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9578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4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 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光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单元测试卷

一、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120.0分)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_____.

(3)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方用光屏代替蜡烛B,她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像.

2.

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老师告诉他可以用茶色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器材选择相同的两个棋子A、B,其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3)小明在实验时,看不清棋子的像,请你帮他想个办法看清棋子的像:

______;

(4)移去棋子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棋子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像;(选填:

“实”或“虚”)

(5)若将棋子A远离玻璃板,则它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      (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若有“茶色”或“无色透明”玻璃板,最好选用      玻璃板(填“茶色”或“无色透明”)进行实验。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4)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      (填“变大”或“不变”或“变小”)。

(5)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4.按要求填空: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应选择较______(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做实验.如图甲,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完全重合,实验时人应该在蜡烛_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

(2)如图乙是某物质溶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在第6min时处于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5.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

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

(2)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______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______。

(3)该同学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______(选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6.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甲的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将一张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玻璃板______放置在白纸上,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______。

(2)沿玻璃板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玻璃板的位置。

(3)将一只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利用______(选填“点燃”或“没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寻找并记下蜡烛A的像的位置。

蜡烛B应与蜡烛A大小相同,目的是比较______。

(4)移动点燃的蜡烛A,再做两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折叠,发现点A和A′,B和B′,C和C′基本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填字母)。

A.平面镜成虚像

B.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5)实验中,小强正在观察蜡烛A的像,小雨同学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的后面,那么小强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强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为了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强同学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B原来的位置竖直放一个光屏,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

小强同学的做法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8)在实验中如果把玻璃板向右倾斜,如图丙,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处______(选填“A”或“B”)。

7.

(1)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①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______

选填“A”或“B”

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②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结论是:

__________.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0°  

40°  

3

60°  

60°  

③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2)陈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①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②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______放置,然后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

这个像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

(3)利用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调整蜡烛B的位置直到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________;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在玻璃后看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4)移动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观察到它的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8.如图是李丽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保障实验效果,房间应该______ (填“明亮”或“黑暗”)些,应该选择_______ (填“平面镜”、“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__关系;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_________关系;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像;

(3)当把没点燃的蜡烛B移到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都不能与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点燃高8cm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15cm的位置上,镜中的像高_______cm,像离蜡烛A的距离为_______cm,此时火焰被风吹向镜面,则通过镜面观察到蜡烛A火焰的像将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镜面。

9.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上面,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将A和B一前一后竖直立在直尺上。

回答以下问题:

(1)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最好选择在__________(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

(2)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的关系;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的关系。

(3)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4)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接收到像,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10.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______,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_____;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_____(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____(填“虚”或“实”)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⑴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到光屏上没有像,说明_________。

⑵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调整位置使其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

⑶如果没有刻度尺,如何确定物与像关于镜面是否对称,你的方法是___________

⑷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_______ (选填“A1”、“A2”或“A3”)。

12.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______的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填“虚”或“实”).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此时用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13.如图是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____________放置(选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

(3)在实验过程中,点燃蜡烛A,将另一支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蜡烛A的像重合。

(4)选取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________关系,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__________关系。

(5)拿走蜡烛B,将光屏移动到蜡烛A像的位置时,发现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 (选填"实"或"虚")像。

14.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

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______.

(2)该实验采用______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从而确定______,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的平面镜______(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

(3)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4)解决上述,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______.

(5)如图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接着就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______.

15.小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8cm,小成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

如果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_____(选填“能”或“不能”)被点燃;

(2)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

也能观察到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3)小成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相距_____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16.小明进入光学实验室进行中考复习时做了如下实验:

(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纸板要与平面镜______,小明发现能前后弯折的纸板(如图甲)不仅能呈现光路,还能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______;

(2)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①他用较______(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扳代替平而镜进行探究;

②他在找准像的位置后,画出了A、B、C三点做标记(如图乙),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他应分别测出______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并加以比较,经多次实验得出:

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的.

17.同学们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王成在竖立的玻璃板前20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蜡烛高12cm,烛焰高4cm,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同样的未点燃蜡烛B放在像处,使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A蜡烛的烛焰像高_____cm;B蜡烛应与A相距_____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2)将A蜡烛以5cm/s的速度匀速远离玻璃板1s时,像的大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接下来在所成像的位置放置一个光屏,发现光屏上_____(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_____(填“实”或“虚”)像.

(4)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见蜡烛A的像.

1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______(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______( 选填:

“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调整位置使其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______(选填:

“A1”“A2”或“A3”).

19.如图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应选择较________(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来完成实验.

(2)在玻璃板前面放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4)小明第一次将蜡烛A置于玻璃前5cm,第二次将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cm,再次放置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A与B的间距为________cm.

20.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因为透明玻璃板既能          ,又能看到另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         。

(2)实验时,他应在          (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过玻璃板所成的像。

他再拿来一根与A完全一样的蜡烛C,放在B侧移动,可以让蜡烛C与蜡烛A经过玻璃板所成的像B完全重合,由此说明          。

(3)移去后面的蜡烛C,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填“虚”或“实”).

(4)为证实上述有关特点是否可靠,应进行多次实验,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措施           。

A.保持A、B两支蜡烛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

(2)相同的操作

(5)某小组在此实验中,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他们不用蜡烛,而用由几个发光二极管做成“F”字样的发光体进行实验,你认为其好处是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确定像的位置;2;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不能;虚

【解析】

解:

(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2)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3)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用光屏代替蜡烛B,她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

(1)确定像的位置;2;

(2)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3)不能;虚.

(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2)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实际并不存在,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

2.【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大小;用手电筒照亮镜前的棋子;不能;虚;不变

【解析】

解:

(1)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利用茶色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两棋子的规格是完全相同的,目的是通过比较看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要想使像更亮一些,要使物体更亮一些,可以用手电筒照亮镜前的棋子(A棋子);

(4)平面镜成虚像,所以把蜡烛B移去,在蜡烛B位置上放上光屏,光屏上观察不到像;

(5)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大小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

(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大小;(3)用手电筒照亮镜前的棋子;(4)不能;虚;(5)不变.

(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在此实验中,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利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用相同的棋子进行比较,来获得物像大小关系;

(3)要想让像更亮一些,要用光源把棋子照亮;

(4)实像和虚像重要的区别是实像能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平面镜成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5)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只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跟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

掌握实验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例如选择蜡烛的原因、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的原因、选择刻度尺的作用、选择透明的薄玻璃板的原因、光屏的作用等.

3.【答案】

(1)薄

(2)茶色

(3)前侧 等效替代法

(4)不变

(5)不能 虚

【解析】

【分析】

(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2)无色玻璃透光性太强,容易受到玻璃另一侧物体的干扰.玻璃透光性较差,成像主观感觉比无色玻璃好得多;

(3)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初中物理; 

(5)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操作相关问题,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解答】

(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无色玻璃透光性太强,容易受到玻璃另一侧物体的干扰.玻璃透光性较差,成像主观感觉比无色玻璃好得多;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4)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5)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所以,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故答案为:

(1)薄;

(2)茶色;(3)前侧;等效替代法;(4)不变;(5)不能;虚。

 

4.【答案】薄;A;晶体;固液共存

【解析】

解: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由图可见,该物质图象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该物质为晶体;

物质的熔化过程是从第4min到第10min,因此在第6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故答案为:

(1)薄;A;

(2)晶体;固液共存.

(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在平面镜的两侧;

(2)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是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分析图象发现物质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第10min熔化结束,熔化之前是固态,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熔化结束后变成液态.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操作相关问题,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5.【答案】前面;反射;不点燃;完全重合;B

【解析】

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