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6518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 3.docx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3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3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汇总3

【古代诗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清单一常见古今异义词一览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卑鄙——【今义】品性低劣。

【古义】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过——【今义】表折关系的连词。

【古义】不超过。

3.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不必——【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

【古义】不一定.

4.是女子不好。

(《西门豹治邺》)

不好——【今义】坏。

【古义】不美丽。

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

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

【古义】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从而——【今义】表顺接的连词。

【古义】从,跟从:

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7.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雀东南飞》)

处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

【古义】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伶官传序》)

从事——【今义】做某种事情。

(按规定)处理。

【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毛遂自荐》)

地方——【今义】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

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

区域。

部分。

【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1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

赤壁怀古》)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今义】有业绩、有才华的。

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

【古义】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

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非常——【今义】表程度很深的副词;【古义】意外事故.

1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感激——【今义】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

【古义】受感动而激奋。

1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

更衣——【今义】换衣服。

【古义】上厕所,讳饰的说法。

1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故事——【今义】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

【古义】先例、旧事。

1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起义》)

豪杰——【今义】才能杰出的人。

【古义】有声望有地位的人。

16.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

横行——【今义】行动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

【古义】纵横驰骋。

17.因具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交通——【今义】往来通达。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义】勾结,交互相通。

18.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面出。

((冯婉贞))

结束——【今义】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

【古义】整理好装束。

19.鞠躬尽瘁,死向后已。

(《后出师表》)

鞠躬——【今义】弯身行礼。

【古义】恭敬谨慎地

20.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

具体——【今义】不抽象,不笼统。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区域。

2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

会计——【今义】管理帐目收支等财务工作的人。

【古义】会,聚会;计,商议。

2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五人墓碑记》)

慷慨——【今义】大方,不吝啬。

充满正气,意气激昂。

【古义】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24.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优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可怜——【今义】值得怜悯。

不值一提。

【古义】可爱。

值得同情。

2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开张——【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古义】不闭塞,广泛。

26.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

老大——【今义】同辈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

【古义】年龄大。

27.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

(《柳敬亭传》)

南面——【今义】南方,表方位。

【古义】南,向南;面,面对,朝向。

28.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烈士——【今义】为正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

【古义】指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

29.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指宫妃)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美人——【今义】美貌女子。

【古义】指美貌女子,也可特指歌伎、宫妃。

30.相如前进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进——【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古义】前,走上前;进,献上。

3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

3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论》)

其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折)。

【古义】它的果实。

那实际情况。

33.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天——【今义】秋季。

【古义】秋,秋天;天,天空。

3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妻子——【今义】配偶(女方)。

【古义】妻和子女。

35.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肉食——【今义】肉类食物。

【古义】食肉。

肉食者,指生活优裕的大官。

36.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

山东——【今义】山东省。

【古义】指战国时秦国殽山函谷关以东的楚、赵等六国。

37.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

束手——【今义】无办法,与无策连用。

【古义】投降。

38.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睢不辱使命》)

虽然——【今义】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

【古义】虽然如此,尽管这样。

虽,虽然;然,如此,这样。

39.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无论——【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40.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牺牲——【今义】为正义而死。

【古义】作为祭品的牲畜。

41.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茼列传》)

宣言——【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的文告。

【古义】公开扬言。

42.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

学者——【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义】求学的人。

43.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往——【今义】过去。

【古义】从这里起到那里。

44.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赤壁之战))

殷勤——【今义】热情而周到。

【古义】关切、问候。

4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因为——【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古义】于是写作了。

46.将军岂有意乎?

(《荆轲刺秦王》)

有意——【今义】有心思;故意。

【古义】有某种想法、打算。

4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约束——【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古义】盟约。

4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荷纂丈人》)

丈人——【今义】指岳父。

【古义】老人、长辈。

49.丈夫处世兮立功名。

(《英会蒋干中计》)

丈夫——【今义】妻之配偶。

【古义】男子。

50.璧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古义】指给人看。

51.可谓智力孤危。

(《六国论》)

智力——【今义】指人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古义】智慧和力量。

5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中间——【今义】当中。

【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

5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中原地区。

如,

5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

祖父——【今义】父之父。

【古义】祖和父,祖辈和父辈。

5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56.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

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

57.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琵琶行》)

往往——【今义】常常;【古义】处处。

时常,常常。

5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鱼肉——【今义】鱼的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59.天子春秋鼎盛。

(《治安策》)

蝼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春秋——【今义】夏季、秋季;时代名称;【古义】年龄。

一年。

60.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

留意——【今义】当心,注意;【古义】考虑。

61.先生举手击狼(《中山狼传》)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

举手——【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古义】动手。

告别时的动作。

6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口舌——【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古义】口和舌,指说话。

63.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论贵粟疏》)

不避——【今义】不躲开;【古义】不次于。

64.宁可致意耶?

(《柳毅传》)

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把自己的心意表达于人。

65.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屈原列传》)

重念蒙君实现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

反复——【今义】重复;【古义】扭形势。

书信往返。

6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列传》)

从容——【今义】不慌不忙;【古义】文采华丽,纵横华丽的言辞。

67.倒也便宜。

(《林黛玉进贾府》)

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古义】方便。

68.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

无赖——【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古义】活泼好玩。

69.吾祖死了早,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于是——【今义】承接连词;【古义】在此。

70.吾状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

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

7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

以为——【今义】认为【古义】以,把;为,当做

72.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作文——【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古义】写文章。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案:

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

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

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

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

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

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

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

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

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

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

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

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

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

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

同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奉:

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

同缻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

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

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

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

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

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

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

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

名词。

混黄华叶衰。

皇:

通惶;恐俱,惊慌。

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皇:

通惶;恐惧,惊慌。

形容词。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

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

同拣;挑选。

动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

同现暴露,露出来。

动词。

图穷而匕首见。

见:

同现;呈现,露出来。

动词。

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

同影;影子。

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

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

副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

通俱;全,皆。

副词。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距:

同拒;把守。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累累:

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

形容词。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

通罹;遭遇。

动词。

‘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

同氓耕田的人。

名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

同俯;低头,表示服从。

动词。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

同穆温和,恭敬。

例句中为姓。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

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

名词。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

同纳接纳。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女:

同汝;人称代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

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动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

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

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

通志;记住。

动词。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识:

通志;记住。

动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

同熟;仔细。

形容词。

唯大王与臣孰计议之。

说:

同悦;愉快。

形容词。

秦王不说。

竦:

同耸;高。

形容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

同烫:

用热水焐。

动词。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

同贴;粘附。

动词。

对镜帖花黄。

庭:

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名词。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

同无;不。

副词。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

通唯;只,只有。

副词。

惟陈言之务去。

文:

同纹;纹路,纹理。

名词。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

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

同晻;日无光。

形容词。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

通履;满足。

形容词。

暴秦之欲无厌。

厌:

通餍;满足。

形容词。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

同邀;;邀请。

动词。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

同邀;邀请。

动词。

张良出,要项伯。

阴:

通荫;绿荫。

名词。

佳木秀而繁阴。

有:

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副词。

其级七千有余。

有:

同又;再。

副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

同欤;呢。

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

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

形容词。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

通震;震动。

动词。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

通肢;肢体。

名词。

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

通智;聪明,智慧。

形容词。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知:

通智;智慧。

名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

通值;价钱,代价。

名词。

系向牛头充炭直。

著:

同着,穿。

动词。

著我旧时裳。

尊:

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

同座;座位。

名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文言句式翻译

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

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

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

如:

不亦……乎?

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

(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

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

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

能不……吗?

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

、拿……怎么样?

、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

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

、难道……吗?

何……为?

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

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文言常用实词练习

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单选题)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古之遗爱也(恩惠)

喜而不见,搔首踯躅(喜欢)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什么、怎么)

衣食所安(养生)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禹汤被之矣(经历,经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

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

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4、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背叛)

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增加一倍)

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5、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今存其本不忍废(版本,稿本)

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本未倒置(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源、根源)

6、蜀之鄙有二僧(民间)

鄙人:

自称的谦词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7、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将领)

兵符:

古代将军带兵用的凭证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8、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生病)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9、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清楚、明白)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10、朝服衣冠(zho

早晨)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通潮)

坐南朝北(对、向)

1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曾经)

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12、乘犊车,从吏卒(坐车,骑马)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ng一马一车叫一乘)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13、帝感其诚(真心真意)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真诚)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14、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除去尘杂)

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15、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大礼不辞小让(推辞)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

应酬的言辞)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1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樊哙从良坐(依傍)

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参加)

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欲不可从(放纵)

升死,其印为予从所得(zng众)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

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

17、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全、都)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18、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适合,合宜)

犯法当死(应当)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定、一定)

19、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道不同,不相为谋(主张,思想,学说)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故园谁道有书来(说)

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20、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吾得兄事之(应该)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

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

莫非,岂不是)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具备)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得意)

此言得之(对、合适)

2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xi)大(量,计算)度义而后动(考虑)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乃曰:

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法度)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2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非刘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