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342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中考语文 记叙文.docx

河北省中考语文记叙文

记叙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14分)

父亲的车技

林之云

①记忆中,家里一共有过两辆自行车。

第一辆是苏联式,大梁弯下去的那种,刹闸靠脚往回蹬,在我们老家叫倒蹬闸。

那车子模样浑圆,结实,座子是皮的,很厚,也很硬。

    

②我们兄妹三人,从小在姥姥家长大。

父亲出身农村,弟兄四个,做了母亲家的上门女婿。

在我们老家,被叫做倒插门儿。

一个倒插门儿女婿,骑着那辆倒蹬闸自行车,一骑就是很多年。

③上世纪60年代末,家里添了辆新自行车,永久牌的,还是托北京的大姨找关系买的。

车子从邮局寄过来,得专门请人来安装。

那是一个夜晚,一个个纸箱子被拆开,来的人一件一件精心组装着它。

全家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那里看着它诞生。

虽然过去了很多年,到现在还记得它刚成型时的样子,黝黑锃亮,闪着不一般的光泽。

④父亲在县城一完小当老师,离家有一段距离。

每到周末,父亲才骑车回家,住上一天,算是团聚。

家里有什么事儿,父亲就骑着那辆永久牌去办。

⑤父亲生在农村,上过私塾,后来考上大专,学了师范,踢足球进过市队,写诗登过报纸,还写一手好毛笔字,也算得上多才多艺。

可能是熟能生巧,也可能专门练过,反正印象里觉得父亲的车技很不错。

⑥奶奶的家在另一个县的乡下,离我们生活的县城有30多华里。

兄妹三人里,只有我随了父亲的姓,所以每到过年,大都是我跟父亲回老家。

⑦那时,自行车后座上就会装得满满的,大米、白面、菜籽油,还有猪头和猪下水。

面袋子垂在两旁,其他的在座位上摞起来,用绳子来回捆好几道,结结实实的。

⑧一切准备停当,我就坐到大梁上,跟着父亲,骑行好几个小时,回到老家。

现在想想,那么漫长的归程,对父亲的车技是很好的历练。

⑨平时出门,有哥哥在的时候,坐大梁就成了他的专利。

因为两个人都小,上不了后座,哥哥就先在大梁坐好,接着,父亲手持双把,蹲下身子,让我从后面搂住他的脖子,再站起来,我就吊在他的身后。

然后,他偏腿上车,我趁势站上后座,再顺着父亲的腰慢慢向下挪,出溜着坐好。

下车的时候,完全是上车时的回放。

有时候,我先不坐下,就那样站着,看看四周的光景。

⑩立在自行车上,自然就有了高度,风大的时候,难免有些紧张。

有一次,我正站着,一阵风过来,将帽子吹落了。

我下意识地伸出双手,捂向头顶。

父亲感觉到了,惊诧地喊了一声。

我赶紧收回手,重新搂紧他。

那次历险,父亲后来提起过好多次,每次说完,都开心地轻笑几声。

⑪如果出门时再加上母亲,我就只能一直站在自行车上,有了前次的经历,我的手再也没敢离开过父亲的脖子。

⑫妹妹比我小5岁,有了她之后,一家人出行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母亲要抱着她坐在后座上。

现在想起来,父亲就像一个杂技演员,骑着一辆满载的自行车,行走在故乡的人流里。

⑬那时候,父亲的确还很年轻,妹妹出生那年,他不过37岁,比我们现在还要小不少。

等我们慢慢长大以后,全家人一辆车出行的情景,就再也没有了。

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也渐渐散落了骨架。

再后来,父亲得了脑血栓,半身不遂,从那之后,就再也没骑过车子了。

⑭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个年轻的父亲,骑在自行车上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兴奋,骄傲,还是幸福?

而现在,即使想问,也永远不会有答案了。

⑮我知道,我的父亲肯定不是天下最好的父亲,但他的车技,或许是全世界最少见的。

每一次,当我随着他的身子腾空时,都会有一种飞的感觉。

(选自《齐鲁晚报》2017.11.9)

1.请对第③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3分)

全家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那里看着它诞生。

 

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下车的时候,完全是上车时的回放。

(2)父亲感觉到了,惊诧地喊了一声。

3.文章第⑨段写到:

“有时候,我先不坐下,就那样站着,看看四周的光景。

”请展开想象,写出“我”看到的美丽景色。

(4分)

 

4.第⑩段中“那次历险”具体指什么?

请简要概括。

(3分)

 

5.请简析第⑮段在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分)

一、1.(3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诞生”一词赋予新自行车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人对新自行车的期待之情。

2.(4分)

(1)“回放”一词准确简洁地强调了下车的动作是上车动的重复。

(2)“惊诧”一词准确描绘出父亲对我历险的惊讶和担心。

3.(4分)碧绿的田野、深绿的树木、嫩绿的禾苗,水牛,在绿色的世界里悠闲自在地吃着草;小鸟在绿色的丛林中快活地翱翔……

4.(3分)一次,我站在自行车上,风吹落了我的帽子,我急忙伸手捂向头顶,在父亲的惊诧声中赶紧收回手,重新搂紧他。

5.(4分)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总结全文内容;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父亲、对父亲的车技,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14分)

父母也会撒娇

乔凯凯

①给母亲打电话,似乎感觉母亲的嗓音有些异样,一问才知道母亲感冒了,而且有一段时间了。

提早下班回去看母亲,母亲半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走,我陪你去医院开点儿药。

”我伸手去拉母亲。

母亲摇摇头说:

“我不想吃药,你爸给我买了药,太苦了。

”“良药苦口嘛!

不苦怎么能有效?

”我拿起一包药递给母亲。

本来好好的母亲却似乎一下子眼泪汪汪了:

“这药真的很苦,我不想吃。

②吃个药怎么这么麻烦?

有病不吃药能好吗?

我有点急了,年纪大了还不重视身体,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

怎么越老越像孩子了呢!

想到“孩子”这两个字,正欲发火的我突然愣住了,也在瞬间释然——母亲现在的表现可不就是我小时候的样子吗?

她是在对我撒娇呀!

③想到此,我在母亲身边坐下,笑着说:

“吃了药才能好呀,这样就有力气跳广场舞了,咱加把劲儿,争取夺得广场舞皇后的称号,让我爸有点危机感。

”看到母亲忍不住笑了起来,我继续说:

“来,我帮你倒杯水,赶快好起来给我做好吃的,我最喜欢你做的饭菜了。

”母亲点点头,接过药吃了下去。

我不知道那药是不是真的很苦,我只看到母亲脸上露出了满足幸福的笑容。

④有一次父亲做了一个小手术,出院后在家休养。

想着父亲已经痊愈,再加上我工作忙,直到半个多月后才来到父母家。

一见面,父亲就跟我说:

“我的伤口还是疼。

”我顿时紧张起来,难道伤口发炎了?

没愈合好?

父亲掀起衣服给我看他的伤口,伤口愈合得很好,连针眼都快看不见了。

“恢复得很好,没事。

”放下心的我松了口气说。

⑤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又跟我说:

“伤口有时还是会疼,不会有什么事情吧?

”父亲的话让我有点哭笑不得,伤口缝合处只剩下一条浅浅的印痕了,能有什么事情呀。

“我爸这是怎么回事,没事老盼着自己有问题干吗!

”一转身,我悄悄对着母亲抱怨。

“越老越矫情,别理他。

”母亲笑了笑说,“不过,你爸说他很享受你紧张地帮他查看伤口时的样子。

⑥母亲的话一下子提醒了我。

父亲是多么坚强的一个人,长这么大,我从来没见父亲喊过一次痛。

记得有次父亲带我和哥哥上山玩,哥哥因为调皮,差点从山坡上滚下去,父亲及时拉住了哥哥,自己却扭伤了脚。

等到家时,父亲的脚面已经肿得很高了。

我和哥哥都很内疚,父亲却说一点都不疼,还笑着逗我们玩。

而现在父亲却在我面前“示弱”,这不是另一种撒娇吗?

他是想得到女儿的关心和照顾呀!

⑦其实,每个父母心里都住着一个会撒娇的孩子。

当儿女一天天长大,臂膀变得坚强,能够为自己甚至为家人遮风挡雨时,父母心里潜藏的孩子似的天性就会激发出来,会把自己最柔软最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你。

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已经成为他们最信赖的依靠,他们也深信,你会像他们爱你那样爱他们。

他们愿意在你面前撒娇,是想得到你的体贴、关爱和安慰,正如你小时候赖在父母怀里撒娇,毫不设防地把自己的肚皮坦露出来,那是因为你知道,父母会给予你最周全的保护。

⑧现在,该我们给父母以保护了,你准备好了吗?

(选自《辽沈晚报》2017.11.4)

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本来好好的母亲却似乎一下子眼泪汪汪了:

“这药真的很苦,我不想吃。

(2)父亲的话让我有点哭笑不得,伤口缝合处只剩下一条浅浅的印痕了,能有什么事情呀。

2.结合文意,说说你对选文第⑦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3分)

3.文章以“父母也会撒娇”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4分)

 

4.请筒析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分)

二、1.(4分)

(1)“眼泪汪汪”写出了母亲不愿意吃药时撒娇的情态。

(2)“哭笑不得”一词准确写出我对父亲过分在意自己的伤口而表现出的撒娇不理解的情态。

2.(3分)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也有最柔软最脆弱的时候,他们最想得到儿女的体贴、关爱和安慰。

3.(4分)强调了父母也渴望儿女的体贴、关爱和安慰;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为文章的叙述线索;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标题新颖温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3分)回忆父亲年轻时的坚强,与现在父亲的矫情形成对比,凸显父亲的示弱是一种撒娇;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14分)

蛮竹

李俊玲

①人的记忆很奇怪,有时当你搜肠刮肚地冥想时,历史无迹可寻,可有些事物,无论你身处何地,不管你心境如何,只要在某个瞬间不经意的一瞥,那潜伏在你内心里最熟知的记忆神经便被骤然牵起,让你回到拥有无限遐想的时光隧道中,回到那个虽被尘封可依然鲜活的记忆空间里。

就在那天,走在街上的我无意间看到一辆用蛮竹做的推车,于是脑海便翻涌着关于它的所有片段,如一扇门在我眼前开启,门内是老家郁郁葱葱的蛮竹。

    ②蛮竹,一种生长在山里的竹子,高大而粗壮,挺拔的竹竿带着大地黑土的倔强直冲云天,恣意地向白云深处延展。

“蛮”即“大”,在布朗族眼里乃“王”之意,在我看来,他有的是王者的大气而无霸气,有王者的博爱而没有狭隘,在广阔的天地里延展成一片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

蛮竹苍苍,他是主妇,染绿了山寨,掩映着篱笆和野花,让家变成了温馨的小窝。

蛮竹苍苍,他是壮汉,带领着源源不断的子孙,世代驻守着大山,倾其一生献给了这片土地上勤劳而善良的人们。

    ③蛮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暖暖的记忆,生长在心里最肥沃的地方。

春天,细雨绵密,柔柔地洒向静默的大山,黑土里,岩缝中,蛮竹用积蓄了一冬的能量破土而出,开始了一生不懈的拔节。

在天地间,细雨的轻柔与蛮竹的刚劲完美地交融为一幅烟雨图,唯其这般,山林才显得灵动而多彩。

记得小时候,我和阿公到山里找菌子,看着满坡地蓄势待发的青笋,阿公笑着对我说:

你看,我们的朋友开始出土了。

是啊,我们的朋友,它是布朗族一辈子也离不开的朋友。

阿公那根挑起全家衣食的扁担,阿奶那个被手摩挲得发亮的簸箕,一代又一代的布朗人就在与蛮竹的相守中走完辛劳而平和的一生,这一生始终带着蛮竹清淡素怡的滋味,带着蛮竹生生不息的精神,这样的人生简单而实在,自然而淡定。

    ④经过季节的洗礼,蛮竹从嫩绿到油绿再到淡黄,一节节展示着自己的壮硕。

于是人们砍来蛮竹,建房、做成家具农具,把蛮竹丝丝入扣地编织进了自己的生活里,日子也透着清淡的竹香。

老家保存着一根扁担,宽厚而结实,被阿公长满老茧的手磨得光滑而透亮,那是一根浸透了汗水的扁担,从阿公砍下蛮竹的那天起,它便成为了一个战士,肩负起家的重任。

在挑起日出与月落的过程中,父亲长大了,于是阿公便一担担地翻山越岭,把家里有限的食粮挑运给外出求学的父亲。

蛮竹做的扁担渐渐弯了腰,色泽由淡黄变成灰褐,父亲在城里工作了成家了,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这时,扁担也完成了一生的使命,静静地靠立在屋子的角落,年迈的阿公拄着拐杖,背上是岁月留下的一个弧线。

每次看到阿公遗留下的那根蛮竹扁担,总会想起朱自清《背影》里的章节,一样的情感被不一样的符号所记刻着,那根扁担被年月镀上了一层光晕,那是父爱厚重的光晕,常常氤氲了我感动的泪眼。

    ⑤一切农具几乎都来源于蛮竹,箩筐、耙、扁担、簸箕、手推车……这些用具经过岁月的积淀,有些被人们的手磨得光滑,有些被汗水和黑土一层叠一层凝结成褐色,这是经过耕耘、种植、收成而留下的劳苦见证。

哪怕山陡坡峭,蛮竹总会破土,人们总会播种,险恶的环境阻碍不了勤劳的脚步,一辈又一辈的布朗人用蛮竹做成的农具开垦着贫瘠的土地,不懈地与旱涝作着艰苦的斗争,用蘸着血泪这支特殊的“笔”在大山深处写下了不屈的诗篇。

布朗人离不开它,离开了也就意味着自己的生命终结,在这些平凡的农具中,我看到了山里人伟大而坚毅的人格魅力,他如苍苍的蛮竹,在骤风暴雨中依旧能挺直脊梁,压不垮催不倒,倾其一生来承受和付出,这共同的秉性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原来,上苍的安排是这么的意味深长,此刻,仰望蛮竹,我热血沸腾。

⑥春天的雨又开始飘飘洒洒地落下了,我知道,在远方,在大山皱褶处,我的心又开始发芽了。

(选自《云南日报》2017.11.4)

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在我看来,他有的是王者的大气而无霸气,有王者的博爱而没有狭隘,在广阔的天地里延展成一片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

(2)那根扁担被年月镀上了一层光晕,那是父爱厚重的光晕,常常氤氲了我感动的泪眼。

2.请对第④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3分)

那是一根浸透了汗水的扁担,从阿公砍下蛮竹的那天起,它便成为了一个战士,肩负起家的重任。

 

3.第①段写到“于是脑海便翻涌着关于它的所有片段”,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4分)

 

4.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三、1.(4分)

(1)“叹为观止”一词形象地表达了对蛮竹生长极为茂盛的态势的赞美之情。

(2)“氤氲”一词准确描绘出扁担所传承的父爱令我感动的情态。

2.(3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毛竹做成的浸透了汗水的扁担比作战士,生动形象写出了蛮竹在家庭中的使命和作用,表现出对蛮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4分)①蛮竹高大、粗壮、挺拔,恣意生长;②春天的蛮竹刚劲,生生不息;③用成熟的蛮竹建房、做成家具农具服务人民,伟大而坚毅。

4.(3分)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蛮竹的喜爱赞美之情,赞美了具有蛮竹精神的布朗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14分)

那时.那人.那书

张淑娟

①十多年前,我出生在农村,我的童年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大清河边度过的。

②记得那时,爷爷每天都去河边放羊,我特别愿意跟着爷爷,尤其到了夏天,河堤上的树木枝叶浓密,整条河水都被树荫包围着。

我在河边捉蚯蚓找田螺,常常玩得不亦乐乎。

爷爷抱着他的收音机,一听就是一下午。

有一次,爷爷把我叫到他跟前:

“这条河叫什么河,你知道吗?

”“大清河”,我脱口而出。

“会写吗?

”说着,爷爷用手拿起一截小木棍儿,另一只手轻轻抚平被水浸过的沙地,然后一笔一画地写了一个字。

“古人啊,早就知道人是最厉害的,他们以人为大,所以,这个字造得很像一个站立的人。

”看着地上的字,听爷爷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原来认字也可以这样有意思。

 ③慢慢地,我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大概七岁的时候,我就能和爷爷一起听评书了。

因为喜欢评书,所以我特别爱看连环画,《岳飞传》《大战爱华山》《小商河》这些好看的小人书,曾让我痴迷了好长时间。

有一次,我因为太专心竟然忘记了吃饭。

奶奶嗔怪我变成了书呆子,爷爷反而乐呵呵地说:

“爱看书是好事儿啊!

多读书,别人抢不走。

不读书,别人也替不了。

”爷爷鼓励我多读书,但是他反对我死读书。

小学二年级的那个寒假,爷爷拿起我的小人儿书翻开岳飞激战的一页,他用大手盖住下面的小字然后问我:

“这一页讲的是什么?

”凭着超强的记忆力,我得意洋洋地复述出那些烂熟于心的文字。

满以为爷爷会夸奖我,可是,爷爷却不停地反问我追问我,我只好调动全部词汇,尽力把那张图说得更完整更详细。

最后,爷爷用爽朗的笑声肯定了我。

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像个顽皮的孩子在我小小的心里上蹿下跳。

  ④这段时光对我来说是难忘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我从未感到过枯燥或孤单。

直到后来上了大学,我依然喜欢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图书馆。

读书慢慢变得和一日三餐一样重要,一些感触开始在心里慢慢累积,我也开始尝试写一些文字。

2001年,我的一首小诗和一篇散文先后在两家刊物发表,我开心地领到了一百多元的稿酬,那次回家,我特意向爷爷炫耀了一番。

读大二的那个冬天,外面飘着鹅毛大雪,我赶到家的时候,爷爷已经到了弥留之际,我泪流满面地喊他,他才勉强睁了一下眼,很快,那眼神就望向了奶奶。

我只顾伤心地哭,却不知道这临终的一眼饱含着怎样的深意。

直到爷爷下葬后的第三天,奶奶才把我叫到屋里,她手里攥着几张皱巴巴的钱。

“这是你爷爷卖羊剩下的钱,让我留给你……”话还没说完,我和奶奶已经泣不成声。

那群羊跟了爷爷很多年,那是他这辈子唯一的积蓄。

爷爷子孙满堂却只有我一个人还在读书。

直到临终,他什么都没有对我说,可是,他又好像把什么都告诉了我。

⑤如今,走到了中年,突然发现,小时候的经历对我的影响竟是那样深远:

当初,爷爷用小木棍儿教给我的字,每天还活跃在我的眼前,我依然很享受翻开新书的瞬间。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读过书才能在琐碎庸常的生活里妥善地安置自己。

爷爷只是一个地道的庄稼汉,他没有说过太高深的道理。

可是,他却让我明白:

世界上没有白读的书,就如同没有白受的苦。

爷爷走了,永远地离开了。

可是,他给我留下了一个可靠的朋友,一个清明的世界,还有一个温暖的春天!

(选自《河北新闻网》2017-12-12)

1.阅读全文,选文主要记叙了我与爷爷之间的哪些故事?

(3分)

 

2.选文以“那时·那人·那书”为题有什么作用?

(4分)

 

3.赏析“爷爷用爽朗的笑声肯定了我。

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像个顽皮的孩子在我小小的心里上蹿下跳。

”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4.怎样理解选文第④段中“直到临终,他什么都没有对我说,可是,他又好像把什么都告诉了我。

”的含义?

(4分)

 

四、1.(3分)①爷爷教“我”认字;②痴迷连环画并复述连环画;③“我”发表文章爷爷夸“我”;④爷爷临终给“我”毕生的积蓄让“我”读书。

(任选3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共3分)

2.(4分)用三个短语加间隔号做标题有含蓄、意韵深远的效果,同时也提示了文章涉及到的内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

把“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比作“顽皮的孩子”生动形象的写出“我”受到爷爷的肯定时喜悦、骄傲、兴奋的感情,表现了我的幸福感、成就感和开心激动。

4.(4分)看似矛盾的话语其实大有深意。

爷爷临终前由于临近去世,身体虚弱得说不出话,可是我已经在爷爷精心教育下明白爷爷想给“我”说的话“世界上没有白读的书”他想让“我”继续读书写作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14分)

银碗

  酷暑炎热,集市依然热闹。

货山人海,琳琅满目,繁荣景象。

星期天,我徜徉在贸易市场,想买几样称心菜,改善一下生活。

迎面走来一位污垢遮衣的少年,我急忙欲避,却被挡住。

“叔叔:

请你帮个忙,借点钱。

“我不认识你!

为啥借钱?

”这明摆着是乞讨,还标榜成“借”。

“回家。

出来打工受骗,白干一月,未挣分文。

”少年脸红着。

“你年龄还小,咋不上学呢?

“读高中,为减轻父母负担,乘假期希望挣点学费。

眼前的这位少年,仿佛就是我儿子,不由得勾起同情心。

远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曾说过,节假日打工挣点钱添补所需,尽量向家里少要钱,不为难大人。

随着思绪的反应,掏出仅有的一百元递给少年。

“叔叔:

太多了,五十就足够。

“不要给!

装学生骗钱的多得很,别上当!

”朋友喊着挡住了我的手。

“我不是骗子,您看我手上的血泡和厚茧。

一百元给少年,劝他要好好读书。

少年含泪微笑着点头,把打工时土里捡的个脏兮兮的小碗,强要送我作纪念,还说以后加倍偿还。

推辞不掉,就把脏碗用手指夹着转悠。

钱没有了,买菜的兴致也凉了,慢步迂回。

突然几个外地口音的人,瞧见脏碗问我:

“师傅,你手里的东西卖不卖?

“卖啊!

”我想原本就是无用之物,只是没扔。

“我看看,这是先秦银碗,古器。

开个价吧!

“给合适就行,不要亏人。

“四百元怎么样?

”我很高兴,心想立即出手,赶往车站还能追上少年,就柔和地反问:

“太少了吧?

“看你也是内行,做这生意不是内行不中用。

银碗的价值达千元,但我们住店吃饭花销大,不亏你钱给足六百元吧!

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我拿着现金美滋滋地奔往车站,里外寻遍没有见到少年的面。

整一年的秋天,金州大学来了封信,拆开信封见写到:

叔叔:

您是好心人,去年假期多亏帮忙,我才安全返家。

打工受骗人格受辱,差点自寻短见。

念及父母,抱着试的态度,厚着脸皮街头行乞。

回家后双亲的安慰和您的教诲一样,点燃起我心灵的火焰,发奋学习,高分考入重点大学。

家境贫寒,缺学费一千元,盼您支持。

  行乞学子  

淤积心里长久不安的银碗款,终于有了该拿的人,我感到心情愉快,格外轻松,好像甩脱了沉重的包袱。

四年后的金秋,《宏德》杂志社汇来六千元。

文友贺我大作发表,稿费颇丰。

我从学生时期开始投稿的记录,直查到现在青丝花白,未给该杂志社投去一篇作品。

草稿纸堆得能装一车皮,发表的作品并不多。

莫名其妙,羞愧之及,我气愤地将款退回去。

奇怪,汇款单不久又邮来了,多出说明:

我社从未汇出此款!

接着收到一封信:

 叔叔:

您是天下道德高尚的人,对您的帮助深表感谢!

我大学毕业当了杂志社编辑,月薪加奖金五千多元,借款还清,生活幸福。

汇您六千元,既是还借款,又是答谢您。

五年前,我留给您的小碗是分文不值的废器,而您给了我精神上的“银碗”。

我将会把您的道德发扬光大!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3分)

 

2.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我拿着现金美滋滋地奔往车站,里外寻遍没有见到少年的面。

 

3.选文中写朋友劝“我”不要给少年钱的内容能否删去?

为什么?

(5分)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五、1.(3分)①银碗是行文的线索。

②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3分)“拿着”“奔往”“寻遍”属于动作描写,写出“我”当时想将钱赶紧给少年的着急、急切的心理。

3.(5分)不能删去。

通过朋友的这句话,将朋友的态度和“我”的态度形成对比,更能衬托出“我”富有同情心,慷慨解囊,无私地帮助少年。

4.(3分)“我”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不占便宜的人。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14分)

风车里的故事

朱敏江

①一家人驱车至农家乐游玩,儿子远远看见立于大厅的风车,箭一般的冲过去围着它转来转去。

一饱眼福之后,他伸出右手握住把手,兴奋地摇动风叶,还不停地招呼我们一起来玩。

②都说云是风的故事,山是水的故事,而风车就是我的故事。

风车对于儿子意味着好玩,而之于我则是无尽的情思。

③木头制成的风车造型优美。

顶上是一个方形的漏斗,车身有一根竹片与漏斗尾部相连,用来控制进量。

抽屉形的出口呈四十五度角斜伸于外,米和稻谷等就从此处流出。

风车口呈斗状,圆形的后半部中容纳着一片片风车叶,摇动近似“Z”字形的把手,风车就会飞快的转动。

④小的时候,当我们想要伸手触碰风车时,大人就会一本正经地说:

“小孩子不能转风车,会肚子疼的”。

因此一般的小孩都不敢轻易转动风车。

但总有一些淘气哥偏不信邪,会勇敢地去转动风车,而我则悄悄地躲在旁边观察。

只见他们起劲地摇动把手,而且越摇越快,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但捂住肚子蹲在地上的情景却始终没有出现,让人少了幸灾乐祸的机会。

⑤稍大一些,便有了和风车亲密接触的机会。

每年农忙时节,从田里收割来的稻谷中有一些秕谷,还夹杂着稻草丝,这时就轮到风车粉墨登场了。

⑥摇风车是父亲的专属。

等到风车顶的漏斗装满稻谷,父亲就开始摇动把手转动风车,瞬间就有一股风从风车口冲出。

他瞅准时机,轻轻将连着闸门的竹片下移一到两格。

漏斗中的稻谷慢慢掉入风车肚,饱满的谷粒坚强地经受住风力的吹动,从抽屉形出口源源不断地流出掉入箩筐。

那些秕谷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纷纷从风车口腾跃而出,划过一道漂亮的抛物线后,落于地面之上。

而那些体量较轻的稻草丝则如皮影中的孙悟空,在空中闪转腾挪,翻越几个跟斗之后,才心有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