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99990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docx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土壤资源教案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地理科学1101班陈廷的教学单元教案

土地资源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分类与土地资源调查、土地潜力评价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授课类型:

□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土地资源的特征与意义;

2.了解土地资源研究领域;

3.学会对土地资源分类并能够掌握土地资源调查的方法

4.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客观的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应性的评价

教学重点:

土地资源分类

土地资源的特征与意义

土地资源进行客观的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应性的评价

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进行客观的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应性的评价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演示、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辅助手段:

图表、实物、师生互动、板书。

第1页

土地资源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引入:

用图表展示介绍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定义

土地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的主要物质基础和基本资源。

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的瓦格宁根召开了土地评价专家会议。

在会议纪要中“土地与景观的概念及定义”中专为土地做了以下定义,“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以及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还包含这一地域内的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及其动物就他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则进一步指出了“土地是‘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和向下的生物圈全部合理稳定的或者可以预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考虑这些属性和结果原则使他们对于人类目前和未来对土地利用施加重要影响。

因此,土地是一个垂直的系统,它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物和水文等自然与人文要素组成的自然条件历史综合体。

它应该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的全部和影响它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表层岩石和作用于地表的气候条件,以及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给土地施加的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是一种有用、有价值的东西,或者说是能够产生价值的东西。

所以土地资源是能产生价值的土地,进一步说土地资源是人类现在和可以预见未来利用的土地。

由此可见,全部土地严格地说并不完全属于资源的范畴,仅仅是人类可以利用、能够产生价值的那一部分土地才是土地资源。

然后实际上土地能否被利用或能否产生价值是很难判断的,因此土地和土地资源又是难以区分的。

所以我们通常把全部土地都看做是土地资源,并不作严格地区分,只不过土地资源的说法更普遍利用而已。

二、土地资源的特征与意义

土地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范畴。

它与大气、水、生物和矿产等自然资源相比,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澳大利亚的克里斯钦等把土地称为“真正的资源”。

作为真正的资源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具有一定的成产力

土地资源生产力是指土地可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某种植物或者动物产品,以及由此派生的人口承载能力。

土地资源生产力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

前者是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后者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土地资源生产力首先表现为第一性生产,即植物性产品。

(二)位置固定性与面积有限性

位置固定性又称为不可移动型,是指土地的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人为移动的。

虽然地球板块运动、地震等能够引起局部陆地的移动,但要么是极为罕见和稀少,要么是及其缓慢。

从总体和局部来看,土地的空间位置是保持不变的。

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使得土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土地资源的利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面积有限性也称作数量有限性,是指土地的总体数量是基本恒定的,是有限的。

这是因为土地是自然物,而非劳动产品,不可能像劳动产品一样,可以根据需求调剂生产,增加数量;同时土地也不是生物,不能够自然繁衍。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迫使人类必须进行统筹规划,节约地、集约地利用土地。

(三)不可替代性与功能持续性

土地资源与森林和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不同,在利用上不具有完全替代性,即人类目前无法找到能够替代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面积有限性,使之成为人类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

功能持续性,是指土地作为空间可以反复利用而不会泯灭,作为生物存在的基础不会因为生物的生长死亡而消灭,而作为人类的生产资料也不会在使用过程中磨损以至于报废。

但是土地资源在时间上具有变异性,及其本身永远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变化可能是积极的,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是向着维持其自身平衡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人类只有对之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的生产、承载和生物性资源功能才能永远地持续下去。

(四)自然与社会两重性

土地资源不仅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作为必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和物质条件二存在,而且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客体,具有自然与社会两重性。

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再利用过程中,总是要反映出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生产关系,包括占用、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关系。

这些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土地关系的基础,他也是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

 

1.2土地资源研究领域

土地资源研究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社会科学领域。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生产力与土地承载能力,土地资源利用与土地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

一、目前的研究重点:

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评价:

土地资源是一切资源之首,它的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时,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也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这种稀缺资源,以满足其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社会的可承载性,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方面。

土地利用以及以土地利用为主要原因的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适应能力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同时,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利用遥感影像分析,通过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历史状况,分析和探索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机制,进而建立区域和全球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动态模型将成为今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核心内容。

3)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以其庞大的数据容量、方便高效的数据管理以及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模拟功能已经成为资源评价、规划、数据、管理的重要工具,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将和遥感、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相结合,在实践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4)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除了要进行不同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的人口承载力的预测研究外,还应该对土地资源的承载力进行研究和对策研究,以便为国家制定土地开发利用、农业结构调整等规划,以及土地、农业等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5)城镇土地利用与价值评估:

城镇是土地资源利用强度最大,经济价值体现最强烈的地方,也是人口最为集中、生态结构最为简单的地方,因此对城镇土地的利用将会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同时,城镇也是土地市场最为活跃的地方,城镇土地的价格评估必然会起到规范土地市场交易行为的作用,从而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城镇土地价格的科学评估也可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并为政府制定城镇发展战略、城镇规划提供客观依据。

6)土地规划与土地整理:

土地规划是土地资源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资源的一种必要手段。

它的成果是土地资源研究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理、保护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当前土地规划偏重于土地的利用规划,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质量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显现,土地的开发规划,整治规划和保护规划将成为土地规划的主要内容,成为土地规划研究额重点,尤其是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规划、湿地的保护规划、沙荒地、盐碱地等的整治规划。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它既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土地规划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土地资源分类

土地资源分类是依据土地资源调查成果,依据各地的块之间千差万别的土地特征,通过建立相应的分类标准,把基本性状相近的归并在一个类内,从而把有明显差异的土地相互分开。

以便于分类统计、分类研究、分类管理,从而达到正确地认识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

由此可见,土地资源类是相对稳定的。

通过建立不同的分类标准,便可得到不同的土地资源分类体系。

国外许多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依据分类用途的差异,区分出若干主要的分类体系。

比如美国分出3种的土地分类体系:

1.根据土地自然性状进行的土地分类

2.根据土地利用性状进行的土地分类

3.为土地质量评价进行的分类。

我国对土地资源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

近年来,在农业资源综合调查、土地资源调查、耕地资源调查、耕地调查和土地资源评价中应用的较多主要有以下的三种分类体系:

(一)按土地的自然属性进行分类——土地类型分类

土地类型是地表的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类型的划分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地表某地段全部自然要素(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等)的综合,代表过去全部自然过程的终极产物;另一方面它是衡量和评价土地资源的出发点,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

此外,土地类型结构和组合,又是认识和划分综合自然地理区域的依据。

《中国1:

100万土地类型图》中土地类型共划分为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3级,结果如表8-1所示。

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亚热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如湿润热带、半干旱温带草原、湿润半湿润暖温带等,土地纲反应的是土地气候生产力;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如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地等,土地类反映景观特征,关系区域土地类型利用结构;土地型则以小地貌、土壤和植物群落在土地类中的差异为依据。

在大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时,土地型下还可以进一步继续分。

一、按土地利用属性进行的土地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是指调查当时土地实际所处的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运用的土地分类体系,它综合反映了土地的自然属性,而且更直接反映了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点,并在很大程度上与国民经济部门的划分相适应,因而是土地管理分类体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同样是采用等级分类方法的。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由二个级(一级类型和二级类型)组成,其中一级类共有8个分类,二级类共有46个分类成为较为稳定持久的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以当时利用方式为分类标志。

这里所指的当时土地利用方式是指土地自然性状有一定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有一定利用历史,并将成为较为稳定持久的利用方式。

二、按土地资源性状进行的分类——土地资源分类

土地资源分类是指在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分类系统。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编制的《中国1:

100万土地资源图》,其土地资源分类就采用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5级分类系统:

1)土地潜力区。

以气候和水热条件为依据,反映区域间的生产潜力对比。

作为土地评价的“零”级为单位。

同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包括适宜的农作物、牧草、树木的种类、组成、熟制和产量,以及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措施。

将全国划分为9个潜力区;华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云贵高原区、华北——辽南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半干旱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原区。

2)土地适宜类

土地适宜类反映土地对农、林、牧业的适应性,是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依据内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应性划分。

在划分时,尽可能按主要适宜方面划分;但是对那些主要利用方向尚难明确的多宜性土地,则作多宜性评价。

共划分为8个土地适宜类:

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宜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

3)土地质量等

它反映的是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土地对农、林、牧三业的适宜程度和生产潜力的高低程度。

土地质量等按农、林、牧诸方面各分为3个等级。

4)土地限制型

它反映的是在土地质量等的范围内,按限制因素种类及其强度划分。

同一土地限制性内的土地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和要求相同的主要改造措施。

5)土地资源单位

它反映的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层分类单元,也是基本制图单元。

它表明土地的自然类型或利用类型,是一组具有较为一致的植被、土壤及中等地形或经营管理与改造措施上较相同的土地构成。

土地资源单位用阿拉伯数字1、2、3……表示,放在土地质量等的右下角,按图幅自行顺序编排。

2.2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土地资源调查:

(1)概念:

为了查清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等进行的有目的的、系统的、科学的量测、分析和评价等调查登记工作。

(2)目的:

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制定农业区划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未进行科学的土地管理创造条件。

(3)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生产力水平和土地权属等。

(4)土地资源按目的和任务不同可以分为:

以反映土地利用状况为主的土地类型调查。

1)以反映土地利用状况为主的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2)以反映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为主的土地资源质量调查

3)以反映土地潜在资源的土地潜在资源调查

4)以放映土地权属的地籍调查等

二.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则是为查清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首先要建立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然后开展实地调查,根据实际需要编制相应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相状图,量算各类用地面积,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调查按照调查的深度和细度可分为土地利用详查和土地概查,按行政范围可以分为国家、省(市、自治区)、地(市,盟)和县(市、旗)等若干级别。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基本方法是利用大、中比例尺地形或卫片、航片等通过外业补测或调绘,将变化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图或影像图上,并以测绘后的土地作为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编写报告。

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准备阶段:

主要包括图纸资料的搜集,仪器准备和人员组织等,其中准备底图是关键。

2)外业阶段

主要包括将外业补测或航卫片调绘的内容转绘到工作底图上,根据底图量算出面积,编制出土地利用的动态现状分幅图。

3)内业阶段

主要是将外业补测或者航卫片调绘的内容转绘到工作底图上,根据底图量算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分幅图。

4)成果整理阶段

主要在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地图的基础上,按行政区域编绘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和相关的专题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成果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说明书、土地利用面积统计表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等。

经济发达国家对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相当普遍地展开,大多是配合农业生产的需要进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利用制图。

到了70年代末,已经有了8个亚非国家出版了全国的1:

100万土地利用图。

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研究以英美日波捷匈等国的研究方法比较先进。

70年代以后,陆地资源卫星开始应用于中小比例尺逐渐由1:

10万—1:

5万扩大到1:

25000—1:

10000,调查的速度和效率也得到了成倍的提高。

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土地资源调查,特别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不可缺少的现代手段。

8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开展了1:

100万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和土地资源图等土地资源调查工作,还进行了全国土地资源概查、详查以及后备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土地资源调查研究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第三节土地潜力评价

一、定义:

它是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目的,对土地资源的性状质量鉴定的过程。

土地资源评价的实质是对土地资源质量的诊断。

土地资源质量通常指的是土地资源的优劣状况,是土地各种性质的综合反映。

它可以表现为正反两个方面:

对土地利用产生有利影响或作用的构成土地适宜性,产生不利影响或作用的则构成土地限制性。

土地资源评价可以大致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前者侧重从土地生产能力角度评价土地质量,后者侧重从相对适宜性确定土地质量。

此外,根据评价目的和对象不同,土地资源评价可以划分为农业(耕地)土地评价、林业(土地)评价、牧业(牧草地)土地评价和城镇土地评价等,他们的内部可以划分为:

土地潜力有人称作“土地利用能力”,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是美国农业部分土壤保持局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

控制土壤侵蚀。

土地潜力评价成为控制土壤侵蚀研究项目的一个有机主成部分。

1961年克林格比尔和蒙哥马利提出:

三级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潜力级是潜力评价中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

全国土地划分为8个等级,用罗马数字表示。

从第一级到第八级:

土地利用上受到的限制与破坏逐渐增强。

其中,第一级到第四级在良好的管理下,可以生产适宜的农作物和饲料作物,也包括树木或牧草,第五级土地适宜一定的植物。

第五、第六级中某些土地也能生产水果和观赏植物等特种作物,并且加强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在内的高度集约经营条件下,还能栽植大田蔬菜。

第一级:

土地利用很少受到限制,它适宜种植范围广泛的植物,可以完全利用于农作物、牧草、树木和野生动物栖居。

土地近于水平,水蚀或风蚀的危险性小,土层深厚,一般排水良好,易于耕作。

土壤持水性好,且含有相当充足的植物养分或者是对施肥有良好的反应。

在灌溉区,由于有比较持久性的灌溉工程,排除了干燥气候限制的土地可以列为一级

一级土地不会遭到洪涝灾害。

生产能力强,适于精耕细作。

当地气候有利于大多数农作物生长。

只需一般的经营管理就能够维持生产能力、土壤肥力和土壤结构。

第二级:

土地利用受到一些限制,因此适于种植的选择范围减少或要求中等程度的水土保持措施。

该土地在耕作时需要细致的土地管理,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在内的,目的是防止土壤退化或者改善水气关系。

所受到限制不多,且改良措施宜行。

二级土地可以种植农作物和饲料作物,作为牧场、林场或者是野生动物栖居场所等

限制因素:

1)和缓的坡度

2)中等程度的风蚀和水蚀或者由于古代的侵蚀造成的中等程度的不良后果

3)土层厚度不够理想

4)土壤结构与适耕性稍差

5)含有轻微至中等程度的盐分或钠,虽然容易改良,但是可能重现

6)偶然的洪涝危害

7)虽然能通过排水改良,但是仍受到中等程度的永久性潮湿限制

8)在土地利用与经营上受轻微气候限制

三级土地:

受到严格地限制,使得作物选择有限或要求特殊的水土保持措施;或者两者都有。

三级土地比二级土地受到更多的限制,耕作时水土保持措施不宜维持和实行。

它可以种植农作物和饲料作物,或作为林场、牧场或野生动物栖息场所。

限制因素:

1)中度坡度

2)很易遭受水蚀或风蚀,或者古代侵蚀遗留下的强烈不利影响

3)频繁洪涝灾害损害作物

4)底土透水性很差

5)潮湿,或者经过排水后某些地方继续有水

6)埋藏线的基岩等,限制了根系伸展和水分储存

7)持水容量低

8)肥力低且难以保持

9)中等程度的盐分或钠含量

10)中等程度的气候限制

在非常潮湿、透水性差儿近乎水平的三级土地上进行耕作时,需要进行排水和采用能够维持或者改善土壤结构与耕作的耕作制度

为了防止泥泞和改善渗透性能,需要对土地施有机物质。

在潮温状态下应该停止耕作。

在一些灌区,部分二级土地由于地下水位高、透水性差和盐分或钠的积聚造成危害,令土地利用受到限制。

在安全利用第二级土地中的每一个特殊的土地种类时,需要选择一种或几种利用与措施的配置。

然而,对于一般农民,这种选择的可能性要比第二级土地少。

四级土地:

对作物的选择有很严格地限制或要求很仔细严谨的管理。

土地利用的限制性比三级土地更严格,作物选择的余地更加有限。

耕种时要求严谨的管理,水土保持措施也难以实施和维持。

该土地可以用作农作物、饲料作物、林场、牧场或野生动物栖息地。

能够很好的适应第四级土地的农作物仅有2-3种,并且与投入相比其常年产量很低

它在农业利用上的局限性是,由于下列一种或几种永久性的因素影响所致:

1)坡陡

2)严重的水蚀或风蚀

3)古代侵蚀结果的严重影响

4)土层浅薄

5)土壤持水容量低

6)频繁的洪涝严重损失作物

7)过度潮湿加上排水

8)多量盐分或钠

9)中等程度的不良气候

在湿润地区,许多有一定坡度的第四级土地适宜于偶然的、不定期的耕种。

一种排水性差、近乎水平的第四级土地虽然不受侵蚀,但在春季需要一段疏干土壤的时间,再加上农作物产量低,因此不太适宜种植农作物。

然而某些第四级土地可以发展某一种或几种特种作物,如水果和观赏植物等。

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第四级土地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也可能获得适宜农作物的好收成;

在雨量正常年份获得较低收成,而在少雨年份则歉收;在少雨年份,即使土地上只有很少或几乎没有什么价值的作物,需要加以保护;必须采取防止土壤风蚀及保护和维持土壤生产的特殊措施。

在少雨的年份,主要是为了保护土壤,有时候必须种植作物或采取应急耕作措施,这类措施应该比第三级土地更加频繁和更精细。

二、潜力亚级

指的是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

土地的限制因素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一些土地若不予保护就要受到侵蚀危害;另一些天然潮湿的土地必须予以排水才能生长作物。

某些土地是干燥或土层浅薄的,或有其他的土壤缺陷。

侵蚀危害(e)、潮湿、排水或者洪涝(w)、根系层(s)、气候(c)亚级。

潜力级的第一级因为无限制因素故不划分为潜力亚级。

(一)(e)亚级,指的是侵蚀危害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或危害的土地。

对现代侵蚀的敏感性及古代侵蚀的损害程度是划分该亚级土地的主要依据

(二)亚级,指的是水分过多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或危害的土地。

土地排水不良、潮湿、地下水位高和洪涝等划分该亚级土地的依据

(三)(s)亚级,是指根系浅薄,或者含有大量石块、持水容量低,肥力低,含盐或钠等限制的土地

(四)(c)亚级,是指气候(温度与湿度)是土地利用中唯一重要的限制因素或危害的土地。

除了气候因素外,上述各个限制因素均可以改良或者局部改良,因此在确定潜力亚级是应该优先考虑他们,从而根据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或危害来决定潜力单元应归属哪一个潜力亚级。

在两种限制性因素程度基本相等且可以改造的情况下,则按照e、w、s、c顺序划分。

例如,在湿润地区的土地潜力评价中,既有过度湿润的限制又有根系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