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8736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docx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非常全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血浆:

水>蛋白质(血浆蛋白)>无机盐(Na+、Cl-)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

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代谢废物:

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液、尿液

c.组织液,淋巴与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

1)概念:

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功能:

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3)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酸碱度

1)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缓冲对:

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例如:

H2CO3/NaHCO3和NaH2PO4/Na2HPO4

CO2+H2OH2CO3、H++HCO3-

c.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5.组织水肿(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而导致的)形成原因:

①营养不良

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

③肾小球肾炎

组织水肿

④过敏反应

→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⑤淋巴循环受阻,淋巴管堵塞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

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实质: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3)意义: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

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I:

呼吸系统

II:

消化系统

Ⅲ:

泌尿系统

Ⅳ:

皮肤

①主动运输

(小肠内葡萄糖进入血液)

②重吸收作用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结构:

由细胞体突起(树突、轴突)构成。

注: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2反射:

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

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①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

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

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④传出神经:

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

⑤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着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

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

双向传导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

轴突-胞体型

类型:

轴突-树突型

即: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兴奋的传递方向: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内,

只能是: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皮层: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感觉、语言、学习)

小脑:

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

脑干:

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

还与生物节律等控制有关。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7.人脑的高级功能

(1)语言功能——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2)其他高级功能:

学习与记忆

学习:

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

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

学习和记忆:

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2)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体有关。

3)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左半球侧面。

S区:

受损患运动性失语症

H区:

受损患听觉性失语症

W区、V区分别与书写与阅读

短期记忆:

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间联系

 

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二、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简述

1.激素调节的概念:

有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区:

外分泌腺: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肝脏

注:

胰腺既是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又是内分泌腺(胰岛)。

2.促胰液素的发现——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1)斯他林和贝利斯提出假设:

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产生了能引起胰液分泌的化学

物质。

(2)实验验证过程

稀盐酸

混合研磨提取液注入静脉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小肠粘膜

(3)结论:

假设正确,小肠粘膜分泌的化学物质是促胰液素。

3.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本质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多肽

调节水平衡:

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

促进垂体分布分泌相应的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生长,尤其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

多种促激素

蛋白质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新陈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激腺

肾上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体温调节中,促进代谢,增强产热;升高血糖。

胰岛

胰岛素

蛋白质

由胰岛B细胞分泌,使血糖水平降低

胰高血糖素

多肽

由胰岛A细胞分泌,使血糖水平升高

卵巢

雌激素等

固醇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等

睾丸

雄激素

固醇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4.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

①生长发育:

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②血糖调节: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

③体温调节:

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拮抗作用:

血糖调节: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二)激素调节实例

实例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含义:

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见图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

(降血糖)分泌部位:

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

糖物质。

(加速组织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胰高血糖素:

(升血糖)分泌部位:

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

促进2个来源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血糖平衡的调节:

(负反馈)

 

补充:

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5)血糖不平衡:

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

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②靶细胞上的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

症状:

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

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

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7)反馈调节:

(1)概念: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是叫做反馈调节。

(2)意义: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叶受反馈调节

(3)类型:

正反馈: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例如:

排尿、分娩、血液凝固过程(促进原来的生命活动)

负反馈: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例如: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抑制原来的生命活动)

实例二: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P28)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漫到体液中)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比较酶、神经递质、激素、抗体

项目

本质

产生

作用机制

发挥作用后

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为RNA

所有的活细胞

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反应前后其性质不变

酶可以反复发挥作用。

但会随反应次数的增加而活性下降并最终被分解,同时产生新的补充

神经递质

胺类、氨基酸类、肽类、NO

神经元

由神经元细胞的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经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并引起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分解失活:

发挥作用后迅速被酶解失活。

(也有的被突触前膜再回收摄取)

激素

有机物:

蛋白质、多肽、固醇及氨基酸衍生物

内分泌细胞

作为信息分子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即调节生命活动。

不供能,不组成细胞结构、不起催化作用

分解失活:

发挥作用后会被自身相关酶分解而失去活性(灭活),因此需要不断产生

抗体

蛋白质

浆细胞

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使抗原失去继续浸染正常细胞的能力

分解失活:

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四、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促性腺激素类药物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

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

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

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5.甲状腺切除患者需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糖尿病患者需按时注射胰岛素。

6.人工合成孕激素类药物,抑制妇女排卵的避孕药。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

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

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还有呼气、排尿、排便

2.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腺汗液分泌减少,立毛肌收缩毛孔缩小(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立毛肌收缩,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增加,加快代谢(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腺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体温恒定的意义:

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来源:

主要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

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盐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

(负反馈)

过程:

饮水过少或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

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场所):

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吞噬细胞等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作用的细胞)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位于淋巴液、血液、淋巴结中)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

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

后天性的,对某种特定病原体有抵挡力

第三道防线:

主要有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包括: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A.体液免疫:

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内)

病原体(大多数)进入血液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呈递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加强作用

(少数)直接刺激B细胞

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产生浆细胞增殖分化

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再次应答记忆细胞

B.细胞免疫:

通过T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病原体(大多数)吞噬细胞呈递抗原T细胞

(少数)直接刺激增殖分化

靶细胞裂解死亡,导致病原体暴露靶细胞密切接触效应T细胞

抗原与抗体结合,最后被吞噬消灭再次应答

记忆细胞

 

 

3.特异性免疫总结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概念

抗原被体液中相应的抗体消灭的过程

抗原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

作用物质

特异性抗体

增强免疫细胞活力的各种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联系

共同发挥特异性免疫

对于细胞外病原体(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对于胞内寄生病原体,体液免疫先发挥作用,阻止寄生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当寄生病原体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消除。

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1)记忆细胞的特点:

可在抗原消失后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

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二次免疫反应特点:

更快、更高、更强

即:

免疫细胞分化快,产生抗体多,免疫作用更强.

抗原与抗体

(1)成分:

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

(2)来源:

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也可以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3)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组织液与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具有识别功能和能够增殖分化的细胞

(1)具有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

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2)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

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3)浆细胞(效应B细胞):

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4)能够增殖分化的细胞: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三)免疫功能异常病

1.自身免疫病

(1)病因:

防卫功能过强

(2)病理:

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3)病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过敏原:

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过敏原。

2.过敏反应

(1)病因:

防卫功能过强

(2)病理: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3)特点:

a.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b.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免疫缺陷病

(1)病因:

防卫功能过弱

(2)类型: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如艾滋病(HIV病毒入侵T细胞导致的)

补充:

艾滋病

(1)病的名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3)发病机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攻击免疫系统,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最后导致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下降,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四)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五)免疫学应用

1.免疫预防:

在免疫反应中,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免疫检测:

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内的位置。

3.免疫治疗:

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淋巴因子等,增强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

4.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第三章植物激素调节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总结:

1.胚芽鞘:

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叫做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能够横向运输的也是胚芽鞘尖端;

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

2.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3.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IAA);类生长素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4.向光性的原因:

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5.植物激素: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着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补充:

感性运动与向性运动

①植物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总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含羞草叶片闭合)

②植物受到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总运动.称为向性运动.(向光性,向水性)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

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2.分布部位:

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3.运输

①:

极性运输(纵向运输):

是细胞内的主动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②:

非极性运输:

是被动运输(自由扩散),不受形态学的上下端影响。

在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③:

横向运输

发生部位:

胚芽鞘尖端、根尖、茎尖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原因:

单一方向刺激,如单侧光、重力

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1)实质: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表现:

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浓度:

一般情况下,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器官敏感程度:

根>芽>茎

(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同:

茎>芽>根)

细胞不同发育程度敏感性:

幼嫩>衰老

2.顶端优势

(1)现象:

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发育受到抑制

(2)原因: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累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导致它的发育受到抑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