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1339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南阳师范学院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姓名:

马孟磊

班级:

地理科学11级2班

学号:

***********

学院:

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导师:

蒋国富江富建罗勇岳紫龙

日期:

2012年5月12日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实习目的

这次实习旨在使我们对地质地貌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正确使用实习工具如罗盘等;加深对自然和地质学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以实践促学习,从而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锻炼我们小组分工协作的能力,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

第二节嵩山历史文化

嵩山地区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

其中有中国六最尤为著名:

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

相传周灵王太子王子晋在此升仙;西晋道士鲍靓曾于此山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谦之曾从成公兴入此山学道,自称遇见太上老君,要其清整道教;唐代茅山宗十一代宗师潘师正曾居山中逍遥谷修道二十余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均曾向其参访道要,高宗曾为其诏建崇唐观,又别立精思院于岭上;唐道士李筌曾隐于此山之少室山上,研究道教经典,相传于山中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

山中著名的道教宫观为中岳庙,此庙现为道教全国、重点开放宫观之一,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有三教文化典型代表的嵩阳书院,位于太室山南麓,它那集儒、释、道于一体的典型建筑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环水抱之区,无地不染梵尘”之美称。

阳书院前身为佛教寺院,曰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拥有僧徒数百人。

公元七世纪初,隋帝改梵刹为道观,名叫嵩阳观。

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唐天宝初年(742年),唐玄宗又在此建天封观。

后来因道教活动场所的转移,儒教又在此安家落户。

五代周时,将嵩阳、天封二观合建成书院,称为“太乙书院”。

宋太宗时称“太室书院”。

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易名为“嵩阳书院”,并设院长在此掌管事务,拨给学田一百亩,以充学费。

自此,嵩阳书院成了亦佛、亦道、亦儒的典型代表,是文人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的历史见证。

第三节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1.五代同堂

嵩山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古陆南缘,在公园范围内,连续完整地出露35亿年以来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地层层序清楚,构造形迹典型,被地质界称为“五代同堂”。

2.嵩阳-中岳-少林运动

嵩阳运动是发生在太古代末期的一次激烈的造山运动,使登封群强烈褶皱,形成以东西向为主的线型褶皱和穹窿构造,伴有以酸性岩浆为主的侵入活动,使岩石发生强烈区域变质和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并造成嵩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这次运动使本区陆壳开始形成。

这次构造层以塑性形变为主,褶皱形态复杂,总体呈现以近东西向为主的一系列短轴背斜或穹窿构造。

中岳运动发生于早元古代末的一次强烈的造山的运动,它使嵩山群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状褶皱,岩石发生浅变质。

使陆壳运动进一步增长,地台基底基本形成,中条构造层由嵩山群组成,与下伏嵩阳构造层不整合接触。

地层褶皱强烈,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形复式褶皱。

这个时期形成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东北向的压剪性冲断层、近东西方向的张性正断层及沿嵩山群底剪切而形成的滑脱断裂。

少林运动发生于震旦纪与寒武纪之间的升降运动,这次地壳运动以后,本区全面沉降,广泛接受海相沉积。

它使基底断块翘起,南高北低,导致五佛山群发生由南向北重力滑动,并伴生褶皱及构造。

第四节实习路线

路线一:

登封洪积扇→逍遥沟辉绿岩墙

4月23日上午,天气晴朗,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步行来到嵩阳书院东100米处的太室山下观察洪积扇,并学习相关知识,随后我们来到嵩阳书院后逍遥沟实地观察辉绿岩墙,并现场讲解相关知识,采集辉绿岩的标本。

路线二:

玉皇庙断层

4月25日上午天气晴好,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步行来到玉皇庙西书院河附近,观察玉皇庙断层,现场讲解和学习罗盘的使用,并进行实际操作。

路线三:

登封大背斜

4月25日下午,我们经过长途跋涉登山来到中岳庙后沟少顶山附近观察背斜地貌,并讲解相关知识,进行实地学习了解。

路线四:

陈楼化石群→黄土地貌→单面山

4月26日上午天气晴朗,我们来到大金店镇陈楼村,进行中粗粒砂岩的观察和标本采集;之后学习中石炭地层浅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标本采集,继而我们又对黄土地貌和单面山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实习。

路线五:

颍河河谷地貌→嵩山夷平面→教练场花岗岩

4月26日下午,我们乘车来到大金店桥东约150米处的颍河观察了河谷地貌,然后对耿庄东的嵩山夷平面和教练场的花岗岩进行了观察学习,并采集了花岗岩的标本。

第二章嵩山地区地理概况

第一节位置和交通

一、自然地理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是“五岳”之中的中岳嵩山。

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其西起龙门,东至新密白寨,北依黄河,南临颍河,总面积达450多平方公里。

它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入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遗产。

土壤:

有棕壤、河土、潮土三种土壤;其中以河土为主称农业土壤。

这里土壤贫瘠,作物生长状况不是很乐观。

生物资源:

嵩山地区植物垂直分布带明显,800米以下的丘陵、山谷等以河土为主,800-1200米为针叶林阔叶林混交地带,此地区以森林为主,但林木覆盖率低(因为很大一部分山区由石英岩组成,其化学性质稳定硬度大,不易风化为土壤)1200米以上以森林为主,主要有栓皮栎,榆树,桐树,槐树,杨柳,椿树,皂角树,桃树,灌木丛。

动物资源:

有八哥,燕子,斑鸠,金鸡,喜鹊,黄鼠狼,鼠,兔,松鼠,画眉,乌鸦,麻雀。

其中兽类有野羊,野猪,虎……

二、经济地理

近几十年来登封市经济发展迅速,占地面积逐年扩大,年代总人口数为55万,1990年GDP为万元,嵩山地区旅游收入为120亿。

登封工业不发达,基本上为加工工业但不在登封市区内,多分布在登封周边地区,在芦店,主要为煤矿业。

这里有大量铁矿,铝土矿,花岗岩矿加工工业,但规模都不大。

登封交通发达便利,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其中郑少洛高速很是方便。

登封为中华民族农业发祥地之一,但是由于土壤贫瘠,气候干旱,用于灌溉的土壤不多。

粮食类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经济作物有烟叶。

登封地区峰峦叠嶂、寺庙林立、古迹众多,有吸引游客的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少林寺等众多旅游景点,因此旅游业发展迅速,1990年年接待游客人次为10万,现在年接待人次为2亿。

三、交通

全市公路里程总长103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7公里,国省道里程157.3公里,二线公路里程806.7公里。

全市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85公里。

京广-陇海铁路、京珠-连霍高速交汇处。

第二节地形

嵩山属伏牛山系中低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太室山最高峰峻极峰海拔1492m,少室山最高峰连天峰海拔1512m,同时也是嵩山地区最高峰。

嵩山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北部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即“北部山地丘陵区”;东部以丘陵平原为主,其中丘陵主要为黄土丘陵;南部为山地丘陵区,山地主要以箕山为主,丘陵一般为200~300米,颍河沿岸有较宽的河漫滩和三级阶地。

第三节气候

嵩山地区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降水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气温日较差,季节较差,年较差大。

1、2月气温低,春秋天多风沙。

据登封市气象站资料:

全年向阳面平均日照2275小时,无霜期213天,年平均气温14.7度,最高可达40.5度,最低位-15.5度。

年均降水量563毫米,年均蒸发量为1300毫米,相对湿度60%。

全年最多风向为东风,频率18%,其次是西北风,频率15%,平均风速3.0米/秒。

嵩山山上山下温差(年均)达4至5度,年均气温10.2度。

第四节水文

北黄河,南颍河,山间水系发育。

区内主要河流为嵩山南麓的颖河,属淮河水系,余公里,区内主要河流为嵩山南麓的颖河,属淮河水系,区内长30余公里,两岸支流呈羽毛状向东流入白沙水库。

区内有小型水库十余个,流呈羽毛状向东流入白沙水库。

区内有小型水库十余个,水资源主要为自然降水和深层地下水,用水主要靠库、水和深层地下水,用水主要靠库、塘、堰等截流蓄水供给,部分地段打深井取堰等截流蓄水供给水。

第三章嵩山地区地质特征

第一节区域地质背景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公园内连续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和构造一系列事件的序列产物,地学界称为“五代同堂”,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18亿年,6亿年左右分别被命名为“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的三次全球性前寒武纪造山、造陆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及构造形态遗迹,被地质工作者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和“地学百科全书”

第二节地层

嵩山地区以三个前寒武纪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而著名,有地质百科全书之称,岀露有36亿年以来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地层是发生在约25亿年的嵩阳运动,18亿年的中岳运动,6亿年的少林运动。

在距今36~25亿年的太古宙时期,由海底基性岩浆喷发作用和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共同构成登封群的花岗绿岩建造,铸就了嵩山的结晶基底。

在距今25~6亿年间的元古宙,沉积了滨一浅海相的碎屑岩、粘土岩和碳盐岩,即古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马鞍山群和新元古界五佛山群。

在距今6~2.5亿年间的古生代,发育着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滨海相的碳酸岩(底部碎屑岩),以及石炭系、二叠系的海陆交替沉积的灰岩、碎屑岩、粘土岩。

其中广泛贮存着煤、铁、铝、建材等沉积矿产。

古生代是生命大爆发的时代,地层中保存着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成为地层年代和沉积环境的见证。

在距今2.5~0.65亿年间的中生代,发育着三叠系湖相碎屑岩、粘土岩夹煤线。

在陆相盆地——河流环境沉积的中生代红色泥岩——碎屑地层,其中含有丰富的陆生动、植物化石。

第三章构造嵩山地区构造特征:

以褶皱为主,总体成近东西走向的一系列背斜向斜穹窿构造组成。

断裂以北西南东为主,把嵩山一分为三。

第三节岩石

一、岩浆岩

由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以冷凝成岩浆岩的环境不同,将岩浆岩分为三大类;

(1)深成岩:

岩浆侵入地壳某深处(约距地表3km)冷凝而成的岩石,由于岩浆压力和温度较高,温度降低缓慢,组成的岩石结晶较好。

(2)浅成岩:

岩浆沿地壳裂隙上升距地表较浅处冷凝而成的岩石。

由于岩浆压力小,温度降低较快,组成岩石的矿物结晶较细小。

(3)喷出岩(火山岩):

岩浆沿地表裂隙一直上升喷出地表,这种活动叫火山喷发,对地表产生的一切影响叫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喷出岩。

本区岩浆岩按形成年代可分为:

太古代岩浆岩:

由基性到中酸性岩石均有发育,多呈小岩株或岩脉产出,侵入太古代登封层地层中,岩石均已变质,片理发育。

常见的有变闪长岩、辉石角闪岩、变辉绿岩、花岗伟晶岩。

二、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松散的堆积物经长期压密、胶结、重结晶等复杂的地质过程而形成的。

本区常见的沉积岩如下:

1、碎屑岩类:

主要由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等。

2、粘土岩类:

主要由粘土矿物及其它矿物的粘土颗粒组成的岩石,泥岩、页岩、硅质泥岩、沙质泥岩、炭质泥岩、钙质泥岩等。

3、化石岩和生物化石岩类:

只要有煤岩、铝质岩、铁质岩及碳酸盐岩——致密状灰岩、鲕状灰岩、豆状灰岩、豹皮灰岩、竹叶状灰岩、砾状灰岩、含碎石结核灰岩、沙质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灰岩、泥灰岩、白云岩。

沉积岩共分五大类:

巨粒(2~1mm),粗粒(1~0.5mm),中粒(0.5~0.25mm),细粒(0.25~0.125mm),微粒(0.125~0.0625mm)。

我们在玉皇庙村附近采集到的沙砾岩标本是早第三系和下第三系的标本,呈猪肝色,矿物成分主要是砂岩,石英岩、花岗岩等。

粒度大小不一,大多数直径为几毫米到12毫米,最大的可达20到30厘米,层理构造。

我们在登封大金店乡陈楼村采集到的粗粒砂岩,存在于在二叠纪地层中,灰白色或青烟灰色,风化面是褐色,里面有小米粒到绿豆粒大小的岩石颗粒,粗粒结构,块状构造。

我们采集到的长石石英砂岩标本呈灰白、肉红色,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含有少量的长石。

此种细粒砂岩在平顶山最多、最为明显。

所以也被称为“平顶山砂岩”。

生物沉积岩是由生物体的堆积造成的,如花粉、孢子、贝壳、珊瑚等大量堆积,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

4月26日我们在陈楼村采集到大量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腕足类,珊瑚类,筳类,螺类,棘皮动物。

1.腕足类描述:

由两个半壳组成,但大小不一致,大可有指甲盖大小,小可至米粒大小。

生活在淡水中称哈;生活在海水中称蚌。

此类生物附着在海底岩石上生活。

2.珊瑚类描述:

主要为单体、管状,有麦秸杆粗细,中空,在圆洞底部中央有小凸起。

在75米以内的温暖浅水中附着在海底岩石上生活。

3.蜓类描述:

大小、形状似麦粒,纺锤状或接近于圆状,内部有网格状,为生活在浅海中的蜉蝣生物。

4.海百合描述:

石炭纪、二叠纪蜉蝣生活在浅海中,现在生活在深海中,形状比麦秸秆稍粗,圆柱状,中心有极细小洞。

5.螺类描述:

类似于现在的海螺。

6.棘皮动物描述:

面上有凸起

三、变质岩

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

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

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

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变质作用分为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热接触变质作用、压力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指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围岩除受到热流的影响外,还受到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和挥发分的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交代置换,原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发生明显改变,形成各种夕卡岩和其他蚀变岩石。

4月23日下午在太古界登封群采集的条带状混合岩标本,硬度低,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

灰白色的岩脉物质与深灰色的残留基体部分之间,呈条带状互层。

这就是由于辉绿岩侵入造成的接触变质作用。

4月25日下午我们在中岳庙后沟附近采集到的石英岩标本就是热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

经过重结晶之后更为坚硬,层理构造和变余砂状构造明显,标本呈青灰色,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次要矿物成分是长石、磁铁矿、白云母、褐铁矿,块状构造,有残余层理,因此处石英岩含铁,所以有黑色马尾状物质。

4月25日我们在中岳庙后沟附近采集到的千枚岩标本是绢云母千枚岩。

千枚岩颜色银灰色,呈细粒状或鳞片状变晶结构,绢丝光泽,硬度低,具有层理结构,呈千枚构造。

经过变质作用,酸性凝灰岩可形成绢云母千枚岩。

第四节构造

一、构造运动

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做构造运动。

根据构造运动的发生的时间,可分为老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

一般认为,新近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在这之前的构造运动即为老构造运动。

登封地区的地貌就是经历了三次大的构造运动形成的。

二、褶皱

岩石中面状构造(如层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弯曲称为褶皱。

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斜﹔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斜。

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且油、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与之相对,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向斜与背斜的情况相反,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

背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谷,向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山,即我们平时所说“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这种情况称为“地形倒置”,是外力作用的典型体现

 

我们在中岳庙附近所观察到的背斜山就是这种构造地形的最好体现。

此处斜歪背斜,其宽约120米高约60米,东翼较陡,倾角40度,西翼较缓,倾角25度。

此处的背斜如下图所示:

三、断层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断层的规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浅(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壳,浅可切穿盖层或只在地表);形成的时代有老有新;有的是一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是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已不活动,有的还在继续活动;形成断层的力学性质或张或压或剪,各不相同。

按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可分为基本的三类;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较陡。

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变化较大,从陡倾到近水平。

一系列低角度逆断层组合起来,被冲断的岩片就象屋顶上的瓦片那样一个叠一个,可形象地称为叠瓦状构造。

如果断层两侧的岩石不是沿断层面上下移动而是沿水平方向移动,则称平推断层。

如果把这三类断层与形成的构造应力联系起来,通俗地说,正断层由拉张应力引起,逆断层是挤压应力的结果(故常造成地壳的缩短),平推断层则与剪切应力有关,其断层面常近直立。

断层标志:

1、有主断面。

2、两侧若是沉积岩,产状不一致,紊乱。

3、脱泄,褶皱代表本盘受力方向。

4、有构造岩(动力变质岩)

5、有角砾岩,带棱角,碎后胶结,成分单一。

6、断层泥(处于最近仍在活动的断层中)

7、动力变质矿物:

产状方向沿重力作用方向,断层面两侧有氧化铁,呈红色,析出二氧化硅,原岩胶结硅化。

断层与节理皆属断裂构造,是岩石的脆性变形,而且断层往往是由节埋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就其力学成因来说,它们并无本质差别。

但断层规模较大,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某些规模较大的断层控制着两侧的差异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动,有时甚至分隔着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

中岳庙后沟200m处的背斜上发育有许多节理大致有两类:

剪节理和张节理,多为厚层节理,在背斜的左边还有间接利于张节理的交叉即X节理

我们在玉皇庙附近见的断层为正断层。

断层存在证据有断层滑面,但是经风化剥蚀,镜面特征已经不见了。

另外我们所见断层擦痕无是因为人为风化的。

从1978年开始,各大院校实习地都在这里,经过同学们的敲打,断层擦痕消失。

断层两面相互挤压,有破碎现象,解理发育。

断层的上盘是页岩和沙砾岩,属于二叠纪地层;下盘是石英岩,属于中元古代地层。

中间缺失了地层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

地势特征是上盘下降,下盘上升。

属于正断层。

产状如下:

倾角45°,倾向南东165°,走向为北东75°。

 

玉皇庙断层剖面图如下

4月23日上午我们在登封逍遥沟实习了岩浆侵入与围岩接触,侵入体为辉绿岩(岩墙宽8米左右,为基性浅成岩),围岩为条带状混合岩(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属于登封群,岩墙与围岩接触分明,为节理发育,形成于太古宙时代。

此处辉绿岩新鲜面为灰绿色(因其含铁钾,风化面为黄褐色),围岩为条带状混合岩,片麻状构造,鳞片变晶结构。

下图是示意图:

第五节矿产

嵩山发现有煤、铁、铝土矿、铜、铌钽、磷、石英岩、脉石英、水晶、钾长石、石棉、石灰岩、白云岩、粘土、天然油石与玉石、麦饭石、建筑用砂和石材等18种矿产,其中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是石英岩,主矿层产于嵩山群罗汉洞组,其规模达大型——特大型。

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5.8亿吨,被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誉为神奇的“嵩山药石”——麦饭石储量2亿吨。

登封煤炭:

登封地区出产的原煤为品位较高的无烟煤和焦煤,主要的煤矿有新登、新鑫、新建煤矿。

在煤层地两端煤矸石中保存着大量的植物化石标本。

麦饭石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产于地壳中的一种对生物无毒、无害、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天然矿物质保健药石,是一种形似麦饭团粒太的岩石,含无机元素42种。

我国早在宋朝就有记载麦饭石可作药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亦提到麦饭石“甘、温、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麦饭石具有利尿、健胃、保肝、抗疲劳等生物活性。

登封麦饭石属于火成岩,石英斑岩中的一种矿物质,其外观浅灰色(硬质)和浅黄褐色(软质)两种,其颗粒如麦如米,质地松脆,就象抓紧一饭团,地质上定名为黑云母斑状石英二长岩,医学上定名为麦饭石。

第六节地史

据前人研究发现在嵩山不到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连续系统、良好地出露着全球绝无仅有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地层序列,地学界称之为“五代同堂”。

一.嵩阳运动

嵩阳运动是全球构造三大运动之一,也是形成嵩山的重要一个阶段。

嵩山嵩阳运动是发生在距今25亿年的一次全球性地壳运动,由张伯声院士于1951年在嵩山南坡发现并命名。

“嵩阳运动”地质遗迹界面是划分太古与远古的界限,界面之下是太古宙沉积地层——登峰群;界面之上是古元古代沉积地层——嵩山群。

界面清晰的反映了太古宙末发生的一次广泛而剧烈的地壳运动。

这次运动使登封群花岗绿岩建造遭受挤压变质、褶皱造山、侵蚀夷平‘并形成了具纬向构造格局、多期构造变形和“三个时代”岩浆序列的古陆核。

它标志着地球演化早期的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

嵩山群属滨海——浅海相沉积,与登封群有截然不同的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历史,并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等蜂群不同层位、不同构造部位上。

嵩阳运动地质遗迹是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场所,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不可再生、损而皆无。

嵩阳运动景点位于嵩山的山腰,峻极宫和中岳行宫的中间。

嵩阳运动是嵩山旅游重要一部分,也是研究地质发展过称的重要资料。

二.中岳运动

中岳运动是发生在嵩山地区古元古代嵩山期沉积之后,新元古代五佛山期沉积以前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

五佛山群呈高角度不整合覆于嵩山群及登封群各组之上,可能发生于距今14亿年左右。

中岳运动使整个嵩山群协调一致地产生紧密的走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的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三.少林运动

少林运动是发生在晚前寒武世的一次构造运动。

在嵩山地区寒武系下统辛集组底部砾岩呈角度不整合覆于新元古界五佛山群何家砦组和马鞍山组之上。

典型剖面见于嵩山少林寺附近,由于一定的因素我们没有见到。

据前人研究其发生时间是距今约7亿年左右。

此运动仅在少林寺地区见角度不整合,其他地区均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或逐渐过渡关系。

第四章嵩山地区典型地貌

第一节构造地貌

一、背斜山

背斜山是指与背斜构造相一致的山。

在褶皱构造地区,地貌发育的初期背斜部位尚未经受明显的侵蚀破坏,形成背斜山。

其山脊位置和背斜轴相当,两坡岩层向外倾斜。

实习期间在中岳庙附近看到的背斜山是最好的体现。

二、单面山

单面山:

指由单斜岩层构成的山岳。

单面山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面一致,长而缓,称为单面山的后坡(或构造坡);另一坡与岩层面近乎垂直,短而陡,一般是外力作用沿岩层裂隙破坏而成,称为单面山的前坡(或剥蚀坡)。

我们在王堂水库旁实习了构造地貌的一种——单面山。

单面山描述:

山脊走向与岩石走向一致,两坡明显不对称。

与岩层走向相同的山坡坡面平整,坡度缓,坡体稳定。

与岩层倾向相反的山坡坡面陡,坡体不稳定,易被侵蚀,形成坡积物。

4月26日我们实习了单面山,此处单面山南坡走向与岩层倾向相反,北坡与其一致,北坡坡度(岩层倾角)32度,南坡大概60度。

第二节流水地貌

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

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我们实习的流水地貌有洪积扇、夷平面和河漫滩河谷。

一·洪积扇: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

由于植被差,岩石风化,造成山上碎屑物质堆积,遇到强大的降水,涌流形成洪积扇。

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

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

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

4月23日我们实习的位置为洪积扇的扇顶,登封县城在洪积扇的上方,上部物质是由大小不均匀的岩石、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