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8746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背诵。

过程与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

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一、新课导入: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ft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

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三、鉴赏诗歌

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

2、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

3、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4、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1:

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

“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问题2:

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

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ft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

江上波浪滔天,ft上浓云垂地。

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

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问题3:

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

意象有:

玉露,枫树林,巫ft,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

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

问题4:

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明确:

(1)玉露凋伤枫树林:

秋天的“枫树林”:

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

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ft巫峡气萧森:

“气萧森”:

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ft。

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

意指唐朝整个江ft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

两开:

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

悲凉由此产生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

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

诗歌到这里。

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问题5: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思乡之情。

问题6:

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

明确

(1)对偶颔联颈联。

[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借景抒情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ft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5、齐读或背诵。

四、作业:

1、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第

(1)小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确:

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

“片云”在空中

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

三联“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结合,营造了一个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背诵

 

第2课时《咏怀古迹》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一、新课导入:

汉元帝年间,巴ft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ft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

(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

1、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

读准字音。

2、欣赏课文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体味情感,读出韵味,再齐读。

4、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5、学生齐读后,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

群ft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ft,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

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四、诗文鉴赏。

1、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

怨恨

2、阅读诗文,思考问题:

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

(明显不是)写什么?

明确:

写景

问题

(2)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

“群ft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

ft是群ft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ft。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ft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问题(3)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ft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问题(4)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

对比、反衬,用典等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有“去”和“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古国,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前”可以“识”却没有被“识”,“死后”不能“归”却“魂归来”,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对比,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通过“紫台”,“朔漠”,“黄昏”,“青冢”等这些对比,反衬出了王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和死后的孤寂与冷落,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画图省识春风面”用了一个典故,写王昭君生前在汉宫不被赏识的寥落。

问题(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

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

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

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问题(6)“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

怎不伤心?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问题(7)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

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问题(8)《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诗歌是不是含有什么深刻寓意呢?

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

略)

2、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所以,诗歌对王昭君给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以及羁旅他乡的苦闷和惆怅。

(咏怀诗的特点:

借古人写自己,抒己怀。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七、迁移扩展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

请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打算选取什么角度来写?

1、学生思考讨论。

(前后四人一组,选代表发言)

2、教师朗读例文:

《美女赌江ft》

 

第3课时《登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歌中的“炼字”;学会通过分析意象,描摹画面,感悟意境;理解《登高》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法。

2、炼字法。

3、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杜甫无论穷达皆兼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分析意象,描摹画面,感悟意境。

2、体会杜甫无论穷达皆兼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分析意象,描摹画面,感悟意境。

2、练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ft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ft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

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你听了这篇小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

凄清、悲凉。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走进杜甫,走进被人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二、朗读诗歌

找一名同学朗读诗歌,听朗读带,齐读三、走进诗歌,鉴赏诗文

问题

(1)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

明确:

“悲”

问题

(2)中国古代的诗歌大多是由景到情,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

明确:

前四句。

问题(3)前四句也就是首颔两联,写了哪几种意象?

每个意象的特点又是什么?

表现了语言的什么特点?

明确:

风——急

天——高

猿——哀

渚——清精炼

沙——白鸟—飞回

落木——萧萧

长江——滚滚

 

问题(4)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摹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秋肃临天下的秋景图。

问题(5)古人写诗都讲究练字,下面咱们就从炼字的角度来分析前四句诗,你认为哪个字用的好?

好在哪儿?

也就是说这个字写了什么样的景,传了什么样的情,有什么妙处?

明确:

(1)风急——首先,秋天本来是个容易刮风的季节,而江边的风要比其他地方的风要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用

了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

其次,这个“急”字,还寄予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

秋风本来就是凉的,江边高处的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

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2)天高——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

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家愁国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

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猿啸哀——猿鸣凄切,有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渚清——“渚”是江中的小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

(3)沙白——“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

(4)鸟飞回——“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战乱年代,诗人却有家难归,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5)无边落木萧萧下——此句写ft景。

“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

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也不能不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和这黄叶一样,快要结束的短暂的一生,是多么的悲凉啊!

这写出了秋景的萧索。

(6)不尽长江滚滚来——此句写江景。

“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

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ft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显得短暂。

问题(6)那这些景物描写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明确:

清冷,寒凉,凄清,苍凉,萧条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作者写的是秋天衰草凄迷,落叶飘零的萧瑟景观。

中国的文人面对梧桐一叶而有天下知秋的遥想,杜甫也不例外。

看到眼前的秋景,不禁将心中情与眼前

景合二为一了,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们说这种手法叫做情

景交融。

这种情景下,诗人不禁心生悲凉,面对眼前这萧瑟的秋景,作者悲的是“自然之秋”。

以“忧国忧民”为世人所知的大诗人杜甫难道悲的仅仅是“自然之秋”吗?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是写登高所感。

问题(7)咱们来看看诗人想到了什么?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说明作者经常在外漂泊。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在外漂泊八年了。

做客他乡,四处漂泊,自然让人心怀愁绪。

百年——晚年,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55岁了,他是58岁去世的,又体弱多病,在重阳节这一天,不能会亲访友,不能家人团聚,显得格外的孤独。

读了这一联诗,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身患重病,面色愁苦的老人,站在高ft之上凛冽秋风中。

问题(8)读了这一联诗,给你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明确:

孤独、愁苦,寂寥等。

身世飘零,百年多病,风烛残年,有如萧萧落叶,已经走入人生的尾声,所以我们说作者悲的还有“人生之秋”。

问题(9)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杜甫在登高时有这种感受的呢?

艰难——国家艰难,战乱连连,社会动荡;个人艰难,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些几乎伴随了作者的一生。

此时的杜甫是既忧国又忧民,还忧己。

我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有这样一个处世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可杜甫,无论穷达皆是兼济天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苦恨——极度遗憾,遗憾的是“繁霜鬓”,遗憾自己老了,不能为国效力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问题(10)读了这一联你是什么感受?

明确:

无奈。

咱们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安史之乱,国家正处在乱世之秋,一步步走向衰败,所以,我们说作者悲的还有家国之秋。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此手法为触景生情,即景抒情,借景抒情。

那么全诗抒发

了什么情,请同学总结一下?

明确: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诗中,诗人通过无边无际的秋色、悲壮雄浑的气势和层次井然的章法,触情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丰富深沉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秋的悲凉,人生之秋的感伤和家国之秋的忧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时的情怀。

教师总结:

我们来看,从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再到家国之秋,是层层递进的。

颔联“无

边落木萧萧下”既是自然之秋,又是人生之秋。

“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是个人艰难,又是国家艰难。

“潦倒新停浊酒杯”既有对人生之秋的无奈,又有对家国之秋的无奈。

三悲是互相交织的,回环往复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自然、人生、家国,种种悲凉,在此刻就全部交织在一起了,喷涌而出,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的被人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除了思想内容上的特点,咱们再来看一下诗歌的形式。

律诗在形式上非常讲究对仗,通常是颔联、颈联对仗,咱们来看这首诗,除颔联、颈联外,首、尾两联也是对仗的,句句对仗。

而且句内还有对仗。

如“风急”对“天高”,“渚请”对“沙白”。

我们说“对仗工整”,这也是它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一个原因。

 

四、课堂小结:

(1)学习了练字及其妙处;

(2)通过意象描摹画面,品味情感;

(3)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牛刀小试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以“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凄凄”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

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写出秋景的萧瑟、黯淡。

更加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凄之情”。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分手后,离人频频回望。

从这一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了离人踽踽独行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

他的每一看,肝肠寸断的不仅是离人,还有送别人。

离人想看却不敢看。

“好去莫回头”,这一句劝慰,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

课后作业

1、背诵诗文

2、“群ft万壑赴金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哪个字用得非常传神,请结合诗句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1、描绘景物: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嫰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2、概括意境:

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淡雅清新)的画面,

3、体会感情: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二)方法总结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意境特点。

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3、剖析作者思想。

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

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ft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板书

 

清冷自然之秋

孤独人生之秋

无奈家国之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