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1263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cx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湛江与茂名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湛江与茂名同属粤西地区的重要城市,地理上互相毗邻。

湛江是全国最早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拥有华南地区最好的深水大港,土地、矿产、热带作物、海洋等资源丰富。

近年来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经济好转,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茂名一直以石化而闻名,上世纪80年代地改市时从湛江分出设市以来,经济在以石化、建材、矿产开发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下,年度生产总值超过湛江。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市的经济总量、发展动力、产业结构等,试图分析湛江强化粤西中心地位的对策,同时,探求更有效的整合两地资源,发挥两地经济的互补融通的措施,共同振兴粤西。

一、整体经济比较

湛江地处雷州半岛,濒临南海,背靠大西南,居粤、琼、桂三省交汇,辖4区5县(市),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省级经济开发试验区,土地面积12471平方公里,总人口万,市区面积146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公里,海陆空交通便捷,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

茂名毗邻湛江,现辖2区、4县(市),土地面积11458平方公里,总人口万,市区面积90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0公里,以石油化工和三高农业而出名,素有“南国油城”之称。

(一)经济总量比较

从生产总值(表一)角度看,湛江的形势比较紧迫,要确立和发展粤西和环北部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未来必须以跨越式发展,做大经济总量。

可以看出,湛江与茂名总量平均差150亿元左右,湛江2004年的经济总量与茂名2002年的经济总量接近。

从主要支柱行业看,支撑茂名经济总量的主要力量是石化,茂名石化2004年炼油能力1350万吨,38万吨乙烯生产能力,产值亿元,这正是湛江和茂名的差距所在。

表一:

生产总值(GDP)表

(单位:

亿元)

年份

湛江

茂名

2001

435

551

2002

464

618

2003

521

692

2004

608

775

资料来源:

《湛江市统计年鉴》(2004)、《茂名市统计年鉴》(2

004),个别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

下面表同。

(二)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及承载力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靠三架马车,即投资、出口、消费。

因此,我们对比两地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主要从这三方面来考虑。

1、投资。

综合比较,从年度额到累计额,湛江的投资总量均高于茂名。

2001—2004年累计投资额(表二),湛江为亿元,比茂名亿元高出亿元。

两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2002年前相差很少,从2003年开始,湛江投资总量开始大幅超过茂名,到2004年超过30亿元。

这说明近两年湛江经济发力后,经济增长的后劲增强。

但是分析湛江投资结构,可以看出,其中的工业投资所占比重仍少,2004年仅占%,今后继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尤其是扩大工业的投资,至关重要。

表二: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表

(单位:

亿元)

年份

湛江

茂名

投资总量

工业投资

投资总量

2001

2002

2003

2004

合计

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从两市居民消费情况看(见表三),没有太明显差距。

2001年前,湛江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茂名,从2002年起,茂名赶上并超过我市,但两地消费水平的提高幅度接近。

表三:

湛江与茂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

(单位:

亿元)

年份

湛江

茂名

湛江/茂名

2001

142

1

2002

1

2003

1

2004

1

3、外贸出口。

湛江外贸出口(见表四)一直持续增长,平均水平高过茂名;茂名外贸出口2004年出现大幅下滑,下滑幅度约50%。

跟珠三角比较,两地外贸出口额非常小,都是需要继续扩大出口的地区,都需要做大外向型经济。

表四:

外贸出口总额表

(单位:

亿美元)

年份

湛江

茂名

2000

2002

2003

2004

合计

4、吸收外资。

湛江合同吸收外资额及实际使用外资额(见表五)皆超过茂名,据2003年数据,合同外资25822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8011万美元,皆为茂名的倍。

两市吸收外资资金到位率69%,使用外资额保持较快平稳增长。

表五:

吸收外资总额表

(单位:

万美元)

年份

湛江

茂名

合同外资

实际使用

合同外资

实际使用

2001

15477

10309

5783

7055

2002

19786

11130

9567

8893

2003

25822

18011

14499

10103

5、金融。

湛江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都高于茂名。

从经济学上储蓄和投资的关系看,湛江发展经济的后续资本强于茂名,细致比较存、贷差额,两市都存在贷款增长缓慢、存款增速快于贷款增速的情况。

如2004年(表六),湛江存款增长%,贷款却下降%,这说明还应继续鼓励企业、社会扩大投资,充分利用全社会闲置资金。

但从两市情况看,湛江在金融后备及利用贷款投资方面好于茂名,就2004年而言,存贷款总额湛江高于茂名亿元,这也是经济增长后劲的一个体现。

表六:

金融情况表

(单位:

亿元)

年份

湛江

茂名

存款余额

贷款余额

存款余额

贷款余额

2001

2002

2003

2004

(三)产业结构比较

从两地三次产业的结构来分析。

2001-2004年,两地产业结构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优化,都遵循了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规律。

单从结构看,两地产业结构没有太大差异,细致比较,湛江的三产结构要优于茂名,特别是第二产业的比重高过茂名,但是近两年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而茂名则在上升。

(见表七)

表七: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表

(单位:

%)

年份

湛江

茂名

2001

2002

2003

2004

(四)收入分配的比较

1、人均GDP。

户籍人口湛江人口总数大于茂名。

湛江人均GDP2001-2004年均小于茂名,预计2005年达到100300元。

(见表八)

表八:

人均经济总量(GDP)表

(单位:

元)

年份

湛江

茂名

2001

7130

8313

2002

7539

9005

2003

8389

9883

2004

9733

11189

注:

此处人口数按户籍人口数计算

2、财政收入。

我市财政收入要高于茂名。

但两地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接近。

(见表九)

表九:

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性收入)表

(单位:

亿元)

年份

湛江

茂名

2000

2002

2003

2004

3、居民收入。

湛江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过茂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则低于茂名%,湛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长%,高过茂名的%,这收入水平方面验证我市县域经济不如茂名,但是增长速度却不逊色。

(见表十)

表十:

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表

(单位:

元)

年份

湛江

茂名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2001

7520

3443

--

4777

2002

7644

3552

--

4960

2003

8235

3687

7528

4165

2004

8921

3964

8269

4360

二、市区经济和县域经济比较

1、市区经济比较。

同样对比湛江与茂名市区2003年主要经济指标,除非农业人口(可显示城市化程度)、全社会工业总产值指标低于茂名外,其余指标皆高于茂名。

这相对于我市县域经济与茂名差距来讲,市区经济则可分伯仲。

总体评价,我市市区经济整体实力要强于茂名。

(见表十一)

表十一:

2003年湛江和茂名市区主要经济指标表

指标

单位

湛江市区

茂名市区

GDP

亿元

人均GDP

17455

15686

总人口

万人

非农业人口

万人

全社会工业总产值

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使用外资

亿美元

财政收入

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县域经济比较。

县域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2003年数据,湛江经济总量最强县(市)廉江市亿元,最小县徐闻县亿元;茂名最强县(市)高州市亿元,最小县(市)信宜市亿元;之间互相比较看,高州是廉江的倍、徐闻的倍,信宜则是廉江的倍、徐闻的倍;我市2003年最强的县仍比不上茂名2001年最弱的县。

(见表十二、十三)

茂名市所辖全部4县市GDP皆过100亿元大关,更有高州列入全国百强县市第98位,增幅皆保持在10%以上;湛江所辖5县市GDP未有过100亿元关者,增长率不超过10%,增长最快的遂溪%。

同时,茂名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湛江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

表十二:

湛江市及各县(市、区)2001-2003年经济总量(GDP)及其分年度增量

(单位:

亿元)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3年比2002年增加量(%)

2002年比2001年增加量(%)

湛江市

521

市区

雷州市

廉江市

吴川市

遂溪县

徐闻县

表十三:

茂名市及各县(市、区)2001-2003年GDP总量及其分年度增量

(单位:

亿元)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3年比2002年增加量(%)

2002年比2001年增加量(%)

茂名市

692

市区

信宜市

高州市

化州市

电白县

两地最强县(市)比较。

对比我市廉江市与茂名高州市,2003年数据(表十四)显示,廉江GDP、人均GDP、非农业人口、全社会工业总产值、投资、使用外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数项指标皆小于高州。

特别是工业产值仅相当于高州的%,进而使经济总量相当于高州的%。

表十四:

2003年廉江市和高州市主要经济指标表

指标

单位

廉江市

高州市

GDP

亿元

人均GDP

5519

7725

总人口

万人

非农业人口

万人

全社会工业总产值

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财政收入

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总之,从经济总量到增长速度,茂名县域经济强过我市,差距十分明显。

这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全市发展的步伐。

抓县域经济促全市经济排位上升任务艰巨。

湛江GDP不及茂名主要是因为县域经济量小。

三、分析及对策

综述,湛江年度生产总值虽低于茂名,但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综合实力、产业结构、财政收入、金融存贷款、外贸出口、市区经济等方面都优于茂名,湛江市经济的薄弱环节不在市区而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小而弱造成了经济总量不大不强。

下一步面临逐步提高县域经济增长水平,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总量的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实现有效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湛江与茂名同属广东省内欠发达地区,为提高效率、加快发展步伐起见,两地应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模式共讨的思路加强联系,促进交流。

茂名支柱产业与湛江相近,茂名以石化为基础,提出打造重化产业基地,与湛江一样具有港口优势、矿产、农作、海洋、土地、人力、区位、市场等优势,今后应联手打造粤西地区经济圈,组合粤西港口群,在经济发展中更多实施联席会议制度,以实现资源更优配置,转化为优势。

湛江要凸显现代化新兴港口城市和美丽的海滨城市地位,实现省内排位上升,应不断“强身健体”,着重、切实抓好如下几方面:

(一)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通过深化改革,增强自身的发展效力;通过扩大开放,增强我市在区域内及对周边的影响力。

在改革方面,要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做大做强民营企业,要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和“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要求,促进民营企业大发展、大提高;继续深化就业、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投融资以及粮食等体制的改革;完善城镇建设用地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协调机制。

在开放方面,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县域经济发展要有新突破,产业发展要有新突破,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区域合作要有新突破”的要求,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及做好产业配套工作。

充分利用CEPA的实施、“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有利时机,把招商引资重点放到国内外经济增长极的地区,推动我市与珠江三角洲及周边省市开展资源型、贸易型、生产型、资产型和科技型等多种形式合作。

大力推进网上招商、代理招商和中介招商等业务。

招商引资要做到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引进高科技企业并重,引进大财团企业和引进中小企业并重,引进海外资本和引进内资并重,引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重。

同时,考虑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发达省市地区举办我市招商引资推介会,做足宣传,扩大开放力度。

(二)想方设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近年来湛江县域经济虽然获得有效发展,但仍为全市经济的薄弱环节之一。

县域面积占全市的%,人口占全市近80%,经济总量仅占全市比重49%,县域经济总量不大,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经济发展仍然滞后。

主要表现在:

经济发展差距大,整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二产比重低;城镇化进程比较慢;农业产业化还需加强,我市有5个农产品产量是全省第一,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产销脱节,新上工业项目较少,后劲乏力,影响了县域的财政税收和农民收入增加。

湛江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重视发展县域经济。

党的十六大已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发展县域经济。

为此,以发展县域工业为突破口,着重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县域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三化”进程,增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固本强基”的工作精神,从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效益农业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五个方面下功夫,把这项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重心下移,把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扶持发展集体经济和加强基础设施的措施落实到农村最基层,使农民直接受益;二是拓宽渠道,着力建立农民增收的新机制,在发展小城镇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的同时,强化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经商,增加收入;三是减轻负担,通过降低电力等公共产品价格、推行税费改革等措施,使农民真正享受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四是强化服务,重点是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种子种苗繁育体系、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和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

(三)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一要充分发挥我市港口优势,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尤其是石化、钢铁工业,充分发挥大型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发展下游产品。

二要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临海型、资源型、特色型工业。

因地制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

努力发展壮大石化、能源、纺织、家电、以高岭土为主的资源深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成为带动力更强、作用更突出的支柱产业。

大力培育钢铁、造纸、医药、电子、机械等行业,发展成为我市未来的支柱产业。

三要积极发展园区经济。

制定产业园区的布局规划和区域环境规划,切实保护好耕地、岸线和水资源,促进园区经济快速、持续、有序发展,工业用地原则上实行集中开发,以项目为依托、优势产业为基础,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引导企业进园经营。

四要构建海洋经济区。

发展临港工业、滨海旅游和外向型渔业,做足海洋大文章。

五要加快建设一批工业重点项目。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支持上马一批带动作用大的大工业项目,做到规划一批、招商一批、建设一批、见效一批,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中长期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通过规划工作,进一步摸清我市经济发展情况,理清思路,明确方向,选准重点,落实项目,促进发展。

当前,规划编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做好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做好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工作。

通过制定规划并实施,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努力增大我市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后劲,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结构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实施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实施制度创新,提高经济自助增长的能力;实施环境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促进市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强内外源型经济,在规划中突出重点,加强重大工程的研究和论证,以保证我市未来实现大跨越。

(五)发挥优势互补,共同振兴粤西。

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区域经济时代。

湛江、茂名两市本是同根同源,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互相影响。

两地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

湛江和茂名都是沿海城市,海洋特色明显,港口优势突出。

目前正值国内重化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珠三角等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加速期,同时“9+2”泛珠三角合作、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立等都给拥有良好区位、资源优势的两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天时”。

两市地理上互相毗邻,同属粤西地区,交通方便,经贸合作历史悠久,经济流通便捷。

所以两市应利用“地利”上的便利,更大范围开展合作,特别是两市所辖县(市、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把两市合作向深层次、广层次发展。

两市同为红土文化,具备密切交流的条件。

“人和”的优势可转化为发展经济的默契和合作。

加强两地优势互补,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遵循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在发展中体现出效率是科学发展观及市场规律的客观要求,只有整合两地各自发展优势,才能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

一是要促进粤西港口群建设。

实现跨市的港口合作、建设,是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提升整个港口群市场竞争力的要求,湛江有30万吨级油码头、2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25万吨级出海航道,茂名可考虑积极利用湛江港现成的优越条件发展经济,把资金用于加强两地陆路交通建设。

二是要形成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链、产业集群。

茂名有石化、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行业,湛江也有,茂名提出建设重化能源基地,湛江也有此规划。

所以两地面临的不是单纯的竞争的问题,而应跳出旧有的行政区划发展模式,探讨跨市形成产业发展的链条和集群,打造华南超级石化产业群。

三是要加强县域合作,探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茂名县域经济强于我市,但我市县域的资源等优势并不差,经济发展却没有上去,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找出差距所在,虚心学习,争取赶上。

四是要一起走出去,共同招商引资。

两地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一起招商引资,互相之间可以有个对比,并且可以同打一张牌,规范招商引资活动。

五是要加强两地间的政府、民间交流,特别是主政经济发展一线的干部任职交流。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只有把战略目光放在整个区域,湛江经济才能更合理、更持续、更有效地获得发展,这是作者的衷心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