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00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8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光球层——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色球层——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磁暴

日冕层——太阳风——极光

4.地球自转和公转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  转

自  转

运动图示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角速度

平均1º

/日

近日点(1月初)——最快

远日点(7月初)——最慢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

(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千米/小时,两极为零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

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晚。

地转偏向: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如图1-1-1所示,可以用左、右手法则判定方向)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目前约为23º

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移动情况如图1-1-2所示。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如图1-1-3所示),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方时为12点时,太阳光线相对于当地地平面的高度角叫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

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

具体变化

春分、秋分日

由赤道向两侧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3.21--9.23)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冬半年(9.23—次年3.21)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春分日与秋分日

昼夜等长

赤道

全年昼夜等分

5.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水圈: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生物圈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6.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考试目标】

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

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气团和锋面的概念及分类;

水循环的过程、环节。

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的转化;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地质作用的分类;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

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

锋面、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

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等。

岩浆岩:

有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两种类型。

沉积岩:

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如页岩。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分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边界类型

地区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红海

大西洋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构造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地形倒置现象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底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

庐山、泰山、峨眉山、华山等;

地堑: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4.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

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

形成沙丘、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

5.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特点

对流层

地面到约12千米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云、雨等天气现象大多发生在此层

平流层

约12千米到约50千米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气流稳定,有利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约50千米以上

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6.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太阳照大地(太阳短波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长波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1-2-2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如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如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②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7.热力环流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1-2-3所示。

8.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越大,则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地转偏向力:

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摩擦力:

方向与风向相反,减小风速。

近地面: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9.气压带、风带

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1-2-4所示。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其移动规律如图1-2-5所示。

10.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东亚(东亚季风)

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风

西北季风(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东北季风(源地:

亚洲大陆)

夏季风

东南季风(源地:

太平洋)

西南季风(源地:

印度洋)

11.常见的天气系统

(1)冷锋、暖锋的特点与天气

冷锋

与天气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

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

暖气团前缘的暖空气沿冷气团边缘主动地徐徐爬升,其中水汽冷却凝结,产生云、雨等天气。

春、夏季,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梯度力方向

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

从中心垂直指向四周

气流流向

北半球

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上升

顺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下沉

南北球

顺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上升

逆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下沉

天气状况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我国典型的天气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暴发的寒潮天气

12.水循环与洋流

(1)水循环

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水循环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2)洋流

寒、暖流的区分:

①从温度影响看,使洋流流经海区温度升高者为暖流,温度降低者是寒流。

②从流向看,一般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为暖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

暖流对沿岸起增温增湿作用,如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

寒流对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

②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等;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如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

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

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

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人类演化与环境: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问题。

2.地理环境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图1-3-1所示)。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主要分异因素

分布规律

表现明显的地区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垂直分异规律

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

海拔较高的山地。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地方性分异规律:

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影响因素:

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

表现规律:

有序性和重复性。

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

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国的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地形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聚落

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分布特点: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2.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公路为主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公路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铁路为辅

铁路成本高,难度大

山间盆地、河谷地带

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地势相对和缓

其他地区密度低

地势陡峻

弯曲程度大

线路总长度长

交通线的延伸方向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迂回前进

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

植被破坏。

影响:

导致生态系统调整;

海平面上升;

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

危害人类的健康。

4.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能源时代

木柴时代

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时间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主体能源

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5.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起到诱发、加剧的作用。

同等级的自然灾害,在人口稠密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大;

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小。

必修Ⅱ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地域文化与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及影响因素;

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通过比较世界上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从而理解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意义,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分布的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

模式

(过渡型)

“低—低—低”

(现代型)

原始型人口

增长模式

传统型人口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较低

人均寿命

有所延长

继续延长

进一步延长

人口增长

极为缓慢

快速增长

零增长或负增长

分布

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

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法国、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2.人口迁移

(1)通过人口迁移的具体实例,分析归纳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类型

迁移方向和特点

迁移原因

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15—19世纪

欧洲迁移到美洲;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非洲黑人到美洲;

亚洲人大量迁出当劳工;

欧洲殖民扩张;

非洲黑人被贩卖;

二战后

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短期流动工人多;

(目前世界劳工聚集地主要是北美、欧洲、西亚等)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内人口迁移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由老工业区向新工业区的迁移;

(如美国人口由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

新工业区由于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洁净等,吸引人口迁入。

我国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量民工流动,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内地到东部沿海;

从较贫困地区到较发达地区。

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等。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政策、战争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含义: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 

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地区资源环境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即最高人口(它是一个 

警戒值)。

具体来说,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 

、智力和 

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含义:

指最适宜人口数,能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主要是土地和水);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的因素是消费水平。

4.地域文化与人口

(1)外国文化与人口:

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2)中国文化与人口:

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生多育到少生优生。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中心地理论;

城市化的特点。

理解:

城市化及其意义;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

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通过将城市的区位因素的相关理论与具体的例子结合起来(如纽约、重庆、武汉等典型城市),分析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探讨城市选址和城市功能区选择的问题。

(1)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是指城市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交通运输(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

(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

2.城市土地利用及功能分区

名称

占地比重

区位特点

住宅区

是城市用地最广泛的形式

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趋势

商业区

占用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小部分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

占用城市用地的一部分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2)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3)地租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距交通干线越近,穿过道路越多,地租越高。

(4)各类功能区付租差异(如图2-2-1):

图中A范围为商业区,因为商业活动支付地租最高。

图中B范围为住宅区,因为住宅区支付地租最高。

图中C范围为工业区,因为工业支付地租最高。

3.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该理论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

中心地等级

服务范围

数量

中心地之间的距离

提供服务职能的高低

高级

低级

4.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5.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中,要突出发达国家的“内城衰落”和“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达国家

起步早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

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7.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①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②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

③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生态环境。

(2)对人活动的影响:

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

③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

④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

8.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

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

交通拥挤;

环境质量下降;

地价昂贵;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等。

解决措施:

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等。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