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9108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docx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docx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

问曰:

种之与心有何差别?

答曰:

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

当华开之时,此人身器清净,正堪闻法,亦不简大小,但使得闻即便生信。

是以观音不为说小,先为说大。

闻大欢喜,即发无上道心,即名大乘种生,亦名大乘心生。

问:

种和心有什么差别?

回答:

这只是按照方便说不同的字,意思上没有差别。

种就是心,心就是种。

二乘种不生,就是二乘的心不生。

莲花开放的时候,他根身法器非常清净,正是堪能受法之时,也不管什么大小,只要使他听到了法,他就会生信心。

因此,观音也不会给他讲小乘法,首先就给他讲大乘法,他一闻了以后,就生大欢喜心,当即就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这之后的情况就叫大乘种生,或者大乘心生。

也就是一受法的启发,马上就发起了大乘无上的菩提心,根本就不会生二乘的心。

又当华开时,观音先为说小乘者,闻小生信,即名二乘种生,亦名二乘心生。

此品既尔,下二亦然。

又有一种情况,在花开敷的时候,如果观音先给他讲了小乘,一听了小乘法就生信心,这种情况叫做二乘种生或者二乘心生。

也就是说,前面一类行者的情况与这里不同,他的种性不定,听闻什么法,相应就会生起信心。

所以,菩萨只给他说大乘法,所以叫“二乘种不生”。

下品上生是如此,那么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也是如此。

此三品人俱在彼发心,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

由不闻小故,所以二乘种不生。

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

上来解二乘种不生义竟。

这三品人都是在彼土发大乘菩提心。

正由于一到了那里就闻大乘法,当即大乘种生或大乘心生。

由于他在花开的时候,不闻小乘法的缘故,所以二乘种或二乘心毕竟不生。

所谓的种就是心。

以上解释了二乘种不生的含义完毕。

这里说到下品三人有大乘的机,一生彼土的时候就传大乘法,当即就生大乘的菩提心,而不生小乘心,这一类情况叫做二乘种不生。

女人及根缺义者,彼无故可知。

至于女人及根缺,在极乐世界没有这个情况。

也就是以弥陀愿力的加被,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者都是大丈夫相,非女人相。

又弥陀愿海已经加被诸根圆满,没有根缺的情况。

又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无妨碍,悉得往生。

但到彼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

一转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

故名二乘种不生。

其次一种情况,就是指十方众生过去世修小乘戒行而发愿往生的人,也没有任何障碍,都能够往生。

只是一到了西方,首先证小果,证得了小果,马上回小向大。

一旦回转向大以后,再不会退堕生二乘的心。

这种情况也叫做二乘种不生。

前解就不定之始,后解就小果之终也,应知。

总而言之,对于二乘种不生,以上做了两种解释,这都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

第一种解释,对于不定种性,而且过去已经有了大乘宿习的人而言,他在花一开敷的最初,菩萨就会给他宣说大乘法,所以当即就生了大乘心,不会生小乘心。

第二种情况,过去宿习小乘很浓的人,他一往生之后,顺他的机给他传小乘法,让他先证小果。

但是从他终究的情况来看,他一证小果以后,立即就会回小向大。

一旦转入大乘之后,再也不会退堕,因此绝对不会落入到二乘心当中。

因此说到,从整个极乐世界众生的发展倾向来看,绝对不会堕在小乘当中。

就好比一个学校,虽然有各种层次,但最终大家一致都会学到大学毕业为止。

绝对不会有只是小学毕业的程度,或者升到上面又退堕下面的这些情况。

总而言之,这就是弥陀一切皆成佛的一乘誓愿所致。

有些是一生入就发大乘心,有些是先证小果,再转入大乘,最终全部都趣进大乘,不会退堕,直至成就无上菩提为止。

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者。

第七、要辨定韦提闻佛说法得无生忍利益的时间界限。

问曰:

韦提既言得忍,未审何时得忍?

出在何文?

问:

既然说韦提得了无生忍,不晓得在哪个时候得了忍?

又有什么经文的依据?

答曰:

韦提得忍出在第七观初。

经云:

佛告韦提: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音势至侍立左右。

时韦提应时得见,接足作礼,欢喜赞叹,即得无生法忍。

回答:

韦提得忍是在宣说第七观的最初之时。

经上说到:

佛告韦提:

“我现在要给你分别解说除苦恼的妙法。

”在这样说的时候,阿弥陀佛住立在虚空中,观音势至侍立在佛的左右。

当时韦提希就见到了西方三圣,在三圣面前,她接足作礼,欢喜赞叹,在这个时候就得了无生忍。

何以得知?

如下利益分中说言:

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非是光台中见国时得也。

这有什么确凿的根据呢?

这是按照下面利益分的经文所说:

韦提见到佛身和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

这就明确地指出,当见到西方三圣,生了欢喜心,豁然大悟的时候,当即证得了无生忍。

并不是之前以佛的加被,现见了光台中的净佛国土得的无生忍。

问曰:

上文中说言,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此之一义云何通释?

问:

在上面讲的光台现见佛国净土的经文里说到了,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就得了无生忍。

这种说法怎么来融通解释呢?

看起来好像是在前面得忍。

答曰:

如此义者,但是世尊酬前别请,举劝利益方便之由序。

回答:

当时这样说,只是世尊在回应韦提希特别的请求,也就是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应如何思维、如何正受的祈请,世尊事先就说到见到极乐世界微妙庄严,应时能得到无生忍的利益,以这个作为劝导的方便。

所以,这是一个提前的铺垫或者由序。

何以得知?

次下文中说言:

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次下日想、水想、冰想乃至十三观已来,尽名异方便也。

欲使众生于此观门一一得成,见彼妙事,心欢喜故,即得无生。

斯乃直是如来慈哀末代,举劝励修。

欲令积学之者,无遗圣力冥加现益故也。

怎么知道呢?

因为接着下文说到,诸佛有特异的方便,使得你能够见到西方净土,接下来就开始做日想、水想、冰想乃至十三观之间,所有这些观修就叫做诸佛使众生现见到净国庄严的特异方便。

这是如来想要使众生对于这些观门一一都能成就,见到西方的妙庄严事,当即心生欢喜,以此为因,证得无生忍。

总而言之,这是如来以慈愍心悲怜末代众生,先举出利益劝令众生趣入观行,想使那些能够精进修炼者,不失去佛力冥冥中加被、现前利益的缘故。

所以,世尊首先要说出以佛力见到彼国庄严事,就能得到何种利益,这样让行者生起渴仰的心。

因此,这是后来已经出现了西方三圣时,发欢喜心所得的利益,而不是之前见到光台中净佛国土时得证法忍、无生忍等。

评曰:

掌握机系十有三结,条条顺理以应玄门。

讫此义周,三呈前证者矣。

这一段意思不明确,解释不出。

上来虽有七段不同,总是文前玄义。

料简经论相违妨难,一一引教证明,欲使信者无疑,求者无滞。

应知。

以上有七段,总的是解释经文前的玄义部分。

这里简别辨定了经论中看似相违的地方,或者有妨难的地方一一都引了圣教作为证明。

总的目的是要使行人产生无怀疑的信心,使寻求往生者心里没有障碍。

要知道上来宣说的用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第一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二(序分义)

△从此以下,就文料简,略作五门明义:

一、从“如是我闻”下,至“五苦所逼,云何见极乐世界”已来,明其序分;

二、从日观初句“佛告韦提:

汝及众生”下,至下品下生已来,明正宗分;

三、从“说是语时”下,至“诸天发心”已来,正明得益分;

四、从“阿难白佛”下,至“韦提等欢喜”已来,明流通分。

此之四义佛在王宫一会正说。

五、从“阿难为耆阇大众传说”复是一会。

亦有三分:

一、从“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已来,明其序分;二、从“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已来,明正宗分;三、从“一切大众欢喜奉行”已来明流通分。

从这里以下,按照经文做逐条判别,略作五门来明全经大义:

一、从“如是我闻”一直到“五苦所逼,云何见极乐世界”之间的经文,判为序分。

二、从日观的第一句“佛告韦提:

汝及众生”一直到下品下生之间,判为正宗分。

三、从“说是语时”一直到“诸天发心”之间,这是得益分。

四、从“阿难白佛”一直到“韦提等欢喜”之间,这是阐述流通分。

以上四义都是佛在王宫这一会里所宣说的经义。

五、从“阿难为耆阇大众传说”以后又是另一会,其中包含了三分:

(一)从“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以上属于序分;

(二)从“从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以上阐明正宗分;(三)从“一切大众欢喜奉行”以上表明流通分。

总而言之,整个全经分成五个部分,含摄了两会。

前四门说的是第一会,包括了序分、正宗分、得益分、流通分,第五门说的是第二会,在第五门里又分了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然化必有由,故先明序。

由序既兴,正陈所说,次明正宗。

为说既周,欲以所说传持末代,叹胜劝学,后明流通。

这是说明序、正宗、流通三分的次第缘由。

也就是说,世尊的教化必定有个缘由,因此首先要说明序分,也就是缘起。

其次,由序已经兴起,或者缘起已经建立,要正式地陈述应机的教法,因此接下来宣说一部经的正宗分。

正宗分就是全经的主旨所在,也就是应着当时的机缘要宣说何种法义。

这样宣说周全后,要让所说的妙法传持于末代,因此要赞叹它的殊胜利益,劝导后人修学,因此最后明示流通分。

上来虽有五义不同,略料简序、正、流通义竟。

以上虽然说了五种差别义,总的就是简略地阐明序、正宗、流通三分的含义。

△又就前序中复分为二:

一、从“如是我闻”一句,名为证信序;二、从“一时”下,至“云何见极乐世界”已来,正明发起序。

再把序分成两分:

“如是我闻”一句是证信序,“一时”以下到“云何见极乐世界”是真实阐明发起序。

【如是我闻】

初言证信者,即有二义:

一谓“如是”二字,即总标教主,能说之人;二谓“我闻”两字,即别指阿难,能听之人。

故言“如是我闻”,此即双释二意也。

“如是我闻”这一句是证信序。

最初说证信序有两个用意:

一是“如是”两字,是总的标明教主,能说之人;二是“我闻”两字,是别指阿难尊者,能听之人。

所以说“如是我闻”,这就双释了能说、能听。

又言“如”者,即指法,定散两门也。

“是”即定辞,机行必益。

此明如来所说,言无错谬,故名“如是”。

再者,“如”是指本法的定散两门所摄的真实义,“如”就是如于真理而说。

“是”是判定词或决断语,这是指在宣说定散两门后,合机者依法而行,必得利益。

这也是表明如来所说完全符合真理,无有错谬,的确是往生西方净土的正因法行,如是行持必得如是利益,因此说“如是”。

又言“如”者,如众生意也。

随心所乐,佛即度之。

机教相应复称为“是”。

故言“如是”。

前面是以“如实无谬”解释“如是”,这里是以“如机无误”解释“如是”。

“如”是指契合众生的心,随着众生内心的愿欲或者欲乐,佛就施设相应的法来度化他。

由于所传的教与所化的机相应,所以称为“是”。

也就是言无虚发,教应于机,这就叫做“如是”。

又言“如”者,欲明如来所说,说渐如渐,说顿如顿;说相如相,说空如空;说人法如人法,说天法如天法;说小如小,说大如大;说凡如凡,说圣如圣;说因如因,说果如果;说苦如苦,说乐如乐;说远如远,说近如近;说同如同,说别如别;说净如净,说秽如秽。

说一切诸法,千差万别,如来观知历历了然。

随心起行,各益不同。

接着广展开来说,所谓的“如”是要让我们明了如来的说法,说渐法时就如渐法般,如顿法时就如顿法般;说相恰如相,说空恰如空;说人法恰如人法,说天法恰如天法;说小乘法恰如小乘法,说大乘法恰如大乘法;说凡夫法恰如凡夫法,说圣人法恰如圣人法;说因恰如因,说果恰如果;说苦恰如苦,说乐恰如乐;说远恰如远,说近恰如近;说同恰如同,说别恰如别;说净恰如净,说秽恰如秽。

这里以渐顿、相空、人天、小大、凡圣、因果、苦乐、远近、同别、净秽十对,来表明佛宣说一切诸法的差别相,都毫无错谬,以如来一切种智,如同观掌中的庵摩罗果历历了然,都是以亲证而宣说,不加任何臆测猜想或者颠倒邪计。

由于如来是称合真理如实宣说,指示众生真理的法则以及离苦得乐的正道,所以众生心随教法发起修行,都能各自得到除过引德、离苦得乐的利益。

业果、法然,总无错失,又称为“是”。

故言“如是”。

“业果、法然”,无论是说业果的缘起,还是说法尔的真如,都无有错谬失误,称为“是”。

因此以如实说而称为“如是”。

言“我闻”者,欲明阿难是佛侍者,常随佛后,多闻广识,身临座下,能听能持,教旨亲承。

表无传说之错,故曰“我闻”也。

“我闻”二字,是要表明阿难是佛的侍者,常常跟随佛后,他具有多闻广识的功德,亲临于佛座下,他有陀罗尼,能够闻持不忘,所以说“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佛的一切圣教旨意都亲承于心,所以他是亲自承受如来教法的意子。

为表明阿难结集的时候,传达佛说毫无错误,故说“我闻”。

意思是我亲自听到的,没有一点错。

又言“证信”者,欲明阿难禀承佛教,传持末代,为对众生故,言如是观法,我从佛闻,证诚可信,故名证信序。

此就阿难解也。

所谓的“正信”,是要表明阿难禀承佛的教法,传持于后代千秋万世,为对众生作证的缘故,阿难在结经前要说明,“像这样的观法,我是亲自从佛那里听来的”,证明这都是真实的佛语,十分可信,因此这一句叫“证信序”。

这是就阿难这一侧面而解释。

△二、就发起序中细分为七:

初、从“一时佛在”下,至“法王子而为上首”已来,明化前序;

二、从“王舍大城”下,至“颜色和悦”已来,正明发起序,禁父之缘;

三、从“时阿阇世”下,至“不令复出”已来,明禁母缘;

四、从“时韦提希被幽闭”下,至“共为眷属”已来,明厌苦缘;

五、从“唯愿为我广说”下,至“教我正受”已来,明其欣净缘;

六、从“尔时世尊即便微笑”下,至“净业正因”已来,明散善显行缘;

七、从“佛告阿难等谛听”下,至“云何当见极乐世界”已来,正明定善示观缘。

上来虽有七段不同,广料简发起序竟。

就发起序中细分为七段:

一、从“一时佛在”一直到“法王子而为上首”之间,说明教化前的由序;

二、从“王舍大城”到“颜色和悦”之间,正式说明发起序当中阿阇世囚禁父亲的因缘;

三、从“时阿阇世”到“不令复出”之间,说明阿阇世囚禁母亲的因缘;

四、从“时韦提希被幽闭”到“共为眷属之间”,说明韦提希厌苦的因缘;

五、从“唯愿为我广说”到“教我正受”之间,阐明韦提希欣求净土的因缘;

六、从“尔时世尊即便微笑”到“净业正因”之间,说明散善、显示行门的因缘;

七、从“佛告阿难等谛听”到“云何当见极乐世界”之间,说明定善、显示观法的因缘。

上面虽然有七段不同,总的已经详细地拣择辨明了发起序的内容。

 

思考题

1、依据本疏,如何解释“二乘种不生”?

(分“不定之始”、“小果之终”两种情况。

2、韦提得无生忍是在何时?

有何经文依据?

3、细解“如是我闻”。

为何称这一句为证信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