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709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

1、《散步》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刘健、薛冰

二次备课:

审核人:

宫瑾张菡

课题:

《散步》一课时

课型:

预习探究课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分歧、拆散、一霎间、嫩芽”等重点词语。

2、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抓住重点词语赏析语句。

3、培养珍爱亲情,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重点:

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1、学会抓住重点词语赏析语句。

2、培养珍爱亲情,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学习流程:

导入明标

(2)----预习展示(5)----探究质疑(10)---展示提升(20)----总结收获(3)----达标测评(5)

(每一步要有时间限制,需要的时间可以自己设定,课型不一样时间就不一样)

学习流程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导入明标

1、导入语: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

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2、明确目标。

预习展示

1、给下列字(或多音字)注音:

嫩()芽霎()时水波粼粼()熬()分歧()

勉强()强()壮

我背()上的……背()起了母亲

2、根据课文填空:

a、散步的时间

b、散步的地点

c、课文中共写了几个人?

主要人物是谁?

d、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

探究质疑、展示提升:

(1)、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推荐小组内朗读较好的同学进行展示。

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什么事。

(二)、说理解。

1、你从文中读出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你认为这个家庭里谁的权利最大?

应该听谁的?

2、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

请选读课文,结合文中描写人物的言行和心里活动的句子,说说你把鲜花献给他(她)的理由。

(3)、赏语言。

再次跳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词、句、语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总结收获:

设想一下:

晚饭后,全家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青春偶像剧,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通过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提示:

明确目标时间要简短,要有实效性。

温馨提示:

本题展示可在小组内完成,教师巡视抽查。

温馨提示:

读出感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温馨提示:

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只要有理由都可以。

温馨提示:

可以品味文中美的景、美的事、美的情;还可以欣赏其中美的词、美的句等。

也可以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先自己圈点勾画品味,再小组交流。

温馨提示:

结合问题,选择其中一个谈谈自己学完本文的收获。

“以小见大”:

就是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更充分的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测评

写一写:

亲情不单单是你身上的新衣服,手里的零花钱,桌上可口的饭菜,它也应该是孩子和爸爸妈妈说的贴心话,为父母端上的一杯茶,与父母相处的一个瞬间。

亲情不单有甜美的宽容和宠爱,还包含着也许令人厌烦的唠叨和可能产生的误解。

亲情。

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领悟。

 写一写你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的亲情。

注意运用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要求:

写出真情实感,字数不限。

反思

2、《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刘健、薛冰

二次备课:

审核人:

宫瑾张菡

课题:

《秋天的怀念》共两课时

课型:

预习课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瘫痪、诀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憔悴”等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难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学习流程:

导入明标

(2)----预习展示(5)----探究质疑(10)---展示提升(20)----总结收获(3)----达标测评(5)

(每一步要有时间限制,需要的时间可以自己设定,课型不一样时间就不一样)

学习流程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导入明标

1、导入语:

解题导入:

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直接改为怀念母亲好不好?

(“秋天”定下了本文的悲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它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富有文学色彩。

预习展示

重点字读音和重点知识:

1、瘫痪()捶()憔悴()

烂漫()絮絮叨叨()

2、作者简介。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

、、;散文、随笔集、等。

探究质疑、展示提升:

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在小组内展示你喜欢的语段或句子,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小组推荐同学在班级内展示朗读,最好谈谈喜欢的原因。

3、再读课文,在书上对应地方用双色笔圈点批注自己的思考结果。

4、组内交流圈点批注的结果,用双色笔修正完善。

5、班级展示圈点批注的结果。

(我从文中读出了。

总结收获:

根据自己对本文的理解,设计个性板书,班级展示。

 

温馨提示:

预习展示部分,先在小组内纠正。

温馨提示:

圈点批注时注意找出一些细节。

比如一个词语、一个字。

温馨提示:

个性板书要简洁明了,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设计。

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作家。

在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高位截瘫。

在他沉浸于瘫痪的痛苦中时,关爱他的母亲去世了。

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

对于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

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

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

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测评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这名话的含义是

2、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神往。

反思

2、《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刘健、薛冰

二次备课:

审核人:

宫瑾张菡

课题:

《秋天的怀念》共两课时

课型:

探究展示课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找出重点句子,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感恩。

重点:

反复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难点: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学习流程:

导入明标

(2)----预习展示(5)----探究质疑(10)---展示提升(20)----总结收获(3)----达标测评(5)

(每一步要有时间限制,需要的时间可以自己设定,课型不一样时间就不一样)

学习流程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导入明标

1、导入语:

作者从21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到现在,从母亲去世到现在,已经整整33年,经过这33年的怀念,他对“好好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2、明确目标。

预习展示

双腿瘫痪后我和母亲的表现分别是什么样?

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探究质疑、展示提升:

再读课文

1、说一说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那深沉而无私的母爱?

2、和小组成员一起学习,谈谈对“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

围绕这句话交流以下三个层次:

体会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要怎样的好好儿活。

3、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

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总结收获:

诀别之后再游园,无限感慨念秋天。

恨腿痪瘫发怒火,瞒肝癌病强欢颜。

弥留盼子有生气,隔世思娘感愧惭。

大爱无痕何所拟?

一坛一树一琴弦。

——梁恕俭《一课一诗》

(请同学们也尝试写出自己的感受。

温馨提示:

抓住细节体会,一句话、一个词。

(注意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温馨提示:

思考时围绕着本文的主题——母爱。

测评

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

“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

“我理解你地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

”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

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摘自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

”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摘自史铁生《合欢树》

(把自己的读后感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反思

3、《羚羊木雕》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刘健、薛冰

二次备课:

审核人:

宫瑾张菡

课题:

《羚羊木雕》共1课时

课型:

预习探究课

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犄角、怦怦、攥着、发愣”等重点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3、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

重点:

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学习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

学习流程:

导入明标

(2)----预习展示(5)----探究质疑(10)---展示提升(20)----总结收获(3)----达标测评(5)

(每一步要有时间限制,需要的时间可以自己设定,课型不一样时间就不一样)

学习流程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导入明标

1、导入语:

人生在世,友情最珍贵,亲情最无私。

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

但是生活中二者冲突的时候,你会怎么处理呢?

2、明确学习目标。

预习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怦怦()逮着玩()攥着()树杈()

2、文章围绕羚羊木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用几个动词简要概括。

木雕、___木雕、___木雕

3、记叙文的叙述顺序有、、,本文运用了顺序。

探究质疑、展示提升: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1、尝试有感情的朗读下面几句话: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不!

”我哭着喊了起来。

“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

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读完以后,最好说一说你对这些人的理解。

2、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

(二)、小小辩论赛。

1、各小组同学围绕“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这个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2、阅读《一碗混沌》,结合本文,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

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

“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

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

”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

”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

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

“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

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

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

“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三)、出谋划策。

你认为,这件事怎样处理才是最好呢?

教师: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总结收获:

赏析自己喜欢的语言。

温馨提示:

预习展示在小组内进行自查,再有老师进行抽查。

温馨提示:

最好用朗读的方式,可以找出自己读不准的字词。

温馨提示:

为了大展示的精彩,先在小组内进行展示。

温馨提示:

小组展示要有理有据,结合文章的细节内容谈观点。

温馨提示:

这几个问题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文章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父母应怎样尊重孩子的感情?

孩子应怎样既敬重父母,又能增进朋友间友谊?

进而向我们提出:

金钱与友谊哪个更重要?

标题是编者加的,原题是

《反悔》。

本文曾刊登在1984年第16期《东方少年》上。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为了提高自己的国际威望,非常重视支援亚非拉国家:

自己还吃不饱饭,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援它们,帮他们建工厂、学校、医院、体育馆……甚至还无偿地给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了一条1900多公里的铁路。

因为爸妈在非洲洒下了青春和热血,当然羚羊木雕在爸爸妈妈眼里是无比珍贵了。

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并不会改变中心,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叫插叙。

它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叙述方法。

测评

仿写句子

友谊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让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友谊是沙漠中一泓清泉,让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以“友情或者亲情”为主题,仿写一句话,用上合适的修辞。

反思

 

4、《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刘健、薛冰

二次备课:

审核人:

宫瑾张菡

课题:

《散文诗两首》共两课时

课型:

预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匿笑、祷告、菡萏、欹斜、徘徊、并蒂”等重点词语。

2、指导学生抓住诗歌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读出自己的理解。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难点:

读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流程:

导入明标

(2)----预习展示(5)----探究质疑(10)---展示提升(20)----总结收获(3)----达标测评(5)

(每一步要有时间限制,需要的时间可以自己设定,课型不一样时间就不一样)

学习流程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导入明标

1、导入语。

有人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2、明确目标。

预习展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祈()祷菡萏()欹()斜徘徊()并蒂()

2、从《金色花》一文中,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3、作者在风雨中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环境

红莲

我的心情

一写红莲

 

二写红莲

 

三写红莲

 

探究质疑、展示提升:

(一)读美文。

1、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

2、小组展示朗读。

3、小组推荐,班级内展示朗读。

 

(二)、谈收获。

1、“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的句式展示对《金色花》的理解。

2、诗言志,诗传情,你从《荷叶——母亲》一诗中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理由是什么?

总结收获:

根据自己对本文的理解,设计个性板书,班级展示。

温馨提示:

对“孩子”和“母亲”的形象应该有自己的理解。

温馨提示:

对比三次心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温馨提示:

班内展示朗读时,方式可以多样。

温馨提示:

谈收获时,最好有自己的理由。

温馨提示:

个性板书时,可以是个人的理解,也可以是小组的集体智慧,方式可以多样。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冰心:

(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

主要作品有:

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超人》;散文集《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作品《寄小读者》。

反思

 

4、《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刘健、薛冰

二次备课:

审核人:

宫瑾张菡

课题:

《散文诗两首》共两课时

课型:

探究展示课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或词语,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会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重点: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学习流程:

导入明标

(2)----预习展示(5)----探究质疑(10)---展示提升(20)----总结收获(3)----达标测评(5)

(每一步要有时间限制,需要的时间可以自己设定,课型不一样时间就不一样)

学习流程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导入明标

1、母爱似一棵大树,庇护着我们成长;母爱似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母爱似一股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田。

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

2、明确目标。

预习展示

1、小组展示这两首诗的背诵。

2、找出两首诗中你喜欢的句子,批注喜欢的原因。

探究质疑、展示提升:

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为金色花?

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暗暗地”、“悄悄地”做这些事情?

(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色花象征圣洁与美丽。

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温馨。

2、《荷叶——母亲》一文中,哪一句最能集中表现作者的情感?

谈一谈你的理解。

 

3、小组合作谈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什么美?

(自由发言,要有自己的理解。

 

总结收获:

关于母爱的诗词、对联,或者自己尝试写一写。

 

 

温馨提示:

批注到具体的句子词语。

 

温馨提示:

金色花象征含义理解。

 

温馨提示:

可以从语言、亲情、人性等方面。

 

借物抒情是指:

借助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测评

写感受:

假如我变成了,我就。

母亲,如果我是,你就是,。

母亲,如果我是,你就是,。

 

反思

 

 

5、《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刘健、薛冰

二次备课:

审核人:

宫瑾张菡

课题:

《咏雪》第一课时

课型:

预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2、朗读并背诵课文。

3、感受其乐融融的亲情。

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难点:

感受其乐融融的亲情。

学习流程:

导入明标

(2)----预习展示(5)----探究质疑(10)---展示提示(20)----总结收获(3)----达标测评(5)

(每一步要有时间限制,需要的时间可以自己设定,课型不一样时间就不一样)

学习流程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导入明标:

1、导入:

雪花是严寒的冬天里,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看文中的才子才女是如何比拟的?

2、明确目标

预习展示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雪骤()欣()然柳絮()

差()可拟()无奕()女道韫()

2、解释下列词语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雪骤:

欣然:

(2)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3、翻译下列语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

(3)与儿女讲论文义

探究质疑、展示提升:

1、读课文,通文句

学法指导: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

个人自由读、组内展示读、小组齐读或轮读、组间pk等。

力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准节奏。

2、读课文,懂文意

学法指导:

结合课下注释,先独自疏通,弄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作出标注,留待组内解决;然后班内大展示:

逐句疏通或全文翻译。

3、读课文,抒感情

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氛围?

谈谈你的感受,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并带着感情朗诵文章。

学法指导:

细读课文,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先进行组内交流。

四、读课文,写小诗

1、文中的才子才女对纷纷扬扬的雪花儿有他们独特的感受,把你的想法用小诗的形式表现出来。

2、写出几句与雪有关的古诗句。

(两题任选其一)

总结收获:

可以把对课文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板书展现出来。

1、独立学习可以让自己获得最快的进步和最大的提升。

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做好批注。

2、合作交流,可以让你的思想更丰富,理解更深刻。

在合作中,尽情地发表自己看法。

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是对自我的超越。

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