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6317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docx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

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

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

信息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1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5传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

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

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

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

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4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与谐与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

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人类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活动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关系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传播学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几项原则:

1.正确处理“批判”与“借鉴”的关系

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与中国化

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与谐社会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以下几种:

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就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与遗传基因,而不就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2动物传递与接受信息的过程就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与思维活动

3动物传播只就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与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1.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就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2.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人类语言的特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与空间的能力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人类传播活动的几个发展阶段:

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这个历史进程并不就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就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口语依然就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与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2.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

(1)空间与速度上的突破

(2)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与体外化的影响信息系统

(3)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就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定义:

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索绪尔)

能指——(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所指——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霍克斯)

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与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就是符号。

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

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

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

1.符号就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就是事物表述与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其功能,便就是携带与传达意义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就是意义?

所谓意义,就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就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就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达与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就是意义的载体与表现形态。

五、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就是能够得到正确的传达,作为符号化过程的结果而形成的符号系统(文本)未必能完全表达传播者的本意。

(2)受传者意义——符号本身的意义会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每个受传者都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以及与对象事物的利益关系等社会背景来理解与解释符号的意义的

(3)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就是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文本自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文本的意义产生制约。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性行为

象征行为,指的就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1.字面意义向类比或联想意义转变(特点)

2.在事物之间建立联想关系(具有智慧性)

3.象征能力就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象征性互动理论

1.创始人:

米德

2.内容:

把人瞧作就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瞧做就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就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核心问题:

考察以象征符(尤其就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

(1)人就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就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就是由人来“解释”的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

定义:

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与意义而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过程

功能:

赋予行为动机与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意义的交换前提:

·共通意义的空间(1、对传播中符号的共同理解;2、大体接近的生活经验与背景)

(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1人的“自我”意识就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

自我就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主我就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客我就是从周围观察到的她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与角色期待。

2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她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与主我的对话与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3自我的形成就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传播的作用:

①库利——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与发展的机制②米德:

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主我与客我)

四、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文化:

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与态度,使之得到传承与发展而使用的、以向政府行使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现代人正在吧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她人交换这种意义,并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消费文化:

(鲍德里亚)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

精神消费

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差异化,风格传播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

(2)受传者,又称信宿

(3)讯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拉斯韦尔模式(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人:

拉斯韦尔)

5W:

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意义:

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不足:

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与互动性质

2、香农—韦弗模式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

香农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熵的概念,她证明熵与信息内容的不确定程度有等价关系;

对信息的理解:

信息就是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与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

(书P52)

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瞧做就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但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

只体现了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3.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书P53)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4.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书P53)

克服了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的缺点

补充了反馈的要素,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但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书P55)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就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与受传者都可以被瞧做就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她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就是孤立的,而就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就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与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每个系统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她系统处于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之中)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瞧作就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的“场”

(1)影响与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等

(2)影响与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受传者的人格结构、作为群体一员的受传者、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

(3)影响与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与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重要因素)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1、一方就是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与反应具体表现出来;

2、另一方就是作为她人的社会评价及社会期待之所代表的“客我”——就是自我意识与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与变化的。

“主我”就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就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人内传播(社会性、互动性、双向性)

“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就是音声的,也可以就是形象的。

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她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作为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1、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2、人就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与她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3、“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于她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就是与她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4、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她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

(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1、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2、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就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3、横向的社会过程+纵向发展与创造的过程

(人内传播在本质上就是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的反映)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1、所谓基模,指的就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与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与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2、特点:

①基模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就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与改造;②基模就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③基模就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④基模具有预测与决策控制功能

(二)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1.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当中;

2.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与态度来对它;

3.当信息系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与态度;

4.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会产生两种影响:

如果处理结果与原有基模相吻合,会起到强化原有基模的作用;如果有矛盾之处,则会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认知基模。

5.作为每次信息处理的结果,无论就是被强化的原有基模,还就是被改变形成的新基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

(2)“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理查德·佩蒂

核心路径——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

边缘路径——以较为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与能力相关,也就就是说,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强烈的认知需求、或较强的责任感,并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

第二节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际传播就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1.获得信息;2、建立于她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

(客观的自我认知就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提)

库利——“镜中我”

概念: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她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她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就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就是在与她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她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她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传播特别就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就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识状况取决于与她人的传播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个人的“镜中我”就越清晰,对自我把握越准确。

相互认知也就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就是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特点:

①人际传播传递与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与复杂;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④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2)姿态的传播功能

1、强调语言;

2、补充语言;

3、代替语言;

4、控制语言;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概念: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

所谓群体,指的就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与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二)群体的本质特征:

①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②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1.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就是群体规范

2.群体规范指的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3.群体规范的作用:

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与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与群体活动的效率。

4.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1)群体归属意识强弱与“反规范”说服效果

1.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与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2.不一致;群体规范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就是说服效果发生衰减,唤起“自卫”行为。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原因:

1.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2.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到群体制裁的心理。

(多数意见的支配低配并非在任何场合都就是绝对的,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也就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一、集合行为的定义与发生条件

1.集合行为指的就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与破坏。

2.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①结构性压力(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政治动荡)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①群体暗示即不就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就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②群体感染指的就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与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与感染机制的制约。

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这就是因为,在人们面临突然或灾难性事件时,反应一般基于本能进行,而最简单省力的反应莫过于直接模仿周围人的行为。

2集合行为使个人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她的姓名与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她失去社会责任感与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1,流言的定义与特点

(1)定义:

所谓流言,就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2)特点:

①流言总就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②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就是人际的口头传播③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④流言就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

随着媒体变化及传播技术发展,流言也出现了新的形态。

1网络言论主体多样化以及匿名性特点,使人们更难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2数字化电子传播使得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

3同时,网络论坛、博客、跟帖等发布平台的媒介性,也改变了过去的主要经由人际渠道传播的特点,使流言有了同时大面积传播的可能。

2,流言发生与传播的条件

(1)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涉及的问题越重要,真相越就是含糊不清,流言传播活跃的几率越大。

(2)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既就是指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也就是指由于权威信息渠道不畅通或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紊乱】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1)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有如下几个特点:

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

2流言信息的变形与奇异回流现象

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谣言不同于流言。

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就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散布谣言则就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群的行为引向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1.大众传播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2.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就就是大众传播

3.所谓大众传播,就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就是从事信息生产与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就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与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就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瞧,大众传播特别就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就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3社会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