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1219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8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经济学教案.docx

生态经济学教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生态经济学

教案

第一章导论

经济学专业

二○○五年七月

第一章导论

我们这门课叫生态经济学。

每门课都有一个序言或总论,我们这门课也不例外。

今天是第一次课,我们也先给这门课做个序,命名为导论,主要介绍这门课

的来龙去脉与基本框架结构,研究对象及其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知道,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而寻求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的科学,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

众所周知,战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口的迅猛增加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对大自然的干预及影响程度也越来越高,与自然规律相背离的人为的掠夺与破坏屡屡发生。

久而久之,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耗竭、生态的退化等现象便在所难免,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一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环保专家致力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这样一来,以解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己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新兴学科——生态经济学便破土而出。

80年代后,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生态经济学在理论界开始得到重视;90年代后,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对策措施开始出台;新世纪以来,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相继启动,生态经济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比较起来,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环境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及其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现象应运而生。

90年代后,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环境问题愈益突出,并由此引起了理论界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破土而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渐渐得到理论界和各级政府的普遍认同,不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且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到得了充分的重视。

在此,生态经济学的地位不言而喻。

第一节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生态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生态经济问题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结果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应运而生,在人类活动推动下,纯而又纯的自然已不复存在。

实际上,从猿到人的转变一完成,人们便以群体(原始群)的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捕鱼打猎、伐木造房,对大自然的影响就明显大于与其他生命体,生态问题就已开始出现。

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缓慢发展,尤其是随着人们劳动经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工具的改良,人们开始兴修水利、开荒种地、开采矿藏,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对大自然的干预也越来越大,生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这样一来,原始生态系统就渐渐让位半人工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自身知识及其认识的局限性,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屡屡发生,遭到自然报复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古代一个个城堡的兴衰及其洪涝灾害的频频发生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尽管如此,但是,从整体上看,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及其经济发展水平都十分有限,对大自然的影响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极为有限的,其生态环境问题也都是局部性的,而且并不十分突出。

2.近代生态环境的恶化诱发了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工业的兴起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经济问题接踵而至,由此影响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①人口膨胀。

二战以来,世界人口翻了一番。

人口的膨胀导致了人类对食物、衣着、住房等生活资料的需求迅猛增长,乱采乱伐等盲目开发现象在所难免,自然压力明显加大。

这样,在不断膨胀的人口压力下,森林萎缩、草场退化、水资源短缺以及能源耗竭等问题便愈益严重。

②环境污染。

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导致了“三废”和污染问题的突出。

工农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与生活垃圾的爆增尤其是化肥、农药和动植物催生剂的滥用造成了对土壤、水体、大气和整个环境的严重污染。

污染的加剧导致了疾病的流行,人类的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

③气候变异。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三废”防治技术的落后使大量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层中,由此导致了臭氧层的耗竭和温室效应的产生。

久而久之,最终引起了皮癌病例的增多,诱发了海平面的上升,大量沿海低洼地区被淹没,经济损失极为惨重。

④森林草原大量锐减,水土严重流失。

森林草原是地球生物物种的家园,是水土得以保持的基本条件。

然而,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粗放型掠夺式开发的推进,森林草原大量锐减,植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据估计,1850~1980年间,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15%,1980~1985年间,全球森林以每年1140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着。

与此同时,草原面积的递减和草场的退化现象也十分严峻。

久而久之,水土流失现象便在所难免。

⑤土质退化、地力衰竭。

水土的严重流失以及污染破坏和掠夺性开发,导致了土质的退化和地力的衰竭。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40多年里,全球大约有12亿公顷(11%的植被面积、中印两国面积总和)的土地因为过度开发而及度退化,地力严重衰竭。

⑥生物种类急剧减少。

人口的增长、掠夺性的开发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导致了地球生物种类的大量锐减。

据推测,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地球生物种类已经灭绝,目前还有近4000个物种濒于灭绝,3600多个物种进入易危阶段,7200多个物种处于稀有状态。

据专家估计,目前每年还有100~300个物种濒临灭绝,有1/4的物种在未来几十年内具有灭绝的危险。

生态问题的恶化不仅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生存。

为此,人类开始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生态经济学便渐渐孕育成熟。

3.生态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原因

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加大,人们不仅要掌握客观的自然与经济规律,而且还要逐步认识和掌握生态经济规律,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在不断提高,随着时光的推移,人类对自身生存空间与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态经济运动规律认识的期望越来越迫切,适应这一要求,生态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②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然而,这一历史使命的完成需要科学技术不断向纵深推进,以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活动日益走向纵深。

为了科学技术的正常发展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为了确保自然—经济—社会间的良性循环,人们迫切要求全面认识并掌握生态经济的运动规律,尤其在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今天,这种要求便显得更为迫切,生态经济学便随之产生。

③生态学与经济学纵深发展的共同要求。

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和科技的进步,诸多学科都在纵深发展、相互交叉,生态学与经济学也不例外。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经济与生态规律认识的加深,生态学与经济学都得到了迅猛发展。

随着生态学与经济学的纵深发展,二者相互交叉的内容越来越多,相互融合的力度越来越大,这样,生态经济学便破土而出。

4.生态经济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经济学也不例外。

1866年,海克尔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

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鲍尔丁提出了生态经济理论,其间经过了上百年的时间。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下列条件决定的。

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愈益突出,生态经济学产生的条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尤其是生态技术的发展也为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20世纪以来,在科技进步推动下,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仅许多环境问题应运而生,需要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而且人类治理环境的能力也在大大提高,生态经济学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更为牢固。

③其他社会条件。

二战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化,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日益加大,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行政与经济手段应运而生,不断完善,各类环保机构破土而出,生态环境知识开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在此推动下,人们的环境意识与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客观上推动了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

要了解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就必须先了解生态学的产生。

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最早提出来的,原意是指生物和环境的科学。

据此,人们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20世纪后,生态学得到了迅猛发展。

其研究范围已扩展到所有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与环境间的关系。

后来,随着时光的推移,生态学渐渐分解为许多独立的学科,生态经济学就是其中的一支。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论文,是生态经济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后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研究了人类与生物界的关系,分析了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

从此,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一大批富有影响的专著、论文相继问世。

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了“零增长”理论;鲍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认为人类活动不能超越地球的承载力。

此外,朱利安、甘哈曼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生态经济理论。

1979年以后,我国开始了生态经济的研究。

1982年下半年分别在银川和南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生态经济研讨会和全国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

1984年2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拉开了生态经济研究的序幕。

三、生态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①停滞派——零度增长论。

罗马俱乐部的悲观派认为,经济的发展、技术的使用都已达到极限,人口增长也已如此,因此,为了人类的生存,必须停止增长,即零度增长论。

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把生态系统推到了崩溃的边缘,人类引向了世界末日,主张退回18世纪以前的田园经济时代,因而被称为停滞派。

②观望派——无关论。

在部分发展中国家,一些学者持有观望态度,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的事情,与发展中国家无关,因而被称为无关论。

③乐观派。

乐观派提出了“没有极限的增长”的观点,他们认为保持持续增长最为安全。

因为随着经济、科技的进步,人类资源供应会源源不断,生态环境将趋于平衡。

④主流派——可持续发展论。

多数学者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净化、循环与再生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这一限度,将会出现不可遏止的退化,人类生存危机在所难免。

他们还认为,只要发展道路是科学的,就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环境灾难。

第二节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忽视由生态和经济这两个系统组合而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尤其是生态系统的特殊作用,以致灾难性的生态危机频频发生。

历经多次灾难后,人们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渐渐认识到自然(生态)、经济、社会间良性循环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自然得到了充分重视。

在此,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揭示生态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一个高效低耗的最佳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持久地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服务。

根据这一思路,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人类又是大自然的利用者。

种植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人类对大自然合理利用的结果。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人类只有利用好这一关系,科学把握自然规律,才能真正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②正确估价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实际上,大自然有着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人类不可能随便改变它。

但是,人类可以逐步认识并利用其客观规律改造自然。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对此,必须给予正确估价。

③正确运用和掌握改造自然的措施。

当前,研究生态经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我国现有的生态系统,但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对自然环境实施改造措施时,必须注意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充分把握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正确运用和掌握改造自然的具体措施,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由许多相关学科构成。

主要研究领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经济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综上所述,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具体来说,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结合的一个矛盾统一体,这就是生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可以说,研究生态经济系统就是生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使命。

(2)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规律。

像其他社会系统一样,生态经济系统也有自身特殊的运动规律。

生态经济学以生态经济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揭示生态经济系统的特殊性及其运动规律。

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物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等,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及其运动规律。

比如,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必然导致水土的流失和气候的变异,最终阻碍、破坏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必须从运动中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3)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

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其中,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满足这一需求的资源更新能力的有限性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态经济系统的这种基本矛盾予以暴露出来。

其一,人类经济活动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在扩大。

主要是人口的迅猛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了资源的耗竭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下降。

其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合理和废弃物的增长与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有限性的矛盾在扩大。

主要是盲目开发和废弃物排放量的急剧增加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经济系统的这种基本矛盾也在不断发展着,生态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这一问题。

三、生态经济学的性质与特点

(1)生态经济学具有边缘科学的性质。

作为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经济学既不完全以经济系统为对象,也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科学,它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

实际上,现代生态学和经济学本身就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生态经济学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进而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

(2)生态经济学具有经济科学的性质。

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生态经济学自然成为经济科学。

它从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生态与经济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样看来,生态经济学确实属于经济科学的范畴。

(3)生态经济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首先,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程度。

生态经济学主要揭示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往往建立在特定的理论与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其研究内容自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其次,生态经济学具有较强的理论经济学的性质。

生态经济学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属于广义理论经济学的范畴,自然是一种理论性较强的经济科学。

最后,生态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生态经济学把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联成一体,直接揭示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演变间的相互关系,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客观世界的变化,帮助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第三节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各自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一般特征。

(2)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区域性结构问题。

这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所在,而生态系统往往布局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此,区域结构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3)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功能和整体运动问题。

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构成的。

因此,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功能和整体运动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4)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科学管理问题。

由于生态经济系统离不开人类活动,因此,如何进行科学管理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5)研究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经验教训。

研究生态经济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总结人类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以指导当前的社会实践。

二、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比较法、统计调查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及其自身独有的生态经济模拟法和综合效益评价法。

三、生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1)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①生态学。

~是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②经济学。

~是研究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③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经济学为主导、人类活动为中心,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益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协调性、战略性、持续性、地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2)区域生态学的含义。

~是研究一定时空范围内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3)生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生态经济学主要由理论生态经济学、部门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综合生态经济学以及地域生态经济学等方面构成(具体分类在21页)。

四、研究生态经济学的目的和意义

在实现小康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愈益突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便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其一,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气候的变异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生态经济学的发展。

其二,人类经济活动盲目性尤其是企业短期行为的遏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实现,都需要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深化与加强。

其三,经济发展后劲的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加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

 

第二章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生态理论、系统论、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构成。

下面一一分析。

第一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来的。

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

一、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

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系统两方面。

其中,非生物系统是生物系统的生存环境,主要由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和土壤等方面构成。

(1)太阳辐射的生态效应。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运转都离不开太阳。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后,只剩下47%的能量可以达到地面,其辐射光谱也发生了变化。

其紫外线被臭氧层所吸收,生物圈受到了有效保护。

植物光合作用中所利用的太阳辐射为生理辐射。

在地球表面上,太阳辐射是不均匀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周期性更替,进而使动植物形成了周期性的(冬眠、换羽、迁徙等)生态习性。

(2)温度的生态效应。

在地球表面,温度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季节及其气候带。

不同的温度适合不同类型的生物生长,不同的纬度与高度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带与生物带,进而产生不同的生态系统。

(3)水分的生态效应。

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生物体的主要成份。

降水量的多少便成为生物分布的重要制约因素。

由此,气候干湿程度及其生物分布可分为很湿润的森林区、湿润的森林区、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微湿润的稀树草原、半干燥的荒漠草原以及干燥的荒漠等几个层次。

(4)空气、风的生态效应。

没有空气,动植物照样不能生长。

不同的空气成分,对生物的生态分布有着不同的影响。

同样,风对动植物的生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花粉、种子的传播,都需要风力的推动。

风力状况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带与生物带。

(5)土壤的生态效应。

土壤是生物发育、栖息的场所。

是生物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

显然,土壤的肥力状况同样影响生物种类与数量的分布。

二、生态系统理论

任何生物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它们总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生物群落。

各个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不可分,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重在研究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此,有机体由许多个体、种群和群落生物构成,其生存环境则由光、热、水、土、空气及其生物圈构成,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完整的生态系统理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生物种群关系理论

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群不是孤立的,大家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种群关系。

根据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不同,大体可分为有利和有害两种关系。

(1)生物种群间的有利关系:

①共栖(因对方存在而受益);②互利共生(均从对方获利);③偏利共生(一个受益,一个未受损)。

(2)生物种群间的有害关系:

①抗生(一个存在有害于另一个);②寄生(一个寄生于另一体内);③捕食(一个靠捕食另一个而生存);④竞争(各个生物为生存而争夺)。

生物种群关系理论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病虫害的防治、动植物的驯养与耕种等等,都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

2.生物能量流动理论

生物能量流动理论认为,太阳能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第一性的能量,成为生态系统中的基本能量,这些能量按照热力学定律,在各子系统间循环流动,通过营养关系使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在一起。

这一理论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重点是:

(1)食物链与食物网。

各种生物通过营养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食物链。

各个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一般说来,生物种类越丰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也就越稳定,进而就越能维护生态平衡。

(2)生态金字塔。

在生物食物链中,按照营养序列,上一营养级总是依赖下一营养级,从下向上,营养级的能量呈递减状态,形成一个金字塔状的结构,被称为“生态金字塔”。

研究生态金字塔,对于农牧渔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3.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群落相继更替的过程就是生物群落的演替,这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生物群落的演替有正向演替和反向演替之分。

正向演替从裸地开始,最后形成顶级群落。

反向(逆向)演替则指环境的退化,如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最后形成裸地。

这一理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理论

生态系统的核心是生物群落,这种生物群落具有自我维持与自我修补的能力。

这种自我维持与自我修补是指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时的一种自我调节行为,这种自我调节一般通过负反馈机制来实现。

但若超过一定限度,这种调节将渐渐失灵,生态系统将难以修复。

第二节生态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就是生态价值。

目前,人们所接触的自然环境都不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化了的。

人类活动既能产生正值的生态效果,也能产生负值的生态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人财物力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整个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不仅得以恢复与增加,其价值也会随之增加。

一、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1.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

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