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210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6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docx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实验一NiMultisim软件的基本操作

要求:

熟悉NiMultisim软件的基本操作,学习应用NiMultisim软件分析、设计电子

电路的方法。

实验内容:

用NiMultisim软件验证习题2.14,2.15;分析实验结果。

写出分析报告。

2.14

当R2处于2.5KΩ~3.5KΩ时,集电极电压在5~7V之间。

换成PNP型三极管以后

R1仍为5.65KΩ,当R2处于2.5KΩ~3.5KΩ时,集电极电压在5~7V之间。

集电极电压与Ic电流都不变。

2.15

IB=344uA

IC=16.3mA

VCE=4.33V–783mV=3.547V>0.3V所以处于放大模式。

RE=0,RB2开路,VCE=VC=240mV<0.3V,所以电路处于饱和模式。

实验二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要求

(1)建立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2)分析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放大性能。

(3)分析共发射极放大电路频率特性。

(4)分析共发射极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

实验数据及结论

(1)画出示波器显示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波形,并计算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

黄线为输入电压曲线,蓝色为输出电压曲线。

电压放大倍数Av=3.37V/20mV=168.5

(2)在图1-2中,利用直流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到的集电极电压、集电极电流、以及基极电压、基极电流。

判断晶体管的工作状态。

集电极电压:

2.79V

集电极电流:

1.53mA

基极电压:

638mV

基极电流:

19.6uA

β=78.6≈80所以处于放大模式。

(3)如果将图1-l中基极电阻由580kΩ改变为400kΩ,测量集电极电压,集电极电流,以及基极电压,基极电流。

判断晶体管的工作状态。

再用示波器观察放大电路的输入波形和输出波形,观察输出波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属于什么类型的失真。

集电极电压:

1.51V

集电极电流:

1.54mA

基极电压:

639mV

基极电流:

39.1uA

β=39.4<80所以处于饱和模式。

 

实验三三种基本组态晶体管放大电路

要求

(1)分析工作点稳定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性能。

(2)分析共集电极放大电路性能。

(3)分析共基极放大电路性能。

实验数据及结论

建立工作点稳定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

NPN型晶体管取理想模式,电流放大系数设置为50,用信号发生器产生频率为lkHz、幅值为10mV的正弦信号,输入端电流表设置为交流模式,电路中用I键控制的开关选择电路输出端是否加负载。

用空格键控制的开关选择发射极支路是否加旁路电容。

打开仿真开关,用示波器观察电路的输入波形和输出波形。

单击示波器上Expand按钮放大屏幕,测量输出波形幅值,计算电压放大倍数。

根据输入端电流表的读数计算输入电阻。

Ri=40.0mV/6.01uA=6.66kΩ

Av=1.09V/40.0mV=27.3

利用L键拨动负载电阻处并关,将负载电阻开路,适当调整示波器A通道参数,再测量输出波形幅值,然后用下列公式计算输出电阻Ro。

其中Vo是负载电阻开路时的输出电压。

Voc(p-p)=1.63V

Vo(p-p)=1.09V

RL=10kΩ

Ro=4.95kΩ

连接上负载电阻,再利用空格键拨动开关,使发射极旁路电容断开,适当调整示波器A通道参数,再测量、计算电压放大倍数。

并说明旁路电容的作用。

Av=117mV/40mV=2.9

旁路电容可以使反馈电阻在直流时起到直流反馈的作用,稳定电路,在交流时短路掉反馈电阻,是放大倍数提高。

建立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如图2-2所示。

NPN型晶体管取理想模式,电流放大系数设置为50,用信号发生器产生频率为lkHz、幅值为10mV的正弦信号,输入端电流表设置为交流模式。

打开仿真开关,用示波器观察电路的输入波形和输出波形。

单击示波器上Expand按钮放大屏幕,测量输出波形幅值,计算电压放大倍数。

根据输入端电流表的读数计算输入电阻。

仿照步骤3求电路输出电阻。

Ri=20mV/69.6nA=287kΩ

Ro=5.1kΩ

Av=19.9mA/20mA=0.995

建立共基极放大电路,如图2-3所示。

NPN型晶体管取理想模式,电流放大系数设置为50。

用信号发生器产生频率为lkHz、幅值为10mV的正弦信号,输入端电流表

打开仿真开关,用示波器观察电路的输入波形和输出波形。

单击示波器上Expand按钮放大屏幕,测量输出波形幅值,计算电压放大倍数。

根据输入端电流表的读数计算输入电阻。

仿照步骤3求电路输出电阻。

Ri=40mV/1.15mA=34.8Ω

Ro=1.67kΩ

Av=47.5

实验四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要求

(1)建立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2)分析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性能

结型场效应管共源放大电路,波形如下,蓝色为输入波形,黄色为输出波形,输出波形的幅值为201.005mV,输入波形的幅值为19.989mV电压放大倍数约为10倍。

(3)建立如图3-3所示的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

打开仿真开关,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路静态参数。

 

实验五差动放大电路

要求

建立差动放大电路。

分析差动放大电路性能

示波器观察到的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的输入波形和输出波形。

测到的输出波形幅值,计算电路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单端差模放大倍数Ad=2.61V/16.1mV=162

单端共模放大倍数Ac=38mV/39.9mV=0.95

共模抑制比等于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与共模电压放大倍数之比=Ad/Ac=162/0.95=170.5

实验六负反馈放大电路

要求

(1)建立负反馈放大电路。

(2)分析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性能。

实验内容及步骤

(1)建立如图3-2所示的结型场效应管共源放大电路。

结型场效应管取理想模式。

用信号发生器产生频率为lkHz、幅值为10mV的正弦信号。

(2)打开仿真开关,用示波器观察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输入波形和输出波形。

测量输出波形的幅值,计算电压放大倍数。

实验数据及结论

(1)示波器上显示的输入波形和输出波形。

测量输入波形和输出波形的幅值,计算得电压放大倍数,与理论计算值比较.

Vim=9.994mV

Vom=1.068V

电压放大倍数Av=106.86

电压放大倍数理论值为:

1+10000/100=101

(2)对于电路反馈电阻Rf进行参数扫描分析结果,并分析结果

反馈电阻变大,闭环增益减小,频带宽度扩展。

实验七求和电路

要求

(1)建立反相求和电路。

(2)分析电路性能。

实验数据及结论

示波器显示的反相求和电路波形。

测量电路输出波形幅值,换算成有效值,与理论计算值比较。

当V1与示波器输入相连时,波形如下:

紫色为输出,黄色为输入

当V2与示波器输入相连时,波形如下:

紫色为输出,黄色为输入

输出波形与输入波形反相。

输出峰峰值为4V,有效值为1.41V与理论计算值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