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的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9793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可靠性的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可靠性的论文.docx

《可靠性的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靠性的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可靠性的论文.docx

可靠性的论文

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现状

本文从结构可靠性基本理论、结构体系可靠度、结构可靠度的模拟方法等几个方面,对结构可靠性理论和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现状,并对其规范使用提出了建议。

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发展现状

作为基本建设的主体,工程结构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保证结构在规定的使用期内能够承受设计的各种作用,满足设计要求的各项使用功能,及具有不需过多维护而能保持其自身工作性能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即要保证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工程结构可靠性的基本内容。

为了实现这些内容,本文总结了几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1.结构可靠性基本理论与方法

  1.1一次二阶矩法:

按照现行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定义,结构可靠度为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结构可靠性理论的研究,起源于对结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认识,以及结构设计风险决策理论中计算结构失效概率的需要。

早期的可靠度计算方法是只考虑随机变量平均值和标准差的所谓“二阶矩模式”,可靠度用可靠指标表示。

 对于结果功能函数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形,在概率密度曲线坐标中,功能函数的平均值为曲线的峰值点到结构功能函数等于0(极限状态方程)点的距离,可用标准差的倍数表示,这个倍数就是二阶矩模式中的可靠指标。

而如果将结构功能函数随机变量线性变换为一个标准正态随机变量,则在新的概率密度曲线坐标中,可靠指标为坐标原点到极限状态面的距离。

将这一几何概念进行推广,提出了结构可靠指标的新定义,将可靠指标定义为标准正态空间内(随机变量的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坐标原点到极限状态曲面的最短距离,原点向曲线垂线的垂足为验算点。

可以很容易的证明,如此定义的可靠指标,也是将非线性功能函数在其验算点处线性化后的线性函数所对应的二阶矩模式的可靠指标。

国际上常用的变换方法称为JC法,国内提出了简便实用、精度与JC法相差不多的实用分析法。

  在上面的可靠度分析方法中,无论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还是不服从正态分布,无论随机变量是相关的,还是不相关的,都只使用了结构功能函数的一次项(或泰勒展开级数的线性项)和随机变量(或当量正态化随机变量)的前二阶矩,因此统称为一次二阶矩方法。

为与中心点法相区别,一般将同时求验算点的可靠度分析方法称为验算点法,有时也称为改进的一次二阶矩方法。

  1.2二次二阶矩法:

如前所述,以标准正态空间内坐标原点到极限状态曲面的最短距离定义的结构可靠指标,所对应的是在验算点处线性化的极限状态方程(或超切平面)的可靠指标,它没有反映极限状态曲面的凹凸性,在极限状态方程的非线性程度较高时,误差较大。

BREITUNG在1984年给出一个考虑了极限状态曲面在验算点处主曲率的失效概率渐近计算公式,具体分析时,首先根据计算可靠指标时得到的灵敏系数(或方向余弦)向量,应用GRAM-SCHMIDT标准正交化方法产生正交矩阵,然后对随机变量进行正交变换(即转轴),整个计算过程要涉及复杂的矩阵分析和行列式运算。

由于计算时考虑了结构极限状态方程的二次非线性,故称为二次二阶矩方法。

 1.3其他方法:

上面介绍的可靠度分析方法,无论是一次方法还是二次方法,都是在标准正态空间建立的,当随机变量不服从正态分布时,要按照前面的方法映射或正态化为正态随机变量。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不需要变换而直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原始空间内的可靠度分析方法,同样也包括一次方法和二次方法。

  在结构可靠度理论的研究中,还提出了同时考虑其他不确定性的可靠度分析方法,如将随机性与模糊性相结合而形成的模糊可靠度分析方法,考虑随机变量概率分布参数(如平均值标准差)统计不确定性的可靠度分析方法。

将传统的有限元方法与可靠度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随机有限元方法,是分析大体积结构可靠度的有效方法,等等,

  在实际工程中,有些变量不仅具有随机性,而且其随机性与时间有关,如作用在结构上的可变载荷,这意味着结构的受力状态时时在变化,只有当设计基准期内结构每一时刻都处于安全状态时,结构才是安全的,因此产生了时变可靠度的概念。

  2.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及其应用

  2.1结构体系可靠度

 

(1)结构主要失效模式的搜寻:

分析结构体系的可靠度,首先要寻找结构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失效模式。

在各种失效模式中,只有失效概率值较大的一部分对结构体系的失效概率有明显的贡献,称为主要失效模式,其他的则可以忽略掉,所以分析中只考虑这些主要的失效模式即可。

在这种情况下,寻找结构失效模式的过程也就变为搜寻主要失效模式的过程。

在找到结构主要的失效模式后,再应用多个失效模式的可靠度计算方法分析结构体系的可靠度。

因此,一般而言,结构体系可靠度的分析包括寻找主要失效模式和概率计算两部分,而在寻找主要失效模式的过程中也要伴随着大量的概率计算。

目前,已提出多种寻找结构主要失效模式的方法,如网络搜索法、荷载增量法、分支约界法、约界法、截止枚举法、线性规划法及许多其它改进的方法,其中应用较多的是分支约界法。

当前寻找结构主要失效模式方法的研究目前仍在进行之中。

  

(2)结构体系失效概率的计算:

计算结构体系失效概率,无论是并联体系还是串联体系,都可归结为计算多维正态概率分布函数值的问题。

多维正态概率分布函数是根据由一次二阶矩方法确定的每一个失效模式的可靠指标,及全部失效模式间的线性相关系数建立的,此外,有的文献通过在线性化的多维极限状态方程中引入一个新的正态随机变量,将并联体系可靠度问题转化为一个极限状态方程的构件可靠度问题,这时的极限状态方程一般呈高度非线性,要用二次二阶矩方法进行求解,也有其他的求解方法及考虑多个功能函数非线性的二次算法。

2.2结构可靠度的MONLE-CARLO模拟方法:

MONLE-CARLO方法是通过随机模拟来对自然界的客观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MONLE-CARLO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确定性问题,也可以用来分析不确定性问题。

由于结构可靠度所研究的是不确定性事件的度量问题,因此用MONLE-CARLO方法分析结构的可靠度是很自然的,除用于一些复杂情况的可靠度分析外,也常用于各种可靠度近似分析方法计算结果的校核。

用MONLE-CARLO方法分析问题首先要产生随机数,然后再根据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进行随机抽样。

以往产生随机数常用的方法有随机数表法、物理方法,目前则常采用基于数论原理的计算机方法,所得随机数称为伪随机数,其最大特点是产生速度快,具有可重复性。

2.3结构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可靠度:

进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首先遇到的是安全标准问题,即设计中应该取多大的可靠度才是合适的。

结构安全标准的设置,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公众心理和风险分析等多个方面。

具体的分析方法有对比法、经济优化法和校准法。

目前国际上实际应用的安全标准确定方法基本都是校准法。

校准法是通过对现行设计规范下的结构进行可靠度分析,经综合调整,来确定未来结构设计(目标)可靠度的。

其特点是,对不同破坏后果(经济损失或社会影响)的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

在结构设计中,除了要保证结构在极端载荷下的安全性外,还要保证结构在正常使用载荷下具有必要的使用功能,即满足适应性要求,相应的极限状态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按统一标准的规定,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分析包括变形、局部损坏和振动等。

尽管超过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不会造成结构灾难性的破坏和损失,但会严重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

  2.4结构疲劳和抗震可靠度:

就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而言,结构有两种失效形式,一种是首次超越失效,即在设计基准期内,结构的荷载效应只要有一次(自然是第一次)超过结构的抗力,结构就会破坏;另一种是累积损伤失效,即结构的破坏是由于荷载的反复作用,使结构的损伤累积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

结构的疲劳破坏和地震作用下的倒塌就属于这种形式。

这里疲劳破坏指的是高周疲劳,结构一般处于低应力水平,保持弹性工作状态,反复荷载作用次数一般在103以上,一定荷载反复作用次数下结构是否会破坏是不可预知的,需要用概率方法进行分析;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指的是低周疲劳,结构一般处于高应力水平(可能会达到材料的屈服强度),进入塑性工作状态,反复荷载作用次数一般在103以下(甚至几次、几十次),结构抗震的概率分析基本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的,即以随机振动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和以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5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和老化期可靠度

  

(1)施工期可靠度:

结构施工是将结构的设计方案由图纸实现为真实结构的过程。

结构施工过程中固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结构性能的千变万化,是结构施工阶段平均风险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外在原因,而对结构施工过程中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的不充分,以及施工管理的不善是结构施工期平均风险率较高的内在原因。

因此,研究结构施工期可靠度,建立以结构施工期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结构施工规范和管理制度,不仅对控制结构施工期的安全性,而且对包含结构使用期和老化期在内的结构生命全过程的安全性都有重要意义。

  

(2)老化期可靠度: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老化期是指其性能随时间不断降低的阶段它与结构的耐久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构老化期的可靠度分析,包括结构老化期的抗力衰减、老化期可靠度分析方法及已有结构可靠度评估。

关于老化期荷载的统计参数,如果是设计时考虑结构未来的可靠度变化,则与现行统一标准相同;如果是已有结构的可靠度评估,则需按继续使用期进行调整。

  3.结语

  不确定性是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和使用中存在的客观现象,工程结构可靠度作为一种处理和分析工程结构中随机性的理论和方法,正处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在理论上尚需提出新的问题并不断深入研究外,在规范应用中,还需根据工程结构的特点,并考虑以往的工程设计、使用经验对可靠性设计方法加以论证,逐步改进其中的不完善之处。

摘要:

可靠性理论和方法是以产品的寿命特征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研究产品的故障模式和故障率的变化特点,并根据故障率函数得出可靠性度量指标是可靠性设计的重要内容;同时产品故障率的不同变化模式还可以指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和优选零部件,指导顾客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如何根据产品的故障发生特点进行产品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以提高寸品的使用可靠性。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品质量意识的提高,可靠性工程在质量控制中的地位逐渐被企业认同。

同时,顾客对产品可靠性的认识也逐渐趋于理性,顾客在购买产品的同时,对制造商产品可靠性的承诺和可靠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做好可靠性管理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1]。

可靠性理论和方法是以产品的寿命特征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研究产品的故障模式和故障率的变化特点,并根据故障率函数得出可靠性度量指标是可靠性设计的重要内容;同时产品故障率的不同变化模式还可以指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和优选零部件,指导顾客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如何根据产品的故障发生特点进行产品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以提高寸品的使用可靠性。

1产品故障率变化模式——浴盆曲线

大多数产品随着使用时问的变化,故障率的变化模式可分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综合反映了产品在整个寿命期的故障特点,有时也称为浴盆曲线。

产品在投入使用初期称为早期故障期,早期故障期的故障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又称递减型故障率[2]。

在产品投入使用的早期故障率相对较高,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

早期故障往往是由于产品内部材料有缺陷,设计和制造缺陷所致。

也有些是由于产品本身性质决定。

如某些电子产品的故障率的变化模式就属于该种类型。

产品故障率变化模式的第二个阶段为偶然故障期。

这一阶段产品的故障率可降到一个较低水平,且基本处于平稳变化期,又称恒定故障率。

这一阶段产品故障主要是由于应力条件随机变化所致。

该阶段也是产品的最佳使用时期。

第三阶段为耗损故障期,随着时间的变化故障率呈现出迅速上升趋势,这一阶段主耍是由于产品疲劳,磨损和老化造成的(见图1)。

图1浴盆曲线

对产品故障模式的研究是可靠性设计和管理的基础.可靠性设计和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产品故障变化规律,合理没计可靠性指标,并通过优化产品设计、优选零部件来实现产品的固有可靠性;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故障模式的特征采取措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国内外可靠性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

可靠性是指产品、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国外以美国为首的日本、德国、英国、俄国等国家的可靠性技术研究都卓有成效,并建立了完善的研究体系和数据。

国内可靠性工作发展迅速,但由于可靠性工作的系统开展起步较晚,水平还普遍低于发达国家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关键字:

可靠性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可靠性数据

可靠性是从军工行业发展起来的,第一个有关可靠性的技术文件应追溯到1942年11月,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放射实验室对海军及船舶局提出应成立专门小组来协调电子管的研究工作。

AGREE(AdvisoryGrouponReliabilityofElectronicEquipment)报告于1957年7月在美国的发表,标志着可靠性学科的诞生[1]。

从那时起,可靠性技术在40多年的应用和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萌生、发展、成熟的过程,给美国的国防、工业带来了莫大的技术进步和难以估计的社会财富。

可靠性是指产品、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2]。

应用可靠性的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电子元件、设备;飞机;空中交通管理;计算机;武器系统(包括常规武器与核武器);汽车;船舶及化工等。

可靠性数据是进行产品可靠性设计、可靠性分析及可靠性增长的数据基础,所以很多国家十分重视可靠性数据系统的建立。

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是系统可靠性工程的关键[3],是系统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测试性工程技术的基础。

可靠性的评价可以使用概率指标或时间指标,这些指标有:

可靠度、失效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平均失效前时间、有效度等。

典型的失效率曲线是浴盆曲线,其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失效期、偶然失效期、耗损失效期。

早期失效期的失效率为递减形式,即新产品失效率很高,但经过磨合期,失效率会迅速下降。

偶然失效期的失效率为一个平稳值,意味着产品进入了一个稳定的使用期。

耗损失效期的失效率为递增形式,即产品进入老年期,失效率呈递增状态,产品需要更新。

提高可靠性的措施可以是:

对元器件进行筛选;对元器件降额使用,使用容错法设计(使用冗余技术),使用故障诊断技术等。

美国是世界上从事可靠性研究最早、范围最广、最有成效的国家。

原苏联、日本、德、英、法等国在美国之后也积极开展了可靠性工作,并取得了不少进展。

国外的电气公司与各种国际机构(如IEE、IEEE等)中,可靠性工作都很受重视,一些著名的电气公司都设有可靠性管理部门或设有专职的可靠性工程师。

有些产品已规定了可靠性指标,有些产品虽还未规定可靠性指标,但在公司内部已经开展了可靠性研究工作,产品可靠性的高低已成为国外各公司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在国内,可靠性工作的系统开展起步较晚,但在大量借鉴了国外的高水平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可靠性工作得以迅速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电工产品可靠性研究在电力电子、电机、变压器、电器与继电保护装置等领域均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我国电器产品可靠性工作起步较晚,不少电器产品还未开展可靠性研究与考核工作,在新产品开发时尚未认真开展可靠性设计与可靠性制造,不能将电器产品的性能设计与可靠性设计进行有机结合,特别是我国电器行业的很多企业对可靠性工作还重视不够,可靠性工作尚未全面开展,我国电器产品的可靠性水平还普遍低于发达国家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参考文献

[1]闫立.可靠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环境技术,2003.3:

26~30.

[2]吴跃,陈晓彤.产品可靠性分析技术[J].家电科技,2004.8:

50~53.

[3]WilliamE.Feero,DouglasC.Dawson,JohnStevens.ConsortiumforElectricReliabilityTechnologySolutions.WhitePaperonProtectionIssuesofTheMicroGridConcept.2002,5.

2浴盆曲线的不同阶段可靠性设计和管理工作

2.1早期故障期

2.1.1可靠度指标的分析

针对早期故障率的变化特点,可以用威布尔分布来描述故障率的变化趋势。

威布尔分布是应用非常广泛的连续型分布。

它的分布密度函数(见图2)。

图2密度函数

威布尔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当m<1.0时,概率密度函数为递减函数。

暗示着早期故障。

此时产品的可靠度为:

其中m为威布尔分布的形状参数,可以根据产品的历史故障数据和经验数据来假定,n值可根据m值推导得出。

对于电子系统和机械系统在最初使用时往往会有较高的故障率,也可以使用威布尔分布来分析产品的可靠度。

为提高产品这一阶段的可靠性,企业往往在出厂前进行验收试验、环境应力筛选试验,以消除早期故障。

2.1.2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管理

如何减少早期故障或缩短早期故障期是生产企业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常用的措施有:

优化产品设计,优选零部件,减少故障机率,提高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

由于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逐渐加大,生产的技术成熟度降低,这些都会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如果新产品中引入一些标准化设计或成熟的模块化设计,将有利于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提高[3]。

2.2偶然故障期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管理

2.2.1寿命分布函数的确定和可靠度的分析

偶然故障期产品故障率的变化为一常数,而且故障率相对较低。

通常使用指数分布建立产品故障时间的数学模型。

如图3所示。

图3指数分布

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其中x为偶然故障期的故障率,产品的可靠性函数为:

在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试验数据估计产品偶然故障期的故障率。

2.2.2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管理

在这一阶段,产品在早期的故障已排除,可靠性的变化趋于稳定,这一时期是产品的最佳使用期.主要目的是在适宜的使用成本下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期。

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产品的台理维护和保养,合理安排设备的维修时机,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产品的故障率。

但是产品使用寿命的长短还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厂时的固有可靠性,因此要想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还是要从根本上改进设计,改进固有可靠性指标。

2.3耗损故障期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管理

耗损故障期产品进入老化期,产品故障率呈现递增型且有迅速上升趋势。

针对耗损故障的原因,应该注意检查、监控、预测耗损开始的时间,提前维修,使故障率呈稳定变化趋势[4]。

但这一阶段可靠性改进成本较大,可以通过产品的技术改造和零部件的更换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如果成本过高,产品不宜继续使用。

这一阶段因故障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正好与正态分布的特征相符,有些产品可靠度函数的分析可以使用正态分布。

 

参考文献:

於国平、魏学进、李海军物探装备2003.12机械设备故障规律及状态管理和检测方法

包帅善汽车故障的规律和模式

王进才、孙中泉、王连生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0.10第五期失效率曲线的分析与新修正模型的建立

史保华.微电子器件可靠性[M].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49-155.

 

可靠性理论简介及其在客车设计方面的应用

可靠性理论及应用是以产品的寿命特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许多领域,其推广和应用已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产品的可靠性已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已把可靠性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提高了产品可靠性水平。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可靠性理论的历史和发展以及现状,再结合我国客车设计生产方面介绍可靠性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可靠性的发展概况

可靠性工程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当时,由于战争的需要,迫切要求对飞机、火箭及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进行研究。

最早提出可靠性理论的是德国的科学技术人员,德国在V—1火箭的研制中,提出了火箭系统的可靠性等于所有元器件可靠度乘积的理论,即把小样本问题转化为大样本问题进行研究。

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为了发展军事的需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可靠性进行研究。

美国先后成立了“电子设备可靠性专门委员会”、“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委员会”(AGUE)等研究可靠性问题的专门机构o1957年6月4日,美国的“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委员会”发布了《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报告》。

这就是著名的“AGUE”报告。

这一报告提出了可靠性是可建立的可分配的及可验证的,从而为可靠性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初步框架。

“AGUE"报告是美国可靠性工程学发展的奠基性文件。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为了保证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与飞行的可靠性,开始了可靠性的研究工作。

同时,为了解决作战对导弹可靠性的要求,一些国家也先后开展了对可靠性的研究与应用。

1961年,原苏联发射第一艘有人驾驶的宇宙飞船时,宇航员对宇宙飞船安全飞行和安全返回地面的可靠性提出了0.999的概率的要求,可靠性研究人员把宇宙飞船系统的可靠性转化为各元器件的可靠性进行研究,取得了成功,满足了宇航员对宇宙飞船系统提出的可靠性要求。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航空航天事业迅速发展的时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管理局”(NASA)和美国国防部接受并发展了20世纪50年代由“AGUE”发展起来的可靠性设计及实验方案。

与此同时,计算机硬件也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并朝着超大规模集成(VLSI)方向发展,计算机的进步主要源于硬件的进步,那时软件的重要性还不显著。

20世纪70年代,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科学技术领域、工业生产部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电子设备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生产的效率、系统、设备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对可靠性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20世纪70年代由于我国国家重点工程的需要(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以及消费者的强烈要求(电视机的质量问题),对各行各业开展可靠性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1973年起,原国防科工委和原四机部为了解决国家重点工程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多次召开有关提高可靠性的工作会议于1978年提出《电子产品可靠性“七专”质量控制与反馈科学实验》计划,并组织实施。

经过10年努力,使军用元器件可靠性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保证了运载火箭、通信卫星的连续发射成功和海底通信电缆的长期正常运行。

20世纪80年代,可靠性研究继续朝广度和深度发展,中心内容是实现可靠性保证。

1985年,美国军方提出在2000年实现“可靠性加倍,维修时间减半”这一新的目标,并已开始实施。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掀起了电子行业可靠性工程和管理的第一个高潮。

20世纪90年代初,原机械电子工业部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主线”,沿着管起来一控制好一上水平的发展模式开展可靠性工作,兴起了我国第二次可靠性工作的高潮,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软件可靠性问题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和软件可靠性工程实践范畴的不断拓展,软件可靠性逐渐成为软件开发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软件可靠性工程在软件工程领域逐渐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并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分支。

我国可靠性工程虽发展快,但应该看到,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为尽快改变我国可靠性工作落后的局面,各级领导和各类人员应尽快从认识上转变观念,树立当代质量观,“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

把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同等看待,这是推动可靠性发展的关键。

与此同时,要有效的推动可靠性工程,应将可靠性理论研究成果和可靠性工程技术应用于可靠性工程实践中,把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纳入产品指标体系,并要有相应的考核要求和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