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9716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问题

第一部分

一、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是:

A、对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问题的不同回

B、是否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是否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有:

A、经验论和唯理论;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5、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A、客观存在的物体;

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

C.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是: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7.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运动性;B.可知性;C、客观实在性。

8.我们想问题、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实践经验;

C、客观实际。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观点。

10.发展的实质是:

A、从单纯的位置移动到思维运动的一般变化;

B、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事物发展内在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A、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B.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结合的作用。

12.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C.共性与个性、相对与绝对关系的原理。

13.唯物辩证法认为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是:

A、事物所处的客观条件;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

14.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是由: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决定的;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决定的;

C.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决定的。

15.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运动变化的状态和趋势;

C、事物发展显现的两种状态。

16.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A、是量变;

B.从属于事物总的量变过程;

C.是质变。

17.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肯定与否定是绝对对立的;

B、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C、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1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道路;

C.运动变化的状态和形式。

19.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共性和个性。

20.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工作方法,忽视了事物的:

A。

质的稳定性;

B.量的规定性;

C、矛盾的特殊性。

2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

A、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关系的一对范畴;

B.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

C.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2.“解剖麻雀,抓典型”的工作方法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二、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分析)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3.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什么是系统?

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7.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二者的关系如何?

8.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三、判断分析题(先回答对错,再简述理由)

1.哲学是世界观,但又不等同于人人都有的一般世界观。

2.错误的意识不是物质的反映。

3.人脑是思维的器官,不是思维的源泉。

4.一切以条件、地点、时间为转移。

5.矛盾是指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7.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8.任何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之后,都必然仍旧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9.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

10.新生事物同旧事物没有任何联系。

四、论述题(先简述有关原理,再分析说明现实)

1.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2.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实际意义。

3.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学习和掌握这一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重要意义?

4.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5.如何在社会历史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

一、选择题

1.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是: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反映论;

B.是否承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

C、认识的精确程度不同。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观点;B、反映论;C.辩证的观点。

4.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认为:

A、实践是精神活动;

B.实践是人们日常从事的活动;

C、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5.下列哪个判断是正确的:

A、一切唯物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B.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C、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不可知的。

6.认识论的主体是指:

A、一切人;

B.有思维能力的人;

C.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7.认识论的客体是指:

A、客观;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C、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范围的客观对象。

8.认识的本质在于:

A、能动反映;B、主体创造;C、社会实践。

9.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0.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B.间接性;C、抽象性。

11.真理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C.有用的、能给人带来利益的东西。

12.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

A、实践;

B.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C、多数人的意见。

13.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C、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1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表明:

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

B.个人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

C、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15.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A、地理环境、劳动资料、国家机器;

B.劳动对象、人口因素、科学技术;

C、生产方式、人口因素、上层建筑;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1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D.国家政权。

1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C.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D.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18.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

A、是否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D.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19.在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

20.生产关系表示的是: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B.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C、生产过程中物与物的关系。

21.区分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是:

A、人们的交换关系;

B.产品分配关系;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22.生产方式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C、该社会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D.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结合。

23.决定上层建筑性质的是: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C.社会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

D.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

24.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国家政权;B.社会意识形态;

C、军队、警察;D.国家元首。

25.上层建筑反作用的不同性质,取决于:

A、上层建筑的自身性质;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该社会的一切生产关系。

26.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A、阶级斗争的规律;

B、对立统一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D.社会革命的规律。

27.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

A、惟一动力;B.根本动力;

C、直接动力;D.最终动力。

二、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分析)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什么是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为什么说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伟大?

3.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它们之间关系是怎样的?

4.为什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如何理解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6.如何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7.什么是生产力?

如何理解生产力是个系统?

8.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判断分析题(先回答对错,再简述理由)

1.对于具体的认识主体来说,大部分知识来自间接经验,所以认识有实践和书本两个来源。

2.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就是真理。

3.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它只是绝对真理,不是相对真理。

4.绝对真理是不包含错误的真理,相对真理是包含错误的真理。

5.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6.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只要抓住生产方式,其他问题就一一解决了。

7.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所以生产力是区分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

8.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惟一标准。

10.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性质,经济发达的国家,其社会形态必定先进。

四、论述题(先简述有关原理,再分析说明现实)

1.运用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2.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3.简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以及掌握这一规律对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意义。

4.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简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及掌握这一原理对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的实践意义。

6.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说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三部分

一、选择题

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

A、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本质的基本观点;

B.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

C.近代唯物主义独有的观点。

2.社会心理是:

A.经验式的、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抽象化的、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社会个人心理的机械相加。

3.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不包括:

A、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B.道德;C、哲学;

D.艺术;E、宗教;

F.自然科学。

4.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下哪个观点是错误的:

A、五条件地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B.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C、受社会政治条件、政治制度的制约;

D.受自身条件特别是精神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5.杰出人物的作用:

A、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B.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能够推动历史前进,起加速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

6.社会历史规律是:

A、同自然规律无区别的自然过程;

B.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

C、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分析)

1.什么是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2.中国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什么重大作用?

3.怎样理解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

4.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判断题(先回答对错,再简述理由)

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社会意识都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意识形态也必然居于历史的前列。

3.社会意识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不同的阶级有统一的意识形态。

4.社会存在的性质规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所以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封建残余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

5.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都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

6.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四、论述题(先简述有关原理,再分析说明现实)

1.略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把握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2.简述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原理及其指导意义。

4.试论党的群众路线及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一、选择题

1.A2.A3.A4.B5.C

6.B7.C8.C9.A10.C

11.C12.B13.C14.C15.C

16.B17.B18.B19.A20.C

21.C22.A

二、简答题

1.答: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意识能否认识物质,即现实世界能否为我们所认识的问题。

2.答:

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完备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揭示了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3.答: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这一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器官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错误的思想是对物质世界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4.答: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它们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第一,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一切事物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主张以孤立的观点看事物。

第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主张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

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静止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化,没有发展。

主张以静止的观点看事物。

第三,事物是否存在内部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所以会有发展变化,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主张以矛盾的观点分析认识一切事物,从事物的内部矛盾及其运动中把握事物的“自己运动”及其规律。

形而上学则不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事物内部是绝对同一的。

因而在它看来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一成不变的。

这是两种发展观对立的实质和焦点。

5.答: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发展观区别于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标志。

第四,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6.答: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并同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7.答: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二者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结两个方面:

一方面,二者是相互区别的,它们分别体现了矛盾双方根本对立的关系和趋向。

从它们的实现条件来看,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联结。

绝对的东西总是存在于相对的东西之中,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同样,同一性也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单独存在,没有对立,就无所谓同一。

同一性与斗争性是不可分离的,同一是斗争中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

不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就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矛盾。

如果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就会犯形而上学片面性的错误。

8.答:

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包含有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飞跃,因此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

第一,辩证的否定观认为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不仅相互对立,而且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肯定和否定是绝对对立的,主张否定就是否定一切,不包含任何肯定因素。

第二,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引起事物自身的发展。

第三,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彻底消灭旧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中断。

三、判断分析题

1.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不同于人人都有的一般世界观。

人人都有的一般世界观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是朴素的、直观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分析。

而哲学是经过哲学家加工制作而形成的,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来系统回答世界最基本问题的理论体系。

2.错。

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是对物质的反映。

只不过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3.对。

因为思维的源泉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人脑仅仅是一个加工厂,没有外界事物提供原材料、半成品,人脑不会产生意识。

4.对。

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条件论的观点。

任何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趋向灭亡,离开了条件,事物就无法存在,人们对事物也就无法理解。

5.错。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

矛盾的对立面之间不仅是相互排斥的,而且是相互联结的。

6.对。

这是列宁的一句名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而正确地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起点。

不了解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不能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也就谈不到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矛盾。

因此这是正确地坚持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7.错。

个性是事物的特殊性、特点,共性则是事物的普遍性、共同本质,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之中有共性,但个性却不完全进入共性,共性不能完全包容个性。

8.错。

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使事物发展进入高一级的形态,经过两次否定,显示出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即出现某些仿佛向旧事物“回复”的现象,但这些“回复”只是外表形态上的“回复”,而不是实质性内容的回复,这种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一个完整过程,而不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9.错。

假象是现象的一种,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是以颠倒的、歪曲的形式表现本质的。

10.错。

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它不可避免地保留和吸取了旧事物中具有合理因素的成份,因此新旧事物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四、论述题

1.答: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本保证。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要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的客观性,立足客观实际,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并找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根据和向导。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实行的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

实践一再证明,什么时候坚持这一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取得成功,什么时候违背这一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遭受挫折和失败。

2.答:

(1)内因与外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情况下是外因的,在另一情况下,则可能转化为内因,反之亦然。

(2)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例如,我国革命和建设所实行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就是内因和外因辩证统一原理的运用。

再如,为了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政府要努力转变职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则要注重于练“内功”,完善内部机制。

这两方面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

内部机制不转换,企业躺在国家身上,职工躺在企业身上,捧铁饭碗,吃大锅饭,外部条件再好也没用。

等等。

3.答:

(1)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双重含义。

即矛盾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一定范围内矛盾性质上具有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表现在矛盾的性质、地位、斗争形式及解决矛盾的方法等多方面。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二者相互区别。

矛盾普遍性是对矛盾特殊性的抽象,而特殊性是复杂的、丰富的,普遍性只概括了特殊性之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是特殊性的一部分、一个方面;第二,二者相互联结。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任何特殊性都包含了普遍性,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第三,由于事物范围的无限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即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道理,它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4)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坚持这一原理,才能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切社会主义国家共性的东西。

离开了这个共性的东西,就会滑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道路上去。

这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另一方面,必须将这些普遍性原理同我国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