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8947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是北周。

581年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

长安

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3、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编订户籍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统一南北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

1、目的:

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

隋炀帝,605开始,历时六年(610年)

3、规模: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4、作用:

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制

1、魏晋以来,官吏选拔有上层贵族垄断,选官只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

2、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的确立。

4、科举制的影响:

①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③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1、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炀帝的暴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起义军首先在山东爆发。

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

2、李世民的治国思想:

他吸取隋朝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3、魏征是有名的谏臣,李世民把魏征比作是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4、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人称“房谋杜断”。

5.李世民改革的措施:

政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重要的科目、注重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军事:

突厥控制漠北和西域,李世民发兵反击,击败东西突厥。

6.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称为“贞观之治”。

7.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在位期间。

打击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8、唐玄宗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在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唐朝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称为“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1、唐朝农业的表现:

垦田扩大、农业技术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筒车用于农田的灌溉。

2、唐朝手工业水平很高,纺织业种类多、蜀锦丝织品文明全国。

3、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4、唐朝时期四大城市是长安、成都、洛阳、扬州。

长安是一座国际大都市。

5、唐太宗时,吐蕃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罗些。

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朝求婚。

6、唐太宗把文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增进了大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7、唐中宗时,尺带珠丹迎娶了金城公主,唐穆宗时,签订盟约,并刻会盟碑

8、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9、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当时的妇女读书、打球、拔河、射箭等,再受到西北民族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10、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年代。

诗人

生活年代

代表作

作品主要特点

李白“诗仙”

盛唐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杜甫“诗圣”

盛唐转衰

“三吏”“三别”等

淳朴厚重,反映政治腐败带来的痛苦

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等

同情人民,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11、颜真卿字体端正、雄浑敦厚,代表作《颜氏家庙碑》。

欧阳询字体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12、阎立本擅长画人物故事画,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代表作《步辇图》

13、吴道子画的特点: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14、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

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1、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

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2、遣唐使对日本的影响:

把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书法艺术、建筑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

3、鉴真东渡日本的目的:

传播佛教一共东渡6次,并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4、鉴真东渡起到的影响: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

5、玄奘西游的时间:

贞观初年。

目的:

到天竺求学佛经。

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6、有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和社会习俗。

7、玄奘西游的影响:

促进了大唐和天竺的友好交流,为研究中外交流做出贡献。

8、玄奘西游的路线:

沿着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的原因:

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节度使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2、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变,史称“安史之乱”。

763年被平定。

3、安史之乱的影响: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由盛转衰。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4、黄巢起义的原因: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败②宦官专权③人民赋役繁重

5、907年,农民起义军将领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6、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以及南方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7、周世宗,即位后实行改革措施: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消弱地方兵权。

影响:

使后周强大起来,为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第二单元:

辽夏金元时期知识点归纳总结

1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

(黄袍加身)定都开封,建立北宋。

2宋太祖和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统一方针结束了分裂局面。

3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军队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了军队调动。

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优点:

削弱武将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缺点: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队战斗力消弱。

中央 设副宰相及多重机构以分军政、财政大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文臣任知州;设通判,分知州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削弱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上述措施,宋朝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

皇权大大加强。

4重文轻武政策目的:

削弱武将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文臣担任要职,主持军务;注重文教,提高进士地位,发展科举。

影响:

(积极)促进了宋朝科技文化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稳固。

(消极)减弱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财政支出。

5辽(契丹)建立时间10世纪初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都城上京临潢府

6西夏建立时间11世纪

建立者元昊(党项)(仿效唐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鼓励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都城兴庆府

7辽与北宋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辽军对北宋大举进攻,打到澶州城下,宋真宗亲征,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宋朝给辽岁币。

这次宋辽盟约称为“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保持和平局面。

8夏与北宋元昊率军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

西夏也遭受很大损失,北宋与西夏议和,订立了宋夏盟约,元昊向宋称臣,宁给西夏岁币。

9北宋与辽、夏议和内容:

都向北宋称臣,北宋都给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了边境地区发展。

10女真族首领完顔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后起兵抗辽,辽军败退。

1115年,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11金灭辽北宋与金联手夹击辽朝,北宋被辽军大败而金军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1125年,辽被金所灭。

12金灭北宋金灭辽时看到了北宋的腐败无能,于是对北宋发动战争,1127年,金军占领开封,北宋灭亡。

13南宋建立赵构(宋钦宗的弟弟)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14岳飞抗金岳飞统率“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其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向金求和,杀害岳飞。

15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形成对峙局面。

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南宋偏安江南一隅。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有利于保持和平局面,促进生产发展)

16宋代经济农业:

北方战乱,南方稳定,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由越南引进的占城稻,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粮仓。

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谚语。

茶树和棉花的种植面积也增加。

手工业:

棉纺业兴起。

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居于领先地位,南宋时造的海船上配备了指南针。

商业:

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开封和杭州。

乡镇商业区叫草市。

宋代闻名世界的商港。

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7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18蒙古的统一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被称为成吉思汗。

19蒙古灭西夏1227年蒙古灭西夏。

蒙古和南宋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来金。

形成蒙古与南宋对峙局面。

20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都城大都(今北京)

措施施行治国安民方略。

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1元灭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元朝通婚,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4行省制度元朝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管军事,;设御吏台管监察。

地方设行省管理全国。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此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25元朝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对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从此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6元朝将全国居民分为四等人,一等人为蒙古人,这种民种歧视政策,成为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7瓦子:

宋代开封城内娱乐加商业的场子,叫作瓦子。

28宋代杰出的词人: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宋代出现了元曲代表是关汉卿《窦娥冤》此外还有杂剧家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元曲四大家)

29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16个朝代。

其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巨著。

又称史学两司马。

30活字印刷术:

北宋人毕昇元代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总结与创新。

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指南针:

宋代出现了罗盘。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用指南针。

之后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

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唐末用于军事。

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

元朝发明了火铳。

后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31元朝交通陆上:

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主要交通要道,元朝修建了陆路交通网,建立了驿站。

海上:

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以强化皇权。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一)在地方:

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行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二)在中央:

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三)军事方面:

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分散兵权,统归并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四)监察方面:

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区分开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五)思想上: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

★★

(六)立下“祖制”,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集权高度强化的表现。

评价(影响):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变化:

1、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

2、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

3、文体格式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随意发挥。

★★

影响:

1、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八股文的危害)

2、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农业上: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1、纺织业: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2、制瓷业: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商品经济(商业):

1、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2、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背景: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目的: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概况: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出发点:

刘家港。

最远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成就:

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评价(意义):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原因:

1、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2、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3、东南沿海地区倭患严重,遭到巨大破坏。

成就:

1、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结果)。

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拓展提升】

郑和远航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当时明朝国力雄厚,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这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2)宋元以来,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船建造技术与航海技术大为提高,指南针广泛使用,天文、地理知识不断积累,为郑和远航提供了科学技术条件。

(3)郑和本人的航海经验、勇敢精神、组织才能等是郑和下西洋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4)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国威,招徕各国前来朝贡,正是这种开放的对外政策,才有了郑和的远航壮举。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作者: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内容:

《本草纲目》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地位:

《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作者:

宋应星。

内容:

《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地位:

《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简介:

《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

地位:

《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长城:

1、目的: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点: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

3、地位:

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4、作用:

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北京城:

建造: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简介: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特点),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地位:

北京城的核心紫禁城(今称故宫),建筑总面积约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艺术

小说:

概况:

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小说。

代表:

明朝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1、《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地位: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2、《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地位:

《水浒传》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农民起义小说。

3、《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地位:

《西游记》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神话小说。

评价:

明代的这三部小说,虽然主题和风格各异,但都规模宏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问世后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并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

概况:

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

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代表人物:

书法名字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等。

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为《牡丹亭》。

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明朝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之处是:

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拓展提升】

明朝时期出现科技巨著的原因是什么?

1、从社会背景看,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从个人角度看,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著作。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朝的灭亡的根本原因)

概况:

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表现:

1、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危害:

1、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2、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明朝的灭亡的直接原因)

原因:

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李自成起义:

口号:

均田免赋。

★★

建立政权: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明朝灭亡:

1644年4月,李自成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满洲兴起: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

清兵入关:

概况:

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结果: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李自成起义结果:

最后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