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383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docx

届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练考17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

那在古代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呢(  )

A.西周   B.秦朝   C.汉代   D.唐代

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

“若止印二三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这主要得益于(  )

A.造纸术的重大改进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D.文化市场的迅速扩大

3.中国四大发明中被称为“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和“水手之友”的发明是(  )

A.印刷术、造纸术B.火药、印刷术

C.指南针、造纸术D.火药、指南针

4.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B.西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可以用于绘写地图的纸

C.纸最早是用于绘制地图的

D.纸最早是在我国的边疆地区发明的

5.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6.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7.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但很少做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如发明了火药,却没有总结出化学变化的规律来。

下列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重感性和经验

B.习惯于因循守旧

C.重实用性

D.与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关

8.某书云:

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

9.“一个奇怪的事实就是,源于中国的技艺似乎需要经过移植才能够获得高度的发展。

见证一下火药、印刷术和航海罗盘在应用上所取得的巨大改进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关于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创造了四大发明,但它们未在本国充分发挥作用

B.中国经济停滞、倒退决定了四大发明必须移植才能继续传播

C.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科技成就并有所创新

D.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

10.著名学者沈固朝在《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一书中写道:

“1485年美因兹大主教内伯格……发布禁令,严禁‘滥用’这一‘神赠技术’(指印刷术)。

1489年,教廷向所有信徒发布了同样内容的敕令。

”上述主教、教廷行为的主要动因是(  )

A.印刷术成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工具

B.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C.欧洲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利用印刷术反对教会

D.印刷术成为传播反宗教思想的工具,引起教会的恐慌

11.培根指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12.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

“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B.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源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

C.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

D.四大发明对欧洲的社会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3.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

“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

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二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们,所以它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

……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

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摘自《孙中山选集》

(1)据材料一,指出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并简要说明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们(四大发明),所以它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这一问题。

 

(3)材料二中孙中山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

为什么?

 

15.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年 代

科技发

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

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年

至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年

至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年

至1500年

67

38

57%

29

43%

材料二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术、瓷器、万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

”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有的成为文明的助推器,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

请列举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成果,并说明它们如何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明清时出现的“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

1.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

 

 

 

A       B    C   D

2.秦始皇泰山封禅时留下了《泰山刻石》,相传其稿本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唐人称颂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据推断,该刻石使用的一定是(  )

A.小篆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3.余秋雨说:

“中华文明的长寿秘密是汉字。

”下列关于中国汉字与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汉字起源于甲骨文

B.汉字在秦汉时期形成完整体系

C.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简到繁

D.书法艺术分为自发、自觉两个阶段

4.右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

画中自题诗曰:

“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

”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情趣。

该画属于(  )

A.风俗画    B.宫廷画

C.文人画    D.山水画

5.被誉为“20世纪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次伟大发现”的是(  )

A.新石器时代“骨笛”出土

B.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

C.湖北随州出土的青铜编钟

D.北京山顶洞人的发现

6.下列有关汉字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避免了方言的差异,有利于各地文化思想的交流

B.统一规范的字体,便利中央政府的管理,促进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传播保护了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书法艺术,提高了中国人的审美修养

D.不利于白话文的推行,阻隔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7.“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

这说明汉字(  )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8.北宋时期除了以山水花鸟为主的文人画以外,出现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各民族融合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

C.商品经济的兴盛和城市的发展

D.“重文轻武”是朝廷的基本国策

9.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较为突出。

从徐渭和郑板桥的绘画和诗句中,我们发现文人画的特点是(  )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为春。

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

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A.线条挺拔流畅,色彩绚丽典雅

B.吸取印度、波斯风格,色彩瑰丽

C.表现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

D.宫廷画派,富有生活气息

10.文学艺术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a) 张旭《古诗四帖》  图(b) 颜真卿书法

图(c) 北宋张择端《清   图(d) 南宋马远 《山径春行图》

明上河图》(局部)

(1)图(a)、图(b)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各有何特点?

它们反映的共同时代特征是什么?

 

(2)图(c)、图(d)分别属于中国画哪一画种?

图(d)画有何特点?

 

11.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乾隆年间京剧正式形成

B.京剧的形成博采我国北方各地戏曲之长

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D.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统治者的推动有关

12.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有一副对联写道:

“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

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体现了戏曲表演的(  )

A.真实性B.通俗性

C.虚拟性D.优美性

13.歌曲《说唱脸谱》中唱道: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你知道歌中所述是哪一种戏曲形式吗(  )

A.杂剧B.昆曲

C.京剧D.黄梅戏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大胆革新创造,构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既丰富多彩,又用法严谨,使之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的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所有这些成就,在世界表演艺术大花园里,不愧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材料二 清初,京师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并盛。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浪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

乾隆五十五(1790年)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黄戏。

原来的徽剧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黄调融合,皮黄戏由此而得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说出京剧艺术融合吸收了哪些剧种和腔调?

 

(3)京剧艺术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平民生活内容的是(  )

A.《老子》B.甲骨卜筮

C.《诗经》D.楚辞

2.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风骚”原为文学的代名词,是指古代中国文学中的(  )

A.唐诗和宋词B.《诗经》和楚辞

C.楚辞和汉赋D.《诗经》和元曲

3.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D.唐诗、宋词、元曲

4.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现了李白诗歌的风格是(  )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D.现代主义

5.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到一个新阶段,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奠定基础的是(  )

A.魏晋志怪小说B.宋词

C.宋元话本D.元曲

6.明清统治者曾把《水浒传》列为禁书,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

B.歌颂人民的抗争精神

C.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D.看到封建专制统治衰败的必然性

7.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8.《论语·为政》中记载: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

”这说明(  )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9.下面漫画所要表达的意图是(  )

A.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传统文化的大众化

C.传统文化的创新化

D.传统文化的庸俗化

10.“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  )

A.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B.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

C.蕴含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D.反映市民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11.“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纪念一位著名词人所作的楹联。

这位词人是(  )

A.苏轼B.陆游

C.李清照D.辛弃疾

12.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

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

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

A.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B.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13.“秉持公心,指谛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鲁迅先生评论的这部小说是(  )

A.《水浒传》B.《红楼梦》

C.《儒林外史》D.《聊斋志异》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a) 《诗经》书影     图(b) 屈子行吟图

材料二

    

图(c) 李白        图(d) 杜甫

请回答:

(1)归类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两种诗歌风格。

并说明这两种风格各自的特点。

 

(2)图(b)和图(d)中诗人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

为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分别如何?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

对此你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C 西汉时期我国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从而改变了先前用竹简书写的状况。

2.C 印数越多,越体现速度的优势,很显然材料信息体现了活字印刷术排版方面的优势。

3.D 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水手之友”无疑指的是指南针。

4.B 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只能体现西汉时期纸的相关信息,即西汉时期的纸可以用于绘写地图。

而图片信息体现不出“最早”,所以可以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5.A B项错在“均用手抄”;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土烧制的,C项错误;活版技术从宋代开始使用,D项错误。

6.B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表现为对农学、医学等方面科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7.B 科技的发明需要不断创新,因循守旧是无法使中国古代取得辉煌的科技成就的。

8.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作者在材料中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究其原因是中国社会政治方面:

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科技继续发展。

经济方面:

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科技的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

儒家文化和封建奴化教育阻滞科技的发展。

社会价值观导向方面:

反功利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制约着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解题时如不仔细审题就会误选A项,C项与材料不相关,D项与材料的主旨相背。

9.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向外传播主要是在宋元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并未停滞、倒退,B项明显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正确,应排除。

10.D 题干时间是1485年、1489年,当时宗教改革还没有开始,新教也还没有形成,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主教的禁令、教廷的敕令,都严禁“滥用”印刷术,实际上反映了教会担心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

D项符合题意。

11.A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在欧洲的应用和发展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为资产阶级开辟广阔的活动天地提供了条件,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将世界连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总之,这四大发明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而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仅仅是指南针的作用与影响。

所以A项符合题意。

12.C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只是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而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A、B、D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夸大了四大发明的作用。

13.C 解题关键是抓住李约瑟这段话的大意:

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进行科学探索、解释与推广。

而个人与社会的提法则是干扰信息。

故答案应为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14.

(1)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此后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原因在于发达的农耕文明催生了高度发达的传统科技;而14、15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近代科学逐渐兴起。

(2)中国的四大发明使得欧洲实现了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不正确。

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正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制约了中国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15.

(1)地位:

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处于绝对优势)。

(2)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加强;火药应用于军事,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3)原因:

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专制集权统治严重束缚科技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同西方缺乏交流;古代中国重人文、轻技术的传统不利于科技发展;重农抑商传统政策阻碍科技发展;中国传统科技结构自身缺陷的制约,过分强调实用性,缺乏理论性。

(1)问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在世界的比例来说明中国科技的地位。

(2)问最重要的要清楚中国的四大发明,从中任选三项紧扣对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

第(3)问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对外政策及其中国科技自身的特点归纳其原因。

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

1.C 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脉络是“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2.A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文字统一为小篆。

3.D 汉字起源于“图画文字”,在商朝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4.C 从图片可以看出该画集多种艺术于一体,包括了绘画、书法、篆刻等,因此属于文人画。

5.C 湖北随州出土的青铜编钟被誉为“20世纪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次伟大发现”。

6.D 汉字的使用,有利于白话文的推行,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故D项错误。

7.B 分析材料联系各选项,A项说法错误,汉字的演变趋势应是由繁到简;C项说法过于绝对,图画文字也是一个重要来源;D项与材料不吻合。

本题选B项,“舞”字是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的。

8.C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的出现,就是当时商业经济兴盛和城市发展的最直接反映。

9.C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体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10.

(1)图(a):

狂放不羁;图(b):

注重规范法度。

时代特征:

国家统一和繁盛。

(2)风俗画、文人山水画。

特点:

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图(a)张旭的《古诗四帖》线条流畅纵情,可以看出其书法书体是草书,图(b)从颜真卿书法以及其图片上可以看出其特点是结构严谨,笔画详备,因而可以判断是楷书。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无论从基础知识还是直接从作品特点都可以看出其为风俗画,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则是文人山水画;特点结合图片与教材知识回答。

11.D 京剧正式形成是在道光时期,故A项错误。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因此B项错误。

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是元杂戏的形成,C项错误。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与统治者的推动有关。

12.C “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可以看出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夸张性。

13.C 脸谱是京剧的基本特征,不同颜色的脸谱有不同的内涵。

14.

(1)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2)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