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1145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docx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学目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掌握页下注释,思考课后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

18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2、学生会说:

老师你写错了,师说:

“哪里错了?

我认为我是对的,你还有第二个答案吗?

那我的观点不是对的吗?

3、学生会举例反驳。

4、抓住切机,转入课文:

“由这个问,你还能想到第二个、第三个答案,真好,同学们,从他的思维中,你能发现什么吗?

5、生说:

他具有创造性思维。

6、小结:

是的。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更正板书)

二、分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

大家特别注意本课的生字新词。

2、接下来我们来检查自己完成的预习题。

打开《课易通》P311-4

3、▲雅词积累(工整地抄在笔记本上)

汲取(jí)吸取/推敲/根深蒂固(dì)/锲而不舍(qiè)

孜孜不倦(zī)/不言而喻(yù)/持之以恒(héng)

4、走近作者

罗迦·费·因格:

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

”是他的名言。

5、浏览课文,交流见解

三.创造火花(过渡语:

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寻求第二种答案,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下面我们就动一动手,来发挥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材料: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

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三、分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

(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

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教师点拨:

⑴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

⑵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⑶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⑸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作用:

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⑹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文章小结

论证中心: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证过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板书设计:

二、问题讨论

(一)

1、那么,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60页,小声地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第一、必须精通各种知识。

(为什么要汲取知识?

不精通知识就会一事无成,知识是形成创意的素材。

第二、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简洁概括)

第三、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我赞同这个观点)

2、作者为了证明这些观点,他是怎样来说服我们的呢?

举例子

举了什么例子?

(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3、这些例子和他的观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点拨:

精通各种知识体现在哪?

探究新事物的意识体现在哪?

<读语句>

活用体现在哪?

<组合、发明>

持之以恒体现在哪?

小结:

看来例子和观点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这三个必须要素之间能不能调换位子?

为什么?

不能,这是一个由学到用再到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除了举例论证,还有什么方法吗?

看第5小节,这是引用了别人的话,这属于道理论证。

小结:

对于创造性思维具备的要素,作者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他的观点。

这些观点分别是我们先要精通知识,再活用知识,并且持之以恒。

(板书)

二、问题讨论

(二)

1、像我们刚才那位同学那样,他具有的这种创造性思维是不是任何人都具有呢?

(是)

你怎么知道的?

这个结论是谁提出的?

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齐读“富于。

创造力”

2、看来像我,像你们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发明出什么东西啊?

(缺乏创造力)

3、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有什么区别呢?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创造力的人”在文中是指谁?

他们创造东西是不是轻而易举的呢?

齐读“这种非凡的灵感。

逐渐充实。

4、这个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三、合作探究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论证拥有创造力的人,他留意了自己细小的想法而有所创造?

(同桌合作讨论)

牛顿、瓦特、爱迪生(电灯)、爱因斯坦(相对论)、鲁班等

小结:

所以我们平时要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是要知道,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

四、明确中心

课文经过了层层论述,从创造性思维要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到任何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到拥有创造力的人要具备的条件,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啊?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所以这个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呢?

关键是什么?

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部分,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五、明确结构

假如没有第4、6、9小节,文章的结构将会怎么样?

正因为有了第4、6、9小节,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文章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文章结构严谨,紧扣中心“”

六、完善板书

出示名言

如果说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曾经是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思想武器的话,那么爱因斯坦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就必将是21世纪世界最强大国家的思想武器。

总结:

能够说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看来是要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有了这些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大家看,我写的这个板书像什么呀?

补上线条,愿同学们平时注重。

再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课题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1.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2.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情感

态度

方面1.肯定学生不同答案,教学中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

2.培养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能力

方面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

重点难点分析

自读程序分三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划分本文结构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战演习”。

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适时适度点拨。

课后练习一、二应指导学生主要从文中找答案,应鼓励学生多开辟回答途径。

迁移训练旨在让学生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由苏轼《题西林壁》导入:

(学生集体背诵苏轼《题西林壁》)

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什么?

(生: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师: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找出观点)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含义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推敲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

2.师: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

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括性的语句。

(学生默读)

师:

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生答: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

师:

对,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点:

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

第4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

三、研读课文

1..关于本文结构:

(一)提出问题。

(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二)分析问题。

(3~12段)

第一层(3段):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9段):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10~13段):

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三)解决问题。

(14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应注意下面的三点: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第三,本文是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2..关于本文的开头:

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

3.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

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

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4..关于课后习题:

(1)习题一:

第一问答案见第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

第二问答案见6、7、1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可归纳为三点:

其一,积累知识;其二,活用知识;其三,发展知识。

第三问答案见第13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1.师:

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故事。

(投影)

(1)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

财主提了两个条件。

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

倪刚完全同意。

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

果供祖赏月,倪刚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

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

想一想,对财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

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

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

“一合酥”写完后曹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

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后以及曹操的手迹,灵机一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

大家吃了。

大家一下子就莫名其妙,只好听从杨修的吩咐。

不一会儿,曹操回来了,见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问是谁的主意。

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

“________________”。

曹操听了这话,连声称赞杨修聪明。

请你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2.师:

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觉得倪刚、杨修很聪明,其实他们是具有一种什么思维能力?

(生答)

3.师:

从课文的第四小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4.师:

对,那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要素是什么呢?

请同桌之间商量一下,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最后一段3点。

五、结语:

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的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

学完课文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

我们只要热爱生活,发现生活,遇到问题,多想想为什么。

坚持下去,自己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课练。

2.以《关于“○”的断想》为题,写一小论文。

(200字左右)。

[补充]1.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

“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

‘作“敲”字佳矣。

”’

2.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

苏教版初中语文(洪编)教材多媒体教学执教者:

常州市花园中学季蕾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章的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教学设想:

本文属于“关注科学”单元,这一单元就是要求我们带领学生去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课堂设计的主导思想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地位。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师:

大家先来看一段小品,不过出题的不是我,而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答题的是他的老搭档范伟。

大家边看边想:

范伟答错了吗?

【口述小品《卖车》片段:

赵本山出题:

“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

范伟答:

“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

高秀敏纠正:

“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

“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

“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

“错。

媳妇答。

”高秀敏答:

“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

“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

“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

“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

师(微笑):

你们说,范伟答错了吗?

生(齐声):

没答错。

师:

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

生1:

因为他们两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生2:

因为他们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

生3:

因为范伟的思路太狭窄,想法也太老套了。

师:

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师:

快速浏览课文,我们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一档cctv10“人物”节目。

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课件出示“知识链接”的活动要求:

浏览课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一档cctv10

“人物”节目。

(提示:

1、请各小组选派代表充当以下角色:

罗迦•费•因格、主持人。

sp;2、主持人:

串联整台节目,既能与作者交流,又能与班级同学互动;串联词既与课文内容有关,又能引人思考。

罗迦·费·因格:

反应灵活,语言流畅,符合人物身份。

3、各组同学要帮助本组推选的代表准备发言提纲,把握人物观点,设计人物语言,整个活动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

生:

(讨论,填写《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记录卡》)

师:

哪一组先来表演?

师:

好,让我们掌声有请赵航一组!

其余同学准备好两样东西:

第一是你们的眼球,齐刷刷地射过来;第二是你们的点评,我们将评出最佳主持人和最佳的罗迦·费·因格的扮演者。

【多媒体课件打出cctv10“人物”节目的主题背景;在教室前方放置两张椅子】

主持人甲:

《人物》栏目,天天新面孔,期期都精彩!

大家跟我一起喊:

“《人物》栏目,NumberOne!

”生(齐声):

《人物》栏目,NumberOne!

主持人甲:

欢迎大家来到《人物》栏目现场。

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这象什么?

(用两支笔交叉成十字)

观众1:

象数学中的加号和乘号。

观众2:

象红十字。

观众3:

象十字路口。

主持人甲:

显而易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今天我们就请来了这篇文章的作者罗迦·费·因格先生。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本期嘉宾罗迦·费·因格先生!

生(热烈鼓掌)

罗迦甲(挥手微笑着上台,并幽默地向大家作揖。

主持人甲(两人互相拥抱):

Nicetomeetyou.Sitdownplease.罗迦甲(就坐):

Nicetomeetyoutoo.Thankyouverymuch.

主持人甲:

罗迦·费·因格先生,您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怎么样?

与美国的区别在于何处?

罗迦甲:

中国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截了当地把答案告诉给学生,不给学生留一点想象、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

我们美国的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而且有不同意见可以随时提出,不论对错都予以嘉奖,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

其实中国的孩子很聪明,很富有创造力,只是还没有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

打个比方,就象每个人都有一个金矿,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把金子变成Money.

主持人甲:

非常幽默。

您刚才所提到的教育问题虽然存在,但是已经引起我国教育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我们之所以施行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让这种教育理念融入教与学。

罗迦·费·因格先生,近期您有什么既定目标呢?

罗迦甲:

目前我有两个目标:

第一,我想在中国投资办实业。

把我在美国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好的创意带到中国来,培养一批富有创造力的企业管理人才;第二,我想和中国教育界合作,架起中美教育之间友谊的桥梁,让两国的孩子可以互通有无,互相交流。

我想对中国所有的孩子说:

“我们每个人的潜能就象是地下的岩浆,如果不释放出来,谁也不会知道它的能量有多大。

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创造力,关键是你是否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闪之念”,善于捕捉闯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概念,我建议大家为自己准备一本奇思妙想记录本,把它们定期整理。

持之以恒的话,你肯定会受益匪浅的。

主持人甲您所说的对我们太有启发了,我想大家一定会这样去做的。

现场的观众都等不及了吧。

那就把提问的机会留给他们吧。

观众1:

我周围有很多同学害怕写作文,罗迦·费·因格先生,您认为怎样才能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写作中去呢?

罗迦甲:

许多同学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无法引起阅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多元思维,写出题材新,构思新,角度新,立意新,写法新的好作文。

这样的写作创造的是思想,收获的是快乐。

这样的作文是让人耳目一新的。

大家可以尝试一下的。

师:

感谢他们精彩的表演。

还有哪一组愿意上台表演?

师:

杜晓冬一组。

掌声欢迎他们!

主持人乙: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收看本期“人物”节目。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先生做我们的嘉宾,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

生(热烈鼓掌)

罗迦乙(健步走上讲台,挥手向所有观众致意)

主持人乙(与嘉宾亲切握手,用笔记本卷成话筒):

请坐。

您是第几次来中国?

您对中国的总体印象怎样?

罗迦乙:

(翘起拇指):

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很文明、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国家。

另外,我觉得中国的朋友们真是太热情了,美味的食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持人乙:

罗迦·费·因格先生,您认为创造力和知识哪个更重要?

罗迦乙:

那当然是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过他之所以能取得那么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而在我看来,这个巨人就是伟大创造力的化身。

当然,创造力也要由牢固的知识打下基础的,还需要那么一点点的灵感,一点点的奇思妙想,这样把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伟大的创造力。

主持人乙:

那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创造力呢?

罗迦乙:

Sure。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非凡的创造力。

我们不可以把创造力仅仅视为发明大王爱迪生,音乐家贝多芬那些名人的专利,我们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我们去发现,我们去探索,我们去思考,我们去体验,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收获的。

主持人乙:

您讲得太精彩了!

罗迦·费·因格先生,我们把热心观众提的问题放在了三个气球中,请您选中一个气球,并当众踩破它,Ok?

请工作人员上场!

【三个工作人员各持一个气球上台,罗迦·费·因格先生略加思索后选中一个气球,当众踩破了它,取出一张写有问题的纸条,交给主持人。

主持人乙(接过纸条,当众展开):

您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中提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之一是精通各种知识,”而我们中国古代有个叫黄道婆的农村妇女,她发明了纺织术,显然她不可能精通各种知识,您是不是把话说得太绝对了呢?

罗迦乙:

这个问题真是Verygood!

我们不禁要问,知识从何而来?

知识就是从实践中来。

我们只有精通各种知识才能把事物融会贯通在一起。

当然,中国的黄道婆发明的纺织术是中国响当当的一块牌子。

我们不能排除这个特殊的例子。

主持人乙:

Thankyouverymuch.下面一个板块是观众自由提问。

谁先来跟我们的嘉宾零距离交流一下?

观众1:

您是美国知名的实业家,怎么会想起来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呢?

罗迦乙:

众所周知,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

我写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读者,任何人都

不能没有创造力,任何行业都不能没有创造力,当然也包括我们搞实业的,任何人经过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观众2:

在您成功的时候,您最想感谢谁?

罗迦乙:

FONT-FAMILY:

隶书;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mso-ansi-language:

EN-GB\\\'>您最想感谢我的母亲。

是她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思想,给了我创造的智慧。

主持人乙(起身):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节目已经接近尾声了,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对罗迦·费·因格先生表示感谢。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人物资讯,那就下周同一时间锁定我们cctv10“人物”节目。

不见不散!

(挥手告别)

师:

欣赏了两组同学的表演,你手中的遥控器会锁定哪一组呢?

大家一起来评一评谁是最佳主持人,谁是最佳的罗迦·费·因格的扮演者。

生1:

我们小组认为赵航是最佳主持人。

他语言流畅幽默,举手投足很有风度,很得体,而且设计的问题很有深度,能引人思考。

生2:

我们觉得杜晓冬是最佳主持人。

她的主持风格很活泼,能够调动起场上场下观众的热情,能够很好地控制现场的节奏和气氛。

生3:

我们认为魏子涵是最佳罗迦·费·因格的扮演者。

他语言幽默,表情很丰富,思维敏捷,富有感染力。

生4:

我们小组认为鲁威是最佳罗迦·费·因格的扮演者。

他自然大方,对答自如,能够和场上的观众打成一片,能够掀起场上的几次高潮,让每个人都很兴奋。

生5:

我觉得赵航、鲁威好。

生6:

杜晓冬比赵航好。

另外,我们认为魏子涵应该是最佳罗迦·费·因格的扮演者。

师: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可是你们都忘了,今天我们学的是哪一课呀?

生(齐声):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师:

对啦。

我建议为所有上台表演的同学鼓掌,为他们的勇气,为他们的才华,为他们精彩的表演!

生(热烈鼓掌)

师:

好!

让我们聪明的大脑动起来;让我们灵巧的双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