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8986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docx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

高中文言课文复习

《诗经·蒹葭》

这首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感受。

此诗描写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著不变,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意象。

诗的意境朦胧,幻想迷离,引人遐想。

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本诗三章,只更换了少数词语,反复咏叹,令诗歌形式整齐,亦可增加抒情效果。

本诗运用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借秋景起兴,通过苍苍芦荻、清晨的白露、弯曲的河流、水中的沙洲等景物,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塑造出伊人飘渺而神秘的形象,同时也深化了作者感觉到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

这首诗还通过对秋天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凄清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未能寻到伊人的惆怅与焦虑之情。

另外,运用大量的叠字,如苍苍、茫茫、萋萋等,使描景状物细致,更形象化,也可增加节奏感,令感情浓重而逐层深入。

《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

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品有:

《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三戒》、《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

本文中心:

这是一篇带有寓言及政论色彩的传记文。

作者描写郭橐驼种树,能够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采取正确的方法,因而树木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从而说明官吏治民,也应该了解人民的需求、爱好和习性,使他们人口兴旺,生活安定(蕃吾生而安吾性)。

作者抨击了那些昏庸官吏,政乱令烦,徒然扰民(繁政扰民),表达了革除弊政的主张。

本文的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

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以内感甚善。

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1、对比与映衬。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

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

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又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3、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

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戒的,这决定了它“委婉而多讽”的风格。

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四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

其中的一

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在言外。

《病梅馆记》[清]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又名巩祚(zuò),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

龚自珍具有比较进步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对于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起了先驱作用。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

他善于把诗歌作为武器,大胆地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危机、统治集团的专制和腐朽,热情地歌颂理想和个性的解放,发出强烈的要求改革的声音。

中心思想: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品文。

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清朝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写作特点:

1、本文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写的。

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不敢

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主张。

“梅”喻“人才”,“病梅”喻“遭摧残、压抑的人才”,“文人画士”喻“封建统治者”,以“疗梅的措施”喻“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等。

2、文章用词准确、形象。

比如,谈到一些人对梅的审美观时,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个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3、文章还用了许多整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抒情色彩。

比如,“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

”这几个整齐的句子,写尽了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种种手段,也蕴含着作者的满腔悲愤。

比较:

《种树郭橐驼传》与《病梅馆记》的异同:

从文体上看,《种树》为记人作品,设事明理,以种树之道讽喻时政,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病梅》为记事作品,托物言志,以种梅琐事针砭时弊,也不是一般的小品散文。

可以说,二文在“文以明道”的创作实践上是辩证统一的。

我们也可以笼统的把二文均视为“托物言志”的小品,只不过具体的“物”不同,一为人,一为事而已。

从思想内容上看,《种树》言为官治国,畅言“道法自然”,要尊重客观规律的政治主张;《病梅》言个性解放,呼吁尊重自由,人尽其才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比较来看,《种树》中“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乃至“爱之太恩,忧之太勤”以致“木之性日以离”;《病梅》中“害梅者”“斫直、删密、锄正”致使“江浙之梅皆病”。

可以说,二文在主张尊重事物自身发展规律上是大同小异,都强调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使树木“天者全而其性得”。

从艺术特色上看,《种树》行文简洁而生动,婉约而多讽,并成功运用了对比、映衬方法;《病梅》用词准确而形象,简约而整齐,富有节奏感,多抒情色彩。

二文的共同点是都短小精悍,简洁生动,都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种树》道(道法自然、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的“道”)在文中,《病梅》意(尊重自由、人尽其才的个性解放之“意”)在言外。

从写作手法上看,《种树》里郭橐驼讲的种树经验就是相对合理的治民方略,“他植者”的错误做法就是苛吏扰民的具体表现,行文前后呼应、映衬。

《病梅》则通篇写梅,通篇影射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压制、摧残的罪行。

《促织》[清]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

人。

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汲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作者理想(《劳山道士》、《娇娜》、《画皮》、《婴宁》、《聂小倩》、《口技》《红玉》、《聂政》《席方平》等)。

郭沫若誉之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分析课文:

《促织》故事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时间顺序记叙。

情节曲折离奇,扑朔迷离,语言准确精练。

结尾“异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评论是作品的附带部分。

“异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写作特点:

1、故事情节曲折多变:

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促织构成全文的情节线索)

情节概述:

朝廷岁征促织,祸害百姓。

童生成名无计缴虫而薄产累尽、屡遭杖刑、忧闷欲死。

好不容易求卜捉来的促织,又死于好奇的成子之手。

九岁小儿惧而投井,变得痴木;成名夫妻挂怀促织,愁苦难眠。

忽闻虫声而逐,一虫跃落襟袖间,貌短小,斗之则善战、有异能。

皇上因之大悦,层层进献的抚军、县令各得嘉许,成名也终入县学,成为大富。

后方知此虫原为成子魂灵所化。

情节的虚构与写实,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取材特点。

虚构部分能使情节上又生波澜,曲折奇异,“异史”得到印证。

2、小说以夸张手法与细节描写来显示促织的才能。

写促织善斗,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

“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造成一种小虫懦弱无能的印象,加强了紧张气氛。

然后情况一变,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齕敌领”这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

然而在这时,又掀起波澜:

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服,进一步以夸张笔法显示了促织的神奇本领。

《阿房宫赋》[唐]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

他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

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

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

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赋”的字义是

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

赋:

1、骈、散结合

骈:

押韵

句式整齐、两两相对

2、铺陈

3、体物、写志

课文的写作特点:

1、想象、比喻和夸张的娴熟运用

说清楚,但是这并没有限制作者驰骋想象的空间。

文章不是“史论”,更不是“考证”,它是“赋”(一种带有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因此作者娴熟的运用想象、比喻和夸张等手法,对阿房宫的楼阁廊檐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时而远观,时而近视,时而实写,时而虚拟,更将现实世界的宫廷布置嫁接到传说中的阿房宫中,造成幻境般的真实感;因出自想象,所以竭尽笔墨驰骋之能事。

这样,作者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再现”了阿房宫,也将读者引入一个空间丰富的异想世界。

2、描写、铺排和议论的综合运用

面的议论作铺垫的。

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大都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

描写中的铺排、议论中的铺排,都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

3、骈散结合,长短错落的艺术运用

文章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

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着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作结。

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黄州快哉亭记》[宋]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第。

著有《栾城集》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并且借优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遭政治迫害却不悲观消沉,而是胸襟宽广,无往而不快乐的人生态度。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本文写作特点:

1、围绕“快哉”结构全文,风格雄放而雅致。

近观、远眺的风景能使人快,眺望古迹、缅怀历史亦能使人快,故作者用“快哉”命名此亭。

“快”字是课文的文眼,在文中多次出现。

内心坦然,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穷耳目之盛以自适,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和人生态度,这就是“快哉”的内涵。

2、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文章由写景起,承以史事,再转入议论、抒情。

写景从大处着笔,将快哉亭所凭依的江水源流略述一番,点明此亭的由来和“览江流之胜”的用途。

接着概括地描绘江流平日的波涛汹涌,变幻莫测,令人触目伤神,便自然地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

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阿房宫毁于何时战火、何人之手,它本来的面目究竟如何,这些早已无人能够真正

转入对“今日”所见美景的描写,在引入史迹名胜,怀想古人之风流,更添其快。

下文由世俗之快忽而转至《风赋》的问答,借雄风雌风之辩引出个人遭际的感慨,道出前文对亭外景色观感不同的原由,点明主旨: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4、笔势迂徐而畅达。

比如,文章起笔就气势浩荡地将在“快哉亭”上所见的视觉空间描摹得淋漓尽致。

“快哉亭”的建筑结构、气势、造型、色彩等,作者未着一词一句,却直接状写江水的态势,把江水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把江水的浩荡气势描摹清晰后,再写建亭的原因是为了“览江流之胜”,如此便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项脊轩志》[明]归有光

本文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

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现江苏省昆山县)人。

归有光是明朝有名的散文家。

归有光的散文,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的描述中,寄托深情,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亲见其人。

《项脊轩志》是作者记叙自己书斋“项脊轩”的一篇抒情散文。

命名“项脊”之说有二:

一是说它小,狭窄如脖项;一是说他的远祖归道隆宋末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用来作为轩名,有纪念意义。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散文中记叙事物、抒发感情\议论的一种文体。

这篇抒情散文通过对项脊轩的变迁和亲人遗事的记叙,书法了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的深挚怀念。

本文的题材,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摘取的片段细节,作者的“喜”和“悲”都是从这些细节中表现出来的。

写得情景如画,真挚动人。

它的写作技巧主要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看:

1、以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

作者对项脊轩所怀有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一切人事变迁,家常琐事的记叙,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

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写诸夫异爨,或记老妪话旧,或叙写亲人遗迹,或直抒自己的情趣,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内容是多面的,事件是片段的。

由于运用了这条线索才使状物、记事、抒情熔于一炉,诸多情节也串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志”是记叙类文体,以叙事为主,如板书。

那么,题目“项脊轩”是如何在文章中得到照应的呢?

第一节直接写项脊轩

第二节用“然居于此”照应题目,“多可喜,亦多可悲”:

用情感的变化来承上启下对亲人的回忆是与小屋紧密相连:

老妪尝居于此

母亲: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祖母: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大母过余

妻子: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其他:

余扃牖而居,能以足音辨人

轩四遭火而不焚

室坏不修

2、善于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运用委婉动人的口语,只寥寥几句,人物的心情就表露

无疑。

人物的形象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写母亲所说的“儿寒呼?

欲食呼?

”这两句话是人们日程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它又集中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关怀、体贴,所以特别使人感到亲切。

又如写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这三句话,风趣生动,贴切地表现了一个老祖母对他的关心与照顾。

作者没有直接叙述自己如何对亡妻的怀念,只通过对枇杷树“亭亭如盖”的描写,一句话,就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切

和对妻子的深挚的感情。

这些细节、口语的运用,给作品带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们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选自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刘兰芝人物形象:

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自尊自重的人。

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以死抗争。

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写作特点:

1、双线结构:

1、刘兰芝、焦仲卿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

2、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坚贞不渝的爱情

2、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

全诗以写实的手法记叙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开头、结尾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增加诗歌的感情色彩:

以孔雀失偶起,以鸳鸯双飞结(“托物起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事在缠绵凄楚的悲剧序曲中开篇一只美丽的孔雀向东南低飞,盘绕反顾,不忍离去,这是多么感人的意境。

焦刘合葬,墓上鸳鸯双飞的结局,也许给后人写出梁祝化蝶那样象征性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结局以启发,突出了爱情的美好。

3、铺陈、比兴的手法

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一般可分为三类:

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

我们要从文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

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

开头采用托物起兴的手法。

4、用对话推进情节发展

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

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

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这首诗选自《李太白全集》。

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

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

李白当时在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准备南游越中(今浙江省一带),临行前写了这首诗。

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意思是(诗人)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这首诗里,虽然反映了消极的避世思想,但主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是对封建权贵的蔑视。

全诗分段情况:

①入梦缘由:

写天姥山的云霞明灭,高大雄奇,点明入梦缘由。

②写梦游天姥,表现了诗人对梦中世界的留恋和向往。

③第三段直抒梦醒后的惆怅与感叹,向友人表示自己的人生态度,阐明全诗主旨。

中心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主旨:

这是一首古体抒情诗。

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天姥山,表现了他对污浊现实的弃绝,对腐朽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更远的追求。

他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界。

《梦游天姥吟留别》创造的是一种迷离恍惚、雄奇壮丽的美妙意境。

写作手法:

1、对比:

梦境与现实的对比:

梦境的美好、现实的黑暗;

自然的美好、世俗的丑陋

2、此诗用梦游的形式表现,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他发挥想象和夸张的才能,充分体现

他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体现出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

本诗具有:

结构美:

围绕“梦游”结构全诗,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借描绘仙境的美好揭示现实的丑恶,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对权贵的憎恶。

意境美:

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

修辞美: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

情感美:

诗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高亢的呼喊,把诗人郁积胸中的苦闷和忧愤,如火山喷发而出。

这是诗人对权贵的蔑视,是对污浊社会的抗议,是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律诗三首》

《终南山》[唐]王维

王维(701?

—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其写景诗体物精细,描绘传神,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富有诗情画意之美,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

代表作有《终南山》、《山居秋暝》、《鸟鸣涧》、《观猎》、《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等。

王维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终南山》这首诗用“移步换景”法描绘了终南山的磅礴气势和万千气象。

诗人时而山脚仰望,时而半山近视,时而主峰俯瞰;或置身其外,或入于其中,“散点透视”,移步换景,在流动中绘制了一幅有山、有水、有人的立体画面,体现出诗人擅长将诗歌的艺术形式和绘画的艺术构思互相交融的高度艺术修养,也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细腻入微的观察和融情入景的艺术功力。

《登楼》[唐]杜甫

杜甫(712—770),盛唐大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称杜工部。

杜诗现存1400余首,内容极其丰富,多方面地显示了人民的苦难和统治集团的腐朽,揭露了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的祸害,显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体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赢得了“诗史”的称号。

在艺术上,杜诗众体兼备,风格多样,尤以“沉郁顿挫”为其诗风的最大特点,其成就达到了唐诗的高峰,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丽人行》、《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有《杜工部集》传世。

《登楼》是杜甫律师中一首名作,曾被人称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后世传诵甚广。

这首诗思绪脉络清晰,基本上依照登临之际的特殊心境,登楼所见,登楼所思以及登楼徜徉之后的心绪这一顺序来写。

从诗歌的境界来说,这首诗把个人的情思、国家的灾难与自然景象三个层面的内容融汇起来写,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创造出了一种格调高远、宏丽奇幻而又寄慨遥深的意境。

《书愤》[陆游]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由于抗金复国的主张,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打击,毕生仕途坎坷。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书愤》这首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于壮志未酬的愤懑之中又激荡着昂扬斗志,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有报国之志,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

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这两者相互激扬:

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著;对理想愈是执著,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

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

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

"横看长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座山会引发多少中视角?

可以说不可计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谁能给出固定的结论。

也正是因为山的多义性,才能引发古往今来无数人的打量。

诸子的眼中各有一做座山在。

孔子关注垒山的过程发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做事情要重视一个"恒"字,行百里者半九十,只差一口气的遗憾生活中比比皆是。

孔子告诫人们,只要坚持努力,即使结果不够完美,也是非常可贵的。

韩非子和管子都看到了山最朴素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它的高大巍峨,进而领悟出山的包容性,再联系治国治学的道理,强调了容纳万物的哲理。

山不辞寸土,人当容纳一切,这样才能形成恢弘的气度,这样才能成就功业与学问。

"诸子喻水":

孔子有感于流水一去不复返,联想到光阴,联想到生命的过程,提醒我们提高德行研习学问也要要珍惜时间,孜孜以求;孟子有感于山的高大水的辽阔,认识到求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