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735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docx

巢湖黄山实习报告

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巢湖、黄山野外实习报告

专业:

地理科学

班级:

12地科班

姓名:

苗振涛李振振吴茂成蒯家柢

2014年10月28日

目录

第一章巢湖野外实习

第一节巢湖实习区位置及自然地理

第二节巢湖野外实习安排

第三节地层

第四节构造

第五节演化史及其研究方法

第六节地貌

第七节水文

第二章黄山野外实习

第一节黄山简介

第二节黄山实习安排

第三节黄山自然地理

第三章实习总结

 

第一章巢湖地质、地貌、水文野外实习

第一节巢湖实习区位置及自然地理

1、位置:

我们实习的地址是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区,东以炬嶂山为界,西至龟山一线,南以巢湖之滨,北抵园山试刀山附近,大致位于北纬31°35′-31°42′,东经117°47′-117°54′之间,面积约50平方公里。

平面图上呈“M”形延伸,主要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

最高峰大尖山海拔高程350m,一般山区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

实习区西南部的巢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冲击平原,地形平坦,水系发育,系属长江流域

 

2、地貌:

山脉走向10°—40°,平面“M”型展布,最高山峰海拔350m,最低处20 m,南临巢湖。

 3、交通:

铁路(淮南线)、高速公路(合—裕高速公路)贯穿境内。

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主干线连接合肥、南京、芜湖等地。

另有水路通往合肥、芜湖。

 

3、气候:

本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但明显带有季风及大陆性特色。

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200mm,雨季多集中在夏季,秋季较为干燥,无霜期230天。

最高气温可达39℃,8月份气温仍较高,最低气温在一月份,可至-13℃,年平均气温15℃。

区内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3.0—3.4米/秒,春季最大为3.4—3.7米/秒,秋季最小,为2.6—3.2米/秒。

     地形实习区可谓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北、西为低山丘陵,海拔在20~400米之间,最高峰大尖山356米,一般山峰在200米左右,山脉走向为NE向展布。

南部为安徽省最大淡水湖,面积753平方公里,湖面高程10米,湖水容量

18×108m3。

 

4、交通:

铁路从实习区南部穿过,高速公路在实习区东北半汤接口,可抵南京、芜湖、蚌埠、淮南、合肥、安庆,另有省干线可至无为、和县、庐江,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抵合肥,南下经裕溪河

可达长江,交通十分便利。

 

5、经济地理: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此次之。

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菜籽、芝麻、花生等。

水果有花红、滩梨、桃、杏等。

水产有鲜鱼、银鱼、毛刀鱼、虾米、湖蟹。

矿产有煤、白云石、化工石灰岩、熔剂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硅石、萤石、耐火粘土、陶用粘土和驰名省内外的半汤矿泉水等。

工业以化工,轻工、军工为主。

规模较大的工厂有巢湖水泥厂、皖维集团、柴油机厂、油泵油咀厂、铸造厂、坦克修配厂等。

 

6、外围地质:

巢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不胜枚举。

巢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山水相依,美不胜收。

在巢湖里有一个姆山岛,在岛上有大量火山角砾岩。

除此之外,巢湖还有牛山跳远,银屏奇花,姆姑三岛,王乔佛洞,金庭曲水,汤翼温泉,紫薇仙境,被誉为“巢湖八大景”。

地方特产:

巢湖银鱼,巢湖毛蟹,鑫马珠宝,牛角工艺等,远近闻名

第二节巢湖野外实习安排

1、组织划分 

此次地质野外实习的班级为12地理科学班和12资源与环境班组成的。

由三名教师(徐国伟老师(组长),高杨老师,董传斌老师)带队,各班是分组进行各项工作的。

12地理科学班一共分了四组,每组选了一个组长,对整个实习工作负责。

如协调本小组的实习任务、确保小组成员不掉队等。

我所在的小组为第三组,组长为苗振涛,组员有李振振、吴茂成、蒯家柢、申节、黄振、丁俊俊、窦长飞、洪文秀、周光,共计十人。

 

2、日程安排 

2014.10.8 动员大会 时间:

上午第二节课后 地点:

工科楼A208 

本次动员大会由徐国伟老师主持,对这次地质实习作了初步的介绍并对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本次动员大会确定了以下事宜:

 实习地点:

安徽省巢湖市

驻  地:

巢湖市铸造厂巢铸宾馆 乘车时间:

10月9日中午8:

08 车  次:

K8409(宿州——巢湖) 

图1:

实习工具:

地质包、地质锤、罗盘

 

2014.10 .9

乘坐k8409次火车出发,下午四点到巢湖,后坐车至驻地—巢湖铸造厂。

我们整装待发,准备明天的实习。

2014.10 .10

早上八点在驻地宿舍外集合,队长徐国伟老师清点人数并发表讲话。

后步行至凤凰山东坡,徐国伟老师就凤凰山东坡的地层,构造,地质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叙,而后我们对凤凰山东坡的走向,倾向,倾角进行测量。

后上山至鹅头岩、凤凰山。

 2014.10. 11 

早上八点在驻地宿舍外集合,步行至凤凰山东南坡狮子口背斜东南翼,关于此地的地层,构造,地质进行了解并跟凤凰山北部进行比较。

然后在此地寻找远古化石,比如说三叶虫,螺类等。

再步行至狮子口背斜核部。

 之后步行至平顶山,并介绍了三叠纪中统和下统的各组情况以及“金钉子”概况。

图2:

同学所找化石

 

2014. 10. 27 

 早上八点集合,步行至朝阳山,介绍了其地层结构、地下水以及沉积物的概况。

然后到达探井村旁的晶莹洞泉,简单讲解其流量和流速等情况,后步行至探井村向斜核部,讲解其是由于志留纪晚期——泥盆纪中期的造陆运动所形成的:

构造上升→地势升高→海水退出。

 2014. 10. 28  

巢湖实习结束,下午一点半坐火车奔赴下一个实习地点—黄山 。

晚上七点到达黄山,而后坐车至驻地。

第三节地层

一、志留系   实习区仅出露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和中志留统坟头组,构成了凤凰山背斜的核部。

两组之间呈整合过渡关系;区域上,坟头组与上覆上泥盆统五通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在狮子口剖面呈断层接触。

1.下统高家边组 (S1g)

主要为黄绿色页岩、黄绿色薄层粉沙质泥岩,上部夹黄绿色薄-中厚层粉沙岩和细粒石英砂岩。

本组中下部富含笔石。

本组岩性以泥质岩、粉沙岩等细粒碎屑沉积为主,盛产浮游生物笔石,说明沉积时水动力条件弱,水体深,属海洋深水盆地相。

 

实习区高家边组处于背斜核部,或被掩盖,未出露完整剖面,其真实厚度不详,根据邻区资料,厚度应大于300米,与下伏奥陶系上统五峰组整合接触。

2.中志留统坟头组(S2f)

  区内普遍较发育。

该组在区内可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总厚约189m。

下部:

黄绿色局部呈浅紫色薄—中厚层石英细砂岩及含泥质含砾石英砂岩。

中部:

黄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石英砂岩呈韵律状互层。

层内波痕、交错层理等都较发育,厚38.3m。

上部:

紫红、灰紫、红、灰绿等杂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厚约2.6米。

该段地层在狮子口处未见。

二、泥盆系   实习区泥盆系分布广泛,但仅发育上统五通组,下中泥盆统缺失。

巢湖市北狮子口和麒麟山剖面发育最好。

1、上泥盆统五通组(D3W)

  区内五通组根据岩性特征,可明显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

石英砂岩段,厚73.2m。

下部由灰白色厚层或中厚层砾岩、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组成。

砾石成分以石英、燧石为主,含少量细砂岩、粉砂岩、条带硅质岩等成分;砾径不同地点变化较大,一般2-5cm,个别达8cm以上。

纵向剖面上,地层主要以砾石砾径大小变化而显示出沉积韵律,横向上该底部砾石层位极不稳定,呈扁豆状或透镜体状沿层面分布。

上部:

砂、页岩层段。

厚约20m。

该段岩性以灰黑、灰黄、灰紫、灰白等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页岩、页岩、粘土岩及薄—中厚层石英细砂岩之交互韵律层为特征。

自上而下至少可划出六个韵律层,近上部夹有两层灰色粘土矿层。

在粘土矿顶底板附近含大量植物化石及叶肢介层。

 

本组在巢湖北部假整合于坟头组之上。

三、石炭系 实习区石炭系以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为主,且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

1、下统金陵组(C1j) 

岩性主要为灰黑色中厚-厚层生物碎屑灰岩。

灰岩中生物种类繁多,保存较好,易于发现。

发现多枝笛管珊瑚,如图3-3 

实习区金陵组厚度不稳定,在凤凰山一带厚10.7米,狮子口一带却无出露,五通组与高骊山组直接接触。

区域平均厚度约5 米。

与下伏泥盆系五通组整合接触。

2、下统高骊山组(C1g)

 岩性主要为灰、灰白、灰紫、灰绿色等杂色页岩,局部夹杂灰色泥灰岩,顶部为薄层细粒石英砂岩。

实习区厚度11.57 米。

 

3、下统和州组 (C1h)

岩性主要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石灰岩,夹灰色钙质泥岩、薄层灰质白云岩,顶部为浅灰色厚层砾状生物碎屑灰岩,风化后呈“炉渣状”。

厚25.34米。

4、上统黄龙组 (C2h)

以灰岩为主,富含海相生物化石,其中蜓化石是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

按灰岩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下部:

浅灰、灰白色中厚-厚层生物碎屑泥晶石灰岩,厚16.74米。

 上部:

灰白、浅灰色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亮晶砂屑石灰岩,厚10.50米。

 

本组属正常浅海相沿积,下部属潮下低能环境,上部则为高能浅滩环境,以生物沉积作用为主。

实习区黄龙组厚27米。

与下伏下石炭统和州组假整合接触。

 

5、上统船山组(C2ch) 

主要岩性为灰色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亮晶核形石灰岩,局部夹深灰色泥晶石灰岩。

灰岩内生物化石丰富。

本组与黄龙组灰岩质地优良,是做为冶金熔剂、化工、水泥的优质原料。

四、二叠系 

1、下统栖霞组 (P1q)

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夹燧石结核或燧石层本组生物化石门类丰富,发现了腕足类化石等。

栖霞组系陆表浅海沉积,以颜色深,含燧石有别于其他时代的石灰岩。

燧石结核系成岩交代产物。

 

本组在实习区与石炭系地层一起常构成褶曲两翼,主要出露于平顶山向斜和俞府大村向斜两翼山坡上。

实习区栖霞组总厚171米。

 

与下伏石炭系上统船山组假整合接触。

2、下统孤峰组(P1g)

按岩性可分为三部分,本组以放射虫硅质岩发育及泥岩沉积为特征,生物主要以营漂浮生活的硅质放射虫和游泳生物菊石为主,显示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弱,水体深,应为海洋深水盆地相。

发现菊石化石,如图3-4。

本组实习区厚25米,与下伏栖霞组整合接触。

3、下统银屏组 (P1y)

下部以泥岩为主,向上粉砂岩逐渐增多,含化石。

本组实习区厚30米,与下伏孤峰组整合接触。

 

4、上统大隆组 (P2d)

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为褐色或黑色页岩,厚16米。

上部为灰黑色页岩与泥灰岩互层,厚3.7米。

 

本组在实习区厚度为20米。

与下伏龙潭组整合接触。

五、三叠系

实习区三叠系仅保存下、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上统缺失。

主要发育在平顶山向斜核部平顶山-马家山-阴都山一带。

以马家山剖面为代表。

1、下统殷坑组(T1y) 

本组厚83.76米,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

浅灰绿、黄绿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下部泥岩中局部含钙质结核或似瘤状灰岩。

底部为厚约1厘米的黄色泥岩。

厚22.76米。

 

中部:

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夹灰色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似瘤状灰岩。

厚22米。

 

上部:

灰绿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条带白云质灰岩。

厚39米。

属半深海沉积环境。

 

与下伏二叠系大隆组整合接触。

2、下统和龙山组(T1h) 

本组厚约21.24米。

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

灰黄绿、棕紫色薄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层,近上部质泥质灰岩厚9.34m。

 

上部:

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及泥岩。

厚11.9m。

属半深海盆地沉积环境。

 

与下伏殷坑组整合接触

 3、中统东马鞍山组(T2d) 

本组代表青龙群顶部白云岩和含膏、盐白云岩(盐溶角砾岩)段。

根据岩性特征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

灰、深灰色薄、中层灰岩,底部为灰、浅紫红色含石膏假晶灰质白云岩, 

上部:

灰、灰黄厚层至块状角砾岩状灰岩及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

 本组可能属蒸发台地潮上低能环境沉积。

其底界以出现含鸟眼构造之白云岩为界。

由于化石稀少仅采获少量牙形刺化石,因此仅依据岩性及层序与怀宁地区对比而确定。

 

与下伏下统南陵湖组整合接触。

第四节构造

1、褶皱

在实习区观察的褶皱,主要是半汤复式背斜西翼的三个次级褶皱,即:

两个向斜(余府大村向斜、平顶山向斜)和一个背斜(凤凰山背斜 )。

区内褶皱北端扬起,南端倾伏,转折端规则,出露清晰。

褶皱轴面产状:

倾向280º—310º,倾角70º—80º;褶皱枢纽:

倾伏向为210º,倾伏角为15º。

2、断层

实习区内主要有三个方向的断层:

NWW—SEE向、NNE—SSW向和NEE—SWW向。

断层旁侧伴生构造多样,断层岩、擦痕、镜面、阶步等清晰,均可用来判断断层两盘的动向;断层带中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明显,断层性质容易判定;断层组合规律性强,与区内褶皱有明显的成因关系。

综合分析表明:

区内主要构造是同一应力场的产物,虽然有后期构造存在,但影响较弱,自然现象易于分析,适应于教学。

(1)、NWW—SEE向(290º—300º)横断层:

本组断层垂直褶皱枢纽,横贯全区。

断层面倾向北,北盘(上盘)下降,使得向斜北盘变宽,背斜北盘变窄,为正断层。

断层角砾岩带较宽(100—200cm),多有方解石脉充填。

(2)、NNE—SSW向(20º—30º)纵断层:

该断层与区内构造线基本一致,纵贯全区。

断层面多倾向西,断层带较窄(0.5—2m);西盘(上盘)上升,为逆断层。

本组断层在不同的构造位置,造成地层重复或缺失。

(3)、NEE—SWW向(60º—70º)斜断层:

斜切区内构造线,以狮子崖逆冲断层及伴生构造为主要特征。

3、节理

实习区内节理主要发育在泥盆系五通组的石英砂岩和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的灰岩中,主要以区域性节理、断层带中和断层带旁侧的伴生节理为主。

区内“X”型节理、追踪张节理、节理尾端变化有规律展布,与实习区内构造关系明显,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节理性质清楚、类型齐全,便于分析区域应力场,是难得的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野外教学内容。

4、推覆构造

实习区内推覆构造在印支期形成,其构造部位属于大别—胶南造山带南侧的前陆变形带中,郯庐断裂带将其平移到实习区内。

外来岩系是震旦系灯影灰岩、寒武半汤灰岩;原地岩系是志留系的黄绿色页岩、粉沙岩。

5、郯庐断裂带

位于巢湖地质实习区的西部,带内主要有多种类型的变质岩、糜棱岩系列组成,S—C面理、变斑晶、壳褶皱等变形构造多样,即可用来判断剪切带形成环境,又可用其判断剪切运动方向。

同时还可明显区别带内不同期次和不同层次构造的叠加。

另外,实习区内地堑—地垒构造一目了然,盆缘断层清晰可见。

第五节演化史及其研究方法

一、演化史

根据构造层的发育情况,可将巢北地区的地质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

1、活动地壳阶段(anz)

巢北地区的前震旦系由上太古界阚集群、下元古界肥东群和中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这套地层出露于实习区西侧的浮槎山—南将军山隆起区,在实习去内无露头,推测存在于地下。

该套地层由片麻岩、千枚岩、大理岩和浅变质火山岩等组成,原岩为地槽环境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建造。

反映出地壳的强烈活动性。

2、地壳稳定发展阶段(z—t2)

青白口纪末的晋宁运动使扬子地台的基底固结,巢被地区伴随整个扬子地台进入地壳稳定发展阶段。

自震旦记到中三叠世。

地壳在整体下降接受沉积的同时,多次平稳上升,形成了地层间的多个平行不整合。

此阶段无褶皱作用,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断裂活动软弱,而且地层厚度和岩性、岩相稳定。

早震旦世早期,下扬子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数百米的碎屑岩。

早震旦世早期末的澄江与动是一次升降运动,造成了上下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并有变质作用,使下震旦统下部的周岗组变质为千枚岩,说明敌台早期仍既有一定的活动性,早震旦世晚期,气候建造,含叠层石和蓝绿藻,震旦记末,地壳缓慢上升,在汤山地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透镜状砂砾岩,表明震旦系与寒武系间有沉积间断,表现为平行不整合。

进入早古生代,在下扬子地区形成稳定的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和半深海至滨浅海相的碎屑岩建造。

从寒武系到奥陶系是一个海侵沉积序列,各组间多为整合接触,以碳酸盐岩为主,奥陶纪晚期,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抬升,与志留系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奥陶系顶面存在氧化环境下的铁质层,上奥陶统五峰组缺失上部四个笔石带,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缺失二个笔石带。

志留纪经历了海侵至海退的过程,在开阔大陆坡—陆棚—滨海环境中形成高家边组、坟头组碎屑岩沉积。

加里东运动在志留纪末表现为大幅度升降,造成了上泥盆统与志留系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实习区内缺失了上志留统茅山组和下中泥盆统,但在银屏地区保存有上志留统茅山组。

进入晚古生代,地壳升降活动频繁,发育了滨海碳酸盐岩建造和碎屑岩建造。

晚泥盆世,海水再次侵入本区,形成了以五通组中下部石英砂岩为特征的滨海沉积,后期发育泻湖和嘲坪环境,五通组上部以砂泥岩沉积为主。

泥盆纪末,地壳曾经历短暂抬升,造成了下石炭统金陵组与泥盆统五通组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炭纪以陆棚环境为主,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种类繁多,犹以珊瑚和蜓类最为重要,沉积建造以碳酸盐岩为主早石炭世依次发育受风暴流影响的开阔潮下、浑水潮坪—陆棚和浅海陆棚环境,分别形成了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合州组沉积,各组之间均存在平行不整合,与银屏地区相比,本区缺失下石炭统顶部老虎洞组以及上石炭统黄龙组下段;晚石炭世仍为陆棚环境,形成黄龙组、船山组碳酸盐岩沉积,船山组与黄龙组之间发育平行不整合。

进入二叠纪,碳酸盐岩含量相对减少,碎屑岩含量增加,在滨浅海环境中,生物大量繁殖,有珊瑚、腕足、蜓、苔藓虫、海百合等。

早二叠世早期为陆棚边缘盆地—浅海陆棚环境,栖霞组为石灰岩夹硅质岩沉积;晚期演变为深水盆地,形成孤峰组泥岩夹放射虫硅质岩沉积;早二叠世末,下扬子地区表现为大幅度升降(东吴运动),造成了上下二叠统间的平行不整合,晚二叠世早期发育滨海潮坪环境,形成龙潭组含煤岩系;晚期随潮坪水体逐渐加深,甚至到碳酸盐岩补偿深度以下,大隆组为一套硅质岩、硅质泥岩夹炭质页岩。

本区三叠纪与二叠纪为连续沉积。

下三叠统为次深海盆地—陆棚—开阔台地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主要生物为菊石、瓣鳃及鱼龙等。

中三叠统仅出露东马鞍山组,系蒸发台地相蒸发岩建造。

三叠纪明显的表现为海退序列,地壳不断抬升,海水不断退缩,气候炎热,海水盐度加大。

3、褶皱断裂发育阶段(t3—rec)

中三叠世以后,本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褶皱作用、断裂作用和岩浆活动。

发生在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表现为强烈的褶皱作用,并伴随有断裂作用,形成了区内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下侏罗统磨山组与下伏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但褶皱较平缓,其动力来源于郯庐3断裂左旋平移在本区派生出的北西西—南东东向积压构造应力场。

进入侏罗纪,在近东西的断陷中发育了下侏罗统磨山组。

白垩系仅发育上统,为河湖相红色粗碎屑岩建造,大面积分布于实习去西侧,实习区范围内无该地层。

侏罗纪、白垩纪期间的燕山运动具多期次性,以断陷活动、褶皱作用和岩浆活动为主。

在本区早期表现nww—ssw向拉张。

一方面形成侏罗纪断陷,另一方面使印支期发育的褶皱构造进一步加强;晚期表现为近sn向积压,使侏罗系表现为近东西向宽缓向斜构造的同时,在平顶山向斜形成了次级褶皱和相应断层。

燕山运动不仅导致了晚侏罗世的火山喷发活动,而且引起了岩浆侵入活动。

目前实习区内以发现岩浆岩体四处。

新生代喜山构造期,本区抬升,遭受剥蚀,并有溶洞发育过程。

二、研究方法

V字形法则:

“V”字形法则对野外地质填图工作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V”字型法则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可概为以下三点:

(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穿越沟谷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指向沟谷上游,“V”字形尖端指向与岩层倾向一致;穿越山脊处“V”字形尖端指向下坡,即与岩层倾向相反的方向;地质界线的“V”字形弯曲较等高线开阔。

(2)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穿越沟谷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指向沟谷下游,即岩层的倾向;山脊处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指向山脊上坡,即岩层倾向相反的方向(图A);岩层的倾角越陡,“V”字形越开阔。

(3)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且其“V”字形的弯曲较等高线紧闭。

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构造解析法)

构造解析是对地质构造加以分解,分析其总体和内部结构及其构造的关系,阐明和解释地质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地质构造解析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几何学解析

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组合型式及相互关系、各种要素的测量及其各个构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几何规律的构造体系或型式。

它是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

 

2)运动学解析

根据几何学的有关资料和数据,重塑和再现岩石在构造变形期间所发生的运动和变位,包括变形岩石内外部的运动。

3)动力学解析

探索构造变形的作用力性质、大小、方向、应力场的演化及其发育顺序,应变分析也属于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三者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第六节:

地貌

从晚震旦世至早志留世早期,巢湖属下扬子海海盆。

志留纪期间中加里东运动造成安徽地壳大面积大幅度上升,巢湖一带海退后成海滩相沉积。

中三叠世早期,巢湖一带地台发展稳定,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地史阶段。

在经历了侏罗纪至第四纪安徽地块上升后,巢湖近代地貌特征完成塑造。

巢湖一带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出露的地层从第四系怀远组黏土层到上太古界阚集组杂岩,缺失第三系地层。

巢湖一带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和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复合部位,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北部的巢县穹断褶束和苏家湾凹褶束。

区内发育有褶皱、断裂、裂隙构造,其中褶皱构造大都发生在印支旋回,而断裂构造则多活动于印支—燕山旋回。

规模较大的褶皱有青苔山背斜、马家山向斜、凤凰山背斜、俞府大村向斜、旗山向斜。

断裂构造以北西向、北东向、东西向为主,著名的郯庐断裂带贯穿地区。

巢湖有奇特地下的地质地层景观。

除了地下溶洞、温泉、河流、峡谷以外,最罕见的是平顶山、马家山的中生代三叠纪地层奇观。

它完整地保存了距今2.5亿年至1.9亿年间地球生物复苏的丰富信息,并拥有鱼类、双壳类、爬行类以及著名的“巢湖龙”等多种化石。

这个重大发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如今它已被国际地学界列为全球下三叠纪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首选标准剖面,并将其列入国际地质年表,永载史册。

第七节:

水文

1、裂隙熔岩水

分布于平顶山向斜石炭系和二叠系岩石中,岩性主要为灰岩。

共厚250m,出露面积达5Km2,以泉水出露规模较大的有金银洞泉、白姑洞泉。

金银洞泉,最大流量150m3/h,一般20-30m3/h,流度为1米/分。

受大气降水控制,季节性影响较明显,为裂隙岩溶水,属下降泉。

2、金银洞泉

又名幸福泉,位于维尼纶厂招待所西北约40m的小山坡西侧。

该溶洞为地下河出口处,发育在下二叠统栖霞组本部灰岩段。

泉水一般受降水补给,属于下降泉。

泉水四季长流,但其流量、流速随季节不同而有明显变化,一般流速为1m/min,流量0.8m³/min,20—30m³/h,雨季增大,可达150m³/h。

该泉水属于重碳酸钠钙形,pH值为7.1—7.7,矿化度0.2—0.3g/L,水温18℃,无色无味,无有害元素,可供饮用,但近年来的水污染,现已不能饮。

3、地表水

巢湖水系位于长江中下游左岸,主体处于安徽省中部。

流域西北以江淮分水岭为界,东濒长江,南与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以皖河流域毗邻。

呈东西长、南北窄状分布。

流域总面积13486平方千米(含铜城闸一下牛屯河流域404平方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