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9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docx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含义

传染病:

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由于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儿童接触密切,容易发生传染病,且可造成流行。

(二)传染病的特性

1、病原体

病原体即环境中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如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

2、传染性

病原体经一定的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易感者体内,引起传染病的发生。

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当病原体的传染力超过了人群的免疫力时,就会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引起流行。

流行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3、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该传染病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

人体的免疫状态因病而异,个体之间也有差别

如,麻疹、水痘等,一次得病后几乎不再感染,称为持久免疫。

流行性感冒痊愈后,经一段时间后可再度感染。

4、规律性

(1)潜伏期:

自病原体侵入身体,至出现症状这段时间。

可据此确定检疫期限,如猩红热:

12天。

(2)前驱期:

头痛、发烧、乏力等症状出现,此时已具有传染性。

(3)症状明显期:

逐渐表现出传染病的症状,具有特异性。

(4)恢复期:

体温、精神、食欲逐渐恢复正常。

易恶化,需要加强护理,至康复。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传给易感者,在外界环境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

如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均可经空气飞沫传播;

(2)饮食传播:

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3)虫媒传播:

蚊→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白蛉→白蛉热;蚤→鼠疫;虱→斑疹伤寒;

(4)接触传播:

沙眼、红眼病、脓疱疮

(5)医源性传播:

如乙型传染性肝炎

(6)母婴传播:

包括胎盘传播、哺乳传播和产后母婴密切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主要类型:

出生前传播、出生时经产道传播、母乳传播、出生后母婴密切接触传播。

3.易感者(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免疫力,被传染后易发病的人,称为对该种传染病的易感者。

未出过麻疹的儿童,没有对此病的免疫力,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多,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四)传染病的预防

在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可终止。

1.控制传染源:

许多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有传染性,而到了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对病人要尽量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蔓延。

托幼园所:

入院前体检、入院后定期体检、晨检与全日健康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经常性措施:

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消灭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没有机会感染健康人。

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消灭蚊蝇等,就是切断传播途径。

传染病发生后措施:

消毒等

3.保护易感者:

广普性措施(非特异性措施):

锻炼、营养、卫生、环境

特异性措施:

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

此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防病中也是很重要的。

(人工自动免疫:

菌苗、疫苗、类毒素)

二、常见传染病及预防

(一)麻疹(多发于冬春季,病后终身免疫)

1.病原体—麻疹病毒(存在于口、鼻、眼分泌物中)

2.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3.症状 

⑴潜伏期一般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

可有低烧。

⑵前驱期一般3-4天。

主要表为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①发热(多中度以上);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多泪、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

⑶出疹期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体温可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h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

(4)恢复期

如果没有并发症,在出疹出透后,从面部起依出针顺序皮疹逐渐消退,患儿热度下降,上呼吸道症状也很快消退,精神好转。

4、预防

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2)对接触者检疫3周

5.护理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照充足,温度,湿度适宜,避免吹风

2)卧床休息,饮食清淡,有营养,易消化,多喝水

3)保持患儿口、鼻、耳部位清洁

4)高烧时应降温

5)隔离护理,护理者戴口罩,护理后晒晒太阳,吹吹风

(2)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1、病原体——流感病毒

2、流行特点: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流感患者尤其是轻型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病初3天内传染性最强。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直接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一般冬春季高发,南方夏秋也可初夏流行。

3、症状

潜伏期数小时~1至2天

起病急,高热,畏寒、全身酸痛等,不久后出现咽痛、干咳、局部淋巴结肿大等,有高热,小儿严重产生呼吸道梗阻,危及生命。

4.护理及预防同麻疹

(三)流行性腮腺炎(多发于冬春季)

1、病因及传播途径

痄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

2、流行特点: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空气飞沫、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一次感染终身免疫。

学龄前及学前儿童多见,冬春季节流行。

3、症状

潜伏期12-24天。

腮腺炎主要表现为前1-2日可有发热、乏力、厌食等全身症状。

以耳垂为中心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疼痛,感觉过敏。

腮腺高度肿大持续4-5日,后逐渐减退。

4.护理及预防

1)护理同麻疹

注意口腔清洁,淡盐水漱口

湿毛巾冷敷、卧床休息、忌食刺激性食物

对患儿进行隔离护理

2)预防同麻疹,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四)、猩红热(多发于冬春季节)

1、病因及传播途径

猩红热是由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流行特点

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细菌存于病人或病原携带者鼻咽部。

传播途径主要为空气飞沫、接触传播

冬春季节常见

2、症状

潜伏期2~4天。

1.前驱期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8℃~40℃,伴头痛、咽痛、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

2.出疹期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

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

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迅速蔓延躯干、四肢。

2-4日消退。

弥漫性猩红色小点,按压苍白,额部面颊红晕口腔周围苍白,皮肤褶皱受压部位皮疹密集,舌面光滑舌乳头肿大。

3、护理:

1)应卧床休息

2)饮食清淡、稀软、多喝水

2)注意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

3)做好鼻咽部分泌物清洁

4)皮疹发痒时不可随便抓挠,皮肤脱屑时不要用手撕,可用炉甘石洗剂

(五)小儿结核病

由结核杆菌殷切慢性全身性传染病。

肺结核最常见

1.流行特点:

成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经呼吸道飞沫、痰液传播。

未接种卡介苗的幼儿普遍易感。

2.症状:

以原发性肺结核最为常见

病初低热、轻咳、食欲减退。

之后出现长期低热、盗汗、乏力、消瘦。

病后治疗合理预后良好,未合理治疗则发展为继发性肺结核。

3.护理及预防

(1)按医嘱用药:

早期、规律、全程、适量

(2)患儿房间应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3)患儿应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加机体抵抗力,使抗结核药物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4)选用含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其中以维生素C和维生素A最为重要。

(5)避免接触各种传染病人,尤其是麻疹、百日咳,减少并发感染

(6)避免与开放性结核病人接触,以免反复感染

(7)若结核病儿又出现头痛、烦躁、呕吐、嗜睡等症状,可能并发结合性脑膜炎,应及早医治。

(六)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消化系统传染病。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

1.流行特点

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要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

人对甲肝普遍易感,学前儿童多为黄疸型,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

通过注射、输血、生活接触、母婴垂直传播。

普遍易感。

2.症状

乙肝与非甲非乙型发病缓慢,症状较轻,发病日期不易确定。

无黄疸型病人比黄疸型病人较轻。

3.护理及预防

病毒性肝炎预防:

1、接种甲肝、乙型肝炎疫苗

2、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水杯牙刷专用

3、保教人员等定期体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则禁止接触幼儿

4、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5、肝炎病人用具严格消毒,隔离治疗

6、避免母婴垂直传播

病毒性肝炎护理:

应卧床休息,合理饮食。

少吃多脂肪食物,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等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护理患儿后要肥皂洗手。

(七)、细菌性痢疾(菌痢)(多发于夏秋季)

细菌性痢疾又称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所致。

1.流行特点

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病菌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经口传染。

人群普遍易感,患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夏秋季节高发,学前儿童常见。

2、症状

⑴发病急,高热、腹痛、腹泻。

⑵一日可腹泻几十次,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有总排不净大便的感觉)大便内有黏液及脓血。

⑶少数病人高热,很快抽风、昏迷,为中毒型痢疾。

4.护理

1)饮食应以流质、半流质、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忌食多渣,油腻,避免刺激性食物。

3)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

4)勿长时间排便,防止脱肛。

5)做好消毒,隔离。

5.预防

⑴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

⑵早发现早隔离

(八)水痘(多发于冬春两季,病后终身免疫)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流行特点

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空气飞沫、接触、母婴传播。

传染性极强,冬春季节高发,一次发病,终身免疫

2、症状

⑴潜伏期:

13-17天

⑵前驱期:

发热等不适,1~2日内出皮疹。

⑶出疹期:

丘疹、水疱、结痂同时存在,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微痒,向心性分布。

一般不留疤痕。

3、预防

同麻疹

1)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

2)不可抓挠水疱部位,可用炉甘石洗剂进行止痒

(九)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5岁以下)

1、流行特点

是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传染病。

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其水疱液、咽分泌物及粪便中均可带病毒。

夏季高发,1-2岁婴幼儿常见。

2、症状

潜伏期:

4-6日

发热、咳嗽、咽痛及全身不适。

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等。

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

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

3、预防及护理

1)患儿发烧时应卧床休息,多喝水,

2)多吃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

3)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

4)食具、便具做好消毒工作

(十)急性结膜炎(多见于春夏季、各年龄均可发病)

1、病因及传播途径

俗称“红眼病”,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眼病。

流行特点

春夏季常见,通过接触传播

2、症状

潜伏期为1—3日,可单眼发病,也可两眼同时发病。

眼睛常有脓性或黏性或水样分泌物。

眼睛疼痛,怕光,有异物感。

结膜炎发病部位是眼球表面以及上下眼睑。

白眼珠发红。

3、护理

1)可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溶液清洗患儿眼睛

2)白天点眼药水、晚上涂眼药膏

3)患儿应隔离护理,所用物品及时消毒。

4、预防

1)注意预防和隔离

2)毛巾脸盆专用并及时消毒。

3)最好用流动水洗脸

4)成人护理患儿后应认真肥皂洗手

(十一)沙眼

十二,十三,十四

(十四)流行性乙型脑炎

1、病因及传播途径

猪是主要传染源,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学前儿童高发。

2、症状

1)起病急。

高热、头痛、嗜睡、食欲缺乏、喷射性呕吐、凝视、惊厥

2)神志改变。

由精神委靡、烦躁、嗜睡至半昏迷、昏迷。

3)高热40℃~41℃以上,深度昏迷患者,多发生脑疝、肢体瘫痪,病死率高,

者多留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肢体瘫痪、智力减退等。

4)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使病死率明显下降。

防治

(1)流行期前1~2月接种乙脑疫苗,可使保护率达80%~90%

(2)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孳生地,在流行季节防蚊、驱蚊、灭蚊,是预防和控制乙脑流行的关键。

3、预防

1)搞好环境卫生,灭蚊防蚊。

这是预防和控制乙脑流行的关键。

2)在流行前1—2个月接种乙脑疫苗。

4、护理

1)及时送医治疗

2)合理处理患儿的高热和惊厥。

3)注意患儿饮食,营养和水分供应。

4)若患儿出现后遗症,应采取措施促进患儿恢复。

如理疗、体疗、中药、按摩等。

(1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1.流行特点

带菌者和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病原体存在于鼻炎分泌物中,经飞沫传播。

冬春季,通风不良,呼吸道抵抗力下降是流行的主要原因。

2、症状

(1)潜伏期2~3天,最长7天。

(2)病初类感冒,高热、寒战、喷射性呕吐、头痛,甚至关节痛、全身痛

(3)全身多部位迅速出现出血点。

分布不均,多少不定。

(4)患儿烦躁或神志恍惚、嗜睡,重则昏迷、惊厥。

(5)患者肌肉强直,颈抵抗明显。

若于冬春季发现感冒病人头痛剧烈、呕吐频繁、精神极差,皮肤有出血点,应

及时送医院诊治。

3、防治

(1)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流脑疫苗。

(2)室内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3)冬春季少去人多的公共场合。

(4)接触者需检疫,可服磺胺嘧啶预防,服药期间多喝开水。

(十六)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为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

1.流行特点

传染源为患者或带毒者。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寄存主,夏秋季多见。

传播途径较多,包括:

1)饮食污染(患者或带毒者的大便都能较长期地排出病毒)

(2)接触传播(包括污染的手指、玩具及空气飞沫传入口腔)。

(3)皮肤创伤感染,也有可能,但较少见。

4个月至5岁发病率最高。

4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很少得病,因为母体的抗体能

由血液及初乳传给新生儿。

2.症状

病程大致分为五期,即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前驱期体温上升至38℃~39℃,同时全身不适、食欲缺乏,往往多汗,烦躁不

安;

有时嗜睡、全身感觉过敏,或患头痛,或有腹痛、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

消化系统症状,或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

热退后,经1~6日的静止时间,热度又起,进入瘫痪前期。

患儿除发热外全身兴奋、皮肤微红,出汗、呕吐及咽痛,全身疼痛、颈背强直,之后进入瘫痪期。

3.预防

(1)口服小儿麻痹糖丸,未服用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2)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3)食具、用具、玩具、家具等日常用品及患儿生活环境彻底用紫外线或消毒

液消毒

(4)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患儿

(十七)狂犬病

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

人主要是被狂犬咬后经其唾液感染。

任何年龄、任何季节,世界各地均可发生。

患过狂犬病或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人或动物,血清中有特异性抗体,对以后的感染有免疫力。

2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可短至8日,长达3年。

病人低热、头痛、焦虑、乏力、易

、易怒、忧郁,甚至出现濒死感,皮肤发凉发麻、感觉过敏。

情绪暴躁,看到

栻或饮水时可诱发强烈的肌肉抽搐,随后出现麻痹、昏迷而致命。

3.发病率

人被病犬咬伤的发病率为10%~70%,发病率的高低与下述因素有关

(1)伤口的情况。

伤口距离头部越近,发病率越高。

伤口越深越大,或多处被

发病率高

2)咬伤后的处理。

对伤口的处理及时而彻底,及早接受狂犬病疫苗注射者,

发病率明显降低,后者的发病率约1%。

4.防治

(1)预防。

①加强对家畜和宠物的饲养管理,家养宠物应及时接种疫苗。

②及时杀灭野犬、狂犬并予以焚毁或深埋。

③咬伤后及时接种狂犬疫苗。

(2)治疗。

首先在咬伤的近心端缚一止血带,让血流出,然后用肥皂水彻底冲洗伤口

于30分钟)。

再用清水洗净,用0.1%新洁尔灭溶液擦洗。

必要时可切除部分

染组织,伤口不必缝合及包扎。

发病后,无特殊有效的治疗药物。

处理主要为对症。

患儿应单间隔离,室内

安静,避免强光及大声刺激。

护理时严防患儿伤人或伤己。

三、常见寄生虫病及预防

(一)蛔虫病

1、病因及传播途径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

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

此外,犬弓首线虫(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LM)。

儿童常常因为在地面上玩耍、吸允手指、喝生水或食入不洁蔬菜及水果等而受感染。

此病往往影响小儿的食欲及肠道功能,妨碍儿童的生长发育,由于这类寄生虫有钻孔习性,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

2、症状

成虫寄生在小肠内,或无任何症状,或肚脐周围出现阵发性腹痛,片刻可自行缓解。

虫体代谢产物或崩解物被吸收,可引起低热、多汗、精神萎靡、夜惊、磨牙等。

大量蛔虫寄生常常造成小儿营养不良、贫血、发育迟缓。

3、预防

1)改善环境卫生,做好粪便管理,消灭蝇类

2)讲究饮食卫生,生吃瓜果蔬菜时应洗干净

3)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允吸指头

4、护理

服用驱虫药。

(9—10月驱虫效果最好)

(二)、蛲虫病

1、病因及传播途径

蛲虫病是由蛲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下段或直肠等处引起的疾病。

可以是饮食传播或空气传播。

雌蛲虫夜间至肛门产卵,引起肛门瘙痒,若患儿用手抓挠,手或指甲内沾上虫卵,虫卵经由手指从口入,将反复感染。

2、症状

夜间,肛门奇痒,影响睡眠。

还会出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食欲差等。

若将肛门周围皮肤抓破会使皮肤发炎。

3、预防

1)注意环境卫生,妥善处理粪便

2)教育幼儿讲究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吮吸手指,勤剪指甲,勤洗会阴部。

4、护理

1)不宜给患儿穿开裆裤、衣物,被褥等应勤换洗,晾晒

2)避免重复感染、蛲虫寿命短,只要能避免重复感染,可以不治疗自行痊愈

3)使用驱虫药,如扑蛲灵、肠虫清、蛲虫药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