实,由事及理,先回忆“年”给自己留下印记的故事,然后阐述自己对“年”的理性思考,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C.作者举牛顿用年换“万有引力”,哥白尼用年换崭新的日心说,两个整合意在阐明聪明的哲人会做买卖,用时间换取人生的成功。

D.本文语言风格从整体上讲,既生动优美又诙谐风趣,如“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即为一例。

E.文章开头写“我却暗暗诅咒年”,结尾又说“我不该诅咒年”,这看似矛盾,实则欲扬先抑,前后对照,突出我对“年”的思考。

答案:

(1)BE

(2)第一段“不知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

”此句精妙而富有情趣,请加以赏析(6分)

答案:

作者用刀比喻年,1分;突出了时间的残酷无情,化抽象为形象(形象生动),2分;阐明青春易逝、生命易老的道理。

3分。

(3)本文作者对“年”有哪些深切的感悟?

请结合文章做一概括。

(6分)

答:

①时间会给生命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记。

②时间与生命是一种交易。

③时间不讲情面却又公平。

④人生若早悟,生命就会焕发出更大的价值。

(答出三点即可)(4)孔子认为“四十不惑”,有他的道理,作者却认为“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

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怎样理解作者的这句话?

结合文意并联系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歌手韩庚一走上舞台,台下歌迷们的欢呼声和口哨声聚蚊成雷,震耳欲聋,这声音让闯荡在异国他乡的韩庚热泪盈眶。

B.只.在纪念“5•12”抗震救灾一周年之际,我们更要痛定思痛,大力普及灾难救援知识,发展灾难紧急救援技术。

C.近年来文艺舞台的繁荣,呈现出百花齐放,陈陈相因的景象。

D.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答案:

B

解析:

痛定思痛:

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

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A项“聚蚊成雷”意思是把很多蚊子聚到一起,它们的声音可以像雷那样响,比喻众口喧嚣,谗言纷起,含贬义;C项“陈陈相因”是贬义词,意思是“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D项“笔走龙蛇”是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望文生义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今年本市共有6.34万余人报名参加高考,比去年减少1547人,降幅约为3.2%,录取率将稳定在80%左右。

从已公布今年在银招生计划的高校来看,其计划减少比例均慢于考生减少幅度,考生报考形势比较乐观。

B。

一些房产中介表示了同样的担心,他们认为购房者一定要考虑房屋的地理位置和房源条件,不可盲目跟风。

C.和平与发展之所以成为当代的主题的原因,除了战后世界的多元化格局起作用外,贸易“双赢”的观念是有贡献的。

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答案:

A、“慢于”考生减少幅度应为“小于”考生减少幅度;B“地理条件”和“房源条件”领属交叉,条件包括地理位置,领属关系词语不应并列使用;C.语意重复,“之所以”即为“……的原因”,删去其中一个;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东方出现了一道金色发红的光辉,照在一片翻滚的云彩之上,只可略想,当爱神厄洛斯第一次吻普绪喀时,那羞红了脸的少女大约就是这个样子。

①远处的高峰立刻被染上一抹轻柔的玫瑰红。

②如同一只闪动着光辉的蝴蝶轻轻滴落到了高山的额头上。

③无数云朵如同波浪起伏的海水,泛着泡沫,滚向远方高山的山顶。

④几分钟之后,在云朵的下方,涌起跳动的麇集在一起的火红的鳞片。

⑤这种只有天上才有的粉红,使最鲜艳的花朵和女人的脸庞黯然失色。

⑥其妩媚和美丽,是任何人类语言也难以描摹的。

A.③④⑤⑥①②B.③④①⑤②⑥C.①⑤③④②⑥D.①②⑤⑥③④

答案:

B

15.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虚词,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

(5分)

倔强自重,清高狂狷,执着于真理,不屈服于权贵,①会使文人们人世坎坷,清贫困窘,②失去宝贵生命,③却能让他们特立独行,坚守原则,保持人格尊严。

想想看,胡铨、季羡林之所以让人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④他们的道德文章,博学多才,⑤包括他们傲骨铮铮,“又臭又硬”的倔脾气吗?

答:

①或许②甚至③但④除了⑤不也16.续写下面的句子。

(6分)

有四个最坏的父亲,却生出四个最好的儿子;而另外四个最好的母亲,却生出四个最坏的女儿。

由简陋生出的洁净,由寂寞生出的理性,由折磨生出的经验,由失败生出的成功,这是最坏的父亲与最好的儿子。

而由成功生出的骄傲,由经验生出的奸宄,由富贵生出的侈淫,由亲密生出的轻蔑,这却是最好的母亲与最坏的女儿了。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小诗,结合你对生活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60分)

风可以吹走

一张

无助的纸片

却吹不走

一只

会飞的蝴蝶

分析:

材料作文的关键是要从材料出发,紧扣材料立论和论述。

材料是作文的已知条件,是思考的前提,是立论依据,脱离或偏离材料,就是审题立意不到位。

材料中的三个意象:

风、无助的纸片、会飞的蝴蝶

把握三个意象之间的内在关系:

风是施力者,纸片和蝴蝶是受力者,纸片与蝴蝶的区别在于:

纸片单薄、苍白、脆弱、没有生命力,只能无助地被风吹走,成为被风随意摆布的对象;蝴蝶虽同样单薄、弱小,但它具有生命活力,拥有会飞的翅膀,能够在风中把持自己,摆脱风的控制。

结合现实生活,联想三个意象背后的某种象征义或隐喻义。

可以以其中的一个意象为主,进行联想,但最好能将几个意象组合起来,根据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整体联想,揭示某种生活道理。

可以将联想放在特定的生活领域或范围:

如、文化建设、艺术追求、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思想道德修养、个人智慧与才干的增长、民族乃至国家的自主发展等方面

四个审题立意的角度——分与合

1.“风”——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影无踪,形态多样,变化莫测,是一种吹动他物的“外力”(有正面和负面之分)。

正面是助力,如顺风、春风、风力(发电)等,可以用来喻指各种顺境、有利条件、好的社会风尚、风气等;负面是阻力,如逆风、寒风、飓风(成灾)等,可以用来喻指各种逆境、不利条件、不良的社会思潮、歪风邪气等。

面对好“风”,我们要学会顺风而行,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勇开风气之先”;面对坏“风”,我们要学会御(逆)风而行,如“任尔东西南北风”、“抵御歪风葆本色”,而不要“盲目跟风”、“顶风作案”、“尽出风头”。

“风”也可以是中性的,如时尚、潮流,用好了造福人生,没用好危害社会。

2.“无助的纸片”——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轻飘,单薄,易碎,无生命,无思想,“无助”地被吹走的状态,容易让人想到没有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