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6393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docx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

据统计,它占到了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70%以上,可见会计信息对经济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计信息无论在微观管理、宏观调控及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真实的会计信息在微观上可以帮助企业认清环境,保证企业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生产经营计划、组织与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做到“知已”;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国家合理配置和调节社会上有限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使有效的生产获得最佳效益。

同时,可以帮助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有正确、深刻的了解,从而便于国家拟订符合实际的各项政策;真实的会计信息还可以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与其它物质资源一起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中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协调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规范各种经济行为。

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无法起到上述作用,还会干扰市场经济秩序,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失误。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弄虚作假的报表日益增多。

2001年审计署组织力量对1290家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发现会计报表严重失真的企业占68%,有的虚赢实亏,有的虚亏实赢,有的把大量资金体外循环或私设小金库,各类违纪违规问题金额高达1000多亿元。

上市公司中也出现了诸如琼民源、银广厦等严重的会计造假事件。

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为了建设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我们必须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它一直是世界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也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然而,时至今日,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失真事件仍然困扰着世界各国。

比如,美国目前正处于调查之中的著名的“安然事件”,以及我国的“银广厦事件”、“红光事件”等。

会计信息失真侵蚀了国有资产和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在去年审计署审计的1290家国有控股企业中有的虚盈实亏,有的虚亏实盈,有的把大量资金体外循环或私设小金库,各类违纪违规金额高达l000多亿元。

为了建设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我们必须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

一、会计信息失的产生:

会计信息失真并不可能无故出现,它往往是在一种或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

l、从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来看,会计人员、单位领导和主管部门、会计社会监督等因素都可以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许多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掌管财务部门这个重要岗位,往往安排自己的亲信、心腹当会计,造成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政治素质低下,不按有关规章制度办事。

随意结报数据、挪用公款、侵吞国家资产的事时有发生。

一些单位的管理者缺乏会计知识,会计法制观淡薄,为了追求本单位利益的最大化,暗示或强行左右企业会计资料中的有关指标,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的工商、税务、金融、审计等部门由于工作重点不同,各部门之间又缺少沟通,不能形成监督合力,放纵了弄虚作假的行为。

2、从会计信息管理的角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是会计制度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未建立财务公开制度,使许多企业将一切会计信息均视为自身秘密,这无形中使不真实

的会计信息得到了隐藏。

二是会计基础工作抓得不牢。

近年来,财政部门虽然在加强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强化会计人员教育和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会计管理体系仍存在管理乏力的现象。

如会计人员教育和培训的深度不足、后续教育不力等。

3、从会计工作的社会环境角度来看,制约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经济、政治、法律等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是指当一国币值很不稳定,而会计核算模式相对来说又具有一定的刚性,这就必然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丧失其可比性和相关性。

政治因素主要表现在干部选拔制度上。

国家一定程度上缺乏合理的考核、评价干部的机制,一些干部为了得到提拔、重用,搞一点“政绩”出来,编制出有利的利润率、人均利税率,这就是所谓的“数字出官”;一些干部为了保住现有的乌纱帽,也会产生“官出数字”。

法律因素主要是指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在公平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力较大,对非上市公司的约束力相对而言较弱。

会计法律法规的监督不力,导致一些企业在财务信息上做假。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会计原始资料失真。

这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不合格制作。

不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户,或者根本就不设置账簿,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以表代账的方法,不合法原始凭证大量存在,白条抵库,甚至为了私利、小集体利益用假凭证中饱私囊。

2、任意调节利润。

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一些企业在上报会计报表时,往往不是根据有关会计记录如实反映,而是根据“需要”来人为“调节”报表。

向银行贷款时夸大资产和净利润量,掩饰不良资产;向税务局申报纳税时,隐瞒利润额;向主管部门上报经营业绩时,却又向实际数字“注水”;企业改制时,自然就把净资产、利润变为负数。

3、成本费用不实。

在理论上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

如原材料分别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则库存原材料的成本就不一样;使用不同的分配率,同一产品承担的制造费用也不一样。

在把客观原因放在一旁后,还会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缓摊待摊费用,少提或不提折旧等手段以降低成本;相对的利用虚列成本费用、超额计提折旧等方法增加成本。

无论何种手法。

成本费用不实也导致失真会计信息的产生。

4、账外设账。

一些企业为了在不同单位面前能有一个较有利的地位,为了应付主管单位、工商、税务、银行、审计等部门分别建账,基本上是按以上单位的要求进行倒记账。

不少企业为取得有关银行信任,争取多贷款,编造反映较大利润的会计账簿与报表;而为达到漏税的目的,提供给税务部门则是收支相抵,略有盈余的会计报表。

这些会计信息毫无真实性可言。

私设小金库是会计信息中不反映的,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探讨

客观原因

主要表现在会计学本身对事物的定性分析上具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定量分析上的主观判断和估计。

具体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种:

1.变换不定的经济因素,使得会计的假设、前提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

2.在对会计对象进行定量分析时,存在一些主观判断、估计和预测,这种会计核算计量本身就包含着不确定因素,它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3.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性,导致了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涵不同,出现会计信息的差异。

4.会计原则的广泛适应性,使得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地注入个人的主观因素判断。

而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各有不同,所以也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观原因

(一)单位领导指导思想不正。

单位领导本应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然而一些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为了小集团或个人的利益,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甚至强令会计人员作假,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却不高。

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在一线从事财会工作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数甚少,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规违纪作斗争的少,相反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

(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陈旧。

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

会计人员身份具有四重性:

代表国家反映经济活动的运作,监督所有者和经营者合法经营;代表所有者和债权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监督经营者合理使用生产经营权;代表经营者加强经济核算,维护法人的利益,督促员工爱护生产资料、节约物料消耗;代表员工保护员工合法权益,监督所有者、经营者按劳付酬及保障员工的福利待遇。

毫无疑问,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两权”的分离、政企职责的分开,仍旧沿袭现行体制,继续让会计人员在同一事务中履行多种不同的职责,同时担任经济活动的主体与客体,这实际上是将会计人员置于左右为难的两难境地。

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企业员工的会计人员在企业领导权力压制下,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维护本单位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企业缺乏会计监督的自觉性。

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削弱7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支持,也无法形成对企业会计监督的有效再监督机制。

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软弱。

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国家利益,通过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内部审计又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代表着单位利益。

许多企业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国家实施的微观经济监督,其主要职能与国家审计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差别,只是审计范围大小的不同。

迫于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暂行规定》文件精神,不得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这样内部审计机构在运行中不能被企业真正接纳,反而受企业排斥。

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不能过多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担心自己的工作被领导误解,采取明哲保身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处处小心翼翼,对企业违法违纪的财务活动视而不见。

(五)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

现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放权让利”改革,在围绕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革除传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弊端。

首先,在单一公有制条件下,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亦即全体人民,但具体到每一个企业,产权主体实际上很不具体,人人所有,而人人都没有,这样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形成了事实上的缺位,国有企业没有真正的所有者,因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

当企业领导人员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领导者的权能急剧膨胀,加上他们拥有极强的国有资产操纵和控制权,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便产生短期行为,会计核算以领导者的利益为核心,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其次,由于国家授权的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自身又缺乏根本的利益动力机制,加上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权,放对企业的监督十分低效。

第三,国有企业的债权人大多是国有银行或国有企业,而这些债权入的所有者同样是国家,因此,债权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并不很重视,企业会计信息对债权人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故企业的领导者便使会计转向为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信息。

(六)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长期以来,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侧重于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结果,而不关心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只强调企业的经营结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与过去和相关单位比处于何种水平等,而忽视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过程来达到这种结果的。

正是由于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对于结果状态的过于偏爱,以及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有所忽视,从而促使了企业短期行为、会计造假及违规交易等一系列失态运作随之发生,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七)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

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产生,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措施,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

为此,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

总之,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应根据其形成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从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看,其治理应从两大方面入手:

一是消除虚假会计信息赖以产生的内部动因,二是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

消除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就是割断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产生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会计信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来看,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目前有的国家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允许企业按财产的市场价格进行帐项调整,当有关管理部门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时,尽量不直接采用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而是由管理部门按一定的要求对企业的帐簿记录进行调整。

这种做法相当于管理部门成为会计信息的部分生产者,并以此割断会计信息与企业内部有关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虽然这种做法并不能完全避免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虚假会计信息所造成的危害。

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加强会计法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道德素质及规范和治理经济秩序。

虽然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但可以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降低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失。

(二)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应采取过硬的具体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

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

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

如现在试行中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降低这种影响的尝试。

在确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时,应将考虑的重点集中在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谋取利益。

我国原《会计法》由于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责任归咎于会计人员,没有找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新《会计法》在这方面则有了很大改进,明确了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失真所承担的责任,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

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并促使其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

此外,在制定违反会计法规的法律责任时,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充分发挥会计法规作用的关键。

由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定的非法经济利益,如果处罚力度过低,甚至低于虚假会计信息制造者由此获得的经济利益,就无法发挥会计法规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作用。

以形成恶劣影响的“琼民源”虚假会计信息案为例,虽然所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但对有关人员的处罚却比其他犯罪活动轻得多,这就更使得会计信息的造假者有恃无恐。

笔者认为,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应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不仅使造假者无经济利益可图,还会因造假行为倾家荡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2.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虚假会计信息现象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

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

由于有些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检查不够,处罚不力,致使许多虚假会计信息既未能充分暴露,造假者也未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导致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

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3.调整会计活动经济契约关系。

理论和事实均说明,会计信息人为造假的操作大部分由会计人完成,而会计人操作造假又主要源于现有会计人与经理人经济契约关系的约束。

解除现有经济契约关系,构建会计人与信息使用人新的经济契约关系,不仅可对会计信息造假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而且可将会计人能力从用于造假变为用于“求真”,事半而功倍。

具体操作可考虑两种方案。

(1)部分调整。

即只调整执业会计经济契约关系,财务会计维持现状。

会计报告审计活动经济契约关系的调整有两种方法可选:

其一,将会计师事务所改制为“准事业”单位,经费由国家财政拨付,审计任务由财政、审计、证监会联合分配,并定期进行审计质量考核,据以决定报酬及奖惩。

审计工作是一项社会价值含量高、责任性大的智力劳动,对称职会计师应采取“优薪”政策,而对有不洁行为者应吊销资格、从严惩处。

财政经费来源可通过开设“会计信息税”征集。

其二,将现行会计师事务所直接向“客户”收费改为财政统一向会计信息使用人(各类企业、股市投资人)收费,事务所经费拨付、管理考核同上。

(2)全面调整。

即财务会计活动经济契约关系同时调整。

改革思路:

组建行业性财务会计专营组织,服务收费由财政部门制订统一标准,区域最高级组织统一收费。

财政部门直接负责行业管理(资格审定、业务考核)。

第一种方案震动小,可获明显效果;第二种方案难度较大,但问题解决较彻底。

4.位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

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须组织单位领导学习会计法规,使单位领导提高会计法规意识;端正指导思想,明确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

5.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要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来实现。

首先,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

其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

我们要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

同时,要重点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计算机水平的培训,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使会计人员素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6.提高会计信息监督管理者的素质。

首先,会计核算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违规查处的力度,会计执法检查决不能流于形式,发现问题就要一查到底,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其次,

作为会计信息监督者的注册会计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明确其作为独立第三方身份的中介地位。

同时,还要尽快更新知识结构,每年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随时掌握与行业内容相关的最新信息,更好地对核算单位实行业务监督。

就核算单位内部而言,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大监管力度。

应当实行严格的企业法人会计责任制,约束其财务行为,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可靠的保障。

同时还要建立会计信息复核制度,加强核算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变事后检查为事前监督等。

7.强化会计监督。

首先,提高企业对会计监督的认识。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会计监督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其次,正确处理会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之间的关系。

各经济监督部门既要明确各自监督职能的管理目标、职权、业务范畴,又要在各监督职能之间实行相互协调,保证各监督职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实现经济监督的总体目标。

第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对本单位及其下属部门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会计监督内容进行的再监督。

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必须对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委派制。

同时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能正确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为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出谋划策当好参谋,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改变会计人员隶属关系,变企业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

将会计人员全面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

逐步形成“社会招聘、工酬分离、风险执业、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全面规范”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会计岗位体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分工合作体制。

强化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杜绝无证人员上岗和随意撤换会计人员的现象。

同时,单位内部的会计人员与本单位有直接的经济利害关系,导致会计人员不敢抵制违法行为,因此要推行会计委派制。

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会计人员委派到企业任财务部门负责人和主管会计。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企业应分别制定日常监督,临时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加以落实,使会计监督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三是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企业领导人要积极支持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责,带头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自觉服从监督。

同时要帮助会计人员克服困难,排除监督的干扰和压力。

最后,外部监督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监督体系外部监督,首先在监督范围上、监督内容上应有合理的分工,各司其责。

各监督部门应认真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处理好监督检查的交叉、重复和执法疏漏的矛盾,要加强社会监督的力量,特别要加快发展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迅速建立一支素质高、信誉好、客观公正、数量充足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以担负起社会审计的重任。

8.加强社会中介组织管理,强化外部监督职能。

中介机构是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问题,应积极进行清理整顿和脱钩改制,达到净化会计市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目的。

一方面要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业务与质量建设,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另一方面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准则。

9.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

既然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于完全分离,为了减少和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就应将管理工作深入到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有效地监督和指导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

虽然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较为普遍,但多数企业的虚假会计信息仅仅在于骗取投资者、债权人或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信任,并未给他人造成直接损失,或者损失不明显。

人们对这类虚假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警惕,在会计法规中,也常常是规定不得如何如何,对违反行为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恰当的行政管理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连云港市采取的建帐监管制度和呼和浩特市采取的会计帐簿

统一管理制度,都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有益尝试。

要确定会计管理机构在管理会计工作的地位及在会计监督方面的职责权限,并明确其要定期负责对各单位会计工作进行检查。

同时,会计管理机构应与工商、银行、审计等有关部门建立必要的工作联系,共同查办涉及会计方面的案件。

10.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会计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账户体系、账务处理流程,会计报表凭证检查制度等等,建立、健全会计计量计价制度、台账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等。

把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工作规范化结合起来,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有力的保障。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各单位正确贯彻执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