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959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4.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5.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6.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7.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8.知道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9.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10.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

改变内能的方式:

做功;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判定内能改变的方式。

教具:

烧杯、清水、红墨水等。

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机械能分哪些?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1.内能的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1)演示实验,

(2)实验表明什么(教师作适当启发)。

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3):

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

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启发诱导)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5小结和课后练习。

6五分钟测试和评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

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

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三.进行新课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1)演示实验:

压缩空气引火实验。

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

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

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

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

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2)分析现象:

组织学生议论"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3)生活事例:

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

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

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

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4)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

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

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

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瓶塞跳起是水蒸汽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3.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4.小结: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5.练习、布置做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内能的概念,复习中强调物体的内能是能够改变的。

通常物体温度的升降,反映出内能的改变。

那么一个物体温度的升高除了上节课讲的摩擦生热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新课教学

1.热传递:

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

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③归纳:

热传递现象实质是:

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

(即是内能的转移)

2.热量: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

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例子:

锯条温度上升了)

4.热量的单位:

焦(j)

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

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1)通过师生共同议论,总结热传递现象。

①热传递现象: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②热传递的条件:

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③热传递的实质:

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之一。

④热传递的方向:

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2)纠正学生错误认识: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

(3)强调: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

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三.布置作业:

第三节 比热容(2课时)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4.加深比热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5.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6.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知道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理解比热的概念。

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掌握能量守恒定律。

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

一.复习

提问:

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

什么叫做热量?

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引入新课

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

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

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P20图2-14实验

实验结果:

煤油温度升得快。

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

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

-----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3.比热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

J(kg·

℃)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

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4.查比热表:

(1)水的比热是4.2×

103J(kg·

℃)。

它表示1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是4.2×

103焦。

(2)查铜、铅、铝等物质的比热,并与水的比热作比较。

得出水的比热最大。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分析课本图2-15,2-16,说明利用水取暖和冷却的原理)

(3)为什么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5.小结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6.布置作业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热?

比热的单位是什么?

怎样读?

2.水的比热是多少?

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3.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大:

一滴水和一桶水?

一枚铁针和一支铁棒?

0℃的水和100℃的水?

二.新课引入。

以水的比热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

高1℃,需要吸收4.2×

103焦的热量,完成下列表格

质量

升高温度

吸收热量

1kg

1℃

4.2×

103J

2kg

2℃

从填上表格引入热量的计算,并启发学生得出热量计算用比热×

质量×

升高的温度。

三.新课讲授。

1吸热公式及理解。

(1)Q吸=cm(t-t0)用Δt升=(t-t0)表示升高的温度可写成Q吸=cmΔt升

式中的Q吸是吸收的热量,单位是J;

c是物质的比热;

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

t0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2)公式的应用。

例:

(幻灯显示)。

2放热公式的理解。

(1)Q放=cm(t0-t)用Δt降=(t0-t)表示降低的温度可写成Q放=cmΔt降

注:

1、学生容易把t0和t混淆,所以要告诉学生记忆的方法:

有标脚“0”的就可想到“一切从零开始”就表示开始的温度即初温。

没有标脚的就是末温。

2、区别“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

3 各种能的相互转化:

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等。

4能量守恒定律P24

5小结

练习、布置作业

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

第一节内能的利用和热机

1知道利用内能来:

加热和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3常识性了解火箭原理。

内能利用两种方式。

内能做功过程中能的转化。

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水等。

一.复习:

(1)什么是内能?

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2)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略)。

二.引入新课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转移、转化是能量运动的普遍形式。

人类在利用能量方面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广泛地寻找其来源,有效地控制其去处,以达到驾驭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呢?

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三.进行新课

1.内能的利用。

(1)加热

举例:

煮饭、取暖、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

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内能的一种方式

不利方面:

能源浪费大,污染环境,应提高内能的利用率。

(2)做功

演示:

书中图3一5所示的实验。

教师:

谁来说一下该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分析过程:

燃烧(化学能)――供给水和水蒸汽――水蒸汽对外做功(内能转化成机械能)。

教师:

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用来对物体做功

2.热机

(1)介绍热机的发明

(2)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称为热机。

3.火箭

(1)演示气球,反冲运动。

(2)讲解火箭的升空原理。

(3)介绍三级火箭的好处。

4.分层练习评析。

5.小结。

第二节内燃机

1.常识性了解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常识性了解柴油机与汽油机在构造和工作过程中的异同点。

3.常识性了解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内燃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一.复习

二.进行新课

内燃机:

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

1.汽油机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1)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

边指示边讲解)。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

(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

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2)工作原理。

(边运转模型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军关闭。

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

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

这是第一个冲程。

〈压缩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

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这是第二个冲程。

〈做功冲程〉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

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

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这是第三个冲程。

〈排气冲程〉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向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

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

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周,对外做一次功。

(3)能的转化:

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其余三个冲程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2.柴油机:

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

都是内燃机;

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构造方面:

些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

吸入的气体不同,点火方式不同

4.小结(略)

第三节热机的效率

1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常识性了解热机的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3培养学生重视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热机的效率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一.复习提问:

什么是机械效率?

二.新课引入:

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三.新课内容。

1.热机是利用燃料来做功的装置。

 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做功)。

2.热机的效率:

用来做有用功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占最多,应减小废气的能量损失。

由于损失的原因比较多,所以热机的效率一般都较低。

(参阅课本中的几种热机的效率,内燃机的能流图以及火电站的能流图。

3.如何提高热机效率的效率?

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减小内能损失,运动部件润滑良好。

4.内能对环境的影响。

 

(1)废气污染(CO、SO、酸雨),

(2)噪声污染。

5.保护环境,减小污染措施。

 

(1)改进燃烧设备,采取集中供热,加装消烟除尘装置。

(2)提高内能的综合利用率。

把直接烧煤、燃油改为烧其工业副产品;

把内能的一次利用变为多次利用(如用余热供暖等)。

(3)充分开发、利用污染小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问题,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只要我们大家都能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环境,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难题也就变得不难了,就一定能使天更蓝、水更清。

6.分层练习评析。

7.小结。

8.布置作业

第三章磁与电

第一节磁现象

1知道磁体有吸铁性和指向性.

2知道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知道磁化现象.

4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5知道磁场具有方向性.

6知道磁感应线.

7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8使学生学会自制永久磁体,会判断有关现象,解答一些简单问题。

知道磁铁的指向性和磁铁的相互作用;

磁场、磁感线

被磁化的钢针磁极的确定;

(一)通过演示实验,复习已有知识.

  1.演示实验

  

(1)蹄形磁铁两端吸铁屑等轻小物体.

  

(2)条形磁铁两端吸铁屑等轻小物体.

  (3)一个条形磁铁用细线吊起来,用另一个磁铁磁极去靠近吊着的条形磁铁,观察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

  (4)磁针放在支架上,观察它静止时指南北.

2.归纳各种磁现象,并总结.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磁体和磁极.

  提问:

  1)你见过哪些磁体?

它们的磁极在什么地方?

  2)什么是磁体的磁性?

  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2.磁性与磁化.

 提问:

1)什么是磁化?

    2)磁化与磁性它们有什么区别?

  演示实验:

  1.铁棒固定在铁架台上,下面放着盛有铁屑的容器.用磁极靠近铁棒的上端,铁屑被铁棒下端吸起,把磁体拿开,铁屑又落回容器内.

  2.钢棒的一端靠近铁屑并不吸引,用磁极由钢棒左端向右端摩擦几下之后,用钢棒一端靠近铁屑,铁屑就被吸了上来.

  教师小结:

  磁化是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铁棒离开磁体磁性立即消失;

钢棒被磁化后磁性不消失.

  1.磁性与磁化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磁性是磁体的性质,表现为吸铁性和指向性;

磁化是一个铁的或钢的物体磁性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

  2.根据你能找到的东西,你会自制小磁针和条形磁铁吗?

  可以制做.找一个永磁体,用它的磁极在做衣服用的小钢针上沿同一方向磨擦几次.把小钢针用线吊起来就可以指南北了.用一个铅笔刀,在磁极上按同一方向磨擦几次,铅笔刀就可以吸铁屑了.

  3.修半导体收音机时,有一个小螺丝钉掉在了里边,电工师傅用螺丝刀在喇叭的磁铁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下就把小螺丝钉吸上来,这是什么原因?

  螺丝刀是钢的,在喇叭的磁铁上摩擦几下就被磁化了,螺丝刀有了磁性就能把小螺丝钉吸上来了.

(三)知识扩展

  

(1)永磁体在现代科学方面的应用.

  

(2)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发现和研究.

典型例题

  有一条形铁块,上面的字样已模糊不清,试用多种方法判定它是否具有磁性.

  分析:

  判断某物体是否具有磁性,主要可依据磁铁的吸铁性,指向性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跟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相类似,要判断某物体是否有磁性,只有将另一磁体靠近它,并观察到两者相互排斥时,才能判定被考察物体是有磁性的.如果被考察物体是铁磁性物体,由于另一磁铁具有吸铁性,因此两者相互吸引不能证明双方都一定具有磁性.

  答案:

  方法1:

根据磁体的吸铁性来判断.取一些磁性物质(如少量铁粉),如条形铁块能吸引铁粉,就说明它有磁性,是磁体.

  方法2:

把条形铁块用细线系住中间,悬吊起来.如果它具有磁性,它将会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只在南北方向停下来.如果该铁块不具有磁性,就会在任意方向停下来.

  方法3:

另取一根条形磁铁,用其两端分别先后去靠近条形铁块的某一端,如果两次都能吸引,说明它是铁块,天磁性;

如果一次吸引,一次排斥,说明它有磁性,是磁铁.

习题精选

  1.具有磁性的物体叫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 

.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 

.

  2.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 

相互排斥, 

相互吸引.

  3.用条形磁铁A靠近悬吊的铁棒B,铁棒B被磁化,并使磁针静止于如图所示的位置.试标出磁铁A的极性.

通过演示实验,让同学回答什么是:

磁体、磁性、磁极、磁极的相互作用、磁化.

演示实验

  先在桌上放一圈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指向(指南北),再把一个条形磁体放到小磁针中间,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小磁针的指向有什么变化(多数不再指南北;

小磁针的指向和它所在位置有关;

在磁体两极附近小磁针的指向是:

小磁针的S极指向磁体N极,小磁针的N极指向磁体S极……).再改变小磁针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其指向有无变化.然后提出:

为什么当放入条形磁体后,小磁针的指向会发生改变,从而引入磁场的概念和为形象表示磁场而人为假定的一组曲线——磁感线.

新课教学

  一、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

 1)磁场的基本性质:

  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2)磁场的方向:

  规定:

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如何形象表示磁体周围空间各点的磁场方向和强弱?

(多摆一些小磁针,但小磁针不可能过密怎么办?

引导学生想到让铁粉磁化使每粒磁粉变成一个小小的磁针,通过铁粉的排列来显示磁场的大小、方向)

  演示:

在一块玻璃板上均匀撤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上,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

  

如图所示。

  1)当把撒有铁屑的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上,铁屑将被磁化都成了“小磁针”,为什么铁屑的分布变化不大?

  2)轻敲玻璃板的作用是什么?

(使铁屑离开玻璃板可以自由转动,最后按磁场的分布排列,从而显示磁场的分布)

  换成蹄形磁体,再做一遍.

  二、磁感线:

  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这些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

  磁感线的特点:

  1)在磁体外部,磁感线由磁体的北极(N极)到磁体的南极(S极)

  2)磁感线的方向就是该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静止后北极所指的方向.

  3)磁感线密的地方表示该点磁场强,即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