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0816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

2019-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发展必然选择的正确道路,也已了解了其内涵和本质。

但具体怎样落实到实践中去成为学生渴望了解的主要问题。

为此本节将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人类没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肆意开发、破坏有限的自然资源,维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导致部分地区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环境恶化,鉴于此,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控制人口规模这项根本措施着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学习本节内容,要仔细阅读图文,从图文中提取地理信息,归纳出知识要点,通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质疑讨论,最终解决难点、疑点。

教学重点

1.控制人口规模是根本措施。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学难点

协调人地关系中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控制人口规模是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有关资料,参与有关活动,深化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3.结合课文理论与实例,探讨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及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由之路,针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地理背景,今天我们具体探讨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板 书: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推进新课

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有:

控制人口规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首先来探讨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途径——控制人口规模。

 

板 书:

一、控制人口规模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2,自主学习,并思考:

为什么控制人口增长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生(回答)世界人口基数大,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口控制,人口增长快,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100亿,届时,地球将人满为患,资源更加缺乏,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人类的生存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师通过阅读课本“活动”及补充资料,进一步加深在我国控制人口规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措施。

课件展示:

“中国人口战略”资料

中国人口战略 2001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其中5000万为贫困人口,5000万为残疾人,1.8亿为文盲半文盲。

在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渐突出。

预计到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16亿。

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重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讨论:

1.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2.针对以上人口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生(合作讨论,回答)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

应采取的措施有:

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师(承转)控制人口规模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板 书:

二、转变发展模式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3,自主学习并思考:

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目的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危害?

2.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

有什么益处?

(生讨论并回答。

师指导学生完成课文相应“活动”,进一步明确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益处。

课件展示: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

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总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的较长期的过程。

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如上图)。

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讨论:

生活质量的提高是财富和产品越多越好吗?

(承转)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是如何搞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板 书: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4~P105,自主探究,思考:

1.土地资源对人类的意义有哪些?

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森林资源的含义是什么?

它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

生(归纳总结,回答)

1.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在保护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等方面,世界各国作出了很大努力,并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我国制定了许多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比如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是指覆盖大面积土地并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森林资源是森林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土地和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生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有:

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

课件展示:

读下图,分析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环保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过度垦殖,植被破坏 营造“三北”防护林

(2)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

(3)黄土疏松,植被破坏,夏季多暴雨,土地遭受流水侵蚀作用严重 植树种草,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走林牧相结合的道路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6,自主探究,思考:

1.目前,世界上水资源状况如何?

举例说明如何解决。

2.在海洋资源利用中,出现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有哪些措施应对?

生总结回答。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1.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  )

①华北地区多为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集中在7~8月,而冬春季持续干旱,降水年际变化也较大 

②人口众多且增长较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严重 

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目前缓解华北地区春旱用水紧张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措施是(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

据此完成3~5题。

3.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水温升高B.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

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4.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今后应走的道路是(  )

A.近海捕捞   B.远海捕捞

C.捕养结合   D.海水养殖

5.我国休渔的最佳季节是(  )

A.夏季   B.冬季

C.秋季   D.春季

答案1.D 2.D 3.D 4.D 5.A

师(承转)协调人地关系,上述三个措施是针对全社会、整个人类而言的,具体到每个人,我们该怎么办呢?

 板 书: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P107“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讨论回答:

(1)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人地关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我们每个人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

师(总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

因此,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我们只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例如,工厂实行清洁生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

课件展示: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师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课件展示:

公众参与图

师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与习惯。

师为什么要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

课件展示:

“环境标志”

生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

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课堂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控制人口规模这项根本措施入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更进一步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及个人对此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课题题目:

玛雅文明的衰落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

中北美洲的玛雅文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开始有文字记载,其高度发达的成就反映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上。

据文字记载,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即在旱季(每年12月~次年3月)用原始的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并在雨季来临之前进行烧荒,然后种植玉米等作物。

开垦的土地在使用几年之后,因肥力下降和很难清除的侵入杂草而不得不废弃。

这种焚林的生产模式需要大量的后备土地才能养活较少的人口,因为使用过的土地必须等到地力恢复后才能再次使用,这段时间一般需要20年或更长。

当时玛雅社会的农业集约化程度已经很高,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治理上:

清理了坡地上的丛林后,土地被垒成了台地,以防止水土流失;在低湿地区修建了网格状的排水沟以排除洪水,并利用沟中的淤泥来升高地表。

但是,当时的人们显然没有认识到,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侵蚀非常严重。

今天看来,玛雅社会所在的那片土地,有3/4属于极易侵蚀的地区。

这就是说,一旦森林被砍伐,土壤就会随之流失。

而农业用地、建筑材料以及燃料的需求,都使森林的消失不可避免。

另外,玛雅社会因缺乏家畜而对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

据推测,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这个高度文明在十五六世纪消失的原因之一。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

小论文,班级展评。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合作讨论

阅读下列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留民营村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留民营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大兴县境内,距北京市区21千米。

1982年以前,由于生产结构单一(种植业占78%),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安排,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农业成本过高、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了经济发展。

近十几年来,该村按照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

材料二:

“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留民营村把农作物秸秆和粮食加工产生的米糠、麸皮作为饲料送至饲养场,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进入沼气池后产生的沼气供农民作为生活燃料。

沼渣和沼液,一部分送至鱼塘养鱼,一部分送至农田和蔬菜大棚作为肥料,一部分沼渣经加工后又成为饲料。

鱼塘的底泥又可作为农田、果园的肥料。

现在,留民营村每公顷耕地化肥平均使用量已由原来的1875千克下降到450千克以下,蔬菜生产已基本做到不使用化肥。

讨论:

1.该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是什么?

2.从留民营村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友情提示:

1.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2.发展“生态农业”,把保护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可以避免“石油农业”所带来的一些弊病,维持自然界良好的生态平衡)

●知识归纳

●学力测评

基础部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

1.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就其根源而言是()

A.粮食问题B.资源问题

C.环境问题D.人口问题

答案D

2.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的反馈作用对人类都是不利的

B.环境问题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才出现的

C.环境问题是在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D.环境问题都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

答案C

3.下列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A.土地盐碱化B.大城市郊区的垃圾山

C.土地荒漠化D.水源枯竭

答案B

4.下列人类活动中,可引起生态破坏的是()

A.围湖造田B.黄土高原上种草植树

C.内蒙古高原上退耕还牧D.发电厂向大气排放烟尘

答案A

5.下列人类活动中,容易引起全球环境问题的是()

A.荷兰人民围海造田B.亚马孙雨林破坏

C.城市汽车尾气排放D.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

答案B

6.尼罗河口附近海域沙丁鱼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捕捞B.水域污染

C.大坝建设D.赤潮危害

答案C

7.核电站对周围水域的主要影响是()

A.重金属污染B.热水污染

C.放射性污染D.固体废气物污染

答案B

8.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下列哪一事件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第一次明显加快()

A.18世纪工业革命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D.新技术革命

答案A

9.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

B.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不断蔓延

C.环境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D.固体废弃物不会污染环境

答案B

10.下列说法,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②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④围湖造田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⑤D.②③⑥

答案D

1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A.人们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

B.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

答案B

12.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主张()

A.自然是主宰,人类必须完全适应于自然

B.人类是能动的,人类能依据自己的意愿任意利用和改造自然

C.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

D.宁可舍弃发展,也要保护好子孙后代生存的环境

答案C

13.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始于()

A.农业社会B.工业社会

C.第一次社会大分工D.新技术革命后

答案B

14.目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问题是()

A.气候变暖问题B.资源和环境问题

C.太阳风暴问题D.教育问题

答案B

15.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A.泥石流B.酸雨

C.土壤污染D.台风

答案C

16.按地理空间划分,环境问题可分为()

A.全球环境问题、局部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

B.城市环境问题、乡村环境问题

C.陆地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海洋环境问题

D.高原环境问题、平原环境问题

答案A

17.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严禁排放工业“三废”

C.少建或不建大型工程

D.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A

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判断18~20题。

18.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A.柏林B.伦敦

C.旧金山D.彼得堡

答案B

19.环境质量逐渐改善提高阶段是()

A.后工业化阶段B.工业化初期阶段

C.经济发展阶段D.工业化起飞阶段

答案A

20.图中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A.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B.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C.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D.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D

21.对下列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分类正确的是()

①滥伐森林②大量施用剧毒农药③直接排放工业“三废”④过量抽取地下水

⑤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⑥捕杀濒临灭绝动物

A.①②⑥;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⑥;②③⑤D.①③⑤;②④⑥

答案C

22.“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真正含义是()

A.环境问题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已出现

B.已经出现了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

C.环境问题已经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

D.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

答案B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原因是()

A.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B.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C.亚洲和非洲各国人口增长过快

D.人口死亡率不变,出生率升高

答案A

24.在下列四个时间段里,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1800~1830年B.1830~1900年

C.1900~1950年D.1950~1987年

答案D

25.关于世界人口增长趋势的正确叙述是()

A.欧洲人口的增长速度比亚洲快

B.近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C.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D.世界每年的人口增加数量中,发达国家占大部分

答案C

26.玛雅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B.战争破坏

C.环境污染D.生态破坏

答案D

27.在自然状态下,一个物种灭绝的时间约为()

A.10~100年B.100~1000年

C.1000~10000年D.10000~100000年

答案B

28.哺乳动物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最主要的是()

①偷猎②栖息地的丧失③外来物种入侵④其他原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A

29.土壤污染物主要有()

A.氯化钠B.重金属C.二氧化硫D.粉尘

答案B

30.农业社会以前()

A.人类对环境影响较大B.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很肤浅

C.劳动工具以铁器为主D.人类主要依靠捕鱼为生

答案B

迁移应用

二、综合题(每题10分)

31.下图是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良性循环示意图”和曾经一段时期少数人破坏森林草原后“恶性循环示意图”,请根据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示意图,将①~数码填入英文字母后面的横线上(每字母限填一次)。

(1)①乱铲草皮、砍伐胡杨林②下游季节河径流量减少③提供粪肥④耕区地下水位上升⑤土地盐渍化⑥农业生态系统恶化⑦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⑧森林涵养水源⑨地下径流⑩提高耕地的质量喂养牛羊增加粮食产量

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___,G___________,H___________,M___________,N___________,S___________,T___________。

(2)该地区农业恶性循环景观,冬春季节受___________气团控制,出现___________等灾害。

答案

(1)⑦⑩⑧⑨③②⑤⑥④①

(2)极地大陆寒潮、沙尘暴

32.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2000年春季,有7次较严重的沙尘暴天气袭击了我国北方地区,其影响范围之广,造成危害之严重,实属历史所罕见。

随着我国北方人口的剧增,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

有些地区地下水位已经低于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结果造成植物枯死,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起沙扬尘。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温差增大,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使大风频发,为沙化土地的扩展和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山羊对草场的破坏最为严重,人们每穿一件羊绒衫就会造成半亩土地沙化。

世界多数国家已经开始禁养山羊,而我国近几年大量畜养山羊,已跃升为山羊绒的出口大国,占世界山羊绒贸易总量的90%。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4,大大超过了耕地面积的总和,沙化土地每年净增2460平方千米。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牧交错地带,人口密度增加,土地负荷加重,土地利用粗放,滥垦滥种,导致大量土地沙化。

华北及西北地区2000年春季气温偏高,降水少,土壤蒸发强烈,疏松沙土极易被大风扬起。

我国长期对草场资源掠夺性利用,过度放牧,乱采滥垦,毁林毁草,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经济落后,当地人们常常以采掘药材作为一项主要收入,过度采挖麻黄、甘草、发菜等,从而大范围地破坏了植被。

由于我国北方一些贫困地区无能力使用煤炭,因而采挖多种灌木作为燃料,破坏植被,造成地面植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