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9245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4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docx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二○○五年六月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我国政府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函》(环办函[2003]408号),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进行统一部署。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本区划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为指导,结合海南的实际,对海南省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分,并提出了各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生态保护措施。

本区划旨在为海南省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业、林业、旅游业、工业等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海南省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了依据。

本区划已2005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批准实施。

目录

一、概况1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1

(二)社会经济概况6

二、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7

(一)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与指导思想7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8

三、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10

(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0

(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6

四、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21

(一)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21

(二)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22

(三)气象灾害受损敏感性评价22

(四)海南岛近岸海洋水环境污染敏感性评价23

(五)海南岛海岸带退化敏感性评价24

(六)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24

(七)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评价25

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26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26

(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27

(三)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27

(四)、洪水调蓄重要性评价27

(五)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28

(六)海南岛海岸带防护重要性评价28

(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29

六、生态功能区划及分区概述29

(一)生态功能区划方案30

(二)海南海岸带生态区32

(三)海南岛环岛台地/平原生态区39

(四)海南中部山地生态区46

(五)南海海洋与南海诸岛生态区48

七、生态功能区分类汇总概述52

(一)严格保护生态区53

(二)控制性开发利用区54

(三)资源开发利用区54

八、重要生态功能区56

(一)各类功能区的数量、面积与分布56

(二)重要生态功能区57

九、生态功能区划实施对策和措施59

(一)法律的对策和措施59

(二)行政的对策和措施60

(三)经济的对策和措施62

(四)技术的对策和措施63

附表: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65

附图: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图

一、概况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部,陆地面积约3.42×104km2,地处北纬3°20′~20°18′,东经107°50′~119°10′之间,在我国所处的纬度最低。

海南省主体陆地是海南岛,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地处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

海南省有管辖权的海洋面积约200×104km2,占南海的大部分海域。

南海诸岛分散在南海之中,按其地理位置,分为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及中沙以东的黄岩岛。

2.地质和地形地貌

海南省的主体大陆海南岛是一个穹形山体的海岛,中间高四周低,中部偏南地区高山起伏,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的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环岛多为滨海平原。

海南岛的地形特点是以中部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四周外围逐级递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5.4%;海拔100~500m以上的丘陵占13.3%;海拔100m以下的台地占32.6%,阶地和平原占28.1%,陆地的水域占0.6%。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低平,一般都在海拔4~5m之间,最高的岛屿为西沙群岛的石岛,海拔约14m。

海南省海岸线总长约为1,811km,其中海南岛环岛海岸线长达1,528km。

海南岛周围近岸海域0m等深线至负5m的地区约2,000km2,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0%;周围近岸海域负5m至负10m的地区达2,330.6km2,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3.气候

海南省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最具有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特征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夏季热带风暴和台风比较频繁,气候资源多样。

海南岛太阳总辐射量大,年平均约0.46~0.58MJ/cm2。

海南岛日照时数年平均为1,750~2,750h。

日照季节分配以夏季(6~8月)最多,春季(3~5月)次之,冬季(12~2月)最少。

海南岛全年气温高,各地年平均气温22~26℃,日平均气温全岛多在10℃以上,终年无霜雪。

全岛中部山区气温较低,西南部较高。

年平均气温中部低周围高,除中部山区为22~23℃外,其余地区均高于23℃,西南部高于24℃,南部略高于25℃。

海南岛日均温大于10℃的积温为8,200~9,200℃。

大于10℃连续期为320~365d,但冬季日照时数较少,有时出现连续几天低温阴雨天气。

海南岛平均降雨量为1,639mm,但时空差异大,东湿西干。

各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

在少雨季常常发生干旱,多雨季降水集中、降雨强度大、暴雨多。

热带风暴雨、台风雨在海南岛总降水量中所占比例很大,每年占年降水量的31%~45%。

台风可能出现的季节是6~10月份,每年对海南岛东部产生影响的台风一般为3~4次,海南岛的东北部为台风登陆的重风害地区。

4.水文和水质

海南岛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

各大河流均具有流量丰富、夏涨冬枯等水文特征,年均径流量约为557×108m3。

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km2的有39条,集水面积5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km2,3条河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

全省河川径流量为388×108m3,约为全国总径流量的1.1%。

人均占有的河川径流量为4,940m3。

海南省地下水、热矿水、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

据统计,2000年海南省地下水年平均资源量为158.19×108m3,当年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60.45×108m3,实际开采地下水量为4.9×108m3。

海南省已探明热矿水水源地17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5.03×104m3/d,2001年开采量为106.06×104m3/a,占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的5.8%。

海南省已探明矿泉水水源地45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3.74×104m3/d,2001年开采量为19.37×104m3/a,占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的1.4%。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

海南岛近岸海域海水动力多样化形成了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岸带景观。

海南岛潮汐为日潮型。

其中,东部与南部为不规则日潮混合潮,日潮约占半个月,半日潮平均为11天,潮差较小,都在1m以下;西岸、北岸属规则全日潮,海潮差界于1~3m之间。

海南岛的海洋潮流流向为逆时针旋转流,其中南部为自北西向东南方向流;北部自东向西流。

受东南风季风影响,海南岛周围海浪为季风型海浪,夏季海浪以东南向风浪为主,冬季以东北向风浪或偏北风浪为主,台风季节亦盛行东北或偏北向风浪。

根据海洋监测数据:

海南岛沿岸潮差的基本特点是东部和南部潮差比较小;西部较大;西北部最大。

从海口以东环岛到莺歌海的西南角附近,占全岛2/3岸线的海岸,其平均潮差都小于1m;从八所至玉苞港(东水港)以西,约占1/5岸线的海岸,其平均潮差在1.5m~2.0m左右,是海南岛潮差最大的海岸;其他海岸潮差在1.0m—1.3m左右。

从海口以东环岛到莺歌海,最大潮差在2.5m以下;从八所由西向北环岛到临高的马袅港最大潮差达3.5m以上(推算可能达到5.5m以上)。

它与南海潮波进入北部湾后,潮能受约集中,从而导致潮高增加有关。

琼州海峡从东到西最大潮差从3.31m增大到4.56m。

海南岛四周沿海风暴潮分布的规律大体为:

北部风暴潮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东部和南部,西部最小。

在风向和海岸线的走向影响下,风暴潮期间海南岛海岸的北部和东部增水最大,增水次数也最多,其次为南部和西部,西北部受风暴潮的影响最小。

5.土壤

海南省主体大陆海南岛的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

海南岛土壤垂直带谱明显。

在山地的东坡,基带为砖红壤,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递变为山地赤红壤和山地黄壤。

海南岛的北部丘陵台地土壤为典型山地红色砖红壤;东南部土壤主要为黄色砖红壤;而西南部为褐色砖红壤和典型的热带干旱地区土壤——燥红土。

此外,海南岛还有一些地带性不明显的土壤类型,例如水稻土、潮砂土、滨海盐土和滨海砂土等,分布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

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分布有磷质石灰土。

海南岛中南部山区分布的山地黄壤和赤红壤是全省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的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一般为2.5%~5.8%。

环岛的丘陵、台地主要分布砖红壤、酸性紫色土、红色石灰土、火山灰土、石质土等。

其中火山灰土的养分较高,有机质平均值3.75%;其次是酸性紫色土养分中等,有机质平均值2.22%;(花岗岩、砂页岩、安山岩、玄武岩)砖红壤次之,有机质平均值为1.84%;红色石灰土养分最低,有机质含量不足1%。

沿海四周台地、阶地、平原主要分布浅海沉积物砖红壤、燥红土、滨海沙土、冲积土、滨海沼泽盐土、酸性硫酸盐土等。

其中除部分滨海沼泽盐土(泥滩、林滩)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可达2.8%外,其他土壤类型的土壤养分则相当缺乏,滨海沙土有机质0.44%,浅海沉积物砖红壤和燥红土等有机质也不超过1%。

海南岛的水田耕作土壤为水稻土,其土质多为壤土,肥力相对较高,有机质含量平均2.41%。

6.生物

海南生物资源丰富,植被种类繁多。

自然植被类型有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针叶林,海岸红树林,稀树灌丛,稀树草地,湿性草地,低丘台地草地,丘陵山地草地等。

人工植被类型有橡胶林、椰子树、腰果林、荔枝林、紫胶林和茶园、胡椒园以及木麻黄、桉树林、母生、柚木、农作物植被和稻田等。

海南省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维管束植物4,600多种,其中63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

在全部植物中,有3种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对象,91种被列为国家二、三类保护对象。

植物资源的最大蕴藏量在热带森林植物群落类型中,热带森林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林区。

海南省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陆栖脊椎动物有561种。

其中,两栖类37种,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兽类76种。

7.矿产资源

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已探明矿产57种;探明有各级储量规模的矿床126个。

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的优势矿产主要有石英砂、天然气、铁矿、钛锆砂矿、蓝宝石、水晶、三水型铝土、油页岩、石灰岩、沸石等10类。

海南岛的富铁矿和金、油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石英岩等主要分布在昌江、东方、乐东、儋州等市县。

钛、锆、独居石砂矿集中分布于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市县沿海地带。

铝土矿、钴土矿、宝石、膨润土、硅藻土主要分布在文昌、海口(琼山区)、定安等市县新生代玄武岩地区。

饮用矿泉水、地下水和地热水主要受构造控制,在大部分市县都有分布,以琼北地区较为集中。

8.生态系统产品

海南省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丰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农林牧渔产品和旅游产品是全省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

农林牧渔产品

海南省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丰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是全省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

海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粮食、油料、蔗糖、水果、蔬菜、畜禽产品和林产品等。

2003年全省种植面积87.62x104hm2,主要生产的产品产量为:

粮食195.85×104t,谷物155.36×104t,蕃薯37.47×104t,大豆1.61×104t,油料9.62×104t,糖蔗402.08×104t,蔬菜298.39×104t,瓜类45.43×104t,茶叶1,276t,水果148.10×104t,橡胶31.60×104t,椰子2.30×108个,咖啡266t,槟榔5.50×104t,胡椒2.7889×104t,腰果1,208t,剑麻4,561t,益智4,713t,肉类总产量52.6×104t,禽蛋产量2.6×104t,蜂蜜524t,水产品产量123.1×104t。

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2003年海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8.01×108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农业产值82.66×108元,林业产值38.29×108元,牧业产值30.72×108元,渔业产值61.68×108元。

旅游产品

海南生态系统提供的旅游产品包括阳光、海水、沙滩、热带雨林、地质遗迹、瀑布、水库风光等。

海南岛长夏无冬、阳光明媚、海水清澈、空气清鲜,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

环岛沿海有不同类型的滨海风光,热带海涂森林景观—红树林和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五指山、七仙岭、尖峰岭、吊罗山、霸王岭等是颇负盛名山岳,具有特色的热带森林。

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河流风光旖旎。

2003年,海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234.11×104人次,旅游总收入93.55×108元。

(二)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

海南省人口以汉族为主,汉族人口占总人口85.3%。

少数民族中以黎族和苗族为主,分别占总人口的15.8%和0.8%,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以及沿海各市县。

2002年海南省全省人口总数为778.89×104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6%,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36%,海洋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人口密度为228人/km2,沿海地区从口密度较高,中部山区人口密度较低。

全省总人口性别比为110.08,市镇总人口208.07×104人,占26.7%,农村总人口570.82×104人,占73.7%。

2.经济

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624.89×108元,第一产业228.95×108元,第二产业146.09×108元,第三产业249.85×108元。

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37:

23:

4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071元。

海口市和琼海市等沿海市县人均GDP较高,定安县、琼中县和保亭县等中部市县人均GDP较低,其他市县中等。

全省2002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14×104hm2,其中,完成海防林造林7306.7hm2,完成填塘还林面积57.3hm2,退耕还林1.2×104hm2。

全年抚育天然林2.11×104hm2,新增封山育林0.7×104hm2。

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10.24×104kW,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96×104t,农村用电量2.27×108kWh;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18.8×104hm2,增长4%。

2002年,全省小城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完成,乡镇数从原来的308个调整为200个。

城市建设投入资金7,902×104元,主要用于绿化、道路改造、供水、排水等到建设,其中建绿化带10km2。

2002年全年地方财政收入51.83×108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6.24×108元。

全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4.4×108元,其中城市零售额152.3×108元,农村52.1×108元;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5.3×108元,餐饮业28.7×108元,制造业5.2×108元,其他行业45.1×108元。

3.生活水平

200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2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5,366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4%。

农民人均纯收入2,423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09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8%。

4.教育与科研

全省共有普通高校9所,当年招生1.46×104人,较上年增加34%,在校生3.47×104人。

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46所,在校生3.76×104人。

普通中学535所,在校生17.9×104人,小学3,320所,在校学生102.17×104人。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44%;各级学校在校学生占总人口21.71%,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中大学、中学和小学分别为44.6人、612人和1,295人。

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8×104人,研究机构75个,高等院校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124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442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977人。

科技经费筹集额3.84×108元,科技经费支出2.95×108元。

二、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1.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

通过实施本区划,合理布局产业,科学利用各地区生态承载能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防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同时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使海南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海南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指导思想

本区划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自然资源必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政策方针,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海南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结合实际,以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主线,建立科学的区划指标和方法,明确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海南省进行生态功能分区,提出各个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方向和生态保护措施,为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服务,为生态省建设提供科学决策。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不仅要反映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区域分异规律,还要综合考虑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遵循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海南省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海南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功能区划还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定位,在吸收和消化相关规划与区划优点的基础上,应具有超前性,使其成为具有前瞻意义的省域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指导性依据。

2.发生学原则

区域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不同生态系统相互组合,在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整体,在其内部,由于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及人类干扰等因素的差别,形成了相应的次级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分异,产生了不同的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也具有不同的生态敏感性,据此可划分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因此,生态过程空间分异原则是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的理论基础。

本区划根据海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明确不同生态系统格局下人类活动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后果的差异,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3.结构的相似性原则

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因此,区划在对海南省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环境重要性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划定海南省生态功能保护区,确保生态功能区划内生态服务功能一致。

4.统筹兼顾原则

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是自然环境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只有采用综合分析、统筹兼顾的方法,才能制定出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形成机制及其区域差异,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相协调的生态区划。

5.区划相关原则

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个生态服务功能形成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在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机制上,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密切相关。

因此,在区划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生态系统各因素的相互关联性的分析,以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

6.区域共轭性原则

区划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中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同时在空间上又是相对完整、连片的自然区域。

即任何一个生态功能区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区划过程中,按照系统论中“结构—功能”原理,即一定的系统结构决定其功能,功能的完整性由结构的完整性保证,分区应遵循景观生态单元及其组合结构的完整性。

三、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海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海南岛发育和保存了我国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海南岛中部山区大面积的天然林、海岸带基本合拢的海防林以及沿海红树林是海南省重要的生态系统,是海南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海南省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城镇和农村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维系生态功能的各生态系统基本能满足服务功能要求。

海南省湿地面积大,湿地生态功能总体良好,河流和库湖淤积或面积萎缩等湿地生态退化现象并不突出,局部区域出现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海岸侵蚀等生态退化现象。

1.土地利用

海南省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八分之三以上;未利用地以及土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建设用地占用面积较小。

2000年海南土地利用结构为:

林地40%,耕地22%,园地15%,水域8%,未利用地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交通1%,草地1%。

海南省人均耕地为1.45亩/人,略低于全国人均水平(1.54亩/人),单位土地承载人口数为0.69人/亩,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5人/亩)。

2.生物多样性

海南省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主要层次:

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海南省生态系统多样性极为丰富,有森林、草地、农田等3大类型的陆地生态系统,以及河口、红树林、珊瑚礁、滩涂湿地、泻湖、上升流、深海等7大类的海洋生态系统。

根据海南岛植被及其环境特点,参照广州地理研究所对海南生态系统研究成果(1985),可将海南岛生态系统类型可划分为14类,即热带季雨林、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红树林、热带针叶林、山顶矮林、灌丛、稀树草地、热作园、商品林(含经济林和用材林)、防护林、农田和海洋生态系统。

海南岛生物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多样。

已发现野生维管束植物4,680多种,热带和亚热带物种约占83%。

植物物种数量占全国种类的15%,其中有3,500种为当地种,600余种为海南特有种。

海南共有乔灌木2,200多种,约占全国的29%,其中药用植物有3,100多种,约占全国的30%。

在全部植物中,有3种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对象,91种被列为国家二、三类保护对象。

海南岛动物种类丰富,是我国小区域单位面积上动物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

岛上已发现陆栖脊椎动物561种,其中两栖类37种,占全国的18.8%;爬行类104种,占全国的33.0%;鸟类344种,占全国的29.5%;兽类76种,占全国的18.6%。

岛上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02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15种,二类保护动物87种。

海南岛森林昆虫十分丰富,统计结果充分显示出海南省森林昆虫复杂性和多样性,已经记载的约占我国已知昆虫种类的1/10。

海南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已记载的各类海洋生物超过3,000种,隶属于海绵、腔肠、软体、甲壳、棘皮、鱼、爬行、鸟、兽等类动物和藻类,其中鱼类超过1,000种,有经济价值的有200多种。

海南岛人工种植的生物种类也比较丰富。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旱粮和番薯三大类。

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水果、蔬菜、油料等。

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中,海南共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5,545份,野生近缘种280余种,发现新种7个;中国红树林新记录科1个,中国新记录属3个,中国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