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0890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docx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一、基本情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下属的地级行政区,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面积1.15万平方千米,辖芒市、瑞丽市、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州人民政府驻芒市。

东面与保山市相邻,而北、西、南三面都被缅甸包围,故这五个县级单位当地人又俗称“外五县”。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

“怒江下游的地方”。

2010年德宏州常住总人口121.1,有傣、景颇、汉、僳僳、阿昌、德昂等民族。

1953年7月建立德宏泰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州人民政府驻芒市芒市镇。

地表景观由“三山”(大娘山、打鹰山、高黎贡山尾部山脉)、“三江”(怒江、大盈江、瑞丽江)和“四河”(芒市河、南畹河、户撒河、芒东河)和大小不等的28个河谷盆地(坝子)构成.

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干冷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霜期短、霜日少,的特点,为多种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和越冬条件。

二、文化艺术

1.语言文字

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产生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刘介梅》等。

傣族音乐为五音阶,曲调比较平纯固定。

傣剧的曲调主要来自傣族民间丰富的民歌调,特别是表现剧中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直接采用了傣族最熟悉的民间情歌对唱的调式。

在傣剧发源地盈江,最早的戏调有"城子戏调"和"坝子戏调"两种。

随着傣剧的传播,逐渐融人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傣族民歌调,使傣剧曲调不断得到丰富。

如盈江戏调传如芒市后,吸收了民间的"喊半光"(跟鼓调),形成"芒市戏调"。

傣剧形成初期,配乐非常简单,只有牛皮鼓、锣和镲等打击乐。

改革后的傣剧伴奏乐器主要有以下三类:

1、傣族民间乐器:

有象脚鼓、阶进、硭、牛皮短鼓、盒罗(即牛木铃)、吟板、葫芦丝、笋叶琴、牛脚琴、三弦、丁琴等。

其中,硭又分为小硭、中硭、大硭和排硭。

2、汉族民间乐器:

主要有竹笛、洋琴、胡琴、琵琶等。

3、西洋管弦乐:

主要有黑管、圆号、长号、双簧管、小号和大、小提琴等。

山歌,傣语称"喊麻",德宏地区的傣族山歌高亢洪亮,甜脆悦耳,句尾加虚词"萨喽"做衬。

各县市山歌有区域性的不同。

傣族绘画与佛教关系密切,多用于装饰佛寺正殿的天花板、垂檐板壁、佛龛或佛陀的背景和土司衙门。

有的地区,群众也用来装饰自己的门窗,主要有壁画、连环画、布画、年画以及佛经、书的封面和插图等。

绘画人主要是在寺或还俗的僧侣。

奘房绘画内容多为宣传天堂、地狱、人间的轮回说,也有部分世俗题材,民间装饰不乏花鸟虫鱼等画家的爱物。

德宏傣族绘画(特别是佛寺绘画)画风单纯粗犷,色彩浓艳,对比强烈。

建国后,德宏傣族绘画有了较大发展,70年代梁河县芒东区傣族农民画在全省有一定影响。

70~90年代瑞丽多次在全省全国农民画展中获奖。

1989年瑞丽被国家文化局命名为"中国农民绘画乡"。

剪纸傣族群众喜爱的特有的装饰品,多用于做佛事时的奘房的装饰和喜庆节日时家堂和大门的装饰,图案多为花卉鸟兽。

傣锦 图案丰富,常见的有动物和花卉图案,多以反映生活为主,有的也带有某种政治的色彩、宗教的意念和涵义。

色彩变化上,喜用黑色为底,色彩绚丽,构图严整规范,显得富丽堂皇。

多用于"赕佛"和"筒帕"(挎包)、被面、床单、妇女统裙和结婚礼服、顶头帕等生活用品。

[6] 

舞蹈音乐

傣族民间舞蹈的种类非常多,有农作模拟舞蹈、抒情舞蹈、故事舞蹈、祝谢舞蹈、道具舞蹈、武术舞蹈、祭祀舞蹈、宫廷舞蹈等等。

其中以拟兽舞蹈内容最为丰富,包括孔雀舞、白象舞、鱼舞、大鹏舞、马鹿舞、猴舞、龟舞等。

傣族的摸拟舞蹈有图腾崇拜的遗痕,但绝大部分与佛教的流传密切相关。

其中,孔雀舞是代表傣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最高水平的舞蹈,它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独立于宗教之外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表演性舞蹈。

[6] 

孔雀舞 孔雀具有高贵优雅、温和从容的性情,与傣家人的民族性格相吻合,又是佛祖的使者,所以孔雀成为傣族心目中神圣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凡节日喜庆都要跳孔雀舞。

有道具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两大类。

过去只限男性跳,女性跳孔雀舞是解放以后才逐渐开始的。

道具孔雀舞,俗称"架子孔雀舞"。

舞者头戴王子金盔和王子面具,腰系用细竹、彩绸制作的、可以张合的孔雀翅膀和长长的孔雀尾。

这种装扮,与印度民间的孔雀舞非常相似。

道具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和三人以上表演的有故事情节的孔雀舞。

嘎光 以象脚鼓为伴奏的集体舞,在傣族民间最为盛行,男女老少都会跳。

人数少则几十,多则成百上千。

舞呈"三道弯"形,节奏舒缓,舞姿轻盈优美。

"三道弯"是傣族及南亚、东南亚许多民族特有的舞蹈造型。

这是原始人类采摘树上果实的再现,同时还表现出古代百越部族对鸟、蛇图腾崇拜的痕迹。

瑞丽、碗町一带"傣德"支系跳的嘎光,打击乐手站在舞场中央原地伴奏,众人围圆圈踏节拍而舞。

潞西、盈江、陇川、梁河"傣勒"支系跳嘎光时,打击乐手位于舞队之首,引导舞队进人舞场后,才到舞场中央伴奏。

舞蹈进人高潮时,懂武术的男子脱去上衣,露出文身,随鼓点在舞场中表演傣拳,众人齐声发出"呀呀一呜一呜"的欢呼声。

气氛热烈欢快,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葫芦丝 葫芦丝是德宏傣族群众最喜欢吹奏的传统乐器之一。

葫芦丝,傣语称"筚朗道",意为"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

民间吹奏葫芦丝,一是老年人自娱自乐,排遣孤独,内容多为叙事性的古调,音符悠长、苍凉、凄楚,是老年人怀古、排遣孤独感的方式之一;二是年轻人谈情说爱时,吹奏葫芦丝传递情感,曲调优美、抒情、浪漫。

[6] 

3.宗教信仰

德宏傣族信奉小乘佛教(即南传上座部佛教)。

分摆奘、朵列、摆润和左底4个教派。

佛教在傣族人民心中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问题,而且对人的生活起着支配作用。

婴儿降生,得请佛爷取名;男孩长到七、八岁要进奘房学习。

结婚、建房、疾病、丧葬等,都得请佛爷诵经。

傣族在每年诸多的宗教节日里,得停止生产参加宗教活动。

[6] 

摆奘、朵列、摆润和左底4个教派学说和教义相同,但戒律的宽严程度不同,因而各派教徒在生活方式上也不尽相同。

[6] 

摆奘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即不杀生、不淫乱、不妄言、不偷盗、不饮酒该教派信徒占全州南传佛教信徒总数的50%以上;朵列的教规、教义与左底教派基本相同,分"苏探玛"和"睡晋"两派,信徒约占全州南传佛教信徒总数的33%;摆润又称"耿润",分为"润罢"、"润顺"两派,与临沧、西双版纳傣族信奉的耿润同为一个教派,其教义、教规基本与摆奘相同,全州摆润信徒约占全州南传佛教信徒总数的12%;"左底"僧侣在日常生活中有极严格的戒律,信徒仅占全州南传佛教信徒总数的3%。

佛寺建在远离村寨的僻静处,僧侣四方云游。

出行只携带一把油纸伞,披一件黄红色袈裟,睡觉不用被褥,不随意进他人家。

凡信仰左抵派的村寨,除耕牛外,不得养牲畜和家禽,禁狩猎、捕鱼,见到"召闷"、"召吉",行跪拜大礼,"左抵"派还明确规定信徒不准种植和吸食鸦片,严禁饮酒。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左抵"的戒律已有所宽松,信徒家中普遍养猪、养鸡、养鸭。

德宏傣族地区现有五百多座奘房,其建筑形式分为三种,即傣式、傣汉式和汉式。

傣式奘房主要分布于农村,傣汉式和汉式奘房多出现于城镇、交通沿线或较大的村寨。

[6] 

傣汉式奘房一般出现在交通沿线,是德宏特有的一种文化景观。

由于德宏位于华夏黄河文明与印度恒河文明的交汇之地,傣汉式奘房便是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以及傣族传统文化相互揉和的产物。

这些奘房的大门,往往有门神把守,门神关公、秦琼,是汉族家喻户晓的传奇性历史人物;大殿内端坐着佛祖释迦牟尼,却是印度恒河文明的代表;而奘房的建筑又保留着傣族的传统风格。

汉式奘房完全借用汉族建筑风格建造的,从基础、墙体、屋顶到梁柱、门窗等都表现出汉族宗教建筑的特点。

这种奘房的数量不多,以芒市五云寺、佛光寺和瑞丽芒约佛寺为代表。

五云寺因门前有五棵大青树,树上常年栖息着许多白鹭,远看犹如五朵白云,五云寺因此得名。

傣族称为"奘罕",意为"金寺"。

始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是芒市坝现存建立最早的奘房。

[6] 

德宏著名的佛塔主要有盈江允燕佛塔、陇川景坎佛台佛塔、瑞丽姐勒金塔芒市树包塔潞西丰平佛塔、瑞丽弄安鸭塔等。

在德宏傣族地区,男孩到了7岁,就可送奘房做"嘎比"(意为学僧)。

经奘房长老同意,为男孩剃度,便开始学习傣文和佛教基本知识,并做一些扫地、挑水、拾柴之类的杂务,穿俗服,食宿在奘房。

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嘎比"将面临两种选择:

要么回家务农,要么留在奘房当和尚。

如果选择了后者,就要择日举行晋升"召尚"的仪式。

[6] 

奘房中的僧侣,一般分为召尚、召长、召几、召崩几四个等级。

其中,召几、召崩属于奘房里的高僧,被尊称为"大佛爷"。

如果是结过婚的人出家,水平再高也不能升为大佛爷。

做摆,流行于德宏地区的一种宗教盛典,傣语叫做"摆帕拉",意思是为通往佛国天堂做准备。

傣族一生节衣缩食,稍有储蓄,就要做摆。

他们认为:

"做摆"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一方面做摆是对佛的最大功德,表示对佛的虔诚;另一方面做摆是积蓄福禄财宝,死后可享受,家人可入佛国;再一方面做摆后自己得以"帕嘎"称呼(即"无限忠于佛主的佛门弟子荣誉称号")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获得人们的尊重与羡慕。

4.民族节日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佛教节日,即浴佛节或佛诞节;是从印度的“洒红节”和到圣河沐浴的习俗衍变而来。

泼水节有浴佛、过年、祈雨、迎春耕、祝愿人畜兴旺和五谷丰登之意,在巴利语系佛教文化圈内,它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节期是傣历十二月三十一日至一月二日,约在清明后7至10天后举行,一般欢庆3至7天。

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其定为民族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固定为阳历4月12日至14日。

第一天是傣历除夕,人们上山采花,装饰佛亭,把水注入水龙浴佛。

从元旦开始,各户都端着供品入寺,由法师主持滴水仪式。

节期内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唱歌跳舞,放孔明灯等。

[7] 

【目瑙纵歌节】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源于创世英雄宁贯娃的传说。

盛大的目瑙纵歌一般都选定在农历正月中旬,为期3至7天。

为便于组织节日活动。

节日里,景颇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一早便结队汇集到目瑙纵歌广场进行欢庆。

目瑙纵歌由两位德高望重的“瑙双”领头。

瑙双头戴犀鸟嘴和孔雀帽,手中挥舞长刀,边歌边舞。

舞场中央竖立有高大的“目瑙示栋”标志,上刻目瑙纵歌的路线,人们围着“目瑙示栋”尽情歌舞,参舞者少至数百人,多至上万人,故有“万人舞”之称。

[7] 

【阿露窝罗节】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于农历正月初四举行。

关于它的来历,较普遍的说法是:

纪念和歌颂阿昌族祖先“遮帕麻”和“遮咪麻”战胜危害人类妖魔“腊訇”的壮举。

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其统一为“阿露窝罗节”,成为阿昌族的法定节日,每年3月20日举行,节期2日。

节日期间,阿昌人在舞场中央竖起壮丽的“阿露窝罗”标志,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抬着白象和青龙,手持青枝绿叶,在象脚鼓声中围着阿露窝罗标志耍龙舞象,载歌载舞,欢迎佳节。

[7] 

【阔时节】亦称“拉歌”节,意即新年歌舞节。

每年正月初九举行,节期2天。

届时,各地选定场址,搭起台棚,附近村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跳三弦、芦笙或“木瓜瓜切”舞,举行火枪、弩箭射击比赛及对歌等活动。

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其定为僳僳族阔时节。

1987年2月,在盈江县城允燕山建了阔时节的永久性标志“木多依”塔。

1990年陇川县弄贤村也建了阔时节的永久性标志塔。

[7]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达古达楞格莱标”,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552。

2008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德昂族浇花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985。

2010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目瑙斋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

5.旅游

勐巴娜西珍奇园

勐巴娜西珍奇园位于德宏州潞西市城东南,占地526亩。

勐巴娜西珍奇园汇集了中国少见的大量古树名木和世界罕见的硅化木玉石。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位于瑞丽市东北20公里处,国家4A级景区,面积7平方公里,是集热带雨林、宗教圣地、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热带雨林景区。

[8] 

瑞丽

瑞丽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绝对地理位置处于东经97.31′~98.02′,北纬23.38′~24.14′之间。

陆路距省会昆明752公里,距州府芒市103公里,为东起上海,西达瑞丽的320国道终点,是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的交汇处。

其东连潞西,北接陇川,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毗邻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

芒市

芒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典型的以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僳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边境县市。

芒市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68.23公里,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重要门户之一。

树包塔

树包塔已有200多年历史,据傣文史料记载,清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芒市第十七世土司放愈著为纪念一场胜利的战争而修建了此塔,距今两百多年。

此塔系砖石砌成,高约十余米,呈八角形,神龛内竖着佛像。

砖砌的塔身天长日久出现了裂缝,风中渐渐积满了尘土,一粒榕树种子被风或鸟带到了塔缝中,春雨浇下,种子生根发芽,于是古塔就渐渐被榕树包了起来,形成树包塔奇观。

如今塔顶上的树已高达30余米,树冠覆盖近1000平方米。

塔包着树,树包着塔,结成了一个坚强的实体,塔就是树,树也就是塔。

姐告

姐告系傣语,意为旧城,是中国云南省的最大的边贸口岸,云南50%左右的边贸物资从这里进出,是云南省瑞丽市的新经济开发区。

姐告位于瑞丽市南面4公里处,面积1﹒92平方公里,是320国道的终点,有“天涯地角”之称。

它对面是缅甸的木姐市。

瑞丽边贸街

瑞丽边贸街也叫兴市街,位于瑞丽市西北,占地面积达3.2万平方米。

这里卖货的大多是中缅边民,多有本地傣族特色的木雕、皮革、纺织等工艺品,各种中外小吃、名特菜馆数不胜数,是云南最大、最热闹,也是最有特色的边境集市。

大等喊

大等喊是位于瑞丽市区南10公里处的一个傣家村寨。

密林深处的等罕寺,始建于清乾隆间(1736―1795),正殿为干栏式建筑,重檐歇山顶,殿前有亭阁两府。

《孔雀公主》、《相约在凤尾竹下》等电影曾在这里拍过外景。

勐巴娜西珍奇园

勐巴娜西珍奇园园林中有鸟巢蕨、鹿角蕨、莲台蕨、王冠蕨、石斛兰、一叶兰、万代兰、地乌龟、沙漠玫瑰等植物,还有千余盆人参榕、罗汉松、紫薇、三角梅、巴西铁、黄杨、铁树、榆树等桩景。

游览道两侧竖立和横摆着数百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亿年树化石、二亿年树化玉和奇形怪状的山石、水石、石胆、玉石、翡翠。

珍藏馆内,陈列着来自国内外的200多种奇石、化石和大型根雕。

莫里热带雨林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位于瑞丽市东北20公里处,是集热带雨林、宗教圣地、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热带雨林景区。

莫里景区保存有大叶榕、细叶榕、“森林魔王”绞杀藤以及有“上亿万年活化石”之称的树蕨等数十种珍稀植物。

温泉附近有老态龙钟、盘根错节的大青树,其下有座金色的傣式塔亭,内有一块囤箩石,在它倾斜于地面的岩壁上嵌有一个巨型“足印”,趾掌清晰可辨,这就是在南亚、东南亚佛教界享有盛名的佛脚印。

足印长96厘米,前掌宽43厘米,足弓宽33厘米,后跟宽52厘米。

[10] 

瑞丽江

瑞丽江是云南省西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其中20余公里属中缅两国界河。

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它发源于腾冲县境内高黎贡山西侧的分水岭,经莫里峡谷,进入瑞丽坝,流经缅甸中东部,汇入伊洛瓦底江,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

瑞丽江江面有三段不同的景观:

遮放段、畹町段和瑞丽段。

一寨两国

“一寨两国”景点距离瑞丽市区约10余公里,位于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是典型的“一个寨子两个国家”地理奇观。

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

[11] 

菩提寺

菩提寺,位于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镇中心,是芒市地区现存较好的一座佛寺。

菩提寺初建于康熙十六年(一六六七年),因寺前有一株茂盛的菩提树,故得名。

傣语称之为「奘桐」,意为宝石寺。

菩提寺既是台心,也是各族信众的文化娱乐场所。

一年中该寺主要有三次大的活动(春节、泼水节、赶躲节)。

畹町生态园

畹町生态园位于瑞丽市畹町西南9公里的瑞丽江畔,被称为“中国孔雀的家园”。

生态旅游园分为植物园、动物园、孔雀园、蟒蛇园、百鸟谷、生态标本馆等景区。

有热带、亚热带珍稀树种40余种,各种珍禽异兽100余种。

畹町

畹町位于德宏南部,隔河与缅甸相邻。

“畹町”系傣语音译,意为“太阳当顶”,所以人们喜欢把畹町叫做“太阳当顶的地方”。

全市总面积95.34平方公里,总人口二万多,市区仅五千多人,是全中国最小的城市之一,也是云南的三个边境开放城市之一。

畹町有全国罕见的柚木林,郁郁葱葱的橡胶林,各种热带作物也很丰富。

6.地方特产

德宏水牛

云南德宏水牛高大健硕,已有上千年的养殖历史,如今,它们的家族可谓“牛丁兴旺”,正上演着一出双向发展的好戏。

德宏水牛的养殖数量有10多万头,几乎德宏所有的地方都养有水牛。

德宏咖啡

德宏咖啡种植已有上外落百年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末,德宏咖啡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产量4000多吨。

德宏州咖啡种植以小粒种咖啡(即阿拉比卡)为主,品种优良,质优味美,曾创造单产363.5千克咖啡豆的全国最高纪录(我国咖啡豆平均亩产约80一100千克)。

1998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将德宏列为全省重要的咖啡主产区之一加以重点扶持。

到2010年底,德宏州咖啡种植面积达13.9万亩,投产7万余亩,年产咖啡干豆1.1万吨以上,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

盈江竹筒饭

竹筒饭是用新鲜的竹筒装上大米及调味料烤熟的饭食。

多用于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

竹筒饭分为普通竹筒饭和香竹糯米饭两种。

普通的竹筒饭,哈尼、拉祜、布朗、基诺族群众都常煮食竹筒饭,大多见于野炊时自烹自食。

傣族葫芦丝

葫芦丝又叫葫芦箫,是簧管乐器,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

[13] 

傣族的葫芦丝又称为“筚朗叨”,它是把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芦。

竹管下端,嵌有铜簧片,中间一根较长的竹管开七个按音孔,前六后一,其余两根是副管,只设簧片、不开音孔,葫芦柄端开有送气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吹奏时,主管奏主旋律,副管发单音,形成和声效果,音色柔美悦耳。

户撒刀

户撒刀是进景颇族的特产。

户撒刀距今已有600年的制作历史,素有"削铁如泥、吹发即断"的美称,还有"柔韧可绕指、放开即弹直"的特点。

其刀形奇特多样,上面多刻有龙凤及十二生肖等图案和户撒两字及工匠标志。

户撒刀不仅远销内蒙、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在缅甸、泰国、印度和日本等国都有一定的市场。

如今产品达到50多种130多个花色,并形成了一些半机械化生产的刀具专业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