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9455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docx

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先秦至秦汉

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时间表

前2100年-前1600年

  阳城

前1600年-前1100年

  亳→殷

西周

前1100年-前771年

武王

  镐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周平王

  洛邑

春秋/战国

前770年-前221年

 /分界-476年

  洛邑

前221年-前206年

始皇(嬴政)

  咸阳

西汉

前202年-8年

高祖(刘邦)

  长安

8年-23年

王莽

  长安

东汉

25年-220年

光武帝(刘秀)

  洛阳

三国(魏)

220年-265年

曹丕

  洛阳

三国(蜀)

221年-263年

刘备

  成都

三国(吴)

229年-280年

孙权

  建业

西晋

265年-316年

武帝(司马炎)

  洛阳

东晋

317年-420年

元帝(司马睿)

  建康

十六国

304年-439年

 /

  洛邑

南朝宋

420年-479年

刘裕

  建康

479年-502年

肖道成

  建康

502年-557年

肖衍

  建康

557年-589年

陈霸先

  建康

北朝北魏

386年-534年

拓跋圭

  平城→洛阳

东魏

534年-550年

元善见(高欢立)

  邺

西魏

535年-557年

元宝炬(宇文泰立)

  长安

北齐

550年-577年

高洋

  邺

北周

557年-581年

宇文觉

  长安

581年-618年

文帝(杨坚)

  大兴

618年-907年

高祖(李渊)

  长安

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

 /

  /

北宋

960年-1127年

太祖(赵匡胤)

  开封

南宋

1127年-1279年

高宗(赵构)

  临安

916年-1125年

耶律阿宝机

  上京

西夏

1038年-1227年

李元昊

  兴庆

1115年-1234年

完颜阿骨打

  中都

1271年-1368

世祖(忽必烈)

  大都

1368年-1644年

太祖(朱元璋)

  南京→北京

1616(后金)-1636年(改国号清)-1644清军入关-1911

 

 

单元概览

 

商周

秦汉

隋唐宋元

明清

内容

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是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时期,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主旨

(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血缘为基础,家国一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纲]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考点一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特点: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夏商的行政制度

二.周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概念

目的

巩固统治

内容

对象

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力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影响

积极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

后来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削弱了王权

[概念辨析] “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指(战国之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制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

2.分封制的特点及其瓦解

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

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分封制的瓦解

(1)瓦解原因

①经济:

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

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2)瓦解表现:

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室交战。

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反映出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

讲史料

史料一 西周分封形势图

导读 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启身份,可知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与先代帝王的后代;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

史料二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

导读 史料以第一个句号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练史料

史料 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

……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探究:

指出史料中“政治混乱”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答案 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或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步解体)。

(二)、宗法制

1.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

4.特点: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

5.影响

(1)对当时的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史料印证

史料一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址;夏商周的王被称为“天子”;据殷墟出土的大量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当时的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

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

史料反映出借天上的“神权”来强化人间“王权”的意图,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史料二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

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

“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

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史料反映了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

史料三 早期的国家是从部落制中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制约。

“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之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

之。

……王国维在谈到早期国家权力时说: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史料反映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轻巧识记 宗法制的要点

.分封制和宗法制不同点及相互关系

 

 

分封制

宗法制

不同点

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

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

②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

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

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皇权

关系

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讲史料

史料一 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小宗示意图

导读 史料中上下级关系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体现了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等特点。

史料二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曰:

“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导读 史料强调同族、家庭本位,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

练史料

史料 (2013·安徽高考,节选)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

“……姑侄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

“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探究:

史料中导致武则天改变立太子人选想法立场的文化心理因素是什么?

答案 强调血缘亲疏、血脉传承的家天下制度及宗法观念。

体现了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答案 C

解析 “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

2.(2014·广东高考)“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答案 A

解析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像宫室屋宇之形,所以“

”可能表示摆在屋中的祖先牌位,故A项正确。

商朝时还没有出现皇帝的名称,故B项错误。

祭祀祖先的宗庙不会出现兵器,C项错误。

铁制农具在春秋时期才出现,故D项错误。

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C项符合题意。

4.《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反映了当时出现按军功授爵,出现“郡、县”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

B选项出现于秦朝,排除;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郡县的出现说明国家政权日益趋向严密。

5.《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B.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刘邦“以旧礼尊其父”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体现了君权高于父子血缘关系。

据此可知,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故选A。

考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

秦朝结束分裂,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易错提醒]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主题一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主要内容与特点

1.原因

(1)经济上,由封建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2.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2.主要内容

(1)皇帝制:

秦王赢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规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官制: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郡县制: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郡、县属于皇帝直接控制的地方政权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完全听命于皇帝,无独立特权。

郡县制推行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制定细密、严苛的秦法,秦法成为赢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3.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或君主专制)。

具体表现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

秦始皇创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皇帝的命令通过中央政府官员,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直达百姓,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巩固统一: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国力增强。

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越族,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秦统一后,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的秦法,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移民边疆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影响深远: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负面影响:

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讲史料

史料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导读 史料中“一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体现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帝专制独裁的特点,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创立。

史料二 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

导读 史料体现了三公九卿制度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充分体现了“国”“家”同治的特点。

练史料

史料 (2014·上海高考,节选)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

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

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

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

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

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

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探究:

根据史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

答案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主题二 从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及其积极影响

1.转变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2.积极影响

项目

内容

政治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经济

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

文化

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用“一、二、三”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

(1)一个集中:

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2)两个矛盾:

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三个趋势:

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

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讲史料

史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①“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②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导读 史料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了周秦创制的影响。

①画线部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画线部分“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是指秦实行郡县制。

两者的差别在于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史料二 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导读 顾炎武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角度评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

画线部分顾炎武认为“其专在下”在于地方权力过大,“其专在上”在于君主专制。

练史料

史料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探究:

分析史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答案 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