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6559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1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docx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

第18讲:

卢卡奇:

西马之起源

1965年,巴黎结构主义革命如火如荼。

这一年,法共理论家阿尔都塞发表《保卫马克思》。

此书以结构马克思主义为号召,公然挑战卢卡奇的革命主体论。

以阿氏之见:

马克思1845年后的革命思想,科学严谨、自成体系。

而卢卡奇“只要一听到科学字眼,就大叫实证主义。

所以我们在理论上有权、在政治上有义务,使用并保卫科学这一哲学范畴”。

(阿尔都塞84,226)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非意识形态!

历史乃一无主体过程!

阿尔都塞登高大呼,新左派激动不已。

此际,法国老左派领袖,那个倔强善辩的萨特在干啥?

老爷子正埋头赶写《辩证理性批判》。

这部巨著的导论《方法问题》,早于1960年发表。

在其中,萨特秉承卢卡奇的人道精神,提倡其实践方法,并以大段热情文字,由衷赞美卢氏贡献如下:

“马克思主义在像月亮潮汐一样吸引了我们、在清算了我们头脑中种种资产阶级范畴之后,它突然把我们丢弃了”。

何以如此?

原来是苏联人割裂理论与实践,将其“变成僵化知识”。

更可悲的是:

他们失去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总体把握。

是卢卡奇,那个西马创始人,率先批判苏联教条:

“20年的实践,赋予他全部必要的权威,从而将那种假冒哲学,直呼为唯心主义”。

1

此刻,卢卡奇的法国弟子戈德曼,也在研究卢氏思想。

1970年戈德曼因病去世,遗稿《卢卡奇与海德格尔》1973年面世。

该书称“本世纪哲学的转折点”,是存在主义与马克思辩证学派同时诞生。

众所周知,20世纪哲学桂冠,分属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戈德曼说:

除去分析哲学这一支孽障,另两派竟是孪生子:

它俩均有新康德主义基因,都从古典哲学娘胎里呱呱坠地。

(戈德曼77,2-6)

戈德曼新说饶有兴味,但苦于证据不足。

就在他的遗著发表前夕,大批物证不请自来。

1972年夏,西德某银行:

有个小职员正在死寂一片的金库里值班。

为了消磨时间,他拿起一份《左曲线》,阅读其中介绍卢卡奇的文章。

卢氏战斗生涯,反衬小职员生活的刻板无聊。

猛然间他眼前火花闪烁,疾步走向一个标明GeorgvonLukács的保险箱。

从中赫然发现:

卢卡奇曾于1917年11月7日,委托该银行保管他的个人文件:

其中有1600多封书信,卢氏早年日记、以及他在海德堡时期的大批文稿。

援引这一发现,再加上卢氏临终前口述的《生命纪录》,西方学界对于青年卢卡奇的研究,于是便有进展如下:

金粉往事

欧美学者目中:

卢卡奇学富五车、英气逼人,不愧“最有才华的思想家”:

其理论精湛程度,堪称西马极高之品位。

(阿雷托79,104)

英国学者安德森说:

卢氏代表那一代革命家本色:

他以书生双肩,担负学术与政治重任。

投身革命之际,还保持了“与资产阶级文化的双边关系”。

(安德森84,16)

1885年4月13日,卢卡奇生于布达佩斯一个富商家庭,乳名György。

2他祖父原是维也纳工厂主。

父亲则从银行家,变成奥匈帝国的册封贵族。

母亲出身德国犹太名门。

她下嫁卢家后,素以德语管教子女。

礼仪之争,导致母子冲突不断。

卢卡奇《自传》称:

“我出生在布达佩斯富人区,来自一个资本家家庭。

通过父亲,我们频繁接触达官显贵。

所以我很自然地产生拒斥心理,并将反抗情绪从政治向文学诸领域扩展开去。

”(卢卡奇86,18)

1902年卢卡奇入读布达佩斯大学。

攻读法律经济之余,他却喜欢上戏剧和美学。

当时欧洲戏剧,富含社会批判,其中尤以柏林和巴黎自由剧场,最受民众欢迎。

于是小卢创立剧团,与同学排练易卜生、高尔基、斯特林堡等人作品,公演达百余场。

1906年他获法学学位,不久又写出《现代戏剧发展史》,荣膺哲学博士。

一连串的成功,令小卢发现自家学术天份。

于是他不断前往柏林,去旁听席美尔、韦伯、狄尔泰的讲座。

师从席美尔1906年冬,小卢前往席家,加入他和韦伯领导的社会学社团。

此时德国社会学,尚无合法地位。

席美尔提出:

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关系。

其主攻方向,当为社会化过程。

3他在《金钱哲学》中,将自己信奉的生命哲学,与唯利是图的金钱哲学并置一处,对后者痛加挞伐。

席美尔(1858-1918)及其《金钱哲学》美国版

席氏称:

文化当令生命富足。

譬如一棵野梨树,天生结酸果。

可在人工培育下,它会结出甜美果实。

故此,文化类似培植,即将人从自然提升至完美。

他又说:

启蒙时期的欧洲市民社会,尊重个性、提倡自由,堪称主观文化。

19世纪后,人际关系受金钱支配,日益变作一种冷酷无情的客观文化:

它倒行逆施,榨取人的单一潜能、导致其它资质荒废。

此一客观化(Obejktion)过程,竟将欧洲人亲手打造的现代文化,变作一种异己之物:

它违背其意愿,封闭其心灵出路。

这文化愈是繁荣,人的精神就愈加贫乏。

如此人与文化的严酷对峙,便酿成“文化悲剧”。

4悲剧何在?

席氏称:

“客观文化由人类活动专门化造成。

其手段区分得越细,劳动者所表现的人格就越少”。

请注意:

此说明显呼应马克思异化论。

但席氏并未说明异化的根源,反将人类精神自由,寄托于文艺创新。

在他看来,社会功能化角色剥夺个性。

但也有例外,譬如歌德、伦勃朗等艺术家,仍可发挥个人创造力。

总之,唯有在精神王国中,个人方可抗衡社会。

(席美尔04,459)

一段爱情悲剧谁曾想,席老师口中的悲剧文化,竟在小卢身上应验如神。

1908年冬,他和女画家伊尔玛一见钟情。

第二年夏天,他俩结伴去意大利旅行。

 

关系亲近至此,小卢却像个哈姆雷特王子:

一来他自小缺乏亲情,害怕家庭生活,二来他认定自己负有学术使命,所以爱情和工作只能取一。

伊尔玛劝说无效,只好另嫁。

可她婚后痛苦不堪,一日跳进多瑙河,以身殉情。

小卢受此震撼,诅咒自己要像迈达斯王那样悲惨终生:

希腊神话中那个呆王,自从酒神处获得点金术,日日得意忘形。

当他爱上一位美女后,他的拥抱却将那姑娘化作一尊金像。

5

痛苦中,小卢将其随笔编成《心灵与形式》,献给初恋情人。

书中10篇杂文,题旨不一,点评如下。

《心灵与形式》席美尔命题,即文化产品一旦客观化、或被赋予形式,就会与人分离。

所谓形式(Formen),源出柏拉图理念。

柏拉图称:

与诗人的骚动心灵(Seele)相对,这形式严整有序,乃一切生命再现之最高法官。

根据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形式予人快感。

可它神奇莫测。

小卢发现心灵渴望创造、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

另外,它有各种外化可能,可在形式制约下,通常显得僵化乏味。

只有某些瞬间,它才惊鸿一瞥、大放异彩。

《杂文的本质》,大讲评论(Kritik)之形式。

小卢主张:

与文学创作一样,学术批评亦应不拘一格、标新立异。

杂文如何?

随笔又如何?

但凡写得好,便是艺术品。

从古至今,这方面的典范,先有柏拉图对话、蒙田杂文,后有尼采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

(卢卡奇04,120-22)

接着他又侃起克尔凯戈尔。

此公面对爱情,先是中断婚约,继而针对康德“绝对命令”,语无伦次,写出一本《非此即彼》的哲学大作来。

6

据此,小卢将那人生之旅,比喻为“道德与幸福”分道扬镳:

一条路奔向崇高理想;另一条则尾随众生,浑浑噩噩。

70前者乃真正生命(dasLenben),后者为现实生命(dasLenben)。

(124)

对于小卢,“女人和母亲恰是美好憧憬的对立物”。

(156)戈德曼指出:

卢氏文字游戏,与海德格尔分割存在(Sein)与存在者(dasSein),实出于同样伎俩。

(戈德曼92,65)

卢卡奇《心灵与形式》德文初版康德《判断力批判》

再看关键一篇《悲剧形而上学》:

现实生命混沌可悲,生不如死。

真正生命便表现为否定形式:

死亡。

(卢卡奇74,159-61)普通人怕死。

可在希腊悲剧中,死亡凸现生命意义。

悲剧功能,在于揭示现实生命中的“伟大瞬间”。

(154)

说白了,小卢的悲剧英雄,乃一挥舞独孤九剑的浪漫文人:

仅那一瞬间迸发的强光,足令他抛弃碌碌,走向搏杀。

戈德曼称此文是《存在与时间》先兆。

卢氏生存观,与海德格尔暗通。

“在那世纪末的绝望中,他俩为否定荒谬日常生活,双双发起一次朝向绝对者的跳跃”。

(戈德曼92,160)

华丽家族

伊尔玛死后,小卢1912年移居海德堡。

此地为何吸引他?

原来20世纪初,新康德主义分别在马堡、海德堡形成中心。

所谓“新康德”,无非是一批精神苦闷的德国哲学家,为了抗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手围剿,不得不试以康德反思精神,重新研判黑格尔,从中寻求出路。

在海大,小卢旁听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文氏呼吁“正确理解康德”、注重精神价值。

他病逝后,李氏沿用其说,区分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

8

对比柏林大学,小卢发现一个张力场:

其中传统与新学竞争、哲学与社会学对话。

所以他来海大,等于加入德国学界华丽家族,进而获得资格,评判欧洲前沿思想。

其中重大一案,便是狄尔泰挑战康德。

9

狄尔泰vs康德18世纪启蒙学者维柯,曾在《新科学》中表示:

与科学真理不同,人文历史属于“人类自己造就的世界”,因而当有一项关注“人类心灵”的研究方案:

它既非数理公式,亦非笛卡尔的自明标准。

它是什么?

狄尔泰亢声答曰:

生命哲学!

生命(Leben)包容人类生活,其中有社会组织、文化形式,也有人类心灵的各式外化(形式化)表现。

20世纪初,欧洲实证主义排斥情感,蔑视历史。

狄尔泰遂向康德发难:

“该用历史理性批判,代替纯粹理性批判”。

(狄尔泰89,xxi)在他看来,生命虽与时间相关,可它并非机械单位,而是人生喜怒哀乐。

为此他强调:

人类生命活跃在历史进程中,彰显于黑格尔的时代精神(Zeitgeist)。

《历史理性批判》未果,却引出狄氏对康德本体论的凶猛改造:

[1]他抛弃先验假设,视人为一种历史存在;[2]他称生命世界并非纯粹知识之再现,而是一种在思想与感觉互动中、赋予我们的现实。

一旦突出生命历史性,狄尔泰便激活康德哲学中的两大范畴:

即人生有限性、偶然性,二者均指向西方思想争议焦点。

20世纪初欧洲人重新发现黑格尔,主要归功狄尔泰。

1905年他发表《青年黑格尔》,引起小卢兴趣。

他循此考察马克思,后写出一本同名著作。

10

阅读狄尔泰,亦令小卢痛感哲学与现实脱节。

他后来承认:

他迷信先验、崇尚精神,故而“在永恒价值与历史运动间,留下了致命伤口”。

11

与韦伯交往1908年韦伯因病辍教,改在海大家中设坛。

1911年他召集胡塞尔、席美尔、文德尔班诸公,发起《逻各斯》杂志。

12

尾随席美尔,小卢来到韦家,与一干新秀往来酬酢:

其中有哲学家拉斯克、美学家鲍姆加登、社会学家腾尼斯、精神病学家雅斯贝斯。

当年景象难以再现。

打开《逻各斯》,却可读到席美尔《文化概念与悲剧》、李凯尔特《生命价值与文化价值》。

其中还有小卢的《悲剧形而上学》、及其追念狄尔泰的华丽悼词。

短短六年,经由席韦二师耳提面命,小卢从一介贵公子,俨然成为德国学界冉冉上升的一颗新星。

早期成果有:

1914年将博士论文两章改名《现代戏剧社会学》,刊发在韦伯主导的《社会科学》上;同年撰写《艺术哲学》,后因世界大战服兵役,被迫中断;1916年为申请海大教席,小卢重写《海德堡美学》,继于1916年发表副产品《小说理论》。

二人交往中,韦伯先是赞赏小卢才华、助其显身扬名,继而殷殷关切他的前程。

小卢转向革命前夕,韦伯与之频繁对话,形同忘年。

对于小卢,韦伯学问深邃,处世老道,仿佛黑暗波涛中的灯塔。

这一对老少对话,可惜未见专题研究。

根据文献中的散乱线索,我谨提示如下:

[1]面对西方理性化趋势,韦伯由精神入手,提倡中立客观的社会学方法。

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称:

理性化源自17世纪加尔文教徒,即一批吃苦耐劳的上帝选民。

其成功发财经验,倡发一种精于计算的工具理性,后者于不期中演变为资本主义合法精神。

韦伯称此精神为一种斯多葛式的工作伦理,即把工作当天职、籍此摒弃精神诉求。

从此,西方人迎来一种机械刻板的生活。

对比马克思《资本论》,韦老师的“文化决定论”,一度令小卢困顿:

只因它无视阶级斗争,亦无法解释席卷欧洲的战争与革命。

13

韦伯(1864-1920)《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美国版

[2]韦伯另一贡献,是他在《社会与经济组织原理》中开创的官僚制研究。

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组织,依次以神权、王权、法权为基础。

作为现代理性产物,官僚制(Bureaucracy)起自法文Bureau,即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通过文牍传递、实现合法治理。

其理想社会学模式是:

科层组织、森严等级、非人化管理、长期聘用专家、建立薪金制。

对此韦伯冷嘲曰:

普鲁士官僚自称社会公仆,可谁又能阻止这帮“小马基雅维利”从中攫取权势?

结论:

官僚制好比一个囚禁精神、窒息生命的铁笼子。

而它自身蕴含的潜力,将决定现代社会的走向。

任何革命或改良,都阻挡不了“官僚的进军”。

14

韦伯关于现代性的阴暗诊断,因其价值中立(ValueFree),反带有一种令人绝望的深刻性。

小卢在理智上被迫接受,可在情感上郁闷不已:

韦老师此说是否现代人的终审判决?

难道世上一无任何变革希望?

布达佩斯烽火

1914年,小卢转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中发现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

这便是《罪与罚》中的索妮娅、《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

他们告别悲剧人生观,竞相以果敢行动,追求生命之丰盈。

同年,小卢结识俄国女子叶莲娜:

该女16岁参加革命党,一度怀抱婴儿与炸弹,行刺沙皇重臣。

事败后她流亡巴黎,幸得小卢接济,两人闪电结婚。

婚后叶莲娜移情别恋,小卢继续资助她,并将《小说理论》题献给这个“炸弹女郎”。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俄国革命女性叶莲娜

韦伯夫妇与小卢家人一齐劝阻这桩婚姻。

1918年,韦伯讲演《作为职业的学术》,勉励小卢专心治学。

不料小卢刚同伊莲娜离婚,又同她一道加入共产党。

1919年1月,德共领袖卢森堡在柏林起义中牺牲。

韦伯闻讯大惊,发表《作为职业的政治》。

小卢此刻身在疆场,偶见此文,难免悲从中来。

1920年韦伯去世,小卢仍在其政治著述中,没完没了地与之争论。

针对此案,西马哲学家布洛赫说:

通过结婚,小卢“拥抱了陀氏的俄国”。

美国女学者格拉克称:

与叶莲娜邂逅,标志小卢挣脱韦伯铁笼,转向激进主义。

15

而我以为,小卢投身革命,与中国李大钊、周恩来如出一辙:

他们满腹经纶,衣食无忧,偏能于乱世中心系天下,继而从书本走向革命。

说到韦伯与小卢关系,想想巴金笔下的觉新与觉民,也就大致是了。

《小说理论》小卢思想转折,反映在《小说理论》中。

专家将此书与本雅明《德国悲剧起源》,并列为现代文艺批评典范。

卢氏现实主义文论,国人耳熟能详。

殊不知他早已玩腻了现代派,且是此中顶级高手。

小卢称该书动机是“背离康德、走向黑格尔”。

(卢卡奇04,vii)为何背离?

“康德的星空犹如纯粹知识的黑夜”,它迫使小卢摈弃永恒形式,走向黑格尔“美学范畴的历史化”。

(11)

根据黑格尔:

精神在历史中显露自身。

各时期的艺术,从史诗、悲剧、直到现代派小说,均为精神之不同外化形式。

其中小卢首推希腊:

“在那幸福年代,世界广阔无垠,却是人的家园”。

(3)荷马史诗提供了最丰盈的生命形式:

在那万物和谐的天地里,一无历史,二无个体、三无主客分离。

可惜那个美好的总体境界,已被资本主义残酷粉碎了:

“生活错乱,一切均被破坏无遗”。

(卢卡奇74,151)为了弥合裂变,现代戏剧竭力保留一个完整内心世界,小卢称之为内涵总体性。

小说代表外延总体性。

小卢称:

在这“绝对罪孽的时代”,唯有小说赋予主角一种精神探索使命。

这个乱世英雄,先以唐吉柯德面目出现:

他外出游荡,追寻真谛,却发现世界陌生、人心不古。

随后它进入福楼拜《情感教育》,托梦给一个现代庸人:

此人仅靠回忆与幻想,寻觅久违之光。

那光芒最终在陀氏小说里,粲然照亮了索尼娅、阿廖莎的人生。

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红军政委卢卡奇读懂小卢心曲,此后变化顺理成章: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次年奥匈帝国瓦解。

同年底,小卢申请海大教授失败。

可他蓦然发现:

以孔贝拉为首的一批战俘从俄国返回,火速建立匈共。

小卢12月入党,2月当选中央委员。

原因是:

[1]他对资本主义“憎恶至极”。

[2]他经由缜密学理,接受马克思学说;[3]他出于道德考虑,仰慕党的使命。

16

匈牙利红军军旗

1919年3月,匈共组建苏维埃政府,小卢出任教育副人民委员。

上任不久,西方列强唆使反动军队进攻匈牙利。

小卢亲赴前线,带兵作战。

为了阻止一次战场溃退,这位红军第五师政委面不改色,下令枪决7名逃兵。

战至8月,红色政权失败,共产党人大批撤离布达佩斯。

小卢奉命坚持地下斗争。

直到战友被杀、组织遭破坏,他才开始流亡生涯。

马克思主义学徒期小卢逃至维也纳,遭当局逮捕。

朋友请愿,韦伯斡旋,免其一死。

此后他创办《共产主义》杂志,发表《论议会制》,号召决死抵抗。

此文受列宁批评,斥为左派幼稚病。

1921年小卢去苏联出席共产国际大会,受到列宁接见。

从此他于马列经典,愈发精研细读、渐入佳境。

17

1923年小卢出版《历史与阶级意识》。

次年列宁病逝,他与柯尔施前往莫斯科,参加国际五大,竟遭季诺维也夫打压。

小柯不服,被开除党籍。

18

小卢回家检讨,复推出《列宁:

总体思想研究》。

1929年他化名勃鲁姆,为匈共起草政治报告。

根据他对列宁策略的理解,《勃鲁姆纲领》力主匈共联合社民党,实施工农民主专政。

不料又被上级打成“取消派”。

小卢从此转向学术研究。

1930年他前往莫斯科,参与辨认马克思手稿。

后以专家身份,进入梁赞诺夫主持的马列编译局。

1931年他返回德国,以左翼批评家身份,在《左曲线》大量撰文。

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受奥地利政府驱逐,返回莫斯科,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哲学所研究员。

《历史》一: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如前述,卢卡奇1923年在柏林出版德文版《历史与阶级意识》,引发诸多争议。

时至今日,他的主张仍然余音绕梁。

《历史》何以大有影响?

鉴于书中命题繁多,我先讲第一组,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为马列主义一辩《历史》含8篇文章。

首篇《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即以论战姿态,驳斥伯恩斯坦与考茨基的第二国际:

前者鼓吹经济决定论,贬低马克思哲学;后者盗用其中概念,攻讦俄国革命。

19

小卢此时虽是学徒,却对《资本论》经济分析了然于胸。

另外,他从《神圣家族》、《政治经济学批判》等哲学经典中,初步掌握了马翁擅长的批判武器。

双剑并用,剑剑封喉。

小卢指出:

伯恩斯坦将《资本论》曲解为科学,无非是建立一种进化论。

为此,他势必要“从唯物主义中清除历史与辩证法”。

(卢卡奇92,52)

何谓马克思主义?

它不单是经济学,而是一门凸现辩证法的历史哲学!

他又称:

就在马翁思想“惨遭庸俗化数十年”之后,卢森堡和列宁却“从理论上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再生”。

(85)

卢森堡《资本积累》,带头批判庸俗经济学。

20其中一章列举“积累的历史诸条件”。

小卢称此法出自《哲学的贫困》。

请看马翁当年是多么一针见血:

“经济学家揭示生产怎样在上述关系下进行,但未说明产生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

(马恩61,1/19)

列宁《国家与革命》,更将马克思主义提升到“空前明晰具体的高度”:

他不但引领布尔什维克党,建立革命政权,更将马翁精髓,“从被遗忘状态中拯救出来,又把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钥匙,再度交到我们手中”。

即便在病中,列宁仍灵活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危机与战争中的所有问题”,从新经济政策,到党内民主集中制。

(卢卡奇92,41)

《卢森堡政治文选》列宁《国家与革命》美国版

马克思主义生命说马克思主义何以再生?

此题涉及方方面面,从认识论、方法论,到本体论、价值论。

有无一条关系革命成败的基本大法?

有的,它就是马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澄明的批判与实践立场: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恩格斯据此引伸道:

吾辈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鉴于当时欧洲人觉悟低下,他便用英国人喜欢的布丁,讲解“吃了再说”之理。

列宁称“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即辩证分析具体问题。

毛主席担心中国人不识布丁,遂将此物改为“梨子”。

小平同志更是一语中的:

黑猫白猫,捉住耗子自是好猫!

循此角度,自不难理解《历史》副标题,为何定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

卢氏称此法诞生于资本社会,唯无产阶级能从中获得革命意识。

一旦缺了此法,马克思学说就会沦为教条、整体崩塌。

所以马克思主义“并非对圣经的注解”,而是指一种引导革命实践的辩证法:

其本质“是对现实的冲破与改变”。

(91)一句话:

它“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

(48)

卢卡奇确信:

辩证与实证,高下立判,一如列宁生前对卢森堡的赞美:

她是一只鹰,翱翔在资产阶级鸡群之上!

在小卢目中,鸡之所以为鸡,是因它们陷入了资产阶级二律背反。

还记得《心灵》么?

它说心灵一旦形式化,就会背叛原创者。

《历史》未及摆脱生命哲学(Lebenphilosophie):

为表明实证与辩证的“死活”之别,小卢交替使用呆板与灵动、教条与创新。

依我浅见,此说来路虽不正,却可笑纳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生命说”。

资产阶级二律背反中国学者张一兵在《卢卡奇与马克思》序言中指出:

卢氏批判语境,是以“黑格尔化的马克思,反对康德式的韦伯”。

(孙伯揆99,序8)英国专家帕金森证实:

新康德主义影响欧洲社会党人,“伯恩斯坦即主张对马克思非黑格尔化,代之以康德权威”。

(帕金森99,51)

小卢以其亲身感悟,讲述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故事。

换言之,他要通过挖掘马翁学说中的黑格尔遗产,来弘扬马列正统性。

嫌其抽象,我试以春秋笔法,写意如下: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反启蒙理想,对人类认知作出限定。

具体说,他严格区分现象(Phänomen)与物自体(Ding-an-sich)。

前者是日常表象,或此岸世界,它可凭人类认知能力(感觉、知性、理性)加以把握。

后者却是一些自在之物(英译Thing-in-Itself),诸如上帝、灵魂、人类起源与未来。

作为一切现象的缔造者,物自体不可知,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1

启蒙思想家高唱人类自由、理性万能。

可在康德看来,此辈一无自知之明,竟以物自体为研究对象,岂非打造空中楼阁?

小卢称康德伟大,在于他“抓住近代哲学矛盾,将其对立推至极端”。

其悲剧,是令西洋哲学陷入一堆悖论:

思维与存在、自由与必然、主体与客体。

(186)

尽管康德追求系统解释,可他的哲学自身分裂,无法满足同一性(Identität)要求。

康德的冷峻反思,及其对于人类知识与自由的无情限制,于是点燃黑格尔的历史之火。

老康清心寡欲,终生只走哥尼斯堡一条小道。

老黑却精力旺盛,不甘无为:

他从法国大革命看到历史的骚动。

又从拿破仑身上,感悟出精神伟力。

于是他走出康德知识迷宫,将人从纯粹认知者,变成历史参与者。

此举挑战物自体,更以一种浮士德精神,恢复了德国哲学理想主义。

从此,老黑主体(Subjekt)便成为人类史诗英雄:

其能动精神面向彼岸、改变此岸。

老黑如何克服二律背反?

具体说,他发明辩证法,并通过中介(Vermittlung)与扬弃(Aufhebung)概念,化解主客矛盾。

小卢称:

老黑企图“发现并指出那个行为主体,而现实的具体化的总体,则可把握为这一主体的产物”。

(213)

此话怎讲?

我们已知:

维柯称文明为人类产物,康德反视其为物自体。

老黑居间调和,称人是自身行为产物、也是历史创造者。

至于世上纷纭现象,它们看似孤立无涉,却可纳入一种与整体相联的精神历程中。

马翁辩证法的由来卢卡奇试以总体概念,对应老黑名言“真理即整体”,以此指示马克思对老黑的继承,同时明确区别二者:

[1]老黑主体是思辨主体,而非马翁的实践主体。

由于老黑忽视实践(Praxis),所以并未解决主客同一;

[2]《精神现象学》表明:

老黑欲以绝对精神,取代物自体,但他“被迫超越历史,在彼岸建立一个自我发现的理性王国”。

(22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一举将老黑的狡黠精神,从天堂拽回到人间:

“无产阶级宣告现存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解释自身存在秘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