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8298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docx

生命系统科学知识点梳理

生命系统科学

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严谨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都有应激性。

(4)都有生长现象。

(5)都能生殖和发育。

(6)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生物的上述基本特征是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

2.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观察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物体或细微结构。

(1)显微镜的结构

包括镜座、镜柱和镜臂、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镜筒和物镜转换器、准焦螺旋、目镜和物镜等。

其中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的最重要部分。

(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光线经反光镜反射,通过玻片标本、物镜、目镜的折射后,将所观察的物体放大,然后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像。

注意:

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其操作步骤为:

取镜→安放→对光→调焦距→放玻片→观察。

观察前,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不让它接触玻片,否则会压碎玻片,损坏物镜(透镜);观察时,一定要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避免物像一晃而过,或根本没有觉察。

(4)计算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

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目镜的放大率×正在使用的物镜的放大率。

3.常见生物的种类、形态及生活特性

(1)常见的动物类群           

(2)常见的植物类群

4.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冈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物种丰富,特有属、种繁多,起源古老,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①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第二节细胞

1.制作临时装片。

绘制生物图

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微观结构时,必须把待观察的生物材料制成玻片标本,使光线能够直接透过。

玻片标本有切片、涂片和装片三种。

(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①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的内侧表皮上撕取一层很薄的表皮,放在水滴中。

③用镊子展平,盖上盖玻片。

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用镊子挑起另一端,然后轻轻放下玻片,以避免产生气泡。

④为能观察清楚,用稀释的碘液或红墨水进行染色。

滴一滴碘液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使染液浸润到整个标本。

(2)绘制生物图的要求

①科学性和准确性。

②各部分的比例要合理,大小、位置要适中。

③绘图及注字要用铅笔。

④线条要均匀一致,用圆点衬阴表示明暗和颜色的深浅,不能用铅笔涂抹。

2.细胞的结构

(1)细胞的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相同的结构,它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但是植物细胞还含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一般没有这些结构,这也是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点。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菌的细胞没有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植物、动物和真菌的细胞都具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3.细胞的分裂及其意义

(1)细胞的分裂

细胞的分裂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细胞核先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

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2)细胞分裂的意义

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而DNA就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细胞分裂实现了染色体的复制与均分。

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

4.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1)细胞的生长

是指细胞由小变大的过程。

生物体的生长指生物体内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

(2)细胞的分化

随着细胞的增殖,细胞数量增多,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逐渐出现了差异,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各种细胞。

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相异的细胞变化的过程,称作细胞分化。

5.组织、器官和系统

(1)组织

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可以形成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这一细胞群即组织。

植物的基本组织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等。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2)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

被子植物由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等六大器官构成。

人体由心脏、肺、脑、胃、骨、血管等器官构成。

(3)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人体由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等八大系统构成。

多细胞生物有明显的结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个体。

第三节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物分类的单位、方法和检索表

(1)生物分类的单位与方法

现代生物学家根据生物进化的亲缘关系和形态结构的特点,用七个等级对生物进行分类,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一类。

(2)分类检索表

分类检索表是鉴定生物种类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查阅检索表可以帮助我们初步确定某一生物的科、属、种名。

2.种群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2)种群的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

3.生物群落

(1)生物群落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群落的分层现象:

在森林群落中,高大的乔木组成乔木层,灌木和小树组成灌木层,草本植物组成草本植物层,苔藓和地衣等植物组成苔藓地衣层,形成垂直分层现象。

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也有类似的垂直分层现象。

(3)植物群落和植被的概念: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被覆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4.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生物圈还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许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类型               (3)生态系统的成分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许多食物链常常相互交错成网状,称为食物网。

(5)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后开始,并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最后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则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

5.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物一方面受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光、水、温度、食物、风等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类的活动)又对无机环境及其他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2)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现存的各种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即适应的普遍性。

如仙人掌的叶刺、肉质茎对干旱环境的适应;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对光照强度、水分蒸腾作用方面的适应;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土壤穴居生活的适应;极地狐和沙漠狐的体形等对环境温度的适应。

此外,更具典型意义的是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1.植物与矿质元素的关系

(1)矿质元素的概念:

矿质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如N、P、K等。

矿质元素通常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各种无机盐中。

(2)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①用于合成一些复杂的化合物,如氮元素是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等许多重要物质的主要原料。

②参与酶的活动,担负着调节生命活动的功能。

(3)矿质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不同农作物对各种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幼苗时期对无机盐的需要量小,生长旺盛时期对无机盐的需要量大,到果实和种子成熟时需要量又变小了。

因此要根据作物的不同种类、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进行合理施肥。

(4)植物生长中所需的重要化肥

重要化肥

元素表示

作用

缺失后对植物的影响

应多施该肥的植物种类

氮肥

N

为蛋白质、叶绿素、酶等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足的氮能使叶色浓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生长健壮,枝叶繁茂

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生育延迟,植株瘦弱,抽穗晚

收获菜叶类的农作物,如白菜、菠菜等

磷肥

P

能提高植物的抗旱、抗寒、抗病、抗倒伏和耐酸碱的能力,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促进花芽分化和缩短花芽分化的时间,因而能促使作物提早开花、成熟

植株暗绿并带点红色

收获果实类的农作物(如番茄、花生等)

钾肥

K

能提高植物对干旱、低温、盐害等不良环境的忍受能力和对病虫、倒伏的抵抗能力

植株矮小,叶片上出现许多褐斑

收获茎、根类的农作物(如番薯、马铃薯等)

2.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

(1)植物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

这可以通过去除根尖后与正常植株的对照实验来证明。

(2)植物能否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取决于环境溶液(如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

由此可知,在农业生产中一次施肥不能过多。

(3)植物体对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过程

①植物体对水分的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植物的地上部分。

进入植物体内的水分,一般只有1%左右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其他各种生命活动。

②蒸腾作用的概念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表面(主要是叶片表面上的气孔)散失到体外的现象,叫做蒸腾作用。

进入植物体内的水分,99%左右的水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只有l%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

③蒸腾作用的意义:

一是为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提供动力;二是能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三是降低植物的体温,特别是叶表面的温度。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1)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存储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用下面的反应式来概括:

(3)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光合作用实现了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变化:

一是把简单的无机物合成为复杂的有机物,实现了物质的转化;二是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①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②光合作用与生物的细胞呼吸以及各种燃烧反应相反,它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在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4.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主要指有氧呼吸)是指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植物细胞内有关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2)植物的呼吸作用的过程

从表面上看,呼吸作用的过程与光合作用似乎恰好相反,但是不能把呼吸作用看成是光合作用的逆反应。

因为呼吸作用是生命活动中的另一个复杂过程,其发生的场所以及所需要的酶都与光合作用不同。

而且,光合作用一般只存在于绿色植物体中,而呼吸作用存在于一切生命体中。

另外,呼吸作用过程所释放的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3)利用萌发的种子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从本质上说,种子的萌发过程就是种子中的细胞提高呼吸作用水平的过程,由于呼吸作用旺盛,因此萌发的种子是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好材料。

实验中,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可以用燃着的木条熄灭来检验,而放出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来检验。

5.合理灌溉的新陈代谢原理

任何农作物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

但是,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的需水量是不同的,如水稻的需水量很大,高粱的需水量很小。

而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同。

例如在生长旺盛时期,需水量较大,在幼苗期和成熟期,需水量较小。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地、适量地灌溉,用最少量的水获取最大的效益。

如根据农作物的需水规律,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

如果对农作物进行过度灌溉,则会影响根系的氧气供应,进而影响根细胞的呼吸作用。

第二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①消化有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主要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性消化主要是利用消化酶,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②食物中各种成分的消化。

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不经消化能直接被吸收;食物纤维不能被消化;蛋白质最终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③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与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

(1)小肠长,内壁形成小肠绒毛,可扩大小肠内表面积;

(2)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能对食物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彻底的消化。

④吸收是指营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酶的概念:

酶是生物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酶能使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本身并不发生变化,这一点与无机催化剂相似。

(2)酶的特点

①高效性:

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不稳定性:

高温、低温以及过酸、过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也就是说,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

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3)酶的作用

酶具有多样性,高效性及专一性等作用特点.对于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必不可少的。

新陈代谢过程极其复杂,包括生物体内全部的化学反应。

生物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的化学反应,而这些化学反应通常都是十分复杂的,它们之所以能在生物体内温和的条件下迅速地进行,原因就是生物体内具有各种各样的酶。

3.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1)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过程

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除了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外,其他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溶于水的有机物小分子,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三大有机物的消化过程必须在各种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完成,它们的具体途径为:

(2)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①口腔中的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口腔可以使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②酸性的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它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

③小肠中的消化液包括肠液、胰液和胆汁,肠液和胰液中含有分别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酶;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它可以对脂肪起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极细小的微粒,从而增加脂肪与各种消化液的接触面积,便于脂肪的消化。

因此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4.人体的呼吸作用

(1)人体呼吸时气体交换的场所和过程

①气体交换的概念:

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即一种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②人体呼吸作用的概念:

人体内不断地氧化分解有机物,放出能量,供给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同时也不断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

因此人体必须不断地吸收外界的氧气,及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人体与外界进行的这种气体交换过程,叫做呼吸。

③完整的呼吸过程

肺的换气(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的交换)一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间的交换一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一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通过这一过程,氧到达组织内供细胞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则被排出体外。

(2)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通过呼吸作用,当含氧低的静脉血流经肺泡的毛细血管后,就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血液中的氧大部分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

当动脉血流经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时,由于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细胞中氧的浓度比动脉血中的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比动脉血中的高。

于是,血液中的氧迅速与血红蛋白分离,通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细胞里,而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则扩散到血液里,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后,流经组织细胞的动脉血就变成了静脉血。

5.人体内尿的生成和排出

(1)人体内尿的生成过程

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人体内肾小球的作用类似于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由肾小球过滤到。

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原尿中除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成分及浓度都与血浆基本一致。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能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和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等。

由此可见,肾小管的重吸收是有选择的。

原尿经过重吸收后,剩下的废物,如尿素、尿酸以及一部分水、无机盐等成为尿液。

(2)人体排尿的作用

人体通过尿的排出,不但起到排泄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也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人每日应适量喝水。

6.人体的血液循环

(1)心脏

①心脏的结构: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枢纽,主要由心肌构成,内部被隔成左右不相通的两部分。

左右两部分又被瓣膜分隔成上下两个腔。

因此心脏分四个腔:

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心房与静脉相连,心室与动脉相连。

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问,都有能开关的瓣膜,分别叫房室瓣和动脉瓣。

②瓣膜的特点:

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放,保证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

③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叫做一个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包括心缩期和心舒期,首先是两心房同时收缩,然后舒张。

在心房开始舒张时,心室同时收缩,然后心室舒张,接着,心房又开始收缩,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

(2)血管的种类、功能、分布及特点

血管种类

功能

分布

特点

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送往身体各处

多分布在较深的部位

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静脉

把血液从身体各处送回心脏

位置有深有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液流速慢

毛细血管

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

分布很广

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很慢

(3)人体的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部分,当然,这两个部分实际上是相互连通,且同时进行的。

7.与血液有关的知识

(1)骨髓造血的功能

成年人的各种血细胞均源于骨髓,有些甚至大量储存在骨髓中,并有规律地释放到血液循环中。

在正常情况下,成人骨髓造血只限于红骨髓,但在异常情况下要求造血增加时,已无造血功能的黄骨髓能恢复造血功能。

骨髓之所以具有造血功能是因为在骨髓中存在一种造血干细胞。

(2)人体ABO血型与输血

①人体ABO血型

人类的血型系统有多种,发现最早并与临床医学有重要关系的是ABO血型系统。

血液的红细胞上存在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血液的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

同时,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的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

②输血

输血的时候,主要考虑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

按照这一原理就可以推断出ABO血型之间在输血时的相互关系如下表(“+”表示有凝集反应,“一”表示无凝集反应):

献血者的红细胞

受血者的血清(含凝集素的情况)

(含凝集原情况)

0型(抗A、抗B)

A型(抗B)

B型(抗A)

AB型(无)

0型(无)

A型(A)

B型(B)

AB型(A、B)

但是异型之间输血不能输得太多太快,否则输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3)学会阅读“血常规”化验单

第三节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

1.生物新陈代谢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1)相关慨念

①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

②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能景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

③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④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2.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

(1)自养型和异养型

根据生物体在同化作用过程中能否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新陈代谢可以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

①自养型:

绿色植物和少数种类的细菌以光能或化学能为能量的来源,以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为碳的来源,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

这样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自养型。

②异养型:

人和动物不能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而只能依靠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能量和碳的来源,将这些有机物摄人体内,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

这样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型。

(2)需氧型和厌氧型

根据生物体在异化作用过程中,对氧的需求情况,新陈代谢可以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基本类型。

①需氧型

绝大多数的动物和植物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以便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需氧型。

②厌氧型

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和某些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从中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厌氧型。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感应现象

1.植物的感应现象

植物的感应现象是指植物受到刺激会发牛反应的现象,如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背地性、向肥性、向触性、向热性等。

(1)向光性:

植物对单侧光的反应,如向日葵的花盘向太阳生长。

(2)向水性:

植物对水的反应,如植物的根向水丰富的地方生长。

(3)向地性:

植物对地心引力的反应,如植物的根向着地心引力的方向生长。

(4)背地性:

植物对地心引力的反应,如植物的茎背着地心引力的方向生长。

(5)向化性:

植物对化学肥料的反应,如植物的根向化学肥料丰富的地方生长。

(6)向触性:

植物对机械刺激的反应,如触动含羞草的叶,会}}{现叶片合拢、叶柄下垂的现象。

(7)向热性:

植物对较高温度刺激的反应,如温度较高时植物生长较快。

2.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说一设计研究计划一实行研究一记录结果一分析和解释结果一结论的推出和评价一问题解决

(2)科学探究的方法

①基本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实验法(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科学调查

②常用方法

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假说、数学方法。

(3)实验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

设计实验方案时,常常采用对照实验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