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8709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处著名建筑.docx

世界处著名建筑

世界100处着名建筑

埃及的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Pyramids)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

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

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

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

它们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

米诺斯王宫

3500多年以前,在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岛曾经有一个繁荣的社会,那就是着名的米诺斯文化。

在那里有雄伟的庙宇和精美的雕像……但是随后米诺斯文化似乎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就消失了。

消失的原因在今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答案:

在克里特岛附近爆发了火山,并且火山引发了海啸——有可能摧毁了克里特岛上那些雄伟的建筑物。

火山和海啸对米诺斯文化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也许可以说导致了它的衰亡。

帕提农神庙

古希腊雅典卫城中祀奉雅典护神雅典娜的神庙。

建于公元前447~前432年,是古希腊多立克式建筑的最高成就,古代建筑艺术杰作。

建筑师为伊克蒂诺和卡利克拉特,主要雕塑师为菲迪亚斯。

帕提农神庙处于卫城最高点,东西端各有8根多立克式柱,两侧另有17根柱,立于3级无柱础台基上。

东端为主要入口,经前廊入神殿。

殿内供奉雅典娜立像,环像3面沿墙建有两层多立克式回廊。

神庙以西为帕提农(圣女宫),曾用于存放财宝和档案。

它历尽沧桑,仅剩残垣断壁。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工程艰巨,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

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角斗场

罗马时期剧场建筑,世界名胜。

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威尼斯广场南面,是古罗马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

角斗场又名斗兽场、露天竞技场。

因它建于弗拉维王朝(69~96)时期,故又称弗拉维露天剧场。

但其真正的名字是科洛塞奥,意为高大,因广场上原有尼禄皇帝的一个高大铜像而得名。

这座椭圆形的建筑物是由维斯帕西安皇帝于72年开始修建,其子提图斯皇帝于80年隆重揭幕。

据说是为了纪念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强迫8万名犹太俘虏服了10年苦役建成的。

3世纪和5世纪重加修葺。

角斗场是斗兽、赛马、竞技、阅兵、歌舞等的场所,用淡黄色巨石垒砌,外观为椭圆形。

占地2万平方米,外部高48.5米,周长527米,椭圆长径188米,短径155米,四周可容观众5万人。

分四层,一、二、三层有半露圆柱装饰,每两根半露圆柱之间即为一座拱门。

第四层为长方形窗户和长方形半露方柱构成。

场中心的竞技和斗兽处,也呈椭圆形,长、宽分别为86米和57米。

当初为观赏水中斗兽情景,还采用了引湖淹灌的办法。

后来在台下改建成许多地窖,供角斗士化装准备搏斗和关闭猛兽之用。

据记载,角斗场竣工后,各种表演持续了100天,动用了5000头狮子、老虎和其他猛兽,还有3000名由奴隶、俘虏、罪犯和基督徒组成的角斗士。

他们大部分都惨死在角斗场上。

经历了2000年风雨侵袭的圆形角斗场,其围墙已有半壁倒塌。

角斗士和猛兽生死搏斗的场地,也已破残不堪,当年建成的地窖也露出地面。

然而其四周的看台还保存得相当完整。

入口处有一座称为凯旋门的牌坊。

同时还有为游客准备的中世纪的轿式马车。

万神庙

万神庙,罗马的另一象征万神庙是罗马最古老、保存最完好、最受欢迎的历史古迹之一。

它位于古城中心,已于1980年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最精美的建筑物之一。

也许是因为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从六世纪到现在依旧保持完好的古代建筑,作为拜占庭式建筑的杰作被很多艺术和历史学家评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仰光大金塔

仰光大金塔,缅甸人称“瑞大光塔”,“瑞”在缅语中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称。

缅甸是个佛教国家,全国人口80%以上信仰佛教。

佛教传入缅甸已逾2000年。

但到11世纪中期以后才在全国广泛传播,并逐步成为世界上佛教活动中心之一。

7世纪时,缅甸地区中部的骠国就有佛寺100多所。

到11世纪,阿那律伦统一缅甸,建立蒲甘王朝后,为巩固统治,定佛教为国教,并尊上座部佛教高僧阿罗汉为国师,大力兴修佛塔、寺庙、经楼等佛教建筑。

13世纪后期,由于缅甸蒲甘王朝内部争权夺利和遭受外族的骚扰打击,王朝灭亡,缅甸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各国征战不休,佛教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只有南部勃固一带,由于受到王权的保护,佛教仍兴盛不衰。

15世纪中期即位的勃固女王信浮大力护法,退位后专心从事佛教活动。

她增修仰光大金塔,并捐献等于她体重4倍的黄金和大量宝石镶嵌于塔顶。

达摩悉提王在位期间(1472—1492年),为净化佛教,规定全体僧众均须按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巴利文三藏经的戒律修行,消除了多年来僧侣之间的分歧,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和繁荣。

到1774年,阿瑙帕雅王的儿子辛漂信王亲自来到仰光,把大金塔身加高到现在的高度,并在塔顶安装了新的金伞。

1989年9月,缅甸政府在原有的基础上又一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拓宽了四条走廊式的入口通道,并在东南西北四方均安装了玻璃窗的电梯。

这样,大金塔越发显得宏伟壮观和富丽堂皇。

法隆寺

在奈良县的法隆寺地区,有48座佛教建筑,它们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木质建筑的杰作。

其中的11座建筑修建于公元8世纪之前或公元8世纪期间,它们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即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

这些建筑与佛教同期被传入日本。

法隆寺地区拥有许多佛教庙宇,包括法隆寺,这里一直成为佛教徒朝拜的重要中心,同时世界最古老的木质建筑就在这个地区。

法隆寺全名为法隆学问寺,别名斑鸠寺,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根据先帝用明天皇的遗命与圣德太子一起修建了法隆寺。

建筑设计受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寺内有40多座建筑物,保存着数百件7~8世纪的艺术精品。

亚琛大教堂

亚琛大教堂又名巴拉丁礼拜堂,是德国着名的教堂、现存加洛林王朝建筑艺术最重要的范例。

她位于德国最西部的城市亚琛市,邻近比利时、荷兰边境。

是着名的朝圣地。

教堂建筑极具宗教文化色彩,这座八角形的建筑物,融合了拜占廷式和法兰克式的建筑风格之精髓,是加洛林朝代文艺复兴的代表性建筑。

它的内部结构以日耳曼式圆拱顶为主要特色,用色彩斑斓的石头砌成。

礼拜堂高达3.9米,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德国的最高建筑。

内部以古典式圆柱为装饰。

教堂大门和栅栏则为青铜式建筑,也是现存加洛林朝代惟一的青铜制品,风格古典,据鉴定可能出自伦巴第工匠之手。

萨马拉大清真寺邦克楼

萨马拉大清真寺建于848~852年,在今伊拉克境内,是现存的巴格达哈里发时期最早的建筑遗迹。

平面238×155米,中有内院,基地上共有柱子464根。

寺北有螺旋形邦克楼,高50米。

婆罗浮屠

罗浮屠是公元8至9世纪印尼夏连特拉王朝最伟大的建筑。

可是,这个为后人留下千年不朽佛坛的王朝,却缺少文字记载,它的历史面目,它的来龙去脉,后人知之甚少。

因而,围绕夏连特拉王朝因何建筑千年佛坛,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意见。

一些学者的结论是:

婆罗浮屠是爪哇人祖先建造的。

夏连特拉王朝本是爪哇一个崇尚佛教的王族,它兴起和强盛之后,统治者为了在人民心中树立一个崇拜的偶像,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起了这座宏伟的佛教建筑。

在一些表现佛陀生活的群雕中,多处出现爪哇祖先居住的房屋、庙宇以及生产工具,这就是证明。

印度学者持有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夏连特拉是梵文“山岳之帝”的音译,而“山岳之帝”是当时印度对湿婆神的尊称。

南印度潘迪亚王朝就有“米南基塔·夏连特拉”的称号。

由此可见,建造婆罗浮屠的夏连特拉人可能是南印度潘迪亚人。

同时雕塑明显带有浓郁的印度古典色彩和陵庙风格。

有人则主张婆罗浮屠的根在佛教古国柬埔寨。

因为柬埔寨历史上曾有一个扶南王国,扶南君主也号称“山岳之帝”。

扶南王朝与夏连特拉王朝的年代十分接近,可能是爪哇的一个王子与扶南的一个公主结为夫妻,承袭了“山岳之帝”的称号,而婆罗浮屠则是扶南佛教传播到夏连特拉的结晶。

婆罗浮屠的真实面目,至今还是个谜。

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11世纪号称“笃信者”的英王爱德华建立的。

教堂的主要特点是大门处有一对塔楼。

教堂自建以来,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或女王加冕礼典和王室成员结婚的场所。

英国历代国王死后,大部分葬在这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许多名人死后,在教堂也占有一席之地。

英国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称为“荣誉的宝塔尖”。

现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但是名人的墓地,而且是难得的“历史博物馆”。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着称。

孔庙位于曲阜城的中央。

据史料记载,在孔子辞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旧居改建为祭祀孔子的庙宇。

经历代重建扩修,明代形成了现有规模。

前后九进院落,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庙内共有殿阁亭堂门坊100余座。

孔庙内有孔子讲学的杏坛、手植桧,存有历代碑刻1000余块。

孔府本名衍圣公府。

位于孔庙东侧,为孔子嫡长孙的衙署。

汉高祖刘邦曾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

平等院凤凰堂

日本现存的平等院凤凰堂,建于1051年(日本平安时代),其形制尚保留敦煌壁画中唐佛寺之韵味。

凤凰堂设计构思仿造极乐世界的净土,形式和色彩力求辉煌欢快。

其平面摹似凤凰飞翔之状因之得名。

正殿为凤身,左右廊为风翅,后廊是凤尾,平面富于变化和动感。

正殿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两翼檐下加装饰性平坐,转角部分升高作攒尖顶。

正殿屋顶正脊两端各置一铜凤,门上和檐下缀各种铜饰,殿内有精美的绘画和雕刻,还用金箔、珠玉、金属透雕等多种工艺手段作装饰。

当时贵族向往佛教中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而这种华丽的唐式佛寺建筑得到了发展。

伦敦塔

泰晤士河建造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伦敦,并宣称此地是他的领土。

伦敦塔是围绕白塔建造的一个十分有历史意义的城堡,也是王室权力的象征。

伦敦塔是不列颠群岛最受欢迎的历史景点,每年接待250万参观者。

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是珍宝馆,有全套的御用珍宝在那里展出。

1994年3月,位于滑铁卢区底层的一个全新的珍宝馆由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宣布开放。

珠宝陈列在一系列展室的明亮的玻璃柜中,参观者则在自动通道上缓缓通过。

设于玻璃柜上方的巨大的屏幕显示出这些珠宝的历史全景,以及它们在加冕典礼中的作用。

温莎堡

温沙堡位于泰晤士河畔的一座山冈上。

这里最早是个被称为“温杜塞拉”的村落,现在是伦敦的布克歆马地区。

这里地势高峻,能扼制过往伦敦的水道。

其东部、北部是空旷的台地地形,视野开阔,可谓战略要地。

1070年,诺曼底公爵即后来的威廉一世,为了保护泰晤士河一来往的船只以及王室的安全,在此大兴土木,营建了石堡,取名温莎堡。

温莎堡初为木构城堡,经历代君主的修建,到享利一世,不论其面积个内部装修均初具规模。

现在规模是经19世纪乔治四世个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扩建后形成的。

温莎堡占地5.3万平方米,为英国最大的城堡。

整个城堡分为下、中、上三区。

下区也称西区,其中有圣乔治小教堂,西区东首有艾伯特纪念堂,纪念堂东北有温切斯特塔。

中区为12世纪亨利二世建的巨型圆塔和古堡垒,后乔治四世在其上曾建了巍峨的冠顶部分,使之成为温莎堡的最高建筑。

上区为东区,有国家公寓,包括国王和女王的餐厅、客厅等。

温莎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座仍有人居住的古堡。

全堡共有近千个房间,东区是王室的私宅,包括典雅高贵的御座宫,每年6月“嘉德日”时,嘉德骑士聚集此地,女王也在此授封新的嘉德骑士。

沙特尔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位于法国沙特尔城,是法国着名的天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大教堂坐落在一个土山丘上。

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门和其壮观宏伟的罗马尼斯凯像,早期的珠宝光彩的玻璃装饰的窗户,无一不是十二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

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公元1145年,12世纪、13世纪遭大火烧毁,尽管沙特尔教堂遭受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它还不失是这一时期最大的歌德式建筑之一。

16世纪,北面的教堂遭雷击后被杰汗德·博斯修复。

公元1836年,第三次大火毁掉了教堂木制的屋顶。

于是金属屋顶代替了被烧毁的木制屋顶。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

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

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

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

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

“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

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

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

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

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

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中部比萨古城内的教堂广场上,是一组古罗马建筑群中的钟楼,这座堪称世界建筑史奇迹的斜塔,不仅以它“斜而不倒”闻名天下,还因为1590年,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伽俐略,曾在斜塔的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让两个重量相差10倍的铁球,同时从塔顶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一举推翻了束缚人们思想近2000年的希腊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其下落的速度也不相同的“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

伽俐略开创了实验物理的新时代,被人们称为“近代科学之父”,而他用来做实验的斜塔也因而更加遐迩闻名。

比萨斜塔高54.5米,直径16米,分为8层,除底层和顶层形状有所不同外,其余6层的结构完全一样。

通体都是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四周以圆形立柱环绕,远远看上去像是一个硕大的鸟笼,据说,大约在10纪,比萨王国打了一次胜仗,掠获了大批财宝。

为了炫耀功绩,大公决定建筑一座大教堂,在教堂旁边修一个钟塔。

钟塔建到三层时就发现向南倾斜,被迫停工。

94年之后,比萨人建塔之心不死,找来着名工程师皮萨诺反复测量,证实此塔虽斜,但无倒塌之虞;便又继续修建并把每层南面的柱子略微加高一点。

根据塔基上的碑文记载,它从1174年始建,1350年竣工,经历了176年。

但由于塔身过重,地质松软,因此塔身仍以每年1.25毫米的速度向南倾斜。

到1999年1月,塔顶比中轴线偏斜已达4.8米。

意大利当局为了拯救斜塔,已向全世界广泛征求保护方案,同时在塔的北侧加压了830吨的铅块,并在塔身的三分之一处加了一圈铜缆,向北牵拉固定。

不过斜有斜的好处,每天为“斜”而来的参观者多达10余万人,扔下大把大把的银子。

如果它是一座正塔,比萨就不会有今天的风光,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便宜可占了。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

传说12世纪埃塞俄比亚第七代国王拉利贝拉梦中得神谕:

“在埃塞俄比亚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并要求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

于是拉利贝拉按照神谕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动用2万人工,花了24年的时间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人们将这里称为拉利贝拉。

从此,拉利贝拉成为埃塞俄比亚人的圣地。

至今,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亚圣诞节,信徒们都将汇集于此

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PlazzaSanMarco)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它被拿破仑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客厅”。

圣马可广场东侧是圣马可大教堂和四角形钟楼,西侧是总督府和圣马可图书馆,广场有数以万计的鸽子及演奏乐队,时不时还有戴着奇异面具的小丑经过。

广场边的码头称为小广场(Piazzetta),这里竖立两根高大的圆柱,一个圆柱上的雕塑是威尼斯城徽飞狮,另一个圆柱上的装饰是拜占庭时期的保护神狄奥多尔。

圣马可广场还是威尼斯嘉年华的主要场所,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精品店,包括金饰、玻璃、寝具、服饰等,店面不大,但是橱窗设计都是一流,颇具高深视觉享受,还有许多风格优雅的咖啡厅、酒吧和餐馆,是威尼斯的最佳的徒步游览区。

吴哥窟

吴哥窟巨大的庙宇坐落在炎热、潮湿的雨林中部的空旷地带。

在吴哥这座东南亚柬埔寨古代高棉王朝都城的其他一些地方,建筑物已被丛林所取代。

吴哥建在公元9世纪~公元15世纪高棉国王统辖的一片大平原上。

吴哥窟建于公元12世纪,是城内庙宇内最令人难忘的建筑。

吴哥窟真是令人叫绝。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

主庙被一排排围墙包围着。

它的一些巨塔形似含苞欲放的荷花。

庙内有许多雕像、台地、工廊和庭院,均呈对称布局。

吴哥窟的长廊外部雕有丰富多彩的印度教神像和神话传说。

1413年吴哥被荒弃。

▲整个庙宇由大石块砌筑而成。

石块间的缝隙严密,没有使用任何粘合物。

▲庙宇过去由巨大的护城河环绕着,现在这些护城河已几乎绝迹。

吴哥地区的庙宇直到1860年才被发现。

但一个世纪后,人们才弄清楚吴哥城的规模。

以前其人口超过100万,地域辽阔。

高棉人修建了一系列复杂的沟渠和长方形的大湖或水库。

这使得即使是在旱季,城市及其周围地区也能得到充足的供水。

阿兰布拉宫

公元13—15世纪,格拉纳达是西班牙穆斯林统治时期的中心城市。

阿兰布拉宫是在那个时候建成的。

“阿兰布拉”,在阿拉伯语中是“红色城堡”的意思,这是因为当年建筑城堡的城墙都是用当地山上的红色粘土修建的缘故。

这座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是中世纪摩尔人留存在西班牙所有古迹中的精华,因此被誉为“宫殿之城”和“世界奇迹”等美称。

阿兰布拉宫是格拉纳达·纳斯里德王朝的军事中部,行政中心和皇家宫殿。

它由王朝的缔造者穆罕默德一世阿尔·格里勃于13世纪中叶开始建造。

庭院、回廊和水渠形成一串瞩目的长长的景色。

到处都是陶瓦,有玲珑的装饰图案和令人叫绝的精湛书法。

一些人将其视为西方伊斯兰教装潢艺术最高成就,精致,典雅,豪华。

兰斯大教堂

这是一座从公元13世纪便动手修建的教堂。

在其3段式构造的教堂正面,高高矗立着2座左右对称的尖塔。

每当夕阳西下时,整座教堂便沐浴在金黄色的光辉之中。

遍布教堂外墙的花纹及雕像也非常美丽动人。

特别是正面中央大门右侧的四尊立像,更是哥特式建筑鼎盛时期的杰作。

此外,仍然是正面部分的作品《微笑的天使》、《玛丽亚的侍从》、《圣约瑟夫》等,也全都是优秀作品。

由于建筑的平面图是经过严格计算过的,所以,达到了近乎完美无瑕的左右对称。

在教堂的一角,有一座背后竖有军旗的圣女贞德塑像(StatuedeJeanned'Arc)。

她在奥尔良解放后,激励胆小的查理七世勇敢地前往兰斯,并在这里完成了加冕仪式。

当然,加冕时贞德也在现场。

翌年,她在贡比涅被捕,并被送往鲁昂。

1431年,年仅19岁的贞德被处以火刑。

据说,在贞德被押期间,当时的国王未曾做过任何营救她的努力。

亚眠大教堂

亚眠大教堂是法国最大的教堂,同时也是法国最美的教堂之一,从里到外,到处是精美的雕刻物品,林林总总,多达四千多枚。

这些雕刻被称“亚眠圣经”,因为这些木雕石刻生动地再现了圣经中的几百个故事,这在当时,对于中世纪那些众多、且不识字的教徒来说,是一套真正的活生生的圣经。

从现代意识的角度来看,亚眠大教堂更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因此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是当之无愧的。

法国最大的亚眠大教堂,为哥特式建筑顶峰时期建造的大教堂之一。

人们无一不为这座哥特式教堂的宏伟和雕刻群的瑰丽气势而惊叹折服。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

圣米歇尔山((Mont-St.-Michel)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位于法国北部诺曼地和布列塔尼之间的海面上,高约80米,上面有座用花岗岩建成的修道院。

据说是附近阿弗朗什教区的奥贝尔主教在睡梦中,梦见米歇尔天使指示他要在此盖修道院。

这座修道院始建于西元708年,经过众多建筑师和艺术家在这些坚硬的岩石上修整和雕琢,共花了8个世纪直到16世纪才完成。

但直到今天修道院的修复工程仍在继续。

大文豪雨果曾说:

“圣米歇尔山对法国如同大金字塔对埃及一样重要。

?

而且它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严岛神社

主要祭奉的日本古传说中的三位海洋女神(宗像三女神)。

严岛神社修筑于濑户内海海滨的潮间带上,神社前方立于海中的大型鸟居(日式牌楼)是被称为“日本三景”之一的严岛境内最知名的地标。

严岛神社除了大部分的建筑结构都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之外,神社内也收藏了许多国宝级的物品,并且在1996年时与神社后方弥山上的原始林区并列于世界遗产名单中(其中神社属世界文化遗产,而弥山则为世界自然遗产)。

科隆大教堂

始建于1248年,几经波折1880年最后完成,世界上最着名的最高大的教堂之一。

它除了有重要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外,还在于它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

在二战期间部分曾遭到破坏,近20年来一直在进行修复。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科隆市中心。

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科隆大教堂于1248年在加洛林王朝希尔德大教堂的遗址上开始兴建,1560年教堂内大厅基本竣工。

在1560年,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而中断工程,至1823年续建,1880年竣工,若非19世纪的复古风席卷欧洲,那么这栋哥特式的经典之作恐怕永无完工之日。

整个建造工程前后跨越六个多世纪,它是德国中世纪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

金阁寺

金阁寺,正式名称其实是鹿苑寺,是一座位于京都、最早完成于1397年(应永四年)的日本古刹,除了是知名的观光旅游景点之外,也是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并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建筑。

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可供4万人举行宗教活动。

它始建于1386年,到1485年才完成。

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59米,长130米,中间拱顶最高45米。

教堂的特点在于它的外形:

尖拱、壁柱、花窗棂,有135个尖塔,象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

教堂外部总共有2000多个雕像,甚为奇特。

如果连内部雕像总共有6000多尊,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

因此教堂建筑显得格外华丽,具有世俗气氛。

这个教堂有一个高达107米的尖塔,出于15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

塔顶上有金色圣母玛利亚雕像,在阳光下显得光辉夺目,神奇而又壮丽。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

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

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

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

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

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

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

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

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