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事迹材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6957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身作则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身作则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身作则事迹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以身作则事迹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以身作则事迹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以身作则事迹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以身作则事迹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以身作则事迹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身作则事迹材料.docx

《以身作则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身作则事迹材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以身作则事迹材料.docx

以身作则事迹材料

以身作则事迹材料

以身作则当先锋全心全意带民富

  王海龙,男,1977年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岷县麻子川乡吴纳村党支部书记。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王海龙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全体党员充分发挥优势,创造性的开展党员干部联户包抓措施,并根据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及形势变化,及时组成由上级帮扶干部、村干部、党员、科技特派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的“3+2”帮扶小分队,带领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种植、畜牧养殖、草畜及劳务输转等致富产业,通过党员干部带领、贫困户自身努力,吴纳村率先在全乡范围内实现整村脱贫,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的典型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他自己也一举成为岷县脱贫攻坚战线家喻户晓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以身作则干事创业

  作为党支部带头人,王海龙把以身作则、团结共进作为凝聚力量、干事创业的基础和前提,他的口头禅就是:

“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王海龙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

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他始终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

在精准扶贫贫困户确定中,他利用5天时间,不分昼夜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走遍了全村306户群众,逐一上门询问了解家庭收入情况,详细核对致贫原因。

在充分走访全村群众的基础上,他还分社组织召开民主评议会,通过入户走访、村民评议、乡政府审核,最后由县扶贫办审核的程序,最终确定全村22户89名贫困户,做到了公正、公开、公平。

每当谈起确定贫困户这件事,全村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王书记人很讲究,办的事情我们都放心”。

为了使全村群众充分理解和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王海龙带头落实精准扶贫财务、村务、党务三公开制度,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村没有发生一件上访事件。

为增强村党支部精准扶贫工作力量,他积极把符合条件的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在他的亲自审核把关及乡党委的指导下,去年以来全村共发展党员8名,其中7名为年收入4万元以上的致富能人。

  为了加快全村脱贫致富步伐,身为党支部书记的王海龙无时无刻不操心村里的发展、无时无刻不牵挂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他的梦想在辛勤努力下也逐步实现,不管是省市县领导到吴纳村调研工作,王海龙都会津津乐道的谈起他最满意、也感觉最有成就的两件事:

一是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养殖及草畜产业,争取部门扶持资金30万元,建成1000亩当归育苗基地和500亩当归标准化种植基地,参与农户39户,每户年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同时,他还争取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0万元,给48户贫困户协调落实贷款96万元,并为120户贫困户直接投放小尾寒羊380只。

二是积极跑项目、争资金,一心一意带动全村致富,通过与双联省级领导及省政府办公厅的协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771万元,对公里村庄道路及巷道进行了硬化,修建桥梁两座;实施人畜饮水工程,为全村接通了自来水,并硬化绿化休闲广场17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对村庄内公里农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完成投资60万元实施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结合“510”和“722”灾后重建,对251户群众住房进行了新建和维修,目前全村整体面貌和人居环境已经达到了全县先进水平。

  全心全意带民致富

  王海龙是党员干部群众心目中的“老实人”,也是发家致富的“能人”。

在自己富起来以后,王海龙始终没有忘记把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第一职责。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他认为只有发展致富产业才能真正带领贫困户走共同小康的道路,经过苦思冥想,在上级帮扶单位和自己努力下,积极争取扶贫、畜牧等部门项目扶持资金150多万元,互助合作基金20万元,于XX年11月同王玉龙、虎玉军、王文忠、杨爱忠等4成员出资80万元,建成占地5亩的岷县海龙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牛棚一座,羊圈2座,养殖藏羊260只,并采取分散养殖的方法带动贫困户60户发展养殖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将整村推进及精准扶贫养殖项目引进的600只羊投放到农户,发展规模化养殖户90户,并按照“投羊还羔”的模式滚动发展,有效带动了全村畜牧业发展,全村羊存栏量达到4000多只。

通过发展致富产业有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为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王海龙时刻以共产党员身份严格要求着自己,为了帮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他积极与双联单位省政府办公厅协调,计划XX年建成吴纳村村级综合办公楼,并将村级公园建设完工,这也就是他经常念叨的要为全村百姓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的一个梦想。

现如今,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但自己富了,他没有忘记周围的贫困群众、更没忘记那些在致富路上拼搏的老百姓。

在村上,他利用群众大会积极开展培训活动,把自己所掌握养殖本领手把手地教给许多养殖户,向群众传授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技术,手把手教养殖户如何构建养殖场,如何预防疾病、如何选购羊种、如何制定饲料配方、如何把握市场行情等方面知识;在他“传、带、帮”的带动下,吴纳村群众养羊热情高涨,使得村养殖业得以迅速做大做强,使村养羊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带动了全村的集体经济效益。

用他的话说:

要想带动农民致富就必须得做给群众看,带着农民干,一个共产党员就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全体村民搞养殖走共同致富的路子,让村里人全都过上富裕的日子。

  因地制宜谋划发展

  王海龙通过几年的打拼,使吴纳村面貌和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从中总结了经验: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不仅要有坚定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任何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要对养殖户进行知识更新培训,用现代养羊技术指导改造传统养羊技术,要抓好养殖户的科学普及培训,采取现场培训、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科学养羊知识的普及宣传,激发养殖户在养羊业中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围绕饲料营养搭配、饲料管理、配种繁殖、疫病防治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饲养者的业务素质和科学养羊水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养羊生产中的生产潜力,为养殖业尽快形成产业化奠定技术基础。

现代养养殖业的发展,要逐步建成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体系,由于其饲养密度高,所以要加强常见疾病或新疾病的分析,以利制定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首先要完善常见病、多发病的常规防治技术。

在原有多年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应制定好检疫、免疫、防疫程序,规范实施方案或办法,在养殖场、户要普及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以保证正常生产,减少损失,提高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

今年,在发展壮大合作社的同时计划在吴纳村修建牛羊屠宰加工厂一个,加工生产绿色无公害畜肉产品,总投资860万元,其中:

申请国家投资640万元,群众自筹220万元,规划用地20亩,建成办公用房20间,冷库2个,生产车间1个,屠宰加工生产线1条,辐射全乡10个村,年加工出售畜肉310吨,实现利润110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就业74人,带动贫困户每年增收4000元以上,一张美丽山村建设的幸福画卷正在悄然展开。

以身作则树标杆刚正不阿做榜样

  一个普普通通的反贪局检察干警,凭着对反贪工作的热爱和执着,35个春夏秋冬奋战在反腐斗争的第一线,从未叫过一声苦。

如果不是真正热爱反贪事业,不会专注于它;如果不是真正钟情于反贪事业,不会执着于它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道出了这样一位检察官的一生。

  他就是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李应开同志,一名普普通通的反贪局干警,领导眼中的传帮带,同事眼中的标杆。

  个子不高、略显消瘦,虽然常年在外的检察生涯使得他皮肤略显黝黑,反贪工作更是让他棱角分明。

但初次接触李应开同志,还是很难将他同反贪战线联系起来,因为生活中他展现在人前的是朴实、亲切、和蔼的形象。

从1979从西山区人民检察院恢复建院至今,整整35年来,他一直奋战在反贪第一线。

从助检员到检察员再到高级检察官,身边的同志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却依然坚守在反贪事业的这块热土上,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全部投入到了检察事业的发展之中。

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气势恢弘的豪言壮语,只有平凡工作中的默默奉献和对检察事业的执着追求。

  忠于职守无怨悔艰苦环境屡创佳绩

  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普通得就像大海边的一粒粒沙。

可是,当他们穿上蓝色制服时,他们风姿飒爽,就如狂风中的参天大树,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检察官。

  从西山区人民检察院建院,在艰苦的条件下,李应开和另外2名同事共3人组建了经济检察组,从此就凭着对工作的执着和热血,将反贪工作开展起来。

工作条件辛苦,但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在艰苦的环境中勇往直前。

当时院里没有能提供给检察官们外出办案的公务用车,李应开就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办案,有时候因为找不到案件当事人,他就骑车到当事人家门口蹲守。

曾经就因为李应开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他在自行车上为国家追回了1万7000元经济损失,在当时的贪污案中,这已经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说起当时的工作环境,连李应开自己都觉得:

太辛苦。

过了二十几年仍然让他记忆犹新的是: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带着自己2岁的女儿到文山去查案。

那时,李应开同志的妻子到楚雄工作,恰好就接到一个案子,需要到文山去。

女儿没人带不行,案子不办更不行,怎么办?

和上级领导反映了情况后,最终决定让李应开带着女儿到文山去办案。

本来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带着女儿办案已经是无奈之举,然而天公还不作美,当天不但半路上车坏了,天空还飘起了大雪。

气温骤降,为了能按时到达文山,顾不上已经被冻得小脸通红的女儿,李应开只能走到路边等待搭乘顺风车。

  办案果敢,雷厉风行,也正是在他并不宽厚的肩膀上承受住了的压力和困难,35年来,在他破获了一个又一个大案要案。

在他手上查办的贪污、贿赂、偷税、抗税等线索及案件数百件,有判决的就已100余件,为国家挽回了近一千多万元的经济损失,至今无一错案。

由于工作成绩显著,至今为止,李应开同志曾先后多次受到省、市、区表彰,并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四单位的嘉奖,被评为优秀检察官、优秀侦查员、“双先”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而面对这些殊荣,李应开说这是因为受到当时老科长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的影响,而自己也只是传承了老前辈的工作态度。

和众多检察官一样,只是做了应该的工作。

“没有惊天动地的工作,但至少要脚踏实地”这是李应开同志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

  义正辞严定成败刚正不阿做榜样

  时间回放到1999年7月的一天,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接到举报云南省某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某某有经济问题的嫌疑。

经李应开和同事初查认为,张某某确实有挪用公款的嫌疑。

  正当案件调查开展后,困难也随之而来。

改革的大潮下,琳琅满目的诱惑,各级的施压、说情,使得反贪工作处在了反腐败工作的风头浪尖。

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更是利用各种关系百般阻挠查案,案子一度陷入两难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李应开同志一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面积极查找证据,知情人不敢作证,李应开就一次次的开导他们,打消他们的顾虑。

终于经过数月的奔波查证,200余小时的加班加点,案件终于有了一个公正的结果。

  张某某从1996年12月至1999年7月之间,因沉迷于赌博,利用职务便利,多次将将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的车款转入私人账户,尔后取出现金用于赌博。

张某某因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影响恶劣,被判处无期徒刑。

至此,该案成功为国家挽回了近700万元的经济损失。

李应开同志用实际行动严守了党的纪律,维护了法律的尊严,面对胸前的检徽,永远襟怀坦荡,无怨无悔。

至今,此案仍是西山区检察院建院以来查处金额最大的案件。

  人们常说: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然而李应开同志却用义正辞严,铁骨铮铮说明了一切。

反贪局副局长李文彪说:

在反贪局,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李应开都很敬业,不唯情,只唯法;不唯上,只唯实;不唯利,只唯公。

他不断告诫自己,打铁先要自身硬,反贪自己先戒贪,面对形形色色的腐败分子,他毫不示弱,始终义正辞严。

而且办案子每个卷宗材料的都收理得井井有条,在办案子中也是一丝不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漏洞,不管阻力有多大,只要发现问题,就马上深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爱民之心查贪污肩负责任治腐败

  XX年的一天,一条线索摆放在他的办公桌上,是关于某低保站工作人员李某某冒领他人低保金的涉嫌贪污案件。

乍一看,每月区区几百元的低保金值得去查吗?

但转念想到原本国家用来扶助弱势群体的救济款可能已被贪污,失去低保金的人又将如何生活,李应开同志毅然决定清查案件,还这些低保人员的受救济权。

  案件的调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面对成百上千低保户,划定受害对象范围就是一个难题。

在局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李应开和搭档利用公安机关掌握的人口信息对受害人进行了初步排查。

排查后他依然面临着大量的调查取证核实工作。

面对经费紧张、人员少、受害人分散等诸多困难,李应开同志靠“一张纸、一支笔、一张嘴、一双腿”进行着侦查工作。

因为白天大部分需要核实情况的人都不在家,所以他只有白天到民政、银行、街道办事处调取书证,晚上又穿梭于各个社区低保户家里,利用别人吃饭、陪家人、休息的时候,他逐一入户调查。

许多低保户对调查不理解,有的甚至打110报警,李应开同志苦口婆心,耐心解释、询问着。

灯火阑珊处总能看到他疲惫的身影。

为了此案能早日查清,甚至连唯一的宝贝女儿结婚他也没舍得请一天假。

  终于,在他与全局的努力下,李某某贪污低保金案成功告破,并通过此案深挖出了此类贪污低保金案6件,涉案7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

金额虽没有之前几个案子惊人,但却避免了一次群众内部矛盾的激发,用实际行动保护了弱势群体、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

昆明市人民检察院也因此案下发了向西山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学习查处贪污低保金案件的通知。

  李应开同志并没有因此案而名声雀跃,因为他看重的是案件而不是自己。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时期,他以此案为例为反贪事业开拓了新天地,为反贪办案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为民政改革发展过程中低保存在的问题敲了一次警钟。

  趁热打铁攻防线临近退休不退缩

  明年2月份,李应开同志就正式退休了,但直到现在他仍然奋战在反贪工作第一线。

有时候,他的家人也会问他:

都快退休了,头发也花白了,你还这么认真图个什么?

每当这样问起,他只是笑笑不吱声,泛红的眼眶里透露出了对女儿、妻子的愧疚。

  今年7月,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到我院报案称,有一批价值十万余元的磷矿石去向不明,怀疑工作人员与其他人员内外勾结,非法占有国有矿产。

当日,我院反贪局展开初查。

经依法侦查发现,7月12日,沈某某、张某某、杨某三人通过电话协商,共谋于当天盗取尖山磷矿挂红山采区磷矿石,并由三人联络多名矿车驾驶员共同窃取矿石。

当日,尖山磷矿西采取收矿点共收矿石77车,但仅有71车磷矿石卸载在指定收矿点,有6车去向不明。

经计算,沈某某、张某某等九人非法占有国有矿产共计吨,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人民币元。

  时光流逝,光阴荏苒。

反贪事业正随着新发展的纪元如火如荼地蓬勃、燃烧着,而35年来,一直站在这个反贪一线舞台的李应开同志却不再年轻。

  副检察长宗继明说:

在他这种热爱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的带动下,我院反贪局的14名干警们都在认真对待工作,他们也会产生一种向上的精神。

所以李应开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他用一种高标准,对案子负责的态度去投入到工作中。

在这种带动下,我们整个反贪局,团结一致,勤奋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闪光点,这就是他在其中起到的示范作用。

  “老倌”怀古惜今“传帮带”奉献人生

  俗话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我们检察院反贪局有这一老,也是我们的至宝。

这是宗继明副检察长对李应开的评价。

在宗副检察长眼里,李应开对党忠心忠诚、对自己严格要求、对生活朴实认真、对同事热情亲切。

从他身上带来的可贵的一种向上的精神,是对待工作认真的态度。

他是老一辈和新一辈之间的中转站和交接棒,是整个反贪局乃至全院的精神支柱和定海神针。

他用自己的日常工作,朴实的自我要求告诉周边的人工作、为人做事、对待同事应该怎么做。

35年间,他用一种高标准,对案子负责的态度去投入到工作中,把工作当作事业,不断的把优良的东西传承给了周边的人,赢得了院领导赫尔全体干警的尊重。

  在李文彪副局长眼中,李应开同志就是一名平凡的干警,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退休了,但他依然井井有条的做着手上的工作。

今年群众路线工作中,他积极走进群众,为人民服务,是尽心尽职,自觉的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李应开不仅是前辈,更是同事们口中亲切的“老倌”。

在反贪局干警王佳佳眼中,他是教会自己众多办案技巧的老师,也是自己努力向前的标杆。

干警韩凯眼中,在他手里培养出的优秀检察人员一波又一波,这位老前辈不仅会教年轻的同事办案子,还会陪着年轻同事一起办案子,有着会计工作经验的他教同事看账本,教同事办理经济犯罪案件。

工作、生活中,年轻同志有疑惑,他一一解答。

年轻同志做出了成绩,他笑逐颜开。

  有着这样一个热心朴实的前辈,反贪局工作怎会不出彩?

正如李应开同志的老科长将朴实、平凡,但认真、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传承给他,他也把这样的工作态度传承给新的一代。

对副局长张建昆来说,他是检察院新一辈的标杆和传帮带,对年轻人和后来人起到了带头作用,将朴质敬业的精神一代代的传承下来,是检察院永远的精神财富。

  凭着对检察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一身正气,他无私奉献,不争名利,不计得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画出了不平凡的人生画卷。

或许人生的激情总会燃尽,但他却用余热浇灌着新鲜血液,在反贪的舞台上倾力挥洒。

此时,我们仍看到他不老的青春在奉献中跳跃、闪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