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460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部编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从容说课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奴役,封建主义势力对农民群众的剥削与压迫,以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和中国的社会危机。

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终于汇集成了规模巨大、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进行了北伐和西征。

接着,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本节教学中重点是抓住时代背景,以及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阶级局限性、时代局限性两方面,才能更好地分析太平天国的特点、迅速发展及失败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能够共存的原因、天京变乱的原因等。

作为时代背景,主要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同时西方的近代文化也进一步向中国渗透;作为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局限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反封建的平等思想。

而作为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绝对平均”的思想,其二是对外国列强的认识不够深入。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教学难点

天京变乱的阶级根源;《天朝田亩制度》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教具准备

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含金田起义的原因、概况;太平天国的全盛、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失败;《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金田起义的原因和概况。

(2)掌握太平天国兴衰的概况。

(3)掌握《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内容和评价。

(4)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兴衰原因的分析,认识新的时代背景对太平天国运动产生、发展与失败的影响,学会将历史事件置入历史背景,历史地分析问题的习惯与方法。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革命纲领,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指导思想的积极性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从而培养阅读历史史料,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通过学习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衰的概况,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通过天京变乱的原因分析,以及《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分析,总结农民阶级革命的局限性;通过分析太平天国兴衰的全过程,以及《资政新篇》的认识,体会太平天国发生的新的时代背景及由此带来的太平天国的新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2.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爆发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

3.《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它把两千多年来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提高到了单纯农民运动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但是,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4.北伐、西征、东征表现了太平天国反抗清朝统治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们常说南京是六朝古都,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六个朝代曾在南京定都吗?

三国时期的吴国和东晋曾定都于南京。

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政权也先后定都于南京。

对。

上述六个朝代先后定都于南京。

正因为如此,南京与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同称为中国七大古都。

其实,除了刚才两位同学所列举的六个朝代外,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明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也先后把南京作为自己的都城。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了解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的情况。

推进新课

板 书:

一、金田起义

1.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情况下发生的,它有着以往农民战争不曾有的特点,同学们看教材,它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

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宣传革命。

“拜上帝会”的创立,有段故事,哪位同学知道?

1836年,洪秀全到广州应考时,在街头遇到耶稣教士梁发讲道和散发传教小册子《劝世良言》,洪秀全也得到一本。

1843年春,洪秀全仔细钻研《劝世良言》,相信基督教的教义,创立了拜上帝会。

接着,洪秀全基于“独一真神上帝”“不得拜一切偶像”的宗教信仰,同冯云山和洪仁玕撤去本村塾中的孔子牌位。

他们因此失掉教师职业。

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贵县赐谷村宣传教义。

这年10月,洪秀全回花县着手创制宣传教义的文书,1846年先后写成《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

他结合基督教义和儒家的思想,劝导世人拜上帝、学正人、捐妄念,惩富济贫,实现公正太平的社会理想。

1847年7月,他回广西紫荆山和冯云山设立拜上帝会机关。

10月,他和冯云山到象州甘王庙,宣布地主崇奉的甘王欺骗世人的十大罪状,愤举竹杖击毁神像。

这一行动,震动了整个紫荆山地区。

从此,洪秀全威名大振,加入拜上帝教的人越来越多。

拜上帝会成立以后,对广大的贫苦农民有极大的吸引力,同学们看教材第57页中对拜上帝会的介绍,分析洪秀全宣传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平等,反对封建压迫,反对封建剥削。

洪秀全受梁发《劝世良言》的影响创立拜上帝会,但洪秀全的思想同《劝世良言》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阅读材料,思考有哪些本质区别?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

“上不违逆神天上帝之旨,下不干犯王章法度”“勿贪世上之福,克己安贫,以求死后永享天堂之真福。

——梁发《劝世良言》

材料二:

“自秦、汉至今——两千年,几多凡人灵魂被这阎罗妖缠捉磨害。

”“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唯恐不速者也。

——洪秀全《原道觉世训》

材料三:

“天上有天国,地下有天国,天上地下同是神父天国。

勿误认单指天上天国。

……今日天父天兄下凡创开天国是也。

——洪秀全《钦定前遗诏圣书批解》

①《劝世良言》主张忍受苦难,放弃斗争;洪秀全号召人民反抗,进行反封建斗争。

②《劝世良言》认为信教者死后入天堂;洪秀全则认为要在人间建立天国。

 板 书:

2.概况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

 板 书:

二、天国兴衰

1.太平天国的全盛

同学们阅读教材,讨论一下,太平天国是如何走向全盛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1)建都天京:

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2)军事全盛:

北伐、西征以及击溃清军江南、江北大营。

(3)政权建设: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是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中的重要一步,为何失败了?

有何意义?

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北伐军孤军深入,缺乏后援,即是由于太平天国指挥的失误。

意义: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朝野震动,也有力地牵制了清政府,为太平天国的其他军事行动做了极好的配合。

太平天国的另外两项重大军事行动为西征和击溃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目的和意义何在?

西征的目的是屏蔽天京,扩大长江中下游的控制区域,作用是保卫了天京革命大本营;击溃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目的是打破清政府对天京的封锁包围,作用是解除了清军对天京的威胁。

太平天国在1853年和1859年,两次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其革命纲领,同学们结合阅读教材P58,其主要思想是什么?

平等思想。

多媒体投出《天朝田亩制度》的部分内容: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天朝田亩制度》土地分配的原则及方法是什么?

其从根本上否定了什么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土地分配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呢?

从积极方面说,《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对获得土地的强烈要求,解决农民阶级的土地问题,吸引他们积极投身革命事业,能够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从消极方面说,尽管分配方案有了,但是绝对的平均确实很难办到。

如果农民阶级发现他们不能绝对平均地得到土地,是否也会影响到他们的革命积极性?

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再看投影:

“‘两’为太平天国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每25户为一两。

每两生产的农副产品,‘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依然’。

25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的费用,都由每两的国库开支。

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国库供养。

”从《天朝田亩制度》的产品分配方面看,你又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又是一个绝对平均的分配方案,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大同世界的构想,但若不能实行“按劳分配”,一定会影响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绝对平均的一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但是又阻碍了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讲,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是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必然表现:

一方面,农民阶级深受封建剥削,反封建的思想是极其强烈的;另一方面,作为小生产者,为了保护自己不破产,稳定自然经济,又极力主张平均主义,取消商品经济,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当时的那种战争状况下,加之《天朝田亩制度》本身具有的这些特点,《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

……

 板 书:

2.天京事变

1856年是太平天国的鼎盛时期,而这一年的天京事变,却使太平天国盛极而衰。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严重内讧,是一场争权夺势的斗争,为什么会发生呢?

太平天国上层领导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大兴土木,生活腐化;同时封建等级森严。

太平天国在发动初期,依靠的是平等思想吸引民众,在“打江山”的时候,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中心内容还是平等思想,为什么革命事业发展的全盛时期,在领导集团上层却奢侈享乐了,以致断送了革命的大好前程了呢?

(提示)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会是什么性质?

会是社会主义的或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吗?

都不会,只能是封建性质的。

为什么?

农民阶级的小农经济生产特点决定的。

由此可见,天京事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天京事变的影响有哪些?

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从天京事变这里,作为执政党,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贪污腐败;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板 书:

3.重建领导核心

太平天国后,天京城可以说是朝中无将,国中无人。

为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哪些人才?

结果如何?

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等。

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连挫清军,占领江南大部分地区,重新稳固了天京局势;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板 书:

4.《资政新篇》

同学们看教材上的《资政新篇》内容,如何评价?

《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但是《资政新篇》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加上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并没有真正实行。

农民阶级的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

无偿得到土地。

《资政新篇》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为什么作为农民阶级的领袖却能提出这么一个先进的、相对农民阶级来讲是“超前”的一个纲领?

与洪仁玕的个人经历有关,因为洪仁玕在香港生活过,而香港被英国割占,资本主义制度得以推行,洪仁玕能够有机会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先进性。

回答得很好,《天朝田亩制度》是种空想,无法实施,《资政新篇》不能反映农民的要求,农民阶级不愿实施,看来,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农民阶级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一个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纲领,失败也是必然的了。

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

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

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翰》

材料二: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

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归纳杨秀清对外态度的要点。

(不得摘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洪仁玕对外态度的要点。

(不得摘抄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参考答案:

(1)以天朝上国地位自居,表示欢迎外人来访;准许外人自由活动,希望他们帮助太平军反清。

(2)承认西方国家长处,主张有限度的开放;外人活动应有益于天国,不准毁谤天国的政策法制。

(3)共同处:

都体现了太平天国的自主精神,表明了愿与外邦交往的态度。

不同处:

前者自尊自大又抱有幻想,后者较为切实且对外国有所警惕。

本题还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又一个局限性——时代的局限性,因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杨秀清)认识不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也还是以天朝上国自居。

当然,随着历史发展,对外国的了解不断增多,也逐步务实起来(洪仁玕)。

而当西方列强看到不能从太平天国那里得到侵略权益时,也加入到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列中。

 板 书:

5.太平天国的失败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陷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太平天国失败了。

同学们总结一下,原因有哪些?

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主观原因,其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失败的主观原因之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客观上讲,太平天国所面临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除满族贵族、汉族地主的乡勇团练外,还有我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遇到的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

 板 书:

6.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是它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如何看待它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并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这一体制变革的勇敢尝试,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知识拓展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这决定了农民阶级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在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作指导,仍是利用宗教来组织和发动群众;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

洪秀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虽有强烈的革命性,但由于绝对平均主义只能是一个空想,根本无法实施,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能动员广大群众的纲领,这就不能长期保持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把战争引向胜利。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贪图享乐,讲究排场,划定了严格的等级秩序,背离了自己提出的平等原则,陷入了“打倒皇帝做皇帝”的循环中。

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长久的团结。

伴随着享乐思想的滋生和等级秩序划定而来的,必然是争权夺利,团结统一的局面被破坏,导致了天京变乱的发生,加速了革命的失败。

2.关于洪秀全建都天京的得失

关于这一问题,大致有三派论点:

①正确说。

茅家琦等认为,从金田起义到攻战天京,一路都是游击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定都天京后,改变了过去流动作战的方针,建立了以天京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使太平军处于出可以战、退可以守的有利战略地位,因而是必要的和正确的。

②错误说。

牟安世等认为,太平天国在攻克南京以后,应以全部军事力量北伐,沿途发展农民起义队伍,进攻北京;从当时的阶级关系和历史特点来说,进攻并占领北京是很有把握的,而定都天京,是丧失了消灭敌人的好机会,使保守的战略代替了革命的战略,故建都天京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

天京成为太平天国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它的保卫问题和粮食问题经常成为革命军事和经济的头等重大问题,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因而,定都天京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③两重性说。

王庆成等认为,从积极方面看,军事上结束了流动作战,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从消极方面看,则助长了封建帝国思想和安逸享乐观点,军事上导致了保卫天京为主的保守战略的形成。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掀起了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新的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以新的特点,太平天国后期,其领袖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板书设计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金田起义

1.原因

2.概况

二、天国兴衰

1.太平天国的全盛

2.天京事变

3.重建领导核心

4.《资政新篇》

5.太平天国的失败

6.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活动与探究

主题讨论:

农民阶级由于本身是小生产者,具有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他们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应是怎样的?

(领导革命能成功吗?

革命离开农民阶级的参与能成功吗?

要求:

广泛查阅资料,自由发表见解,教师有效指导。

习题详解

解析与探究

分别反映了太平天国的人人平等,反对封建剥削与压迫的思想以及绝对平均,建立人间天国的理想。

不能实现。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无法实施;且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实施分配方案。

自我测评

  1.主观原因之一是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种空想。

参加太平军的将士大都是农民,迫于生计才参加革命,因此革命的目标不明确;天京变乱也是农民阶级主观因素所致。

失败的主观原因之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太平军从金田起义后,北上途中打了许多胜仗,但却弃地不守,得而复失。

打到天京后,太平天国手里就只有一个天京了。

各地反动统治重新恢复,严重威胁着革命政权;再如前面分析的北伐失败原因也属战略上的失误。

客观上讲,太平天国所面临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除满族贵族、汉族地主的乡勇团练外,还有我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遇到的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

这些反动势力之间虽然有矛盾,但是他们对农民战争的敌视却是一致的。

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

2.见“教学过程”。

活动建议

  略

备课资料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七千万元的战费和两千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

在1841~1849年的八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三百三十多万两。

鸦片战争后不到十年的光景里,劳动人民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

2.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广东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

他7岁入塾读书,16岁的时候,因家贫失学,帮助父兄耕田,18岁受聘为本村塾师。

他先后四次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取秀才。

1836年,他到广州应考时,在街头遇到耶稣教士梁发讲道和散发传教小册子《劝世良言》,洪秀全也得到一本。

1843年春,洪秀全仔细钻研《劝世良言》,相信基督教的教义,创立了拜上帝会。

接着,洪秀全基于“独一真神上帝”“不得拜一切偶像”的宗教信仰,同冯云山和洪仁玕撤去本村塾中的孔子牌位。

他们因此失掉教师职业。

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贵县赐谷村宣传教义。

这年10月,洪秀全回花县着手创制宣传教义的文书,1846年先后写成《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

他糅合基督教义和儒家的思想,劝导世人拜上帝、学正人、捐妄念,惩富济贫,实现公正太平的社会理想。

1847年7月,他回广西紫荆山和冯云山设立拜上帝会机关。

10月,他和冯云山到象州甘王庙,宣布地主崇奉的甘王欺骗世人的十大罪状,愤举竹杖击毁神像。

这一行动,震动了整个紫荆山地区。

从此,洪秀全威名大振,加人拜上帝教的人越来越多。

这期间,洪秀全和冯云山等开始秘密商讨发动起义。

1848年,洪秀全写成《原道觉世训》等,表达了要推翻清朝的志愿。

1850年7月,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号召天地会众人于11月4日到金田村“团营”。

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县东乡称天王。

12月,他在永安州发布封王诏令,增订官制。

第二年春,他颁布《太平条规》,作为太平军的军律。

1853年3月,洪秀全进入南京城,改南京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定都天京以后,在他和杨秀清领导下,太平军进行北伐、西征、东征。

在天京,诸王大兴土木,建筑王宫。

洪秀全深居宫中,从不出门。

1856年,他被逼封杨秀清为“万岁”,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斗争。

他开始重用亲信,封长兄和二兄为王。

后来,形势日趋恶化,洪秀全仍沉溺于宗教迷信,无力挽救革命。

1864年6月3日,病逝于天京。

3.起义酝酿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

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质高价廉的工业产品,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

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

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

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

农民反抗斗争多达110次。

特别是两广地区,由于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冲击,社会动荡更为激烈。

在此期间,洪秀全被《劝世良言》中的单一神权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观所吸引,把基督教的平等观和中国农民的“天下太平”“人人平等”的平均思想结合起来,从农民阶级的要求和利益出发,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

同时期,冯云山在紫荆山区的广大贫苦农民和烧炭工人中,宣传反清思想,开展拜上帝会的组织工作。

1849年,拜上帝会众已达万余人。

1850年前后,拜上帝会与地主团练的冲突日趋尖锐,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酝酿和发动的。

4.《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癸丑三年(1853年)二月,建都天京。

这年11月,即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从反清政府的民族革命步入了反封建的社会革命。

正文如下:

凡一军:

典分田二,典刑法二,典钱谷二,典入二,典出二,俱一正一副,即以师帅,旅帅兼摄。

当其任者掌其事,不当其事者亦赞其事。

凡一军一切生死黜陟等事,军帅详监军,监军详钦命总制,钦命总制次详将军、侍卫、指挥、检点、丞相,丞相禀军师,军师奏天王,天王降旨,军师遵行。

功熏等臣世食天禄,其后来归从者,每军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

凡田分九等:

其田一亩,早晚二季可出1200斤者为尚尚田,可出1100斤者为尚中田,可出1000斤者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